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疫情下,对16个行业的商业环境分析

 4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4220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yyEvEvA.jpg!web

作者|陈一凡

头图|IC Photo

写在前面: 不同于宏观和微观的分析,本文从行业分析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新冠病毒对于行业的影响,试图提出合理和可能的应对策略。希望能从不同行业间的变化,制定精准的产业政策,明晰企业发展方向,梳理新的战略,找出利于各个社会参与方的解决之道。

自从2006年我提出“动态感知,敏捷管理”的企业和团队管理思路并践行以来,一直参与社会各界的行业研究。同时关注和参与电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崛起、新零售、企业中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和技术的整合研发以及技术引入,始终将应用技术作为企业向前发展的助力基础。

此次面对新冠病毒的威胁,积极配合防范,个人捐赠货值1.5万元,提供人员登记小程序系统5份,居家期间,开展技术和产品公开课65课时。在倾听了企业对于疫情之后的担忧,结合之前的积累,认真分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行业产生的影响,不断思考应对之策。在此,编撰成文,希望能给企业一点有益的建议。

当前疫情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快速影响,已经毋庸置疑。主要体现在三个主要表现:一是整体需求萎缩;二是产能供应链的需求减少和成本上升;三是管理措施变化。

当前之下,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被迎面击中,可以说这次病毒对于服务业的冲击是满垒打。不管酒店、旅游、餐饮还是快递、外卖、家政。暂时性的人员流动限制,持续加剧所有行业企业的困难程度。在此之前,服务业出现的人力匮乏,消费意愿降低状态,到现在变得更加举步维艰。许多企业无奈的公开表明,现金流只够坚持几个月,之后如果无法缓解,只能关门大吉。

制造业的困境大致从下游不断向上传递,比如服装,化妆品,企业用品等。显著降低的需求,会传递到制造企业,而制造企业会进一步加大传递给供应链。这种传递从之前的缓慢放大,变得更加快速和明确,被迫停工的企业,即使恢复产能后,也因为压制之后的消费需求无法恢复,使订单的恢复变成一个极为缓慢爬坡的过程。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可以说从公路变成了攀岩。

商业渠道变化不仅是传统商业,包含互联网下的新零售,以及电商也并未能幸免。

交通管制,不仅是限制了人员的流动,也极大影响了物流的恢复。甚至大量实体零售业出现了无法逆转的经营停滞后,几乎错过了一季度的所有销售机会。同时外贸行业影响在逐步传递,上游企业被迫停产,违约风险大增,明暗不定的疫情变化,成为每个外贸企业的晴雨表。

当前所处的阶段

站在此刻,疫情已经从最初的快速发展,变为缓慢增长,部分地区已经连续0增加的可喜局面。可以说,已经进入疫情缓解阶段。各个行业纷纷开始解冻,从不可以流动,到高速公路检查点逐步撤除。预示着疫情的可防可控指日可待。

仅从数据看,可以说大的风险期已经过去,复工复产已经成为2020年2月20日左右开始的经济主旋律。

但随着复工,管控风险进一步加大,对于社会管理,管控环境会变得更加严峻。完全限制人员流动,是最直接有效解决方案,转为社会进入正常生产生活之后,追溯、隔离变得更加困难。而病毒的潜伏期并不是确定的14日,这也预示着,病毒在不断进化,寻求新的传染机会。

这对于社会的管理挑战是巨大的,可控发展还是可控传染可能会产生平衡的角逐,矛盾会在微观层面频发。由于每个社会单元对于未知的认知不同,会促使做出不同选择。例如企业要求复工,部分工人可能拒绝。例如对于上下游的复工需求是否能得到配合,相信每个企业都在计算着,观察着,思考着。

向好来看,整体秩序和商业环境都会因为人群心态的恢复,慢慢变得正常。6个月还是更久,在现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短期影响

从我认为, 2个月的停滞,导致的半年至一年影响,可以说是行业所必须面对的短期影响。 适度控制流动的政策会延续,更多的人会抱着谨慎的心态开始工作和生活。消费的抑制还会持续,传统服务业的行业性恢复,很难在三个月到半年,恢复到往年同期水平。

需求的萎缩产生的订单缩减,会使服务和制造业显露萧条。无论刺激政策如何出现,通常首先会进入发展高潮的应该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拉动其周边行业,产生新一轮激励;国家战略行业,例如生物医药、人工智能、5G通讯等,会吸引到新一轮的投资青睐。同时,房地产的需求也会在此时得到一轮增长,从宏观看,并不是市场行为,更多的应该是政策利好。

长期影响

长期影响应该出现在一年之后,绝大多数需求会恢复正常。 随着此次放血式行业清洗,具备更强生存能力的企业会弯道超车。 在中小型企业中会出现一批具备高速发展态势的企业,独角兽企业会更多的在这个群体中出现。同时,有相当多的企业无法看到明年的春节,也有部分企业会出现战略变化,转型涅槃,切换赛道,我们拭目以待。

有两个可见趋势,在此我们反弹琵琶。

一是众多被看好的在线教育,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在线教育重新进入了视线。办学机构和学校双方面对于在线教育的互动形式进入高依赖。但是由于环境的限制,也体现了在线教育的弊端。互动变得困难,学习氛围和干扰较多的家庭环境是否是教育的合适场景也会成为新的双刃剑,如何解决期间矛盾,真的形成正常发展,还是需要企业思考。

二是产业的方向,互联网信息融合度会进入得到极大发展,从职能部门的在线业务需求,中小企业及创业公司的需求,因为对传统营商环境的高度依赖,这次进入停滞,开展业务对于互联网的诉求势必快速提高。提高经营跨空间能力和增强远程效率应该会成为新的扶持方向。

