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交了上千万学费,总结出的“提升初创项目成功率”心得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shipm.com/pd/451771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编辑导语:在产品或项目从孵化到落地的过程中,团队可能会经历种种困难。而当团队瞄准风口、计划启动初创项目时,是否可以通过更多方式来规避风险、以求项目或产品成功落地?本篇文章里,作者就结合自身经验为我们介绍了提高初创项目成功率的一点心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qJknMjGoTDPp1eMtECFy.jpg

大家好,我是海鸥,一直专注于新业务孵化,在上市公司、准上市公司、创业型公司均工作过,经历过各种项目从0-1阶段踩过的大大小小许多坑,既享受过项目成功的喜悦,也经历过项目失败的痛心消沉。

在交了上千万学费后,我用了1年时间,深度复盘了自己跟进过/目睹的10个项目,总结出了关于『怎样提升初创项目成功率』的心得,想要分享给同样在做新项目的你,全文有1万字,希望你能够耐心读完,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少走弯路!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跟大家分享:

  • 初创项目失败原因分析;
  • 解决问题策略;
  • 项目可行性分析方法;
  • 商业分析的价值;
  • 注意事项。

一、回顾过往

我工作过的每一家公司,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不同阶段的创业型公司,每年都会孵化多个新项目,然而新项目成功率还不到5%,一年下来能够有一个新项目活下来就已经算是今年有收成了。

每次亲眼目睹一个个充满希望的开始,却黯然收场,成功并没有因为用心付出、埋头苦干和坚持不懈就接踵而至,项目失败后:

  • 公司前期投入浪费,不管是资源、资金,还是最保贵的时间都付诸东流;
  • 团队士气低落,核心成员流失,对团队的冲劲、心血、精气神,是个极大的损耗。

而一个项目,公司投入了百万级千万级的资金、各种资源,探索周期短则半年,长达1年及以上,最终面临失败被强制止损关停,学费交得很昂贵。

对上市公司来说,抗风险能力更强,失败容忍度更高,一个项目的失败并不会伤筋动骨,还可以继续起新的项目再来,但业务负责人和团队会被换项目或被裁撤;

对缺乏殷实试错成本的创业型公司来说,失败所带来的是更为严重甚至是摧毁性的影响,创业公司的现金流决定了存活时长以及试错次数。

在亲身经历及目睹过不同公司、不同行业、多个项目的失败后,每每想起都觉得很可惜,时常会想如果能够重头再来一遍,我们可以怎样做得更好?

所以,我认为,该怎样提高项目成功率,是摆在每个企业、CEO、业务负责人面前的难题,值得专门作为一个重要议题,长期持续思考并努力习得。

即使你不是业务负责人及高管,只是业务中某个职能的成员,也可以有owner意识,拔高到业务负责人的视角来思考,我们都希望业务能做成,项目成功与否,与参与的每个人息息相关。

那么,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分析导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二、失败原因分析

我复盘了我过去跟进的/目睹的项目,发现:在项目选择上,我们是『复制型』策略,初期以快速复制市场上已经验证过的『好的模式』,进行切入,后续再逐步创新。

这种方式决策成本更低,成功概率更高。也是现在非常多公司在做创新时候倾向选择的方式。

在复制策略引导下,开始进行项目筛选,锚定了一些『赚钱的项目』来快速启动,并投入了项目预算,确定项目负责人,组建落地团队。

交了上千万学费,总结出的“提升初创项目成功率”心得(万字干货)

接下来问题来了,从公司内抽调出来的负责人和团队,以前没有直接做过这种业务,往往缺乏经验,在业务基础的行业认知、领域认知、技能专业度存在大量盲区。面对复杂的、模糊的、高度不确定性的局面,会有不同的处理策略,进而导致项目成功率的高低之差。

大部分项目在运行了短则3个月、长则1年时间后,会宣告失败,尽管失败表层原因各不相同,但深层原因非常有共性,可以归纳为4点。

1. 方向不对

行业处于是否处于成长期、需求是否是刚需、市场规模大小等,是评估方向好不好的标准。

我们复制过一个旅游行业智慧化建设项目,需求是刚需、客单价高、毛利率高。然而这个行业已经从成熟期往衰退期过渡,即使是头部公司也在纷纷寻求转型。这时候再新进入一个不景气的行业,除非能够在模式上变革、或者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才可能走得通,否则不建议再进入这个市场。

