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美国最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1/3是中国人,如果他们回国,立即抹平中美之间的技术差距

 3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codechina.org/2024/03/ai-china/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上面视频讲话的这位朋友叫彭嘉昊,他是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数字化治理中心的主任,他在接受看看新闻网的采访。(有趣的是,画面里头还有一个是我的老朋友,一个老同事。我就不提是谁了。)彭嘉昊在视频提出了一个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暴论。

他说,美国最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1/3是中国人,如果他们回国,立即抹平中美之间的技术差距。

这个暴论非常有趣,我们先讲讲,如果这些中国籍中国裔的AI专家全部回国,可以立刻抹平差异吗?

第一个问题,人家为什么要回来?

当然今天中国并不是一个穷国,甚至可以算全球综合国力的强国。如果你是在AI方面的顶级专家,中国公司可以提供相当不错的薪水。但是为什么这些顶尖的专家们,他们现在美国而不是在中国呢?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就要说到几个问题。

第一个当然是待遇。虽然中国已经可以提供很好的待遇,美国可能有一些公司能提供更好的待遇。

再下来就是环境。

前些日子OpenAI的那次非常奇葩的宫斗剧,最后为什么是看起来背信弃义地,把一个 OpenAI 做成 CloseAI 的 Sam Altman,他获胜了呢?为什么不管是员工,那些技术专家,还是资方微软,大家都支持他们呢?为什么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环境。这些顶尖的技术专家,他们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他们需要在一个恰当的公司。今天 OpenAI 就是整个 AI 领域最风口浪尖的一家公司。而且恰恰是 Altman 他们搞的这个公司架构,他们的管理下激发了这些 AI 专家的工作能力,而且他们选择的技术路线帮助他们成为了顶级的 AI 技术专家。

顶尖技术专家有的人来自于斯坦福,有的人来自哈佛,有的人来自于麻省理工,各种好大学,长青藤也好,其他名校也罢。但是行业里面,并不缺名校生,即使来自同样的好大学,每个人最后的发展是不一样的。

有人进了 Google,有人进了亚马逊,有人进了 OpenAI 对吧。几年前,大家可能会觉得 Google、亚马逊、微软或者苹果,才是研究 AI 的技术专家的最好的目标公司。结果 OpenAI 的 ChatGDP 一推出,所有的人都觉得 OpenAI 才是是一个最好的研究 AI 的地方。

成为顶尖的技术专家,不仅因为他们学历好,技术好,也因为他们适时的找到了最适合自己成长的环境。他们头脑灵活,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在创造力最强的时候,他们要寻找最能够发挥自己潜力的地方。

第二个问题,假设这所有的人都因为爱国热情,因为中国这边的公司工资给的更高,或者政府投入了大量的钱,比方说投入了几十万亿美金,然后用来吸引人才。那么这些人都回来了,就可以抹平吗?

这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49年以后,我们最熟知的学成归国的例子是钱学森。但其实你真正的弄清楚49年以后的中国技术史,中国科技发展史,你会知道其实有无数的科学家也回国了。

但是这些人里面,可能你听的最多的就是钱学森。

为什么呢?第一,就是钱学森的研究有巨大的军事意义。他在美国参与研究的是当时最重要的一种军事科技,空气动力学,火箭的弹道。他所在的研究室就是NASA的前身。

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时钱学森回国政治意义很大。他回国跟美国当时的麦卡锡主义也有点关系。政治上这件事情也是是可以利用的。

第三个原因就是他回国以后一直身居高位,甚至在文革期间都没有收到冲击。这一点可能有些人觉得寻常,文革期间军队一切为先,搞军事科技的,特别是核心科技的科学家能有啥危险。其实并不是如此。且不说,“很有贡献的炸弹专家钱晋,他们拷打要他承认是特务,他坚决不承认,结果被活活打死。”(邓稼先妻子许鹿希口述)即使是现在被推崇备至的邓稼先、于敏等技术专家也是因为杨振宁归国探亲,想见邓稼先,被周总理关照,才意外被救的。

其他很多的49年后回国的这些科学家,后来聊的很少呢?

因为这里面很多人死在反右和文革里了。有些虽然活了下来,但是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年代都被浪费了。这些人都是看到49年建国,希望一起来建设祖国的。

第三个问题,人都招回来,新的科技产生了怎么办?

比方说我国现在很多人留学,和去海外工作,我们现在觉得他们已经学会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把他们都招回来。当然假设都可以招回来,但是招回来了以后,如果美国西方又产生了新的科技怎么办?