从我们全行业的消费需求来看会发现,消费层面,高频业务场景会产生不可避免的损失。例如餐饮,基本服务和零售行业,因为业务无法出现叠加式递增,例如无法每个人无法一天吃6餐饭,所以已经发生的损失不可规避。

低频业务场景,例如旅游,因为可以通过更换行程时间,产生一定积累的报复性消费,应该在一年左右进入中期的发展高潮。

发展层次和动态过程来看产业结构变化

发展分析,不能从单一维度来看,各个环节是交相呼应的,这次疫情会像蝴蝶效应不断延伸进展。人类不是第一次面对瘟疫,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成熟的社会组织方式,应对瘟疫和其他突发大规模事件的能力,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日臻成熟。

在此过程中,伴随开始的冲击过后,人们会逐步适应,从谈疫色变到习以为常。正如我们已经通过科技改变了很多的固有习惯一样。瘟疫也会成为我们长期管理的风险要素。

从本次疫情来看,由于控制的迅速和果断,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极低。当然,基于过程的反省和反思,经济和产业结构也会进行必要的调整。只不过这并不是由此次事件产生的,而是产业配置和自身优化的过程,通过疫情被加速和做出改变。对于细分行业,产生的差异较大,在此我们来看一下潜在影响。

我们可以分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否影响到产业的正常运行;

二、是否对产业的供应与需求产生影响;

三、这种影响是直接还是间接,即时发生还是长期潜在。

基础行业

例如半导体、化学、材料等基础技术领域,由于与其长链产业特性,从最初的消费传导到后端的影响较低,可以说是间接影响。个别相关企业,例如体温测量设备的芯片,口罩的喷熔布等会有较大增长。就全产业来看,比例较小,时间范围较短,不足以产生长期趋势性影响。

由于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整体变缓,2020年的订单规模会产生较大幅度的影响。应该会影响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的供给需求。由于当下疫情还存在变动因素,例如海外的疫情还未被重视,是否会影响跨领域、跨国协作,此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在当前,需要思考短期的生产计划安排,是否为了应对之后的订单减量风险,降低单位产能,加长交期来保证平稳过渡,是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预判。这一领域对于生产原料和材料的需求,受到的更多影响是物流变化的导致的货期和库存需求的变化,应该不会出现较为极端的供应链困境。

在此,我们只是进行简要提炼,如有具体行业需要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经过一个生产周期后,进行更加具体的了解。

数字出版行业

疫情期间,各出版机构和内容机构,适时推出了数字化内容。例如: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大众心理防护手册》,广东科技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护手册》等。

各个阅读及知识服务平台也提供了足量的免费查阅和有声数字内容,得到了良好反馈。从咪咕阅读的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全场电子图书免费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首批开放自有App“慕知悦读”平台上的300多本电子书资源;中信出版社免费提供3000+电子书及600+有声书,还面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费提供全年的“好书快听”权益;喜马拉雅免费开放包括儿童阅读在内的多项会员节目;此外,各知识付费、在线教育平台更是发挥线上教育培训的优势,开放音视频课程,助力“停课不停学”。

其中,中南传媒免费赠送包含小学到高中各阶段学习课程的贝壳网精品课、“小鹿听书中考学科音频课程”;“学习强国”与“学而思网校”联手,为全国中小学推出“在家上学(中小学课堂)”专题;清华大学为用户开放“个性化的高等教育专业知识库——文泉学堂”;中国知网和维普中文期刊将部分功能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方便需要居家进行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的高校学生。都预示着数字出版行业已经逐步被大众认可和使用。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小趋势的展现:

1)数字出版业务流程的优势,全程线上协同即可完成内容制作、分发、发行全流程作业。所有依靠人力的环节在疫情期间都被有效规避。最快仅用1天就可以完成内容制作的后续业务。而且可以不断在后续实时修改和更新。对于应对突发事件,大众亟需对于整体知识体系的丰富带来了非常重要的专业内容提供。

2)数字出版行业的自组产业链形态逐步成型,最初的出版是围绕出版来组织价值关系,整合上下游企业。而数字出版依然如此,现在对于自建平台的出版社来说,可以掌控策划、编辑、加工、上线、销售全部在出版社内部完成。此次疫情,能第一时间响应的无一不是拥有自建平台的出版社。抛开产业链各方利益的出版社,仅用不到一周就完成自建资源的开放和免费提供,这远远快于第三方业务平台。

3)数字化内容的盈利模式需要重新思考多方共赢的新业态。当前的内容盈利分为购买单次付费、时段购买和VIP权益等模式进行内容整合。在疫情下,大多数第三方平台均开通了限时免费的专栏,也有使用社交电商代理的分享免费和拼读免费等形式,提高自己平台的市场占有率。但是由于内容仍旧来源于上游出版机构,免费模式如何将原有的购买价值链,变为共享分润价值链,实现多方共赢,这应该是数字出版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4)在线教育不再是教辅材料二次增值,由于脱离纸质的在线教育,可以采用丰富的音视频内容更加有效的提供音视频内容,在疫情之后,部分在线教育平台会由辅助功能转为部分舞台的主角。成人在线教育会有长足发展的同时。教辅的在线教育可以将家长的接送体力活,变成更加灵活的生活安排的基础。但是很多教学安排仍以传统教学方式的时间安排,全视频的教学方式,只是将原有的线下在一个教室变成一个视频课堂的形式。网络环境的限制,造成延迟、卡顿,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无法及时,学生的反馈无法及时等。已经转换为在线教学的形态,是否应该考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能力,将课程进行集中自行学习和在线答疑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将不同学生不同进展的有效的一致化。在新教学方式的适应力上来看,更多的时候是教师的不适应,教学系统的不适应。

