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品牌简史

 6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79204.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品牌简史 - 数英

首发:空手

1946年,历史学家杨宽和上海博物馆艺术部主任蒋大沂逛古玩店,偶然发现一块印刷广告铜版,然后就买下了它。这就是中国广告史上出名的刘家功夫针广告,目前已知的中国乃至世界最早出现的品牌广告实物。

品牌简史

这块铜版正中是一个拿着铁杵捣药的白兔,上方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左右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方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谓记白”。

它是一则典型的品牌广告,它出现了品牌名称“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品牌商标“捣药白兔”、品牌核心诉求主张“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

按英文品牌一词Brand的起源,历来有三种说法:

A、起源于古德语,意为火漆,代表贵族的家族徽章,用以区别、彰显身份;

B、起源于古法语,意为白兰地brandy,用以区分产地和生产白兰地的庄园;

C、起源于古英语,意为烙铁,用于牲口交易时烙在牲口的屁股上,用以标记财产所有权,从而与他人财产区别开来。

这差不多代表了品牌最初的三大作用,识别产地和生产者、证明品质、彰显身份。

要知道,品牌是一种经济现象。它一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业逻辑的自然延伸。品牌的意义和本质,必定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

在漫长的农业经济占主导的年代,商业不发达,商品稀缺,谈不上有真正的市场经济和商业竞争。所以最初的品牌,是自发演化的结果,而非刻意设计的产物。

品牌始于口口相传的品质,用于识别产地和生产者,标记所有权。

一开始,大家慢慢觉出哪里的物产更好,谁家做出的产品更好,于是这个产地和生产者,就被人际传播所传颂,成了最初的品牌。

因此,最早出现的品牌都是产地品牌。比如西湖龙井、六安瓜片、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比如湖笔、徽墨、宣纸、端砚、苏绣、蜀锦。

比如汾酒、茅台、剑南春,它指的都是产区,山西汾阳、黔北茅台镇、四川绵阳(唐代属剑南道),这整个区域出产的酒都很好,而非特指某一家。

以及一些生产者品牌,比如上文的刘家功夫针铺,比如张小泉剪刀、王麻子菜刀,或者XX家驴肉火烧、X记肠粉啥的。

品牌简史

这个以农业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年代,我把它称之为稀缺年代。

在这一时期,品牌的内涵还非常单一,品牌资产还极其粗浅。品牌主要由口碑所形塑,而口碑=知名度+品质。

不管是产品品牌还是生产者品牌,品牌的主要价值在于指示产品出身,从而表明知名度和品质背书。

大生产年代

随着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工业时代来临,社会进入大生产阶段,企业越来越多,商品经济勃然兴起。在西方,这一历史进程从工业革命开始,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效率得以极大提升,人类从农业时代迈入工业时代。

这时,按照教科书的说法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市场上供消费者选择的品牌还不够多,而且仅有的这些品牌还品质良莠不齐,假冒伪劣层出不穷。

为了降低决策成本和购物风险,在这一时期,对于消费者而言最优选择就是选知名度高的。因为被最多人验证过的品牌,其品质风险最低。知名度越高,企业的造假成本也越高。

口碑固然可以背书品质,但它依赖人际进行扩散,在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它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太低了。

所以这一时期的品牌建设,主要载体是大众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户外、明星代言人),品牌的核心是做知名度。

品牌简史

所以这一时期各种称号满天飞,诸如央视上榜品牌、省优部优国优、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之类。

大家会有这样一种消费心理:只要是上过央视的品牌、请了代言人的品牌,才叫做牌子。知名度高的品牌,品质肯定没问题。(其实这就是从众心理)

那么不管是央视上榜品牌还是中国驰名商标,本质上都是在做知名度,通过知名度背书产品品质。

在这个大生产年代,品牌主要由知名度所形塑,品牌就等于知名度。

随着改革开放逐年深入以及中国加入WTO,我们开始和国际接轨,市场日趋发达,商品日渐丰富,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

当商品不再稀缺、生产不再是障碍之后,当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商品变得日益同质化之后,如何塑造品牌、如何市场营销的问题就摆在了企业面前。

20世纪50年代,美国诞生了第一个广告理论——USP理论。

它强调每个广告都应该提出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告诉消费者本产品与对手有何区别,为什么要买它。

