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加入流利说的故事 – 来自流利说第 7 号员工/前设计总监的分享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diff.im/blog/?p=101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我加入流利说的故事 – 来自流利说第 7 号员工/前设计总监的分享

2020 年 5 月 4 日,我离开 流利说 整整一年了。

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流利说是一份工作,而对于我来说,流利说却是一段深刻的旅程,改变了我的生活,也塑造了我的性情、人格。从 2013 年作为第 7 号员工加入流利说,为之效力6年,从最早期民房创业,到纳斯达克 IPO,这段经历,我自认为颇具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传奇色彩,有些故事,是我愿意,也值得分享的。

老王(流利说 CEO 王翌)以前总借他恩师的话说,人这一辈子能做一两件漂亮事就不错了。我觉得,流利说,算我过去做的一件漂亮事。以前,我也常和同事说,如果你现在一切的经历,在日后不足以用故事说与人听,可能你现在经历的还不够痛,你还不够刻苦。所幸,过去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几个故事。

这一次,我想分享当初选择加入流利说的故事,分享这个过程中我的思考、行动。一方面,单纯的想记录这段故事。因为随着年岁增加,记性却是退减的。文字是最好的保存记忆的方式;另一方面,常常遇到设计师朋友们聊如何选择工作机会,遇到创业的邀约机会怎么判断、决策的问题,我希望这个故事,能给遇到此类问题的朋友一些启发。

好,听故事吧。

缘起

2012 年,我退出了联合创立一年半的公司。而在一年半以前,我从阿里云公司离开,放弃了一笔可观的 RSU 股票,当时,我是阿里云最早的 28 位设计师之一。结束创业后,2012 年 11 月 14 日 19:17,我发了一条微博,表示想看看新的机会。这条微博,有 16 个转发。其中有 1 个转发,被流利说联合创始人 Ben 看到,他把这条微博转发给了联合创始人王翌(流利说 CEO)。

在此之前,我和 Ben、王翌素不相识,网友都谈不上。Ben 之所以看到那条转发,是因为他关注好友里面,有一位正是我一款浏览器插件产品 – 微博急简 的用户。

有一颗创作的心 – 微博急简

使用「微博急简」前后,微博主页的对比

容我多说几句,介绍一下微博急简这款产品。2011 年左右,新浪微博的使用体验,非常糟糕,逐步商业化带来的各种广告,让原本不好的体验,变得更加让我无法容忍。很快,一个叫 stylish 的 Chrome 插件工具,在微博设计/技术圈子里流传。用户安装 stylish 插件后,通过修改 CSS 来定制自己的微博体验。同时,你还可以把 CSS 分享给其他用户。

这太好玩了!我按自己的使用喜好,给自己订制了一套极简体验的新浪微博。玩了几天后,我决定做一个改善微博体验的浏览器插件。为什么要重新做一个插件呢?我认为,stylish 的使用门槛、操作成本都太高,仅仅是专业人士的玩具。我希望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一键安装浏览器插件,获得舒服的微博体验。因此,我给插件取名 – 微博急简。看得出来,我是多么急迫的想简化微博的体验。

两周后,微博急简就上线了。几个版本后,体验就趋于稳定。高峰的时候,有 10 万左右的用户使用,相关微博话题有 600 万。有很多行业内的大咖成为我的用户,像冯大辉、少楠、方军等。获得了很多用户的好评,最让我得瑟的是现任丁香园产品总监少楠的评价:用一个插件秒杀了新浪UED团队。

通过微博急简这个产品,我想分享以下几点:

  • 设计师应该对体验保持敏感度。不要被体验糟糕的产品破坏了味蕾;
  • 如果有机会,就要试图去改变它;
  • 出于兴趣,单纯的为自己做设计、创作。即使没有金钱回报;

这三点,既是我的观点,也是我的特质。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质,才遇到后面加入流利说的契机。

面对首次邀约

回到故事主线。

我发完那条微博后的 1 小时,王翌就给了我微博私信。老实说,今天是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个「相隔 1 小时」的时间细节。王翌的行动力、执行力,对于人才的执着追求,着实让我佩服。这不仅仅是对我,对流利说早期的员工,以及后面的核心员工,都是如此。