综合来看, 对于数字出版行业的影响应该是直接的促进,一方面是市场的接受提高和刚需形成,另一方面也是对行业已经形成的模式和发展方式的一次测试 足够大规模和需求,带来了足够具体的样本参考意义,也为之后的数字出版方向带来了有益的促进。从宏观来看 ,对于政策的导向方式,也有了精准的方向,不再是空中楼阁,有了具体的场景。

房地产业

从2003年SARS的疫情过后的房地产大幅上涨。这次疫情,对众多机构观点是,大灾之后也一定会带来一次大涨。一线城市具备的一流医疗水平和充足医疗资源会成为人口青睐的居住地。寻求更加安全的地区会带来蜂拥而至的外来人口。

从另一个时间视角来看,2018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低迷,并不是房地产市场的不理性淡出,而是投资的退潮和需求放缓。长期收益的不足,导致投资性购房收益已经很难覆盖投资成本增长。

前后相隔十几年的两次重大疫情都发生在千万人口城市,这也跟大城市的人流大,遇到重大灾情无法有效及时有效管控有关。

单纯从资源考量的迁徙性移居的动力应该不足以带来足够的购买力。应该说,重新聚集到大城市应该已经不再是首选。同时,大量创业企业倒闭和现金流不足企业退出经营,城市就业岗位被压缩,失业人群带来的就业压力,可能会造成平均工资水平下滑,城市收入的吸引力进而下降。

由此来看,单纯从需求不会带来房价的追高行为。二三线城市的由于人才缺口的持续,发展较慢,企业单位时间成本要远远低于较大城市。在此期间会由于经营成本优势,高生存能力可能会带来一轮新的住房需求。

从总量说,没有明确数据可以支撑整体房地产市场规模提升。另一方面,居住环境的改善,更低密度居民区需求会因疫情产生增长。交通较发达的城市,会带来周边地段的需求增量。养老型地产,例如别墅和联排,叠墅等养老地产会受到关注,同时推动城市居住人群的第二养老住宅的需求。

疫情更为深远的影响是企业经营模式改变,聚集性办公,会因为远程办公和在家办公的提前到来,压缩写字楼的需求,写字楼市场前景堪忧。大型Mall和步行街由于消费的缩减,投资机构对于这部分市场预期会降低,导致开发企业意愿和动力下降,延缓项目开发。

如何重新拉动商业地产的产业带,提供良好的小微企业营商和创业环境,提振小微经济的发展,可能是下一步政策的支持方向。

综合来看,房地产市场的长短期影响,尚不显著,对于售楼处的停业,地产项目的停工来看,由于地产行业的建设周期长,销售周期长的特点,不会因为快速带来的疫情产生较大变化。春节期间,对于地产行业的复工本就缓慢。所造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应该不会影响既有的发展趋势。单就第二住房,低密度住房的新需求,可能会盘活部分周边地产项目,带来销售的小高潮。

旅游行业

旅游是一个典型的协同型组织行业,对产业生态高度依赖和环境的敏感,已经在数次地区灾难中体现了其本身产业结构的脆弱性。

按照危机事件分类,新型冠状病毒属于“流行性传染病”,一级分类为“自然及人为灾难”。由于旅游各个环节不可避免的人群聚集和跨地区流动。不同于其他危机对于旅游某环节的影响,例如国际关系对于出入境的客流影响。旅游及相关行业在此会受到全面的冲击。

数据来看,以中国旅游业对于全球贡献居世界第二,国内GDP有10%以上的占比,同时,国内旅游就业岗位已经接近8000万个。居民消费中旅游消费已经是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对于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此次疫情持续的不确定性,恰逢春节期间,造成旅游企业的全面停工,使这个旅游旺季彻底萧条。同时,可预期对于4月、5月的行业产生全面打击。按预计数据,2020年春节的出行人数,接近5亿。短期影响不可忽视的下滑接近63%。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整体所受的波及范围和幅度,均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

从开盘之后的旅游板块,景区,旅行社,餐饮等大幅下滑,可以看到市场信心的变化。产业合并和组织结构的快速调整,锐减的从业人员工资,已经让整个行业阴云密布。经营规模大的企业,需要面对大量取消计划的旅游人群的退款,这无疑对于企业现金流是重磅炸弹。通常在接受到订单之后,旅游订单会将资金直接进行各个环节的分发。如果进行逆向操作,存在极大不确定性损失。

如果上游企业已经出现现金流断链,坏账风险已经能够看到。疫情如果持续较长,消费意愿恢复艰难,消费无法产生,旅游行业处于空载受压。后期随着疫情明朗,也会带来一波利好,正如前文所述,压缩性的需求会释放,会帮助一部分企业挺过难关。

长期来看,商务旅游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会议和会展的相继取消延期,对于消费总量的影响已经产生。入境游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明确的损失周期,应该是会延伸至国庆假期。按照最乐观来说,前三个月应该会产生60%以上的损失,年底之前,还会到有每月30%以上的同期损失。如何保证不断现金流,不产生大量失业,这就需要身处上游企业给行业注入政策利好,同时中游企业扛住巨大订单退单量,国家可以帮助下游合同纠纷及国际国内合作的各方充分协商。

对于后续法律问题导致的理解偏差,以此衍生出长期的合同不信任关系。造成双边和多边的后续合作会更加困难。这个行业的成熟也许在此一战后,会产生更加紧密和严谨的合作风格。在此希望处于水深火热的旅游企业一路走好。

全球能源行业

由于交通的停滞,石油行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下滑影响。出行频率和距离的缩短,不可逆转的出现成品油消费下滑。

