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巨头挤压生存空间,应该怎么办?

 5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tuicool.com/articles/MZreaei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caoz的梦呓(ID:caozsay) ,作者:caozsay,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当年3Q大战的时候,腾讯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让用户2选1,后来惊动了有关部门的领导,一番调解后,360撤回了扣扣保镖软件,腾讯也撤回了对360的屏蔽。

垄断巨头,借助某个领域的垄断优势,逼迫用户或者供应商二选一,从而让竞争者彻底出局,这种操作,在中国互联网并不是孤例。

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5年以前,百度和3721在客户端搏杀的时候,根本就是你死我活的相互卸载,不是2选1,而是2剩1,用户根本没得选,稀里糊涂的就被某一家把持了。那是更恶劣的时光,不要认为这种历史已经过去了,类似的行径,在很多角落里依然发生。

不过要说借助垄断优势,强迫用户选择,并借此干掉潜在对手的,其他所有巨头加一起,大概都比不上阿里。

当年百度做电商平台有啊,阿里感受到竞争风险,拒绝百度蜘蛛抓取,强迫用户直接进入淘宝搜索。百度怂,不敢真的屏蔽淘宝的搜索收录,阿里得手,大获全胜。不过时过境迁,阿里依然舍不得搜索流量,后来又偷偷摸摸部分解禁了百度蜘蛛,不敢声张。

阿里跟微信的屏蔽事件,网上各种解读,迷雾重重,其实缘起依然是阿里看微信崛起不顺眼,不希望微信掌控入口,先实现了强制跳转,让微信用户的分享链接直接跳转到淘宝下载页,依然是强迫用户直接通过淘宝进行搜索,微信悍然大怒,立即屏蔽了所有淘宝链接。微信不是百度,阿里这下灰头土脸,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开始玩起各种中介域名跳转,后来想出来通过剪切板的分享手段和优惠券方式,千方百计从微信获取流量,话说回来,阿里在薅微信流量领域的产品和运营思路确实很牛逼,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蘑菇街曾经为阿里贡献了巨大的流量和收入,但阿里秉持了一贯的思路,谁是我的流量主要渠道,我就干掉谁,这样用户就都是我自己的了,蘑菇街不是微信,被阿里一刀下去,营收腰斩,市值暴跌。

同样的还有新加坡的电商导购平台ezbuy,阿里为了扶植Lazada,在双11期间直接封了ezbuy接口,这招又准又狠,新加坡早期的淘宝用户,说实话都是ezbuy培养起来的,曾经贡献了惊人的淘宝海外收入,但lazada已然在手,自然卸磨杀驴,毫不留情。其实我很早跟ezbuy老板提醒过,我说必须尽快减少对淘宝的依赖,阿里在这方面的行径历史我还是很清楚的,ezbuy当时小日子过得很愉快,双11正是订单激增信心满满大干一场的时候,没想到危机来的如此突然,后来只好跟兰亭集势合并,抱团取暖。

最近这两年拼多多势头正盛,自然少不了阿里的关照,很多厂商受到了阿里二选一的通牒,开淘宝店,就不可以再开拼多多店。为了争取厂商,拼多多不得不用巨额补贴死磕,营销成本居高不下,盈利预期遥遥无期。

说实话,打遍天下,只有微信这里可以说让阿里碰了硬钉子,其他的几乎都是一路碾压。

只是,我们说这些事的时候,不仅仅是吃瓜群众,同时也是消费者。那么从消费者来说,我们应该支持谁呢?