他的消息里,有三个关键词:exciting、团队成立 2 个月、移动教育。对于这条消息,我礼貌的回应,但内心其实是「呵呵」的。即使,我看到他 LinkedIn主页上 Google PM 的经历,很亮眼。呵呵的原因是,这个公司太早期了,才两个月。2013 年,移动教育是啥东西?而且,创始人还这么不务实,动不动就标榜是一个 exciting 的机会。

虽然,王翌后续一直联系我,但我基本是忽略的状态。期间,我短暂的加入了一个朋友的创业公司。2013 年 1 月底,春节前的几天,我再次收到王翌的私信:流利说 App 即将上架,想约我再聊一聊。于是,我们约在文二西路白鸦(有赞创始人)的贝塔咖啡。

贝塔咖啡馆

那天晚上,王翌给我展示了流利说最早的 App,程序其实还不太稳定。但他仍旧极具信心的表达了对于语音互动的看好,以及发出盛情邀请。我对这个 App 的产品与交互的第一印象,是好的,但对于王翌的第一印象却是复杂的,既觉得这人有激情、有想法,同时又觉得不太靠得住,夸夸其谈,他太会说了。😄 我留下一句「我先玩玩你们的 App 吧」,随即就回徐州老家过年了。

跨越用户体验,看产品的用户价值及商业价值

在徐州乡下老家过年,闲着无事,我玩起了流利说 App。其实呢,我是一个英语 #持续学习# 爱好者(这是个尴尬的贬义词),大学毕业后也一直坚持在看英文文章、读英文圣经。很快,我喜欢上流利说这个 App。虽然,这个 App 的交互、视觉体验,是非常简陋、粗放的,但这个 App 两个核心体验,让我惊艳欣赏之余,能隐约感觉到其巨大的商业前景。我的商业判断很简单,独特、优秀、有实际应用场景的用户价值,对应等量的商业价值。

那么,我欣赏哪两个核心体验呢?

第一个,针对用户口语水平的红绿打分。在 2013 年左右,我体验 App 众多(还制定了每周体验 App 的计划),但从未见过一个产品能够把用户英语水平、口语相关问题以分数、水平优劣这样视觉化的形式呈现给用户。线上没有见过相关产品,线下学校的老师,也极少有这个能力;

第二个,是人与手机的互动对话体验。因为我刚好是英语爱好者,在我的观察以及印象里,中国人学完英语后,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说英语」的机会。学完英语,就成了哑巴英语。而人机对互动的对话,创造了「说英语」的场景。这非常厉害!

App 玩了几天后,就实在不能容忍体验问题了。一方面是闲得慌,另一方面,手痒得很。就像当时无法仍受微博体验一样,我又开始按着自己的喜好,重新设计流利说 App。

再一次,因兴趣与热情去设计

在家人们包饺子准备过年的时间,我完成了流利说 App 的 Redesign,设计了一套极简的体验。交互方面,尽可能减少从打开 App 到 完成一个口语练习的层级,让我(用户)以最短路径开始学习;视觉上面,更合理的布局、精简化页面元素、数据可视化的呈现。这是一个符合我的审美以及个人使用喜好的设计。(虽然自己爽到了,但一年后,慢慢尝到这种「过于自我,忽略大众用户使用认知」的设计带来的苦果。以后会再聊这个点)

说到极简设计,不得不提及一个对我影响深远的 App: Clear,一个目前仍旧安装在我 iPhone 里的 App。这个 App 的几个体验关键词:极简、扁平化、功能性色彩、手势操作。对这个 App 爱的无以复加,以至于影响了我好些产品的设计,包括微博急简。

Clear 的界面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design.

春节后,我主动联系了王翌,说「想给你们的 App 提点反馈意见」。他说,好。我挑了一家文二路常去的一个小餐馆。他带了所有的团队伙伴:Ben, Cloud, Jeffary。寒暄及饭后,我说,我给你们看点东西。于是,打开我的 iPhone 相册,一张一张的翻看设计稿。(每一次我介绍自己的作品时,内心都是非常激动的)

这家餐厅真的蛮有特色,但后来店面被拆迁了。

每介绍一张 UI,讲解我的设计思路的时候,他们几个都发出 WOW  的赞叹回应。以至于,Cloud,流利说第一位 iOS 工程师,多年的合作伙伴,当场说「这个设计,我愿意去实现它」。简直是业内工程师与设计师惺惺相惜的高光时刻。Cloud 的这段话,是后来王翌告诉我的,我当时其实不记得 Cloud 说了这个。😄