危化品等禁运,会长期影响相关企业,之后的物流恢复和停工下的工厂,是否有应对预案会关乎解除危机之后的恢复能力,就看各行业巨头会释放如何的商业策略。

从国际来看,2020年1月21日,油价进入下滑,随着蔓延,仅4天就达到了三个月的最低点。OPEC及其盟友,表示已经做好准备,会削减产能,应对疫情对价格影响。

电力行业

全国居民用电仅占总消耗的15%。电力企业的发电成本会随使用量变化。工业企业的停工,对于电网主体能耗损失较大的。对于复工和复产之后,由于疫情的订单挤压,应该会产生抢进度和抢工期的用电高峰,是否会收回之前的停工损失,要进一步获取数据了解。

自动化程度高的企业,可能本身对于人力依赖低,停工间隔短,损失低。自动化程度较低的企业,在复工之后,应该会存在用电需求高峰。

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广东,从灾情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严重程度较高。复工会的步骤和节奏,应该会产生产业带的影响。

全球能源网加速布局,此次疫情,对全球能源网的建设具备促进作用,中国能源消费居全球第一。发生影响后,会逐步演变成全球影响。

其次,传染病和流行病以自然规律不会在一个地区和国家发作。通过建立广泛的能源合作机制,可以推动绿色能源的快速发展,并且对于疫情危机的有效管理。

改善能源企业组织能力,国家电网、中国石油,都是百万员工以上的企业,降低负面影响的根本行为,还是在于如何进行组织变革,提高组织能力。疫情可以作为组织机构的变革点,快速跟进将原有的固定组织机构打破,建立敏捷机制,保证企业的自组织能力。

汽车行业

汽车的生产制造,属于高度依赖供应链体系。湖北、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主要汽车产地和工人的延迟返岗、换岗,合并道路运输及进出口通关等诸多阻碍。

部分供应链的中断和供给能力不足已经显现,使全球汽车制造存在供应链断裂风险。德国博世集团,已经预警全球供应链中断,现代汽车集团因中国零部件供应中断而宣布韩国工厂全线停产。

从汽车和车后市场销售变化来看,网约车运营受限,大批经销商停业,车展和促销延期,会使本就销售淡季的一季度报表红字不断。同时,消费者的自驾车需求会有提振,对于较低保有量的中西部地区会有短期需求加速。当前,各地网约平台已经积极跟进,保障卫生和管理,会对称市场需求。疫情的“宅”氛围持续,必然会降低社会整体效率,对于网约车的需求和供给意愿不强。

汽车后市场,包含汽车金融、租赁,车后服务因为前端传递的影响,产生不同下滑。汽车巨头为了规避供应链风险, 应该会增加全球多地区的供应链布局,逐步脱离中国供应链核心,提升对于重大风险的抗干扰能力,加强供应链稳定性。这对于深处风暴中的汽车整配企业,势必要对于战略库存和安全库进行重新思考,是否布局海外工厂,海外仓。是否仍旧坚持精益的“零库存”管理准时制生产,人员和计划方式,对于外部不确定性的冲击都是一次拷问。

构建更为完整的新零售和服务模式,提升新车型的健康属性,改进新风系统,多路送风和改进的自洁能力,成为企业的追逐的汽车新属性热点。是否会像之前的全车智能化只是电子化,全车的人工智能只有婴儿水平的噱头大于实用,这要看其车企的变革决心。产业粘性的提升,降低被替代风险,降低供应链对于下游的关键性影响。

这次产业思考和产业结构变革,对于已经较为僵化的汽车行业,会有新的认知,新的机遇。希望国内汽车行业,从跟随变为引领,从保守走向开放。

人力资源行业

对于劳动密集的人力资源行业,出现了不亚于医疗和诊疗服务的突变式发展机会,需求、投资、消费、出口的冲击下,企业会出现预期降低,人力缺口变窄,人力需求降低。

整体来看,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已经显著被疫情压制。以恒大研究院数据来看,单春节7天假期已经全行业5000亿产值被蒸发。这个行业的人力需求几乎进入冰点。但从外卖等新兴零售业态,出现了外卖人员不足,需要去借调人员来补充的场景。

共享员工在原有灵活用工的场景下,带来了新的升级,需要具备健康证,熟练操作能力的员工,并且可以相互借调使用的企业会越来越多。是否能提供弹性人力派遣,准备启用即生产的整备能力人员,给人力资源培训带来行业由量变成为质变的机会。

从整体人力资源来说,由于全国岗位的压缩,带来溢出人力红利,可以快速满足原有的部分人力缺口。这对于原有的依赖满足企业人力缺口的市场会被缩小和抑制。人力资源企业在猎头和招聘两个板块的业绩会出现明显下滑。

新的平台化用工,例如外卖、快递等早已摆脱了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服务范围。人力资源企业要从社会用工的变化,重塑自身产业的价值。建立周期性行业共享人力库,快速高效的共享人力资源平台也是原有人力资源平台的转型升级方向。

短期的单纯人力中介和培训业务下滑,带来的行业变革,会对人力资源企业产生新变革成长,也给用工企业和人力资源企业的带来了新的价值链接。人力资源企业需要快速感知市场变化,转换角色定义。

奢侈品行业

2019年,全球奢侈品预计增长4%,其中中国奢侈品市场增长26%。中国对于全球个人奢侈品市场持续增长提供了接近90%的占比。近十年中国消费者在国际市场的卓越表现,使中国已经成为近十年全球奢侈品市场不可替代的力量。

ArAvQbN.png!web

此次疫情成为了奢侈品公司的“黑天鹅”事件。

从资本市场看,疫情发生后,奢侈品路威酩轩集团从2020年1月17日每股439.05欧元,一路跌至2月4日的400欧元。伴随200亿欧元的蒸发,总裁贝尔纳·阿尔诺跌下全球首富;开云集团也从每股610.20欧元跌至555.00欧元;历峰集团从80.94瑞法最低下探至70.64瑞法;爱马仕集团未能幸免,从725.60欧元最低下探至676.60欧元……各奢侈品公司股价全面飘红。