那么,作为消费者,我们其实也没什么选择,但就一点,永远不要相信所谓企业家的信仰和情怀,不要相信企业的社会责任心,垄断一定会带来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要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竞争才能带来进步和发展。

作为开发者,供货商,依赖于巨头成长当然是不错的起步选择,但当你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不要让自己完全依赖于单一的巨头。要让自己尽早找到更多的支撑点。

哪怕是微信小程序开发者,我有时也会建议,做到一定规模后,要看看Facebook接口,看看海外市场,看看头条号开放平台。刚起步的时候抱紧微信真没问题,毕竟要考虑到资源投入。但如果企业成规模了,建议还是要多几个支点,让自己的业务基础更稳固一点。

最早淘宝刚刚起来的时候,口碑和信用不见得比现在的拼多多要好,假冒伪劣泛滥,精英人群各种不屑,传统品牌各种鄙视,更不用说当年传统品牌的渠道策略让他们根本不敢在线销售。淘宝当时大力扶植了淘品牌作为对抗,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淘品牌随着淘宝发展壮大,口碑和信用越来越好,一度呈现出非常良好的双赢态势,然后呢,随着人群认可度的提升,用户接受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传统品牌开始拥抱淘宝,天猫独立出来,全面迎合新趋势。这时候传统品牌只要在线上放优惠,立即就会获得大量的订单成交,根本不用淘品牌那样辛辛苦苦的攒信用,辛辛苦苦地证明自己。

当然,对淘宝,天猫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那么,淘品牌对淘宝还有什么用?从此淘品牌不再是淘宝扶植和培养的对象,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平台任由其自生自灭。明白过来的,强调出淘,建立独立站,自己做流量渠道,尚可生存发展。没明白过来的,在淘宝平台里日日挣扎。看双十一历年榜单,淘品牌当年何等荣光,而今早已风华不再。

蜜月期不过过眼云烟,你的作用完成了,平台甩掉你如同扔掉一块抹布。

那么对于直面巨头二选一的平台来说,如何破局呢?

我个人觉得有两点,其一是做到聚焦,其二是差异化。

与巨头全方位竞争,全方位PK,必输无疑,必须把资源,流量,人力,聚焦到一定的领域内,这样在局部形成优势。

举个例子,复盘当年百度有啊的失败,曾经有人提过一个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百度有啊上线的时候,吸引了非常多商家,大家的期待特别高,但后来发现单纯依赖搜索引流没办法形成规模成交,而淘宝那边给商家的压力又很大,很多商家逐渐失去了对百度的信任,这个平台也逐渐冷落。但我们如果换个思路,用百度的搜索流量,全力扶植少数精品商家会怎样?这些精品商家能不能获得比淘宝更多的自然流量,能不能形成更多的成交,对百度来说,这个目标不难吧,这样精品商家会流失么?精品商家不流失,用户电商搜索习惯能不能维持?然后这边有成功案例,是不是具有示范作用,一点点地扩张精品商家,一点点地维护和提升用户的电商搜索习惯?如果这样,就算不能战胜淘宝,活下来也许没那么难吧。

对拼多多来说,其实也是同样的问题,如果全品类对抗淘宝,我真觉得,以当前的资源投入来说,机会渺茫,但如果聚焦一些品类,聚焦一些品牌,让少数精品商家真正获益,总是有机会扛下来的。

差异化,比如在线流量市场打成血海了,可以下沉做仓储,物流,供应链。个人消费市场打成血海了,企业采购市场可以试试水。沃尔玛不是品类繁多任由挑选么,costco就不让用户选择困难,我替你选好了,随便买都没错。大型连锁超市不是强调用户体验和购物环境么?日本唐吉柯德和美国ROSS就是又便宜又乱,想贪便宜自己动手挑去,反正我不管收拾整理。

所以,巨头有时候船大难掉头,或者因体量及合规要求各种顾虑重重,差异化就有操作的空间。

但最终能不能赢,还是需要诸多方面的因素,这就不是我这个段位的人可以说清楚的了。

今天要说的大概也就是这些,总结一下:

对于严重依赖单一巨头的创业者来说,初期这样是对的,没有问题,但到一定规模后,建议多抓几个支点,左右逢源,不要把风险放在一个篮子里。

对于遭遇巨头打压的平台来说,把资源聚焦,局部形成资源优势,让巨头没办法一下子打垮你。以及寻找差异化竞争路线,绕过巨头的阻击阵线。

对于旁观者和消费者,呼吁公平竞争,呼吁市场开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caoz的梦呓(ID:caozsay) ,作者:caozsay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