2. 复制的对标公司情报不真实

复制型策略,是基于『对标公司做这个项目赚到钱了』,这个重要假设来进行决策,然而如果前提假设本身立不住,基于一个不真实的情报进场者,高概率会成为韭菜,我们满心欢喜出发,到头来发现中了别人的套路,最终真正赚到钱的可能是那些想让你交钱的营销服务商、培训机构、合作伙伴。

这点几乎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的思维模式『听说XX公司最近做XX项目一个月流水很快达到了300万,这种模式好赚钱』,我们也搞一个。

而等到项目启动后,实际营收跟预期有很大差距,才发现『300万』只是一个包装出来的数据。

3. 只复制皮毛,没复制内核

在这点上非常容易出问题,因为项目本身很复杂,涉及因素和变量有很多,非常容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缺失关键核心信息,导致制定的营销策略质量低。我们有多个项目,获取了对标公司内部信息,情报可信度高,才决定启动。但启动后,却发现,前期了解的信息偏浅层次、不完整、关键信息缺失,只是看了个热闹,没看到背后的门道。

那时候只能懊悔,为何当初没有看得更清楚一点!

K12在线一对一项目,最初被流水规模大、团队在教育行业资源匹配度高的特点所吸引,决定启动项目。然而项目跑了8个月,优化了多轮,才承认这个模式毛利率低,扣除老师课时费和推广成本,毛利已经所剩无几,属于走资本路线,整体ROI打不平。

到这时候也才发现,原来最初复制的『成功公司』,我们误以为他的模式是『成功』的,可实际上他们也没有打平,仍然需要持续依赖融资输血。

而如果在项目启动前,就提前了解到他们的毛利率和ROI情况,项目就会是另一种推进策略,可能都不会启动,或者找到能够解决好毛利率低的方法后启动。

4. 项目和公司已有资源及能力匹配度低

即使项目方向正确、对标公司模式本身可行,但别人能赚到钱,不代表我们也能赚到钱。在客户面临多个选择时候能够让客户愿意选择我们,并愿意为此付费,需要有签单的能力和交付的能力。

而如果关键资源/能力缺失,就需要新构建起这个板块,这里面涉及到招聘合适人员、团队磨合完成、资源整合到位,通常至少是需要3-6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所以,当匹配度低时,即使看到了好的模式,发现了风口,自己短期内也可能够不着,抓不住。

抖音电商直播模式,今年很多商家想要尝试,而带货能力强的主播是这个模式的关键资源。

  • 能不能招聘到合适的主播?
  • 如果招聘不到内部是否能培养?
  • 招到的主播是否稳定?

如果要采用这种模式,就必须解决好这几个问题。

解决好了,才具备启动的前提,这个钱才可能是你能赚到的。

总的来说,无论是方向问题、情报准确性问题、复制完整性问题、匹配度问题,都属于项目启动前期,缺乏严谨的可行性评估。

基于不真实的、核心信息缺失的情报,所做出来的决策,项目先天性会在方向/逻辑层面存在硬伤,为项目后期失败埋下很大的隐患。

三、解决问题策略

1. 心态上:切勿急躁、单求速度、不求质量

不要抓到一个『赚钱信息』,就盲目去做,总担心晚了就会错过,宁愿没看清楚,都不愿意先稳住,把事情看清楚再做。很多公司会倾向于快速落地,看似跑得很快,然而结果并不理想,团队只是在低水平的努力。甚至越努力,还会错得越远。

这就像军队一听到打仗的消息,没有经过训练、没有准备好粮草弹药、没有详细勘察好地形、没有充分了解对手、没有制定战略战术,就直接上战杀敌,指望在征战过程中,遇到问题了再临时想办法解决。