我为流利说做的第一个设计

几年后,王翌在某次员工会议提起这段事,他说,之前,很多朋友给他提了很多反馈和建议,但只有 Diff 是通过「做出来」的方式给反馈,这让他很惊讶。
不谦虚的说,对于设计,我是有热爱与追求的。很自然,在后来流利说招聘设计师过程中,我非常看重设计师对于专业的热爱。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你业余有创作吗?(你有 free style 吗?)我欣赏那些主动为喜爱的产品去做 redesign 的设计师。

不着急,
先交个朋友,互相观察

那一次交流后,我和对翌以及团队,有了更多了解。这个时候,我依然没有接受加入团队的邀请,我想再看看。于是,我说「先帮你们做点设计吧」。就这样,开始了两个月多月更深入的接触。

这是一张关于流利说早期介绍的经典照片,出自我手。

办公室在杭州文二路恩济花园的一个复式民宅里。一楼大客厅作为办公室,以及码农们晾裤子的空间,二楼是卧室。

那两个月期间,工作日下班后,以及周六,我会去这个办公室,和团队沟通产品与设计。通过实际的工作接触,以及近距离的观察,让我觉得这个团队,和我的风格是配搭的:产品人、产品思路能聊到一起去、相同的话语体系、有执行力,能往前推动事情、都用 Mac。当然,我也接触了一些新奇概念,比如:用 Trello 管理项目与任务、使用 Google Doc 写文档、使用牙线(这个是被 Ben 影响的)。那段时间,有趣的事情,还有一些:Cloud 还乐于扯着嗓子说英语测试 App、Ben 会定时的在办公室一个角落旁若无人的跳操运动、团队一起去社区食堂吃饭,等等。
写到这个部分,关于「加入一个公司,或者说,加入一个创业公司」,我想分享的经验是:

  • 不要冲动。一般,公司创始人,都能说会道,一不小心,就被忽悠进去了;
  • 你需要做一些功课。功课一:体验产品。问问自己,这是你喜欢的产品吗?
  • 功课二:和团队关键成员交流。这些人是你喜欢的吗?他们喜欢你吗?(他们愿意帮你实现设计想法吗?😄)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兼职和他们工作一段时间,近距离观看、确认。
  • 如果你喜欢、认可、看好产品、团队,那么,一些外在的条件,可以大胆的忽略,比如:产品看起来很丑、公司官网惨不忍睹、办公室条件很差等等;
  • 设计,也可以是一种投资方式。需要具备一些眼光与判断力;

承担风险与不确定性

有了这样近距离的合作之后,彼此的了解加深。这时候,也就是 2013 年 4 月份左右,王翌再次找我聊加入团队的事,对彼此来说,都显得非常的自然。面对这个「用设计去投资」的机会,我有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考虑:一,流利说五月份要从杭州搬到上海,但我已经在杭州生活了七年,虽然没有买房,但人际圈子、朋友,都在杭州,自己也比较喜欢杭州。而且,女儿当时已经 3 岁了,到了学前阶段,需要更稳定的生活;二,流利说当时天使轮还未到账,我只能几乎半薪加入。创业这个事情,最终能不能成,完全未知。这些,是我需要承担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说实话,作出这样的决策,是不容易的。我和夫人有过很多沟通,她表示完全的支持我,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与支持。这期间,我们家庭也有过很多祷告。虽然,我并没有通过祷告求得一个确定感,我只是到了时间就做决定,但做决定的时候,内心是很平静、自然的。而现在,我回顾当初的决定,不能否认的,那是上帝的带领。正如我回顾过去,不能否认 2006 年离开长沙只身前往杭州也是上帝带领一样。感谢上帝。

深入思考后,就干脆点。
利益谈清楚,上船。

杭州文二路恩济花园门口

关于这些考虑,以及加盟的条件,前前后后我和王翌有过三四次交流。最后,在恩济花园门口的水池边,对于这些,我们达成基本共识。2013 年 4 月 5 日,经过一些深入思考,我写了一封「关于加入流利说」的邮件给王翌,里面讲述了对于这个决定的思考、期望,以及简要的陈述期权的相关协议。这封邮件,对我是一个思路的整理,很多事情,只有写下来,才能让我安静与安心;对于我和王翌之间,这封邮件是一个书面的君子协定。虽然没有太多细节,点到即止,但不能没有。
现在再次回顾邮件内容,我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完成了邮件中对自己的期望,或者说,达成了对王翌的承诺。而王翌,或者说流利说,也遵守了这份承诺,给了我充分发挥的空间、满满的工作成就感,以及相应的财务回报(相比而言,业内的某些公司,就非常缺乏契约精神,非常不道德)