我们是不是要再派一帮人出去?

那一开始为什么要全招回来呢?

要不然,我们至少应该留一大半在那持续的学习先进经验,每次招一半人回来吧。这听起来才像更合理的东西。

第四,软件和硬件的问题,动态和静态的问题

中国人的思维里头经常弄不清软件、硬件的问题,还有动态和静态的问题。

不光是他,很多人聊起科技创新,聊起科技进步,或者聊起创新创业,或者是聊起世界发展,总是用一种静态的眼光去看问题,总是用种硬件的眼光去看问题。

我们可以认为北洋水师就是一个硬件。

在清政府购买北洋水师的舰艇时候,它是亚洲第一、全球第八的舰队,这是以硬件来算。

但是北洋水师在军事训练上,在整个战争能力上,军队管理思维上,能排到全球第几?清廷没有能力去评估,甚至无法意识到这些的重要性。

头两天我看我朋友历史卫视做的油管节目,他提到慈禧太后为了庆生,盖颐和园,确实挪用了北洋水师的拨款。但是,他不认为北洋水师的失败是慈禧一个人的责任。因为北洋水师的拨款,年年都被挪用,并不是从慈禧要过生日开始才开始挪用的。

所以,我们由此可以看到清廷跟我们现代很多思维相似的地方。没有舰队是不行的,所以清廷可以斥巨资去购买当时全世界最好的军舰。但是一个有战斗力的舰队,需要大量的管理费用,需要年年练兵,需要补充弹药,需要不断的购买新的舰船。这个时候,这些长期的维护和投入,都没有人关心了。海军专款就可以被年年挪用了。

也就是就是大清必须得有海军,但是海军到底能不能打仗谁也不在乎。

这当然跟清廷的腐败关系紧密,这也跟一种静态的、硬件思维紧密相关。

比如我们大而不当的高铁站,中国的高铁技术自从大规模从外国引进以后,确实在很多线路上大大提升了中国人民的工作生活上的便利性,这毋庸置疑。但是有些线路是否需要更换技术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很多人可能都发现了,我们修的高铁站都是非常高大的,体量巨大,但是从旅客休息空间,餐饮便利性上,并没有展现出来那么大的体量应该有的质量。

很多顶棚都是透明的,从照明的角度,听起来可以省很多电。也设置了遮阳帘,但是就我乘坐的体验来看,北京南站就表现为遮阳帘不能适时的开启,造成很多等待区域非常热,难以承受。即使空调已经开了,但是空间感受仍旧不好。所以可能结果上是更加费电的。

结果去年很晒的时候,北京南站又发明了在室内撑遮阳伞的玩法,来帮助乘客避免酷暑,还当作新闻去宣传,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E5%8C%97%E4%BA%AC%E5%8D%97%E7%AB%99%E9%81%AE%E9%98%B3%E4%BC%9E.jpeg

上海的虹桥在这方面略好。但是因为虹桥火车站和机场在一起,而且地铁只隔一站,也可以走地下通道到达。我都曾经经常去。每次夏天从机场走到火车站就会马上觉得空气差一点,空气里面的酸臭和汗味儿就会明显很多。要不然也是因为透明顶棚带来的光照,需要更大的空调压力,或者火车站这边不舍得用更大的电力去驱动空调。但是总的来说,虹桥火车站,观感好于北京南站,管理更好一些。

Shanghai-Hongqiao-Station-Concourse-1024x683.jpg

但是虹桥也有特别无语的部分。虹桥好的地方在于,餐饮层和乘客休息区分开,有很多餐饮在出发层的上方一层,电梯可以达到。但是南边一个餐饮区,北边一个餐饮区,如果你想在北边的餐饮区喝个星巴克,然后去南区再吃个面,你就需要先走到一头,上高高电梯,喝完以后下高高的电梯,然后横穿整个巨大的站厅,然后到另外一头再去上电梯。

这些体验都表达了一个在建筑中,追求建筑体量,仪式感,但是忽视具体的使用者便利性和感受的设计理念。这也是一种重视硬件,轻视软件的思维方式。

回到最近中美的人工智能竞争里来看,追求算力,购买更多的显卡,甚至走私显卡,都是热点话题。挖各种外国专家,中国籍中国裔的技术专家也都有人在行动。但是从教育上,从行业竞争格局上,从立法上,从管理上,怎么帮助促进创新,怎么避免压制可能有创新思维的中小企业,去谈和去做的人就少多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喊追赶,喊追平,但是越来越远呢?因为你的对手不是静止的。