这种作战方式,打败仗的可能性当然很高,有勇无谋,累死三军,浪费时间和资源。

2. 意识上:独立思考、严谨评估、先看清再行动

有些时候当领导把项目交给负责人来跟进,一些负责人会按照指示做事,拿到想法就开始启动项目落地,这种习惯对项目的伤害较大,这里有两个误区。

误区①:想做就做,把idea,误当成了已经可以落地的项目。

在产生想法后,首先请注意,尽管这是领导提出来的,但仅仅是一个初期粗糙的idea,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机会,直接抱着确定要落地的心态和预期,一上来就开始干,不是一个良好的项目开局方式。要摈弃“拿到一个idea,就快速去试,先做做再看,做错了再说,实在不行就换。同时做多个项目,总有一个能行吧”的心态。

误区②:把快速落地,误当成个人工作表现好的评价标准。

部分负责人,会认为评价个人工作表现,是以“执行力很强,领导交代的事情推进的很快,这样领导会认为我是一个好员工”为标准。这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前面埋下的坑,后面业务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偿还。

当面临领导的安排,需要批判性思考,不仅仅是按照指示做事,还要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

自检问题清单:

  • 这是什么项目?本质是什么?
  • 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
  • 对标公司的数据是真实的吗?
  • 这个项目完整展开是怎样的?
  • 这个项目真的有价值吗?值得去做吗?
  • 如果要做,要怎么做?思路是什么?需要哪些资源?多少资金?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启动?

这几个问题问下来,能够帮助你回归客观和理性,开始真正去深度思考这门生意。

如果你大部分都回答不上来,你会发现你没有跟刚开始接到领导的任务,以及听到别人说这个机会很赚钱时候,那么头脑发热了。

3. 方法上:通过商业分析,论证项目可行性

通过研究和分析,快速看清一个行业、一个新领域、一个对标公司的模式,对项目进行严谨的可行性论证,然后再决策是否值得做。如果值得做,要怎样做?有哪些风险点可以提前识别?进而在项目启动前制定规避措施。

而不是等到公司投入了资源,耗时半年以上探索,亲自踩坑,才发现本可以在项目启动前就了解到的问题,犯低水平错误。真的没有必要,可以找到更好的办法。

而专门做可行性研究,也有一个岗位,叫『商业分析』。这个岗位很小众,通常是归属战略部门,对CXO汇报。它的主要职责是在项目启动前进行可行性研究、项目启动后进行业务分析。本质是咨询顾问,以解决公司/项目遇到的高价值问题为目标,为公司高质量决策赋能。

那么项目可行性分析具体要怎么做呢?

四、项目可行性分析方法

1. 商业分析(可行性研究)工作流程

从获取到一个”赚钱的信息”到立项决策前,商业分析总共有五个步骤,围绕着目标及问题,按照分析框架,进行情报搜集,并多方校准信息真实性,最终输出可行性评估建议。

交了上千万学费,总结出的“提升初创项目成功率”心得(万字干货)

2. 研究背景梳理&问题界定

当你接到来自领导的“赚钱的想法”由你来跟进推动的任务后,首先需要对相关方进行访谈,不仅仅是了解他们想做什么,也要了解清楚为什么想做,包括发起项目的背后原因、诉求、目的和前提假设,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和界定清楚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公司提出要进入一个新市场/开发一个新产品,背后的战略诉求通常为:

  • 扩大规模;
  • 提升市场占有率;
  • 提升利润;
  • 业务多元化,分散风险降低成本。

以童装的案例举例:

交了上千万学费,总结出的“提升初创项目成功率”心得(万字干货)

3. 研究框架搭建

1)研究框架是什么?

研究框架本质是问题解决框架,使用研究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所有的研究都需要服务于业务问题推进和解决,能够输出解决方案,才是有价值的研究。

2)解决方案问题集搭建

当团队一下沉开始搜集信息,马上会面临信息量大、信息内容多样化、信息颗粒度有粗有细、搜集渠道多的局面。

  • 到底哪些信息是有效信息?
  • 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需要提炼?
  • 哪些信息帮助不大直接过滤掉就可以了?
  • 哪些信息可能有价值,值得进一步深挖?