邮件发出,我收到王翌的确认邮件以及他的回应,就这样,我上船了。从 2012 年 11 月 14 日的一次接触,到 2013 年 4 月 5日确定合作关系,差不多 5 个月时间。随后,我打包一切,一家三口从杭州搬家到上海。

左边是杭州,右边是上海

这个部分,我想分享几点:

  • 选择方向或者机会,权衡利益之外,你对事情本身的热爱&认可,不能忽视,需要有一点理想主义(不要太现实);
  • 面对艰难决定时,可以试试罗列所有考虑因素,优先级排序,抓大放小;
  • 若经过深入思考,与家人、值得信赖的朋友/导师深入沟通,那么,做决定需要冲动一点!过分的思考,会让人变得优柔寡断;
  • 你的收益,是与你承担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成正比。如果遇到好的机会,需要有点冒险精神;
  • 如果谈到了股份或者期权,加入之前,一定需要有相关协议,或者书面约定:期权或股份的百分比(不是只是数量)、成熟方式、退出机制等等。越细致越好,这个务必不要顾及所谓的面子;

期权相关,可以参考这篇提到的要点:https://mp.weixin.qq.com/s/k4QEGdI4TT925N4NYtjJLA

三个月后,2013 年 8 月 23 日,我们获得了 100 万用户的喜爱。果真,如同财富一样,第一个 100 万,是最让人兴奋与记忆深刻的。(嘿嘿,最后一个零,是我 )过段时间,我想再写几篇关于在流利说的故事:早期的设计招聘、产品设计文化、设计团队管理、流利说有趣的人,等等。


再聊一些近段的想法吧。1 年的时间,过得好快。原本,我是希望休息 1 年的。后来才发现,休息这个事情,是需要信心的,是需要刻意练习的。因为,虽然工作压力暂时没了,身体上放松了,但心里,其实没有放松。用一位好友的话说,就是忙些七七八八的事。
虽然,在休息这件事上,我已经失败了。但在折腾、尝试、焦虑、兴趣/热情/能力验证之后,最近的一段时间,我找到一些感觉了,我找到兴趣、价值、成就感兼具的三个主题方向:

  • 设计。不管是策略方面,还是实际执行方面,都让我很享受。虽然,很多人都要从设计转行,「升级」做PM,跳圈去做生意,等等。但这段时间,透过手头的几个设计案子,我越发觉得,对于我来说,设计要做好,空间还大得很。而且,优秀的设计,一定有商业空间;
  • 帮助他人成长(不局限于设计师)。能帮助到人,给后面的同路人一点亮光,看到人的成长,着实是让我感到满足的事。不管是线下线上的培训课程或者分享,还是实际加入一个公司去带领设计团队,都是可以考虑的形式;
  • 我个人的成长。最近看了、听了很多同行、高手、前辈的经历或分享,自感差距很大,成长空间很大,我的成长方向有两个:设计、 leadership ;

除了看到这三个主题方向,我还尝试,将这三点,看得更长期一点。看事情长远一点的好处是,焦虑少了很多,慢一点,天其实不会塌下来。看长期一点,也会自然忽略所谓中年的年龄限制(我 8 3 年,今年 27 岁)。
和一位设计师朋友聊天,提到所谓的「年纪大了会怎么怎么样」,他反过来问我,多大年纪,算年纪大?是啊!
我相信,年岁增长带来的见识、积累、判断力、人格成熟度及影响力,在行业里,职场里,不会也不应该断崖式的凭空消失。相反,这些积累,一定会在合适的平台,充分的发挥、释放出来,一定是这样。尽管,这仍然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但至少,我目前是有信心,会遇到这样的机会。正如,7 年前遇到流利说一样。
最后,是系列广告(预告):

  • 计划做个设计系列直播课,偏重设计师职业发展、素质提升、设计管理等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 diffwang (暗号:zoom);
  • 如果你的公司,需要设计及咨询服务(品牌设计、产品用户体验咨询、App UX/UI、网站设计),欢迎加我微信:diffwang (暗号:design
  • 另外,虽然我目前从事独立设计咨询工作,但如果遇到合适的设计管理机会,我也愿意开放交流,这和我三个主题方向是契合的;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