1月28日,路威酩轩的表明态度:不要恐慌,让我们冷静地分析形势,如果疫情在两个月内得到控制,问题则不大。

失去了中国传统春节档的奢侈消费,在年度其他三个季度表现也是一片阴霾。2003年奢侈品整体下滑了近40%的悲惨业绩历历在目。

2020年开云集团旗下5个奢侈品品牌原计划在上海、大连、昆明、武汉、沈阳和无锡6座城市新开设14家门店,由于疫情开店布局计划被暂时搁置。

可以明确的是,第一季度、第二季度财报,都会是重重的下滑。长期来看,随着其他消费的恢复,奢侈品的消费者信心应该会在较长的15-18个月逐步恢复。由于社会情况的不佳,消费者的需求部分会转向医疗保险、健身、健康等领域。

随着已经在国内电商展露身手的奢侈品品牌,在疫情结束后,提高新媒体和电商运营能力,通过密集投放和靶向广告,结合公益事业投入的正向引导,将消费者重新引入和导流。

食品行业

食品对于电商来说,除包装食品外的产品基本都处于低值高频消费场景,不是电商的理想品类。尽管很早食品电商就存在,但是除三只松鼠、百草味等零食品牌,却鲜有传统食品展露,更多的是线下商超和店铺覆盖。

由于疫情产生的推动,几乎所有的卖场都困于物流的无法及时补充,食品也逐步在外卖和电商有所发展。线下餐饮供应链整合的机遇也明确展现,包含美菜,美团等逐步开展针对商户的电商平台,也让本在幕后的海底捞供应链蜀海,益海嘉里丰厨等供应链企业,开始试水餐饮供应平台方向。其中益海嘉里在逐步建立中央厨房,提供半成品加工和定制服务。

食品行业作为生活必需品场景,会由批发到零售,逐步融入互联网基因,在不久的恢复之后,餐饮企业会大量布局在此。应对变化,应对需求,这个冬天,给了餐饮企业全新的思考和变革。同时,由于易腐保鲜的需求,在这个冬天,并不成为食品行业的问题,随着气候变暖,匹配的冷链运输会在物流行业出现新的周边发展机会。

从短期来看,广受物流和上游影响的食品行业整体规模影响较大,但也是由刚需带来的强大恢复能力,最先走出疫情影响。

长期来看,新商业形态和上下游企业会出现,政府调控方式会发生变化,更加具体和有效的管控,会带来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食品企业的一些渠道受限之后,带来的多产业布局和多业务线布局会成为大量餐饮企业的选择。

企业信息领域

一句“小学生又要将某某平台用崩”的笑话,从2月1日,就开始传递。随着大规模远程办公和大规模在线授课的需求。对于原有属于尚处于发展期的远程视频和协同工具纷纷掉线。

从技术角度来看,资源冗余和储备是通常会按照正常的商业预期来设计和迭代的。疫情导致的激发性流量,势不可挡的流量增量不亚于大规模拒绝服务攻击,快速将云服务踢下线。阿里巴巴的钉钉,腾讯的企业微信,华为的Welink在2月4日开始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百度一度要求企业梯子服务员工下线,将带宽留给管理员。字节跳动Lark可能是最大赢家,综合来看出现问题最少。

从背后来看,一直被推在前面的企业服务为何成了没有线的风筝,飘忽不定,其本质还是没有准备好。虽然有很多企业都在使用其中的部分服务,但是在原来,占有的数量恐怕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偶尔为之的需求,缓慢推动发展企业服务,之前只能说是软件企业的一项情愿,虽说很多部门和企业都配置了云服务。但是从现在来看,哪怕只有这些已经购买和部署的企业在使用,恐怕也会导致这次崩溃危机。

用户一直未高频使用,并不是界面不够美观,使用不够简单便利。本质来看是用户使用价值始终缺位,用户对于工具的使用,本质是用户自己工作的价值提升。使用计算机本身就比纸笔的办公有更好的效率提升,使用车辆就比步行和人力交通工具有更好的提升。

生产力提高始终是企业对于生产工具的刚性需求。但是作为当前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真的让员工在家里打卡,卧室到办公桌10米,旁边孩子玩耍,父母随时零食供应的场景,怎能让企业放心员工可以产生如办公空间的效率。这也是许多企业没有真正将工作目标和过程具体化,可实现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员工无法在确定的时间,使用确定的能力,完成确定的工作,这恐怕才是远程办公始终没有替代每天哪怕通勤路远,也不能在家办公的原因。哪怕现在工具使用能力最强的软件研发团队,恐怕也很难实现远程办公效率超越现场办公效率的情况。

在高速发展的企业,需要停下来,思考是否具备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管理不是一个制度,一套完善系统,而是是否真正创建了良好的由企业文化驱动的企业价值路径。

这里的文化不是口号,是员工为了工资还是为了自己价值工作的本质区别:给老板打工,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工作需求。这种偏差不去解决,企业何时才能远程办公,员工何时才能展现自我价值,真的不是一个远程办公工具可以解决的问题。

短期来看,远程办公的井喷式需求造成了一定的市场机会。复工之后的企业,对于远程办公是否还会束之高阁对于每个企业都应该会有自己的布局。长期来看,企业管理的递进,并不是工具的升级,而是管理和制度能力的提升。

我们是否可以完善企业本身的管理系统,将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一致。让员工可以同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退,进而实现随处办公,应对风险的能力。也是企业信息化企业需要进一步做出的价值输出,有能力将软件与价值双重输出,解决企业根本问题的企业,会在之后的发展中成为新的行业主导。平台企业应重视价值输出,给企业带来除工具属性之外新的价值增长。