这背后需要对有效信息采集有判断力

否则很容易出现目标模糊、解决的问题不清晰、缺乏方向感,在海量信息中迷失的情况。搜集回一堆信息,但很多对解决问题帮助不大,而有价值的信息被过滤掉没有搜集到,最终浪费时间和资源投入,产出价值低。

解决方案问题集的搭建,就是为了管理和规范整个研究过程。在明确研究对象及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后,需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将大问题细分,层层拆解成子问题,形成研究问题集。后续均以问题集为牵引,以终为始,保障搜集回来的信息,能够解决我们最初想要解决的问题。

不同项目研究背景和目标不同,研究框架也不同,但大体可以参考以下这个思路进行搭建:

交了上千万学费,总结出的“提升初创项目成功率”心得(万字干货)

4. 情报搜集

在明确了研究问题集后,就可以正式开展情报搜集的工作了。

  • 不同渠道,能搜集到的情报纬度、颗粒度、时效性、可信度不同;
  • 不同项目,有效的情报来源渠道也有很大差异。

需要根据项目特点、信息和数据特点,快速判断匹配度高的情报搜集渠道,多渠道组合起来互为补充。

这里也给大家推荐一些常用渠道:

交了上千万学费,总结出的“提升初创项目成功率”心得(万字干货)

5. 情报整理及分析

1)情报整理

① 信息校准

不同公司、不同身份的专家、不同渠道搜集到的情报,时常会不一致。这时候,需要挖掘产生差异背后的原因,背景不同、时间不同、适用场景不同、所在的公司和平台不同等均会影响到结果的不同。

通过校准,识别出这条情报是否是真实的、是什么时候的数据、在怎样的前提条件下才适用。剔除模糊的、过时的、不真实的情报。最终提炼出经过多方交叉校准后的真实的、及时的、有效的情报,让后续的分析建立在高效度、高信度情报基础上,才是做出高质量决策的前提

② 信息拼接

将从多个渠道搜集到的零零散散的情报碎片,按照研究框架,进行整理和拼接,从点到线到面,拼接成完整的版图。

2)情报分析

① 情报要被解读产生价值,避免堆砌信息

情报本身不是价值,情报需要经过解读,形成独特的观点和深度的洞察,并且能够对解决问题有帮助,才是价值。

这里需要注意,一些新手商业分析师,搜集了很多信息、资料整理得也很归整很有逻辑,然而到了分析环节,却缺乏自己的独特观点和想法,只是陈述和罗列了一堆信息。但这些信息意味着什么、价值是什么、启发是什么、哪些点值得我们借鉴、哪些点不适合我们借鉴,却提炼不清楚,这是分析师需要持续提升的基本功。

② 不同背景成员探讨,提升整体分析质量

分析的质量,与商业分析师的背景和功底息息相关。即使是相同的情报,由不同的分析师解读,也会有不一样的观点、洞察和策略。

因此,到了分析关键环节,也可以由1名商业分析师主导,引导不同背景的成员互相探讨碰撞,减少个人盲区的影响,让分析更加多视角、多维度、多元化、有深度,形成的可行性评估和市场进入策略更加丰满。

3)分析要素

那么既然要分析?要分析什么呢?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一些常用的分析纬度

atcsX2dL3ezAjZ1FuPm5.jpg

6. 可行性评估

在完成前面的情报整理和分析后,就到了最后的可行性评估环节,通过评估,形成最终决策。输出的研究结果,既要逻辑上站得住脚,也要在实际项目中可行及有效,具体需要满足以下几个特征。

1)以终为始,能够回答清楚研究框架中的问题

PoHgEEfd4YWjVUmTMaHq.jpg

2)结合内外部情况制定适合公司的评估标准

判断一个项目可不可行,是相对的。不同公司起盘的起点、资源、背景、时机等不同。在其他公司可行的项目,在自己公司未必可行。过去可行的项目,现在未必可行。

需要结合外部市场情况、公司已有资源和能力匹配度、公司战略意图等综合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可行性评估标准。可以参考以下这几个评估纬度,大方向上倾向于选择市场有红利、商业模式清晰、利润率高、资源及能力匹配度高的模式。

tyALpSDyIBhvEYWEa03j.png

3)既要尽全力搜集到完整情报,也要在信息不足情况下敢于做出决策

我们都期望能够尽可能搜集到所有的情报,情报搜集完整度越高,整个项目会看得越完整、越清楚,决策就会越果断。

然而,现实情况是常常会有部分关键情报缺失,尤其是跟企业内部核心数据相关的情报。

在缺失情况下,一方面可以使用已有的信息和数据,进行逻辑推导来对缺失的情报做出假设。另一方面当信息量不足以支撑推导时,就会面临即使是有部分关键信息缺失,仍然要进行决策的局面,一定的模糊性和情报缺失是常态。

4)研究结果要保持客观、独立和公正

5)对决策有明确导向性,观点清晰、有据可依

例如,研究跨境电商的商业机会,需要明确到:

  • 是否要切入这个市场?
  • 要优先做哪个国家?
  • 做哪些平台?
  • 做哪些产品?
  • 选择怎样的模式?