2005年,李开复就是Google要到中国开公司,开中国分公司,李开复就成了负责人。后来干了没多久,李开复就辞职了以后在中国创业,搞投资,搞孵化器,等等。

后来,百度去雇佣了吴恩达,吴恩达当时是在离开Google去百度之前,他是 Google AI 的负责人。后来百度还雇了陆琦。当时腾讯也雇过吴军,吴军也是Google的一个资深工程师,做搜索的。腾讯曾经希望雇吴军,提高自己的搜索能力。

当时我在盛大。盛大云雇佣了何刚,何刚是亚马逊云的一个技术负责人。

某一个阶段,中国公司特别喜欢雇佣这些海归的中国科技人才,但实际上效果一般。正如文章前面说的,这些高级技术人才,做出成绩是在他们原有的特定环境里做出来的。你只把人挖来,不能重建环境,是没有用的。

后来开复老师,还是一直都搞投资创业。开复老师在2016年,他提出过一句话,说叫人工智能是中国机会

到了2018年,开复老师又说中国市场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五大优势:第一中国产品创新领先全球开始领先全球,中国市场残酷竞争锻炼出世界级企业家,第三中国AI资本领先全球,第四AI发展到应用期中国有工程师创业者市场优势,第五数据优势,这是中国发展AI的最大优势。

数据优势的意思就是,在中国隐私没有那么重要,我们有那么多的摄像头拍下来的视频,拍下来的图像都可以用来做训练,然后很多公开的数据或者说叫被泄露的数据没有人管,中国在隐私方面保护的法律没有美国那么完善,特别是没有欧洲那么完善。

在那段时间里,中国的公司们,人工智能研究者们是最兴奋的,俨然已经看到了,中国在领导全球的人工智能行业和应用。

然而就在开复老师说中国市场有五大优势的时候:

2018年的6月份,OpenAI的GPT-1发布了。

11月,GPT-2发布了。

然后再过两年,2020年GPT-3发布了。

这三代发布的时候其实已经是非常厉害了,就是用Transformer做出来的最强大的大语言模型。但是当时中国市场、美国市场,几乎没有人能认识到它们的巨大历史意义。

虽然,我也很有兴趣,很多人也都有兴趣,我也去研究过GPT-2和GPT-2.但是当时谁都看不出来它有今天这么大的能力。

彭嘉昊老师不是说,说中国现在跟美国有差距,但是如果把人弄过来就抹平。16年的时候,开复老师和很多中国人就认为,我们跟美国已经没有差距了。18年的时候,开复老师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中国已经领先了。

然而,2020年的11月份,ChatGPT一发布,马上所有的人都觉得原来AI的未来是在大语言模型。什么“人工智能是中国机会”和“中国市场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五大优势”这些话就再也没有人提了。我们又要开始重新赶超了。

每一次,开源的顶级大语言模型一发布,比如当年的 GPT-2 和后来的 Lama 和 Lama2 一发布,中国的大语言模型们就突飞猛进一次。然后就开始沉寂,只会拿生成几句诗来跟 ChatGPT 去对比一下,生成我们比 ChatGPT 更懂中文。

2024%E5%B9%B43%E6%9C%8810%E6%97%A5-1435-%E5%9B%BE%E7%89%87.png

但是当彦宏哥哥,在大喊我们百度的中文比ChatGPT更好的时候,世界停止了么?并没有。

2月15号,Sora 发布了,Sora 其实就是日语的「天空」的意思。 在Sora发布之前,全世界人民都认为人工智能最核心的就是大语言模型,即使谈到多模态,更重要的也只是图片而已。确实有一些比较流行的文字生成视频的模型,但是效果还差强人意,而且都不能生成过于复杂的场景和比较长的视频。

但是 Sora 推出后,大家都沸腾了,一个新的文字生成视频的时代来临了。

但是从2020年的11月份,ChatGPT发布到现在,有多少中国公司在研究文字生成视频呢?而且可以在 Sora 推出之前,做出类似的产品呢?

OpenAI 并没有停止在 ChatGPT 上,OpenAI 在 ChatGPT 之外,还做了 Whisper,做了 Dall-E,Sora。而未来人工智能的方向在哪里,只在 OpenAI 这里么?并不是如此。在 ChatGPT 发布之前,其实也没有多少人认为 OpenAI 是。

这个世界一直在变化,在发展,我们不能静止的去思考人工智能和科技的未来。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