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企业自救:降薪、裁员是手段,顺应变化调整策略才是根本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cyzone.cn/article/57767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编者按:本文来源创业邦专栏,作者蚂蚁虫。

近日,界面引员工爆料称,58同城强制近日安排了一批员工停薪留职,时间长达2个月。在此期间,公司正常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但仅支付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58同城只是众多企业之一,进入2月以来,国内不少企业传出了降薪、裁员的消息,其中不乏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公司。自如宣布今年一季度其管理层将“自愿”降薪20%到50%,而据外媒报道,OYO酒店集团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约5000人,其中中国区幅度最大,多达3000人,占员工总数的6成。

在某些行业,降薪和裁员不是个例,而是行业普遍现象。比如二手车市场,优信、瓜子、大搜车等先后传出了降薪和裁员的消息。连行业领导者都如此艰难,其他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全面复工尚需时日,企业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促使企业降薪和裁员的直接原因是现金流紧张,难以维持正常开支。而现金流紧张则是源于企业复工一再被迫延迟,业务无法正常开展。

除湖北以外的地区,基本都允许企业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复工,但情况并不乐观。

企业最现实的困难是防护物资短缺,国内产能和产量仍不能满足现阶段全面复工的需求。防护物资分为设备和易耗品两类,前者如额温枪、消毒器械等,后者如口罩、消毒液。前者一次购买可重复使用,紧张状况正在缓解;而口罩、消毒液属于需求旺盛的消耗品,供给虽有跳跃式增长仍处于短缺状态。

以口罩为例,据国家发改委3月2日的消息,目前国内产能和产量突破了1亿个。而我国的就业人口高达7.8亿人(201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即便每天每人用一个就消耗近8亿只,缺口仍然非常巨大。因此,目前只能优先保障医疗、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以维持国计民生最低水平的正常运转。

现在口罩供应链的瓶颈在原料熔喷布环节,其生产规模门槛远比口罩厂大得多,投资大周期长,短期内难以提升。也就是,即便继续扩大口罩产能,短期内口罩的实际产量提升仍非常困难。在产能全面征管的情况下,企业想采购足够数量的口罩等防护物资并不容易。

其次,目前复工风险仍然较高,企业主担心遭受更大的损失而不敢复工。上个月,多地相继传出了复工企业发现感染者的消息,个别感染者导致整栋办公楼被隔离封闭。最新的一个发在生合肥,3月2日合肥市卫健委发布通报称,辖区内某企业发现一例感染者,密切接触者167人被集中隔离。

通常情况下,员工的隔离成本将由企业承担,网传苏州某200多人的企业就为此付出上百万元,对于本就现金流紧张的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员工感染导致企业被封闭隔离,反而使得复工实际时间推迟,落后于竞争对手,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企业主比较矛盾,一方面确实急于复工、愿望迫切,另一方面担心风险不敢复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复工,可能需要等到疫情彻底过去。用华山医院张文宏医生的话来说,零增长后的28天。现在国内新增案例被有效控制,但考虑到境外输入又开始处于增长,仍不可放松。因此,包括钟南山在内的专家普遍认为,湖北以外的地区疫情将有望在四月底结束。

这意味着,大多数企业至少要熬过四个月的断档期(今年1-4月)和随后至少两三个月的爬坡期(今年5-7月,不同行业的整个产业链从启动到恢复,需要不等的时间)。这段长达半年的时间内,企业无法获得收入(或收入非常有限),却仍需要承担房租、工资、五险一金、贷款本息等庞大的基本开支,其现金流压力可想而知。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早前,清华、北大和北京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公司一项对1435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84.91%的企业账上现金余额维持不到3个月,能维持6个月及以上的企业只有9.27%。即使是大企业,现金流充足维持6个月以上的也并非多数。前面提到的那些裁员、降薪企业,其实都属于大企业范畴。

也就是说,如果不紧缩开支的话,大多数企业都不容易度过难关。而企业能做的选择非常有限。房租往往是长约,即便现在能够解约也未必能搬迁,可能性不大。而税收和员工五险一金、银行贷款等,具有法律强制性,除非政策或合同调整,否则也无法减少或缓交。(好在各地出台了一些减免社保金的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停工或半停工状态下的其他开支本来就少,企业真正有效紧缩成本支出的方式,就只有降薪或裁员。