而不是单纯分享出每个国家的跨境电商市场分析,然后没有结论和决策建议。

五、商业分析的价值

当前面商业分析的研究完成后,你会发现你的认知相比刚开始拿到一个『赚钱信息』,已经有了大幅度提升。随着看得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接近本质、越来越完整,你开始有了判断力,对这个项目值不值得做、要做的话要怎么规划、要招怎样的人,都会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想法。在经过严谨论证后,所做的决策,你心理会有底。

商业分析做的好,它的价值可能会超出你的预期,因为你会发现你其实是拥有了一个『智囊团』、一个『咨询顾问』。能够帮助你把复杂度、模糊的、高度不确定的问题理顺,帮你看清楚,进而给你提供高价值的决策建议。

在项目可行性分析方面,我认为价值有以下3点。

1. 研究事实,辨别真伪,抛开迷雾见本质

市面上商业机会很多,我们在公开渠道、聊天中获取到的信息,往往不完整,甚至带有迷惑性及包装成份,对外展示出来的信息就是别人想让你知道的信息(情报来源于信任度极高的朋友透露出来的公司内部核心数据除外)。

  • 赚钱的公司想要闷声发大财会说自己不赚钱;
  • 不赚钱的公司想要获得融资会说自己好赚钱;
  • 想要达成合作的伙伴会说这个机会好。

那么,乱花渐欲迷人眼,到底哪个商业机会才是真金矿?

商业分析的首要使命是将道听途说、只言片语了解到的“赚钱信息”打开,从零零散散信息中,深挖出背后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就像侦探破案一样,通过蛛丝马迹,一步步顺藤摸瓜、抽丝剥茧,挖掘出暗藏的真相,将整件事情看清楚、看完整、看明白,让决策有据可依。

  • 避免受直觉和经验的误导;
  • 避免被忽悠;
  • 避免做决策靠拍脑袋。

通过情报搜集和商业分析,能真正看懂这个机会,面对真实、看到本质,而这些经过多方校准的、真实的、及时的情报,才是做出高质量决策的扎实依据。

2. 更低成本,更快速帮助公司及核心团队懂行

当公司考虑进入一个新领域,启动一个新项目,就是选择了跨行业/跨领域/不同的商业逻辑/不同的客户群体/不同的客户需求/不同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这对原生团队的认知升级和转型,以及组织内承载能力重组,是个很大的挑战。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基于热闹进场,会因不懂行退场。不懂行,是深深的痛。

  • 意味着你做出的大部分决策,都可能是错的。难以识别出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导致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案更无从谈起;
  • 意味着你做出的大部分决策,都可能是错的。难以识别出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导致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案更无从谈起;
  • 意味着这个行业有些常识性的认知,你也不知道;
  • 意味着行内人早已经踩过的坑,你可能还会亲自踩一遍;
  • 意味着容易被新招聘进来的”专家”忽悠,不具备判断力。

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去年我给一家互联网券商头部公司做咨询,公司上市后,看到市场上某理财教育机构业务近期增长快速,而公司有理财用户的流量积累,认为切入理财教育市场会有优势,因此启动了理财教育新项目。

项目孵化将近一年,进行非常缓慢,团队一直在做免费课程,无运营和销售转化,整体业务链条不完整,定位不清晰,团队也充满挫败感,认为他们可能没有做教育的基因。可以说,项目跑了一年,团队在教育行业还没入行。

教育,本质是提供服务,而服务属于非标品,需要依赖强营销来驱动业务增长,因此在线教育公司通常会配置销售团队、运营团队来销售课程,精细化运营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而互联网券商公司,是产品驱动型业务,产品是标品,无需养大规模的销售团队来推广,产品研发以及券商资质是核心竞争力。

