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星巴克在中国的第三个十年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357855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星巴克在中国的第三个十年

播客:疯投圈/得到:中国消费报告/ 公众号:黄海的消费业观察

1. 对于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来说,1999年进入没有任何咖啡消费土壤的中国市场,是一场不知道结局的冒险。时至今日,光上海就有超过800家星巴克门店,是全世界星巴克门店数最多的城市。

2. 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个十年,星巴克才一共开了不到500家店,并且中国区业务一直亏损。直到2010年,没人知道星巴克的商业模式在中国能否成功。在商业世界,耐心是一种稀缺的美德。星巴克的耐心在进入中国的第二个十年迎来回报:门店数从500爆发到5000,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一个品牌的打造,从用户认知的培育,到标准化流程的建立,均需要多年的沉淀,但爆发点一旦来到,可以产生惊人的能量。

3. 星巴克的成功,往往被人归功于“第三空间”的打造,即为消费者提供工作和家庭以外的休闲社交场景。在我的观察里,“第三空间”对于星巴克中国的成功,比美国市场更重要。在美国,咖啡首先是国民级饮品,大部分人每天一杯解决功能性诉求;在中国,由于居住空间普遍更加狭窄,星巴克首先满足了商务群体的社交空间需求。咖啡本身的精益求精,大部分中国消费者难以感知,就是聊天过程中需要搭配的饮料。

4. 很多创业者也想打造第三空间,却鲜见成功案例。空间生意能成立,前提是租金成本要可控。作为少数能自带人流的品牌,而且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已经全球知名,星巴克往往在商场能争取到优惠的租金条件,甚至商场会主动补贴装修费。没有这样的谈判能力,空间生意难以抵御商业地产租金的上涨。疫情期间,这个逻辑越发明显。

5. 瑞幸咖啡号称挑战星巴克,逻辑就是要去掉空间成本,用几乎不带座位的小型门店,在办公楼大堂这样的狭小空间开店。这个商业模式的前提假设,是咖啡饮品本身而不仅是社交空间,正在成为消费者的基础需求。瑞幸咖啡造假暴雷,这个假设还对吗?我认为大方向还是对的,咖啡具有成瘾性,只是需要整整一代年轻消费者的成长来支撑,没法揠苗助长。

6. 星巴克也意识到,空间型生意正在被更灵活、更轻便的本土饮品玩家挑战。瑞幸咖啡虽倒,更多咖啡挑战者正在崛起;更别说喜茶柰雪这些更易入口茶饮品牌。星巴克必须应战,因此推出”啡快“型门店,这类门店更小更注重效率,几乎不带座位,鼓励网上点单,以自提外卖为主。今年星巴克中国开设的新门店里,20%属于啡快。疫情的到来,更加速了星巴克中国对于”啡快“的决心。

7. “啡快”的价格和其他星巴克门店一样。如果小型门店是趋势,星巴克突然需要面对另一个问题:抛开社交属性,单纯就产品而言,星巴克的咖啡饮品值得这么高的价格吗?要知道,中美星巴克定价几乎一样,美国的人均GDP却是中国的6倍。一杯咖啡饮料的成本,仅仅在5元左右,而且以牛奶为主——星巴克中国的产品定价30元以上,享受了足够大的品牌溢价空间。过去几年,中国区的经营利润率,几乎是全球其他地方的两倍。

8. 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保持溢价能力?舒适的门店空间,时尚的设计审美,一直是星巴克的优势。星巴克中国做啡快是在“变小”,同时要维持品牌体验,还要同时”变大“。于是星巴克同时下注臻选店,这类门店面积更大,有接近百元单价的产品,更加强调咖啡的烘焙和风味。在上海的兴业太古汇,星巴克甚至斥资数亿,开出了2700平米的超大型独栋旗舰店。这种门店能盈利吗?答案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三个十年,消费者愿意继续为大街小巷的“啡快”付出溢价。

更多研究文章:公众号「黄海的消费业观察」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