同样紧缩开支,降薪、裁员各有利弊

国内企业非常避讳裁员二字,似乎裁员与企业经营不善、难以为继划上了等号。一旦某个企业有裁员消息透露出来,它们往往第一反应是否认三连的辟谣式公关。因此,我们看到国内企业的消息多以降薪为主流。

降薪的好处明显,在无需裁员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紧缩开支的财务目标,有利于树立一个与员工共度难关、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形象。

降薪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做法,那就是冻薪。所谓冻薪,就是常规的晋升加薪计划被冻结,原本要涨的部分都不涨了,在某个时间段内保持员工工资标准不变。冻薪对员工收入的影响较小,适合具有相当实力的企业。前几天,新加坡投资巨头淡马锡宣布全员冻薪1年,在朋友圈反而赢得了一片赞赏之声。

大多数企业的降薪,则是在现有的工资基础上下调。考虑到公平因素,企业降薪往往是按级别(比如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等)统一标准下调薪资。以优信为例,一般员工的降幅在20%~30%,高管降薪幅度高于40%。这样一来,外界形象固然良好,降薪的弊端却无法忽视。

1、初期大家意见不大,但时间一长容易造成士气低下,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削弱。2、在没有业绩提成的情况下,集体降薪的做法与大锅饭无异,不利于员工间的良性竞争。3、由于实际收入下降较多,一些能力强的员工容易被竞争对手以较低成本(高于其现有薪资)挖走,最后留下来的往往是能力平庸的员工,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竞争力下降。

裁员的利弊则正好和降薪相反。它有利于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留下的基本都是不可缺少的优秀员工,而裁掉多是能力较差或是工作不努力的员工。这样就会对全体员工产生正向的激励,留住的员工士气更高,对公司的凝聚力增强,有利于保持和增加企业竞争力。

我们看到商业史上一些著名的转型案例,几乎都是从裁员开始的。以1993年的IBM为例,它连续三年亏损168亿美元陷入绝境,新任CEO郭士纳大刀阔斧地裁员4.5万人,以惊人的魄力推动公司一面大幅削减开支、一面坚定转型,最终带领大象重获新生。

除了担心负面公众影响外,企业较少裁员的原因是裁员的成本较高。现行劳动法规定,企业主动辞退员工应按工龄年限进行补偿,业内通常采用略高一些N+1补偿方案,这将占用当前本来就非常宝贵的现金流。无力裁员,可能是一些企业转向降薪的重要原因。

除非企业特别希望补强品牌形象的短板,通常情况下,不建议企业采取全员大幅降薪的方式,这么做往往是饮鸩止渴。在一些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全面降薪的公司可能会在市场复苏在即前就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留住优秀员工。

以房天下为例,3月5日它被爆员工集体降薪,其中管理层减薪三分之一,普通员工减薪四分之一。员工2月份普遍在家办公但收入却直线下降,有人收入仅48元。降薪非但没有得到员工理解,反而遭到普遍强烈反对,导致管理层和员工的矛盾激化,如不能快速解决将给房天下的未来蒙上阴影。

当然降薪也并非全然不可采用。如果处于一个竞争温和的成熟市场,成长率不高,企业管理水平也比较稳定,不合格员工很少,那么采取集体降薪的方式是适用的。还有一种情况则是,虽然市场处于成长,但大家激烈竞争大伤元气,谁也无力再挑起事端。大家不妨留意二手车行业,瓜子、优信和大搜车等这两三年打得头破血流,在疫情面前却默契地保持同步,以降薪为主,便是如此。

疫情对各行业的两个整体性影响

说到企业如何应对疫情,首先就要了解它对行业大环境的影响。这次疫情带来了两个方面的主要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来自于消费者,他们被动地接受线上交易的事实。小区封闭出门不便,让很多原来习惯线下购物的居民也被迫转向了线上。多少大妈大爷,在疫情期间学会了在微信群和电商APP上买米面肉菜,继而网购其他商品。各个行业的消费者,都比原来更乐意接受业务流程的在线化,从移动终端获取信息和服务、下单、支付,获得线上的售前、售后服务支持。之前电商在数码3C、服装等类目上渗透率比较高,而酒水饮料、家居建材等类目上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线下实体店,这次疫情影响倒逼消费者转向线上(包括实体店的微信送货业务在内)。

