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谷歌微软亚马逊在美被用户起诉:我的人脸数据,你不能说用就用

 3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qbitai.com/2020/07/1672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人脸识别中隐私安全和商业需求的冲突

萧箫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微软、亚马逊和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这次一起因人脸识别被告了。

原告是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两位居民,理由是这三大公司,将他们的人脸数据用于训练人脸识别的模型、并从中牟利。

而这些人脸数据,来自于IBM公司的「Diversity in Faces」数据集,他们曾在未经许可(未告知作者和被拍摄者其照片会被用于面部识别)的情况下,于一家名为Flickr的照片网站上搜集人脸数据。

eE7FneZ.jpg!web

此次上诉,依据的是伊利诺伊州于2008年通过的《生物识别信息隐私法案》(BIPA)。

这并不是大公司第一次因这条法案被告。2019年1月,六旗(Six Flags)就因收集14岁少年的指纹信息被伊利诺伊州最高法院判处罚金。

目前微软表示已收到投诉并正在审查,但谷歌和亚马逊仍未表态。

事实上,在人脸识别技术被推广前,收集人脸数据并未引起人们太大的重视。

然而随着AI的兴起,生物识别工具广泛进入人们的视野,人脸识别面临的 矛盾 也逐渐浮出水面。

隐私安全or商业需求?

人脸识别涉及侵犯隐私

在互联网的监视下,成为一个“透明人”似乎已不足为奇。

无论是人脸的面部信息、还是指纹和语音录入,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泄露我们的个人信息。

目前在美国,人脸识别技术已受到隐私保护主义者和《生物识别信息隐私法案》立法者的强烈反对,少数城市禁止在市政上使用该技术。

去年,民主党议员提议禁止公共住房部门使用人脸识别。

对于这次起诉,微软发言人表示:“我们非常重视隐私,我们致力于确保以负责任的态度开发和使用我们的AI技术。”

但人脸识别并非仅仅涉及隐私侵犯。

除此之外,人脸识别技术本身也存在安全隐患。

z26vIfr.jpg!web

人脸识别存在安全隐患

去年年底,一家名为Kneron(耐能)的AI公司“破解”了微信、支付宝和机场的人脸识别系统。

这家被阿里投资的公司团队,采用3D打印的高清模具,「骗」过了支付宝和微信的人脸识别支付系统,成功进行商品购买。

不仅三维人脸识别系统可以被3D模具欺骗,二维人脸识别系统也被攻破。

Yv6BfqM.jpg!web

而在荷兰最大的机场(史基浦机场),团队用手机上的一张照片「骗」过了自助登记终端。

事实上,采用GAN(生成式对抗网络)生成的照片或视频,甚至可以欺骗目前大多数二维人脸识别系统。

报道刚出来时,Kneron公司对此做出过解释,称使用的3D模具是通过专业公司生产的,价格昂贵,不太可能会被广泛使用,所以不必过分担心财产泄露的危险。

但这几天,新华社报道了不法分子利用人脸识别进行犯罪的消息,犯罪成本比想象中要低得多。

罪犯不需要拥有3D模具,一个几十块钱的工具、加上一份几毛钱的人脸正面照片,就能骗过人脸识别系统。

报道称,这些黑色产业通过电商平台,批量倒卖非法获取的 人脸信息 和一种名为“ 照片活化 ”的网络工具包,就能解封微信、使用支付宝账号。

6n6vEfM.jpg!web

这种“照片活化”工具包,能将静态的人脸照片修改成动态的人脸验证视频,原本一动不动的人脸,在工具的作用下也能眨眼、张嘴、点头。

这确实会引发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的信任危机。

如果人脸被收集后,并非用于学术研究,而可能在某些非法渠道被倒卖、被不法分子利用人脸识别进行财产盗窃,那么的确会加深人们的恐慌。

然而,一味倡导隐私,禁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似乎并非这件事的最佳解决路径。

毕竟人脸识别技术也作出了不少贡献。

商业成本低、需求广

对于国外的一些商店来说,人脸识别技术有助于帮助他们快速识别店内的「惯犯」、或是有偷窃前科的罪犯。

如果人脸识别技术能被应用于视频监控中,店主的损失确实能被降低。

zANzaun.jpg!web

与此同时,美国警方也有采购人脸识别系统进行安全监控的行为,他们希望能通过这项技术,抓捕部分目前仍然在逃的罪犯、或是追踪相关的违法行为。

而人脸识别技术本身,也因为逐渐降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普及性而被越来越多的商业公司所应用。

应对策略

当然,国内目前也已经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明年将施行的民法典,对自然个人信息的范畴进行了专门说明,其中也包括生物识别信息。

除此之外,网络平台也应对平台内发生的交易行为负监管责任。

如果已经上传过清晰手持身份证照片、或同时上传人脸照片和身份证银行卡信息的朋友,可以在开启人脸验证的同时,选择多重验证方式,减轻单重人脸验证的风险。

参考链接:

https://www.cnet.com/news/amazon-google-and-microsoft-sued-over-photos-in-facial-recognition-database/

https://mp.weixin.qq.com/s/MtuC4rP_A2REgTqVzOIWGA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