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深挖用户需求才有出路,网约车的下半场刚刚开始

 6 years ago
source link: https://baijia.baidu.com/s?id=1588669971463744808&%3Bwfr=pc&%3Bfr=ch_lst&%3Butm_source=tuicool&%3Butm_medium=referra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深挖用户需求才有出路,网约车的下半场刚刚开始

深挖用户需求才有出路,网约车的下半场刚刚开始
2018-01-05 07:37北京趋势前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fm=173&fmt=auto&h=356&img_JPEG=&s=67D53F8A468683A1506C7F6F03007078&u=3507343391%2C96390369&w=640

网约车下半场的概念最早始于滴滴与Uber中国合并,那是2016年8月份。有意思的是,「互联网下半场」的概念,也是那段时间被王兴带火的。

先后拿下快的、Uber中国,干翻易到,滴滴一统网约车赛道之后,说上半场结束了并不为过;乃至今天,滴滴独占网约车将近99%的市场份额。从这两个角度看,别说上半场,就是下半场都进入补时尾声了。

但偏偏在这个时候,美团点评入局、易到重启、神州摩拜牵手,再加上一票做共享汽车的新玩家,程维本来以为下半场只是清理战场的垃圾时间,没想到战火重燃,尽管目前来看还只是星星之火。

互联网竞争讲究赢家通吃,赢家就意味着市场份额。今日头条在信息分发领域的市场份额还远远不到50%,小米在互联网手机的市场份额同样如此,美团点评在外卖领域刚刚过半。即使像腾讯、阿里这样的巨头,在各自核心领域的市场份额也没到90%。

像滴滴这样的超级存在,其市场份额甚至超过很多传统行业的国企、央企。90%以上的市场份额,可能已经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纪录。

所以说,网约车的上半场,其实是滴滴不断获取市场份额的一个半场。互联网公司拿下市场份额的套路,无外乎两种:一是真刀真枪PK,胜者为王;一是收购、合并,组建流量托拉斯。滴滴无疑走的是后一种路线,而这种路线的核心就在于资本。

滴滴与快的合并之前,基本保持了每年两轮融资的节奏,但二者合并之后,滴滴的融资速度突然加快:在与Uber中国合并的2016年,合并之前滴滴完成了至少4次融资,合并之后几个月之内又完成了3次融资。也就是说,在对最后一个竞争对手合并的2016年,滴滴一共完成了7次融资才算拿下网约车的上半场。

如果说网约车这条赛道是硬生生被补贴砸出来的,那么最后把这条赛道清理干净的武器,依然是资本。所以说,网约车上半场的竞争,本质就是资本的充分竞争,快进快出,简单粗暴。到今天,滴滴的累计融资额已经超过BAT上市前的融资规模;论融资能力,程维不输前老板马云。

充分的资本竞争,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用户来说,可以享受到补贴大战带来的实惠;对于平台运营方来说,需要不断融钱、烧钱来保证竞争的可持续性。而一旦资本层面的战争结束,就意味着平台不需要大规模烧钱了,用户之前获得的实惠也会烟消云散。

网约车补贴大战的时候,听到用户最大的声音是谁家又补贴了,大战结束的时候,价格回归理性,用户也越来越理性了,开始对专车、对司机、对平台各种挑刺;竞争掩盖了用户价值,垄断终结了用户价值。

简单来说,网约车的上半场就是通过价格战的充分竞争,实现赛道的充分、彻底整合,这个过程中用户仅仅被当成流量而已,但他们对补贴实惠的渴望并没有泯灭。

网约车下半场怎么踢,取决于两点:一、是否还存在再次补贴用户的可能;二、补贴之外,用户价值是否得到满足。

关于第一点,答案毫无疑问是Yes。在中国,任何时候、任何行业只要有价格战,用户一定会在第一时间用脚投票的。美团打车现在在南京对司机的抽成是8%,不到滴滴司机的一半,甚至在前不久推出北京、上海等7城开城活动时,宣布司机成功注册后可限量领取三个月的「零抽成」福利,这是对司机的「补贴」,但我觉得将来美团打车最大的杀手锏应该是对C端用户的补贴。

刚刚融了几十亿美金的美团点评当然有实力直接用补贴揽客,但未来最有可能的,是利用已有的商家资源做交叉营销。比如你想去一家餐馆吃饭,用美团打车可以享受吃饭的优惠,吃完饭再用美团打车,继续有打车的优惠。这是对用户「占便宜心理」的多重绑定。

王兴一直在讲,深度挖掘用户价值,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在移动互联网红利期已过的背景下(也就是互联网下半场),深度挖掘用户价值就是把用户当人,而不仅仅是流量。

流量是点,是抽象的;人是需求的集合体,是具体、鲜活的;深挖用户价值,就是深挖用户需求。之前网约车补贴大战,用户像韭菜一样被割来割去,资本成了判定用户价值的唯一武器,而用户需求仅仅是「便宜」。这种方式,可以通过资本留住用户(流量),但留不住用户价值。凡是用钱搞定的用户忠诚度,都接近于零。

看看滴滴和美团点评围绕出行做的布局,其实都是在围绕深挖用户价值做文章。滴滴在网约车之后,重金入股ofo,现在又收购小蓝单车,据说内部还在孵化自己的共享单车业务,至于无人驾驶,早已经被确立为未来核心业务;而美团点评除了推出打车业务,还推出了共享汽车,同时王兴还投资了摩拜单车。

网约车的下半场,其实是出行的下半场;出行服务就是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把用户价值拉长、把人的刻度放大,而不再是一个点。从这个角度看,美团点评一直在做的多元化,滴滴正在做,因为多元化是深度满足用户价值的必经之路。

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各个战场,只有一个是在既得利益者垄断90%以上的市场份额的情况下,被后来者硬生生撕开一个口子,这就是移动支付。在微信支付之前,支付宝就等于互联网支付,其垄断性不亚于今天的滴滴。但微信支付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实现了弯道超车。

网约车不同于支付的一个背景是,互联网红利期已过。所以,说美团点评等后来者一定能吃下多大网约车的市场,还有很大的问号。网约车下半场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举报/反馈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