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中国没有社交网络,但可能也不需要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news/66308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社交网络需要海量用户来组建一个关系网,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各类产品中,很多都要因为这个因素被pass出社交网络的范围,包括具有巨大用户体量的微信。基于此,本文作者认为中国没有社交网络,可能,也不需要有社交网络,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vagRac8TZdrAvzmM8mf8.jpg

01 social media和social network

在讨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两个概念:social media和social network service。

社交媒体或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的范围很广,当下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针对传统媒体而言,是新媒体中的主体。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的报刊、出版、影视、广播而言,又被称为第五媒体。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全称为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依据中国人习惯,简称为社交网络或社会化网络。本义指当前新媒体上的网络结点结构,现在多指网络上的各种应用与服务。

——展开清晨的翅膀(知乎)

甩开这个定义不谈,我们尝试用一句话来描述两者之间差别:社交网络因关系而内容,社交媒体因内容而关系

什么意思呢?

下面我详细阐述一下自己的见解。

1.  构建关系之差:人还是内容?

社交网络是连接人与人的服务平台,中心在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内容是附属品,内容的消费价值附着在关系链上,拆开单独来看,内容可能并不具备普世意义上的可消费属性。而社交媒体恰恰相反,它构建的是人与内容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构建是附带的,其目的依旧是为了产生高消费价值的内容并快速传播。

2. 结构之差:网状结构还是树状结构?

社交网络更偏重网状结构,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在这个繁密的网状结构中,有些节点是较大,更多是因为其与其他节点有更多连接。社交媒体则是树状结构,不论是微博还是推特,明星+网红把持着平台绝大多数的流量,信息的传播与下发是通过树状结构从高到低进行的。

3. 功能之差:广场还是表演台?

社交网络用扎克伯克的比喻来形容,就是一个公域的广场,所有的人可以一起在这个广场游乐、交往,进行信息交换。而社交媒体则更像是一个表演台,明星和网红大V作为表演者,卖力表演,底下的人从台上获取信息,获取情绪价值,并从上而下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与传播。PS:我清楚肯定会有人对前面这三条表示质疑:比如我明明在微博上和自己的朋友进行玩乐呀,微博也是典型的社交媒体,为什么说社交媒体是表演台呢?

在此做个解释,我今天所讨论的是这两种平台形态所承载的主要职能,因为其影响面之广,渗透率之高,其承载作用一定是杂糅的,但微博(尤其拥抱娱乐化之后),更明显表现出社交媒体平台的特质,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说,还有人在闲鱼上交友,你总不能说闲鱼是一个社交平台吧?

02 中国没有社交网络?

这句话一说,一定很多人表示纯属一派胡言,但别急,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理解这句话。要想说明这个问题,先要给出一个大背景,因为社交网络的特殊性,它需要海量的用户,才能构建成关系网,单独的点是无法形成社交网络的,因此从用户量上,社交网络的门槛已经砍掉了99.9%的产品。

在此前提下,你一定还能找到一个例子来反驳我,是的,没错,微信。构建人与人之间关系、信息传播通过网状结构,微信还不是社交网络吗?

答案是否定的。

1. 微信不是社交网络

微信是即时通讯(IM),而不是社交网络,或许说,微信是一部分的社交网络。再对社交网络进行深挖,社交网络除了上述提到的“构建人与人之间关系”、“网状结构信息传递方式”的特点之外,别忘了还有一点,它应该具备根据节点连接节点的功能,即跨点连接的功能,也应该具备依托关键词、兴趣等连接用户的功能。之所以这个功能如此重要,是因为这是社交网络构建关系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而反观微信,到今天微信作为一个平台产品,早已包罗万象,主体上它是通讯录、公众号和视频号是社交媒体平台、朋友圈是会客厅、小程序和小游戏是能力分发工具、支付是我们的钱包,我们今天之所以说微信不是社交网络,主要是因为它的“即时通讯+会客厅”主模式,撑不起社交网络的关系拓展需求。

思考一下,我们是如何在微信上拓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 线下关系的映射:线下认识,扫二维码/通过手机号码添加等;
  • 匹配方式添加:摇一摇(早期)、群添加、朋友名片转发;

可以看到,微信自身在拓展新关系上的乏力,摇一摇早已是昨日黄花,群添加和朋友名片转发都是跨节点连接,这意味着用户拓展关系,尤其是线下未有的关系,仅仅依托微信是很困难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加n个群,而且有意愿在群里一个个去找感兴趣的用户来建立关系连接。

朋友圈,微信中信息流的一个代表,更多是一个“私密会客厅”的形式,作为用户与圈定好友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信息交流的一个场所,其更大的作用在于巩固已有关系的连接强度,并不承载拓展关系的职责,这与公认的社交网络平台Facebook的首页信息流呈现明显差别。

而微信与Facebook的差异,也直观的体现在营收方式上,Facebook营收绝大部分依然依托于在线广告,通过在信息流中个性化分发广告来获取利润,而微信则更多依托平台自有流量与关系链对其他产品、其他功能进行赋能,来抽取平台费用。

J9DWa0I74EpPXLs3APg3.jpeg

微信和Facebook,其实大相径庭

2. 中国不需要社交网络

通过前面的铺陈,假使我们已经达成“中国没有社交网络”的共识,不妨再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社交网络,是时间机器理论在这个赛道上失效了吗?我对此有三点看法:

  1. 社交网络极具危险性,其“公域属性+关系链传播”的产品形态,天然承载社会公共议题讨论场的职责,无数个点汇聚使得监管难度极大,平台依托信息流排序能方式,很容易对舆论以及民众心理形成掌控,Facebook多次身陷大选黑幕疑云则是最好的证明。
  2. 即时通讯对社交网络的覆盖性足够强,微信作为一个IM工具,其实通过“通讯录+群”的形式对人社交关系刻画了七七八八,而作为私密关系链形成的最后一环,缺失的关系拓展、破冰功能也可以有陌人生社交软件进行补足,把握了闭环的最后一环,流量的最终端,就把握了社交网络的命脉
  3. 中国人相较于欧美人更内敛含蓄,公域的表达意愿与能力更弱,因此社交网络的形式并不是最契合国情的,且IM与与社交网络存在互斥作用,微信的崛起斩断了国内社交网络发展的可能性。

基于这三点理由,我更倾向于认为,中国没有社交网络的原因是既不需要,也没有成长的土壤。

社交网络是一个非常性感的概念,因为扎心的说,关系链是人,尤其是普通人身上最宝贵的财富。从几乎所有的产品无所不用其极地想要获取用户的社交关系中就可见一斑。

同概念相比,社交网络赛道又是如此的无聊,这中间有着“三个臭皮匠向微信发起挑战后一天失败”的案例,也有着微博孕育“绿洲”的苦心孤诣,但始终没有能打破IM霸权的挑战者出现,通道已经关闭,机会可能大概率只存在于人与网络交互媒介的下一次革新。

相较于社交网络的一成不变,社交媒体反倒风云莫测,从图文时代过渡到视频时代,微博从如日中天到日暮西山,抖音飞速成长,逐渐代替微博成为信息分发的社交媒体平台中枢,这里面的故事也很值得玩味,我们有机会再聊。

作者:随心将夜,微信公众号 : 互联网菜鸟产品进阶之路,关注社交赛道和社区发展,擅长分析行业趋势。

本文由@随心将夜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