对于间接影响来看,企业的组织形式和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与之前的人力资源变革是否会不谋而合。形成新的商业组织形态,充分利用跨企业平台的协作,还需要拭目以待。

养老行业

一直被誉为朝阳行业的养老产业,在这次被隔离在养老院的老人们,无法获得子女的天伦之乐的同时,也因为停工和人力的不足,进入了新的煎熬。养老服务人员由于0无法及时复岗,老人们由于无法回家始终需要照料。

需求和服务能力的矛盾凸显,养老服务中缺岗的不仅仅服务人员,还有医疗护理人员,同样严重短缺。疫情之下的老人心理脆弱,在疫情和佳节倍思亲的双重心理作用下,很难安抚和排解。同时老人对信息迟钝,初期无法看到疫情的严重。合并服务人员的人手不足,没有办法提供足够的心理疏导,使养老机构出现管理失控,投诉和老人不满情绪遍布。

同时,心理照料会成为养老服务业的新难题。由于老人属于易感人群,防控,隔离和管理,清洁的需求陡增,只此一项,就已经让机构的支出数倍日常开销。虽然处于朝阳,背后是本就微利的养老机构苦苦支撑。

如何保障养老机构对医疗资源的需求的平衡,这是相关部门需要切实考虑的问题。同时养老机构员工和老人们的心理干预,会形成新的行业需求。长期来看,形成有效预案,持续保障是养老体系所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在重大卫生安全事件,如何保护易感人群的同时,也要进行医疗,心理看护等多重需求。这对于还处于发展探索期的养老,医养模式带来的新要求。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增加,养老机构的全民化,势在必行,单靠市场化发展恐难形成真正的服务规模。如何形成满足社会主体养老需求,给出具体的养老机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应该说养老行业短期的困难带来的是长期发展的可见瓶颈。避免养老机构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带来的长期发展壁垒是解决社会化养老的基础。

医疗健康行业

此部分分析,仅能从外部给相关主体进行参考决策。以可见部分为例:

1. 疫情对于医疗健康行业的促进作用

在全民抗击的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发动能力和贯彻执行能力,充分体现了多部门,多维度的国家执行能力。与此同时,我们重新梳理十八大的全局统筹中,“健康中国”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强调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十九大做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强调预防为主,加快全面建设的中的顶层设计,实施路径的可见性,同时完成具体化的系统落实要求。

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的一组数据: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心病患者1100万,糖尿病患者超过9700万,慢阻肺患者近1亿等。这一切意味着,当前和未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病种和主要疾病负担。

合并当前疫情来看 ,传染病会更加快速的影响人民健康中的易感人群。从当前疫情过程,是对制度的不完善,执行不足和监管不利的多重问题,进行是一次具体的实践。全面优化对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上报、筛查、检验、确认、公告等科学可靠的防治策略。

减轻疫情类灾难的可控性、可执行性,在未来的长期规划和布局中,会有更多的考量。这会打破原有的自扫门前雪的管理心态,也会更加一致统筹所有公共卫生的安全维度,会将饮水、污染处理、垃圾处置、排污处置、空气管理等环境管理因素纳入新的公共卫生管理维度,为养老,保险,就业,生产安全,商业经营等经济因素的经费保障和扶持政策提供了较为贴近真实情况的预案方向。将来对于基本公共卫生、预防、诊治、全民健康检测和观察会有新的机会。

在疫情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教训,会再释放相关的利好政策。强调可调配,可动员,可战斗的新应对机制会成为社会长期灾难准备预案。

2. 激发医疗健康行业的基层部分公共卫生结构

公共卫生的广泛性决定了其整体性特性,在疫情当中,中西并重,快速隔离,有效防范始终贯穿疫情应对的过程。由于当前的跨领域(例如口罩生产等)、跨部门(教育、人力资源、金融)、跨区域(全国调集,全国动员)的系统工程。

在当下也表现出系统众多,层级多,结构和原有的运行规律被打破。对于交叉管理,多层级多链条并行协作的情况下,整体系统功能和执行结果,仍旧为原有功能和业务叠加。常常造成互为因果、交错交互影响,是各决策系统高度依赖于集中决策,导致集中决策压力陡增,无法针对末端状况进行优选路径,实现目标。

医疗系统并不能只考虑系统自身功能叠加,也应该设计各个子系统的独立分工能力和边界交互能力。由于医疗资源当前仍旧处于高水平医疗能力机构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机构水平。天天高负载运行和今日无战事的情况并存。在抽调医务人员驰援过程中,高水平医疗机构的本就吃紧的资源进一步压缩,前线和后院都出现了双边吃紧的情况,而基层医疗机构却无法有效参与其中。

疫情过后,产业结构需要发生改变,让高端医疗技术匹配到最需要支持的医疗需求,而广泛的公共卫生体系,支持更加广泛的医疗需求。进一步优化线下和线上的分级诊疗体系,提供更加有效的医疗体系协同势在必行。有效发挥高端医疗机构的高精尖专业能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快速分诊,流畅转诊,有效分工,此次疫情为结构化目标带来更加快速的变革作用。

3. 提升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的定位明确和战略作用

从2003年的SARS,甲流,禽流感,到当前的新冠病毒疫情。2016年,比尔·盖茨在一次TED演讲中明确提出,人类在高危传染性防控上存在全球性失败。高度传染性病毒对人类的杀伤力甚至超过战争。观察至今,人类并没有一套成熟的全球化防控体系。每次重大传染性疫情对社会的打击,已经覆盖了社会所有层面。

国内的挑战和改变可能在于:

1. 人口基数高,老龄化结构凸显,慢性病患者比例高。对于传染性疾病,易感人群容易成为高危人群。

2. 经济环境的发展,向城市化集中成为当前的主要国内居住形式。人口流行性会从春运的压力可见一斑,近半数人群的全国流动。体现了当前社会的巨大迁徙性。

3. 全民卫生教育比例偏低,对于公共知识认知较差。尤其是对于公共知识认知,从迷信保健品、盲目抢购、谣言和阴谋论盛行,不仅覆盖了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甚至高等教育人群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伪专家、伪学者,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解读,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和失控。

4. 公共资源和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在高流动性的人群情况下,可以尝试采用固定公共资源和医疗资源的分配,对人群进行导流,逐步将人群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和梳理。在这个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国民经济进入低增长的新常态下,国际外部挤压和经济发展动能,一旦被打断,社会代价必然是高昂的。

5. 需要建立更加透明和高度集中的公共决策和社会治理体系,将依法治国进一步贯彻,杜绝以公为私的权力转嫁。在面对重大公共事件的协同预案需要不断进行推演和准备,提高体系的反脆弱性。

6. 避免采取过度反应、过度补偿、冗余储备等方式控制系统风险。将应对小概率事件的能力分布到正常的系统管理体系中,融入到国家现代治理体系下,提高系统响应能力,当来临之时,系统可以有足够的反脆弱性坚持到来自顶层的调度,指挥和处置。

基于上述战略变化和现状的判断,国家行政系统和公共卫生系统会进行架构和体系政策的调整,会为重大卫生防控体系做出重要的战略地位部署。也会建立军事化的公共安全防控战略梯队。对于人才储备战略应该会有新的储备,这在教育导向,联防联控等各个环节都会出现新的机会。同时,会提高市场机制和非盈利组织的作用,降低建立储备和应急体系的成本。

装备制造行业

装备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主要体现,因为无法正常复工,产品无法按计划交付,售后服务与支持无法按时开展,从而传导至客户端的经营活动大幅受限。营销和销售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的同时,会反向影响装备制造企业的后续订单。

短期来看,互联网技术的远程办公,工作协同,业务管控可以解决企业办公和协同。由于国内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仍旧为单一中心企业,对于多址多地协同动力不足,大多数没有进行此方面的业务储备和企业管理体系设计,虽然互联网公司纷纷提供了业务支撑平台。但是企业由于没有前期的任何管理储备,导致仍旧采用电话+微信的传统沟通方式,协同效率极低的同时,由于信息流过多,没有系统化支撑的管理体系,撞车和业务报警随时出现。

员工无法集中带来的本地和远程相结合的沟通体系不适应,上下游的业务进度不同,企业进入负生产状态的比比皆是。疫情虽然多年一遇,我们也坚信可以被有效控制。但是在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将业务覆盖全球的同时,管理架构,仍旧处于较为简单直接的现场管理体系。一旦造成停工,企业客户会产生谋求更加稳定的生产供应体系,采用热备式生产或者多地采购的需求,这会大大降低受影响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和长期效益。

国内专业人员多年匮乏导致的工资高涨,许多企业生产成本已经不具备全球工厂优势的前提下,企业如何能保证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业务链接和产业供应能力,已经成为每个企业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短期来看,企业需要梳理自身的业务架构,重新建立渠道和供应的链接方式,保证外部协同。也需要增加员工的跨空间和时间的工作支持能力,保证员工能更加有效的处理工作而不是更快的赶回现场。

长期来看,需要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管理平台,将工厂进行业务彻底云化,数字化产线和智能化产线的转型也势在必行。将非一线员工的异地办公和协同变为常态化,同商业伙伴一起解决沟通和交流问题。需要打破原有的部门层级管理体系,而变为条块的业务线管理模式,缺岗不断事,缺人不断线,成为新的管理课题。

部门之间的沟通需要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冗余能力,举一个案例:一个个人维修站,你只需要电话告知需要维修内容,维修人员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什么时候到你这里来,是否可以处理。1分钟就可以做出全部业务决策。而一个售后服务中心,需要客服接听,下达维修单,维修部门接单,地区分配维修人员,维修人员接单,预约时间,提前联系,告知上门时间。

此过程需要3~5个人,不考虑滞留时间,需要30分钟才能做出决策。在这个体系下,任何一个环节停工,出现的情况是客户需要等待将不可确定。敏捷化的服务体系会怎么处理?客户将自己的需求输入,系统自动分配至可以服务的人员手上,服务人员根据自身的状态直接接单,电话回复客户。将部分业务变为系统业务,将部分人员变成自主管理。这个案例可以说明改变沟通方式所带来的效率提升。

与沟通方式的变革想配合的是人员管理方式,绩效的考核设计,技能提升和评价方法,组织结构方式的变化等诸多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

当前很多企业已经有了企业资源配置平台,其中GE Predix、ABB Ability、西门子MindSphere、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等领先的跨国公司已经有了领先的实践;国内的精英企业,三一集团根数互联、徐工集团Xrea、研华科技WISE-PaaS、汇川技术工业互联平台,海尔COSMOPlat、智能云科iSESOL、美的MeiCloud、航天云网INDICS。

从实际对比情况来看,通过访谈部分国内企业和其国内外客户,大部分平台仍旧处于业务测试和部分推进阶段,本质还是系统服务于人的阶段,没有达到人服务于系统。原因恐怕是原有企业文化驱动的管理体系没有转变,单靠业务系统是很难做好管理本身的。

在此,我们非常看好已经具备世界规模的装备制造企业,能够通过此次事件,给企业带来大的转变和升级。

医药行业

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检测设备,试剂盒,ECMO等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战略物资商机。短期来看,还会持续不断的需求。长期应该会出现需求陡降之后的库存周转期。另外从新冠病毒(2019-nCoV)于艾滋病毒使用的蛋白酶具有相似性来看,在1月23日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已开始推荐使用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这两款抗艾滋病(HIV)药。