到了1960年代,竞争更激烈了,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区别更小了。

这时候,菲利普·科特勒说了——

企业只埋头搞生产是不对的,必须首先研究消费者需求,知道消费者想要什么,然后再进行生产;

一个产品包打天下是不存在的,企业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一个特定的细分人群满足其需求。

然后,大卫·奥格威说了——

产品的同质化造成消费者决策时主要依赖感性而非理性,所以广告必须为品牌构建一个独特的品牌形象,为产品赋予情感,为用户创造心理的满足。

然后,杰克·特劳特和艾·里斯也说了——

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品类不断分化,品牌必须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一个与众不同的位置,要么第一,要么唯一。

再然后,迈克·波特说了——

差异化是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工业经济占主导、社会进入大生产、市场充分竞争的年代(我把它称作同质化年代),各种广告/品牌/营销理论粉墨登场,层出不穷。

考其本质,绝大多数理论都在强调同一个意思——差异化。

在同质化年代,竞争又激烈,产品没什么区别,那么自然要通过品牌创造差异。

品牌经由差异化的利益、价值、意义(价值观)所形塑。

无差异,不品牌。

大爆炸年代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一个以互联网经济为主导的年代。在这个年代有两个大的特征:产品大爆炸,和信息大爆炸。

货架空前饱和,消费者的各种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譬如洗发水:去屑、营养、柔顺、修复、造型、草本、中药、黑发、防脱、无硅油、氨基酸、头皮护理、男用女用、三合一五合一……你能想象到的功能已经全有了,想要做出差异化越来越难。

今天你在淘宝搜服装的话,可以找到124万间店铺,你还能怎么做差异化?你还能开创什么全新品类?

品类再细分下去,消费者就要爆炸了。今天的消费者已经患上选择困难症。

更严重的问题是,今天社会信息严重超载,品牌传播的成本越来越高,使得品牌想告诉消费者差异化也越来越难。

过去是商品稀缺,消费者注意力富余(一打广告,消费者就会注意到);

现在则是注意力稀缺,商品富余(再怎么进行广告轰炸,消费者也不care你)。

如果你想让消费者注意到你的差异化,那么你只比对手好上一点是没用的,用户根本注意不到。你必须比对手好上10倍,用户才可能感知到你和对手是与众不同的。

但我们今天的品牌打造,依赖的还是同质化年代的传播逻辑。

每做一次传播,都在拼命地寻找产品的差异化卖点,为差异化而差异化,结果找到的卖点跟对手可能只有5%的差别。或者说找到的差异化,消费者根本就不关心。

在这个年代,新消费精神是追求精致>品质,追求精神满足>物质功能,追求出众>从众,追求想要>需要。

今日消费者在购物时,并不在意谁是细分市场领导者,并不在意谁的知名度最高,并不在意你和对手有多大差异。

他们在意的是购买的品牌能否满足并实现他们的精神表达、审美表达、自我表达、兴趣表达。

他们在意的是你能否通过品牌为他们创造一种难忘的、个性化的体验。包括品牌的质感与风格、品牌使用后的感受、品牌背后的故事与文化,以及品牌能否凸显我的形象和个性。

品牌简史

1997年,曾经有观众跟乔布斯说:我认为苹果需要被外界认为与众不同,这很重要。因为如果苹果说,我们和大家一样,只是做得更好,那好像没多大意思。

而乔布斯的回答则是:我不在乎与众不同,我只希望能做到更好。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与众不同,那我们就不同。如果不需要不同也能做到更好,那当然也可以。

苹果首席设计师Jony Ive在iPhone 7发布时补了一句:“一款产品要做到与众不同很容易,但做到比之前更好却很难。”

苹果的市场突破万亿,并非是因为苹果与众不同,而是因为苹果创造了极致的用户体验。极致体验带来心灵共鸣,心灵共鸣带来粉丝和社群。这就是大爆炸年代的品牌逻辑。

商品大爆炸、信息大爆炸,而注意力却越来越稀缺,品牌要想触达消费者,首先要引起用户的心灵共鸣和确认。不然,你再怎么进行广告轰炸,出现在消费者面前一百遍,它还是不搭理你。这时打造品牌,就是要创造让用户共鸣的极致体验。

在稀缺年代,品牌代表的是口碑。

在同质化年代,品牌代表的是知名度和差异化。

在大爆炸年代,品牌代表的是体验。

数英用户原创,转载请遵守规范
作者公众号:空手(ID: firesteal13)
1540743702878115.jpg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