这种消费习惯在疫情过后能够巩固多少,仍是一个未知的变数。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商家的消费者情况都会有所不同,但至少他们不会像以前坚持线下交易。对于企业来说,疫情过后,线下消费场景的价值不会降低,但有必要加快拥抱移动化以顺应消费者习惯变化。入驻平台是大多数商家经营线上业务最快捷和低成本的方式,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等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将在今年迎来业务爆发。

另一个变化是企业办公方式和经营管理上。有个段子说,再不复工的话,担心公司知道没有了自己也能运转自如。这次疫情之下,大批企业采取了员工在家办公的对策来规避风险,保障业务维持正常运转,生产效率确实有所提升。钉钉、企业微信等移动办公APP,在没有特意推广的情况下,迅速飙升至APP下载榜前列。有乐观者甚至预测,在家办公将成为中国商业的主流趋势。

企业办公移动化到底是临时举措还是未来大趋势,是值得探讨的。钉钉、企业微信等的功能日益强大,本质上是企业经营管理工具,它们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服务,而不是企业办公本身。从人的本性来说,集中办公的优势更加突出,可以强化制度现场监督、方便沟通、突出集体智慧,从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从员工本身来说,大多数人从内心更喜欢能将工作和生活分得清楚的集中办公方式。不然,最近朋友圈怎么会有这么多在家复工的人怀念往日的办公室格子呢。除了设计、写作等个人创作性岗位外,在家移动办公无法替代集中办公成为未来的主流。

有人认为这次疫情会对整个大市场产生颠覆性影响,讲真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移动互联网早就全面普及,国内商业和办公的移动化也在推动之中,疫情只是加快了移动化的速度,而不是当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引发的革命性质变。

整体而言,疫情会催生消费者行为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上的一些变化,但基本的运营模式不会改变。大多数企业无需多虑,应该需要适应的只是:业务移动化(用户消费行为向移动端转移)、运营社群化(微信群等精准度和价值越来越大)、办公技术化(技术能帮助企业办公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降薪裁员是手段,顺应变化调整策略才是根本

回到降薪和裁员的话题上来。无论是冻薪、降薪还是裁员,主要直接目的是节约开支,延长现金流的使用时间。这些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这些手段能帮助企业止血、挺过当下,但无法帮助企业造血,去赢得未来。

面对当前的困局,企业正确的应对方式是:在长期竞争策略的大框架下,根据行业现状和企业自身情况,调整现有的短期竞争策略,以度过非常时期、放眼未来的市场竞争。

每个企业的情况不同,各自的策略调整自然也不尽相同,但这几个原则应该是通用的:

1、可以放弃部分非核心利益,但前提是必须保持核心竞争力。以严重削弱核心竞争力为代价的方案断不可取,砍掉核心业务或是裁去核心员工以节约开支无疑于,即便挨过了疫期,企业也很难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其如此,企业反不如直接卖掉或趁早宣布破产,那样还可以多为股东保留一些资产价值。

2、短期内生存第一,开源和节流两手抓,以确保足够的现金流。利润和市场占有率决定发展,而现金流决定企业的生死。在降薪和减员之外,企业还要积极地拓展业务回笼资金。我的有限观察范围内,房地产行业中恒大全场打折销售是做得最好的,而中国图书网春节便提前预售的做法同样也值得肯定。

3、关注疫情对行业和自身的影响,并相应作出策略调整。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疫情带来的是短期性的负面影响。疫情过后行业会逐渐复苏,只是过程有快有慢。通常刚需品行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复苏比较快,而非刚需的如奢侈品、中高端服务等市场时间会更长。企业需要重视这个复苏时间,因为复苏时间越长,意味着对现金流的消耗越大。

无论如何应对和调整,企业必须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保存实力、做好产品和服务永远都不会错,而脱离核心竞争力去谈机会和策略都是没有意义的。

蚂蚁虫——科技自媒体、企业战略分析师,虎嗅、钛媒体、艾瑞等多家科技网站认证作者,曾入围2015年100位科技自媒体作者、2016年钛媒体10大年度作者、2016年品途网10大年度作者、2018年砍柴网年度作者、2019年驱动号年度作者,微信公众号:miniant-cn。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