2月2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在媒体采访中透露,现有至少7个针对病毒RNA聚合酶或蛋白酶的小分子药物,包括CR3022抗体药物都处于不同临床研究阶段。多种备选药物中,吉利德的瑞德西韦(Remdesivir)最值得期待。2月5日,瑞德西韦已在中日友好医院开展临床试验,共计入组患者761例,其中轻、中症患者308例,重症患者453例。单从现代医学分析,新冠病毒,以及艾滋,乙肝,SARS,H1N1,MERS,包括最常见的感冒病毒,都是当前人类无法解决的难题。

大部分治疗手段仍旧以支持治疗为主,治愈的含义,通常是限制病毒发展和传播之后,自身免疫系统产生足量抗体完成自身修复的过程。

疫苗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距离新冠病毒的临床和实际投放,完成足量接种,还需要较长周期。单从本次疫情,疫苗市场会有较大的刺激作用,对于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会有较大提升。与发达国家的30%~50%的对比,我国仅有2%左右的流感疫苗的接种。2018年的长生生物疫苗事件和2019年的江苏过期疫苗事件,造成对自费二类疫苗的接种意愿大幅下降。

随着疫情过程中的公共卫生宣传,会提高公众对于公共卫生科学的认知。疫苗也会作为理性和有效的选择被进一步重视。

智慧城市

新冠病毒管控属于城市健康的重要维度,对于智慧城市的讨论已经进行了十余年。在疫情应对过程中,李兰娟院士多次提到了要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模型来解决流行病学的问题和新药开发。可见,建立智慧健康城市是智慧城市的首要问题。

1. 智慧健康

当前从武汉来看,本身已经建立了区域医疗和共享信息,由于只能上传,不能下发,而且上传下发并不及时,无法达到可用状态。同时这不仅是医疗信息的共享这么简单,最终数据上传不全,漏传现象更多的是医院和管理部门的博弈。医院对于管理部门的数据有所保留,管理部门对于信息的利用和使用,也存在管理偏差。

对于公众来说,数据是否已经被脱敏,是否有足够的隐私保护,这都是建立有效运行,并提供管理决策平台要多方考虑的。从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反馈可知,即使是肺科专业医院也无法知道全市的新冠病毒病人状态可知。平台所能提供的信息已经不仅是有限,而是无法使用。

在国内所有平台中的大数据检测模型,也仅仅针对已有病种的部分筛选,对于新型病毒、新病症、小规模病症的流行病学分析没有一个系统具备。这在疫情早期,给决策带来了非常不利的环境因素,导致决策延后,举棋不定的问题。

由此可见,在疫情阻截之后的国内城市,会加大投入和加快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对于信息全量和实时获取,动态分析等业务会有更强的要求。

2. 城市流动形态变化

网络及通讯,随着远程教育,城市办公,物流,贸易,金融等信息流的需求提高。对于电网,政务办公,供暖,供水,物流等基本生活需求。在隔离初期,没有应对,大幅停工之后,恢复速度缓慢,供给管理不足,导致物价水平波动巨大,业务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们的城市规划,在之后的设计中要进行思考,重新分布城市规划形态。剥离大面积商务区和大面积居民区的集中度,降低流动方向的一致性,不仅是解决城市拥堵,更是对于之后的慢增长新常态的区域均衡发展的需求。

远程上班来看不仅是企业,对于政府工作人员,也应该从之前的集中办公,变为信息化办公,简化办公的排队,预约,而采取线上办公,减轻人员流动性。在2003年SARS时期就已经强烈呼吁的远程办公由于当时技术的发展限制,无法支持足够的业务带宽,远程视频会议和业务处理,投入大,成本高。

当下,所需要的协同工作系统和会议系统,依托于云服务的高速发展,每个人都可以轻松使用。可以预见,这已经是疫情之后的一种新城市运行生态,2020年会成为这个生态的新起点。

3. 城市信息的传播性

此次病毒来源可能原因是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的野生动物交易,这个信息的将全民视线均锁定于此,而忽略了需要关注的其他情况。在城市健康领域下,新冠病毒带来的思考更多是网络和空间信息的健康。有时候谣言比辟谣更容易被人接受,这在非常时期也是大众神经紧张的来源。

另外,由于城市的状态恢复,居民对于外部环境的感知和实际危险程度的理解,往往会有较高的乐观预期。这种复杂状态下,措施得当可以保护居民,措施不足,会带来新的问题,措施过当,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如何利用市场和政策的双向管理。建立城市居民对于城市治理的信赖度,是建立良好网络和空间管理的要素。智慧城市也是建立群体智慧的过程,让更多的城市精英也加入其中,不仅可以增强城市管理的末端触达能力,更是对于细节管理有更加有效的灵活处理能力。

再者,抓紧城市均衡的一体化信息化基础技术是作为城市传播性智慧的关键,尤其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进程,老年人对于信息的获取不及时,不清晰,不明确。极易受到误导,产生抵触情绪,这不仅仅是大数据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能够解决的。而是要给这个群体以更加有效的信息传递手段。这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尤其要思考的内容。例如建立一个城市APP,许多老年人手机都不会用,如何获取信息,建立城市电视频道和恢复公告通知可能更为有效。采用点对点负责,网格化推进,已经是当前众多社区贯彻执行的方案,这是国际认同的有效管理手段。

如何把网格变成常态,变成新的信息渠道,利用好智慧业务平台,步调一致,执行无偏差。再之后的预防,管理,城市增效的过程中,会起到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作品。

后记

整篇报告所涉及行业众多,信息渠道多为公众传媒,故存在对某些行业认知偏颇。仅代表主观分析,整篇内容均为提出设想、观察和建议,并非为结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