通过诊断,我发现了这两者的商业模式、组织架构、业务逻辑有很大差异,相应团队结构和能力要求也完全不同,这就是卡住了原生团队一年时间还没有入行的主要拦路虎。

而如果你掌握商业分析方法,可以让入行时间大大缩短,在无需投入业务落地团队情况下,能够从一年时间直接缩短到两个月。

从不懂行——懂行之间,有着深深的鸿沟,商业分析是帮助快速逾越鸿沟的助推器。

认知获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亲自实践来获取,一种是吸纳他人成功的做法和失败的经验。

启动一个新项目,新入行者会两眼一抹黑。

但对于行内人来说,属于这个领域的基本常识。别人已经踩过的坑,积累下来的实践经验,只要找对人、问对问题,能够快速汲取前人已有的认知,包括成功经验和失败的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直接站在前人的肩上继续往前走,比自己从头开始投入时间和资源来走一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时间更短、成本更低、使用资源更少,能够少交学费,少走弯路,尤其是避免犯一些行业内低水平和常识性错误。

这是多么省时省力的好方法。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但是缺乏完整的研究方法论,搜集到的信息缺乏深度、不够完整。

3. 评估想法是否值得做,减少浪费,提升决策质量

可行性论证是项目启动的第一步,市场有诸多机会,我们需要先决定“做什么”,然后才是“怎么做”,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通过评估,淘汰馊主意,避免浪费时间和资源;找到可行的机会,聚焦并重点突破。

六、注意事项

1. 市场变化快速,需要平衡好研究和实践的关系

避免过于激进、完美主义和过度谨慎,指望通过研究把所有事情和问题在项目启动前都了解透彻,并不现实。

『不研究直接启动业务』和『过度研究,长期停留在纸面上,迟迟没有决策和落地』都是两个极端。

一方面,停留在研究时间过长,迟迟没有落地,可能会错过最佳时机。

另一方面,研究也其价值但也有局限性,一些问题通过研究难以获取到答案,一些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看清楚。

通过研究能够快速建立起对新领域的认知,但当通过研究已经难以获得答案的时候,就有必要快速进入项目立项决策和落地阶段,而不是继续在研究上死磕,否则更多是在原地打转,没有实质性进展。

因此,通过商业分析,只要校准到方向大致正确,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明确市场进入策略,抓住关键点,就可考虑进入到立项决策阶段(即使仍然有部分信息缺失/使用其他替代指标来推导)。在项目启动后,剩余模糊的问题,再通过研究线和实践线同步推进、互相反哺的方式,来提高业务探索效率。

商业分析很有价值,但也不要高估它的价值。每一项技能,都有适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边界。我们需要了解这项技能是在什么场景下使用?能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到什么程度?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哪些问题可以使用另外的技能来更好解决?

根据业务实际需要,灵活使用各种武器。而不是浅层次的“用”或者“不用”、“认同”或者“否定”。

2. 每种模式都有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 规模大的项目,利润率低;
  • 利润率高的项目,难以规模化;
  • 竞争壁垒高的项目,启动资金要求高,搭建周期长;
  • 竞争壁垒低的项目,启动快、进入门槛低,但后期容易面临价格战。

需要结合公司自身情况,和业务发展阶段,选择现阶段最适合自己的模式。不要追求完美的商业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赚自己现阶段能赚到的钱。

七、写在最后

通过商业分析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是提升项目成功率的武器,遗憾的是它的价值很隐性,容易被忽略。人们往往更认同销售、运营、产品等岗位的价值,因为这些角色贴近业务,跟业绩直接相关,而辅助业务部门做决策的研究、调研、分析因为不直接对业绩产生价值,因此价值往往难以被感知,且价值大小不好评估。

庆幸的是这个角色和这种做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价值,并且认同价值,它不仅仅是一个岗位,更是一种能力,公司未必需要单独设置商业分析岗,招聘商业分析师,但这项技能本身,值得高管及业务负责人获取。

我认为,未来它会成为业务负责人手上四驾马车之一:

交了上千万学费,总结出的“提升初创项目成功率”心得(万字干货)

希望能够把这项小众技能普及给到更多需要做业务决策的人,让创新武器库里,多一项兵器,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发挥起它的独特价值。

作者:海鸥;公众号:商业情报与分析

本文由@商业情报与分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