1

大师的作文课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yihui.org/cn/2017/03/master-wrting/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大师的作文课

谢益辉 / 2017-03-23


看了一本《大师的作文课》。微信读书的排版一塌糊涂,质量太差,所以我也稀里糊涂地读完了,不知道哪一节是谁写的。几点速记:

书信最要是直写性情,如曾国藩的书信便多装架子,不很好。中国人的家信写得好的不多。

有胆。虽然我没看过曾国藩家书(有点兴趣),但我猜伊说的是应该对的。然后伊举了个例子,是郑板桥的《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真真是写得好,其中的农本思想跟我前段时间写的职业羞耻感有共鸣之处。我的意思并不是农民最重要,而是说是否创造价值最重要。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产田。起手便走错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后来我在喜马拉雅上听汪曾祺《冬季时节吃炒米》一文时,貌似还听到了上面这封信中对炒米的描述。


再看到如下这一段,十分眼熟。我以前在《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文中提到过 Lewis 的一段话,跟这里表达的是完全一样的意思:

我国旧式文字中,往往以作者自己的态度,强迫读者起同感。如叙述一悲事,结尾必用:“呜呼,岂不悲哉!”叙述一乐事,必要带“可谓乐事也已”之类。其实这是强迫读者的无理的态度。悲不悲,乐不乐,读者自会感受,何必谆谆然教诲人家呢?

描写!描写!部分的精细的分写,胜于全体的叙述和说明!再进一步说,要印象的描写!


接而谈到抒情诗文。看样子是朱光潜写的,我以前引过里面的“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青年人容易感受情绪,却不容易于沉静中回味情绪,感受情绪而加以沉静回味是始而“入乎其中”,继而“出乎其外”,这需要相当的修养。回味之后,要把情绪表现出来,也不能悲即言悲,喜即言喜,必须使情绪融化于具体的意象,或寓情于事,如“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不言惜别而惜别自见;或寓情于景(即本文所谓态),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言悲凉而悲凉自见。所以言情必借叙事绘态,如果没有先学叙事绘态,言情文绝不易写得好。现在一般青年作家只知道抽象地说悲说喜,再加上接二连三的惊叹号,以为这就算尽了言情的能事。悲即言悲,喜即言喜,谁不会?堆砌惊叹号,谁不会?只是你言悲言喜而读者不悲不喜,你用惊叹号而读者并不觉有惊叹的必要,那还算得什么文学作品?

最近好像流行一个背诗词的节目,我没看,但我揣测我可能不会喜欢,因为我更喜欢私下欣赏诗词,而不是一大群人在高大上的舞台上背诵。如果拿到台上去了,它的原有韵味可能很难重现,尽管节目现场用各种道具可能会制造出一种很强的场感。就比如“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最好就是自己脑子里把那个场景构造出来,而不是在一种轰轰隆隆的气氛下热泪盈眶。当然,我双手赞成这个节目的积极意义,让文字重新回到我们的视线里,至于是不是古文,真的无所谓。

这个顺便也击中了我的一个毛病:发帖也好,发邮件也好,我最不喜欢看见人用一大堆惊叹号了!!!求助!!!紧急!!!请帮帮我!!!这是肿么回事????


朱光潜把文学练习进步的过程分为四个境界:疵、稳、醇、化。挺有意思,我觉得光是达到稳境就挺难了。他拿自己写字做对比,而我也是字拿不出手的人(插播广告:请围观魔王手迹),就是因为小时候没练到把字写稳。


最后是独立思考:

读书对于作文的重要,上面大略说过了,但中国青年学生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是养成善于怀疑、独立思想的精神。

叔本华说得好:

写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印在沙上的行路人的足迹;人们虽然可以因他而明知道前人所取之道路,但行路人为行路和观望前面什么风景起见,是必须使用他自己的眼睛的。

所以书上记载的“真理”和“人生”究竟多是纸上的。叔本华是主张思想、反对读书的,他曾说过很妙的话:思想是自己跑马,读书是让旁人在我们的脑里跑马。他的话自然有点偏激。但是中国是一个泥古的民族【……】

好了,第二次碰到叔本华了,我以前从没注意过这个人。我一直对哲学和哲学家有偏见,可能是被大学里的马哲害的,觉得哲学不就是敲敲脑袋、总结几条理念或规则吗?有些总结简直是正确的废话,看不出意义何在。

既然第二次碰到,而且感觉还挺合意,所以头一次真正找一位哲学家的书来看。《叔本华论人生得失》,刚看个开头,看到人生就是在痛苦倦怠中来回波动。我靠,这么暗黑,我还要不要看下去……文字还这么佶屈聱牙,一句话要看好几遍才大概明白意思,而且看了下句忘上句,不胜捉鸡。本科时候我的上铺天天看黑格尔的《小逻辑》,现在看来是位高人。

小李飞刀

Disqus Utterances Preferences

© Yihui Xie 2005 - 2020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