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30 条原则,帮你认清这个世界

 6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www.wodepm.com/?p=122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对的地方,你大概知道那是不对的。但是却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比方说,都说现在的学生很卷,成天被考试禁锢住天性,但你却找不到其根源是什么。如果你知道用一条更高维度的原则去审视的话,这种现象就很容易解释了。本文就收集了30条这样的原则,能够帮助你认清这个世界很多现象的本质。

有几个人告诉我,我的 40 个有用概念的列表太长,所以我决定将它们减少到 30 个,这将使我能够更有选择性,并以数量换取质量。

这里精心总结了 30 个有启发性的概念。 20 条之前已发布在 Twitter 上,但最后 10 条仅供你参考。一如既往,这些想法不是生活规则,而是思考的食粮。单击每个标题以了解更多信息。

1.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s Law):

一项指标一旦变成了目标,它将不再是个好指标。

自从学校开始把考试成绩当作目标之后,慢慢地学校不再教孩子们如何过上充实的生活,而主要是教他们如何通过学校的考试(另见:坎贝尔定律)。

2. 霍特林定律(Hotelling’s Law):

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对手之间的产品(汉堡、流行歌曲、政党)往往会变得越来越相似,因为创作者会抄袭更成功的竞争对手去复制对方的成功,并窃取对方的客户/受众。

而自相矛盾的是,这反而增加了与众不同的价值。

3. 黑赫斯特拉图斯名声(Herostratic Fame):

很多人宁愿被人讨厌,也不愿默默无闻。在古希腊,赫斯特拉图斯烧毁阿耳忒弥斯神庙纯粹是为了让别人能记住他。现在,我们有“讨人厌的网红”(nuisance influencers),这些人纯粹是为了自己能红而实施犯罪或骚扰他人。

4.西格尔定律(Segal’s Law):

“戴一块手表的人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戴两块手表的人永远也无法确定现在是几点钟。”

古代社会遵循的都是单一的叙事方式。而现代社会则充斥着各种相互竞争、不一致的叙事。如果缺乏信任的话,更多的数据不会让我们更加了解情况,反而会变得更加困惑。

5.阅读衰退:

我们的文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但大家的阅读量却越来越少,而且还将写作外包给聊天机器人了。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语言是思想的基础,如果你的读写能力不行,你的思考也好不到哪里去。

6. 初学者的气泡效应:

你认为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是不可能学会的。

——埃皮克提图

最无知的人不是那些一无所知的人,而是那些知道了一点东西就产生了自己什么都懂的错觉的人,并因此扼杀掉自己的好奇心,禁锢住自己的思想。

7.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在工作能够完成的时限内,工作量会一直增加,直到所有可用时间都被填充为止。不管任务大小,一般来说你给任务留出多少时间都会精确地用完,因为留出的时间越多意味着想得越多,拖延越多。

其底层原理叫做诱导需求,可以适用于许多其他资源:软件会扩展直到内存用完(沃斯定律)、患者会不断入住直到医院床位住满(罗默定律)、能源消耗会不断扩张直到耗完供给(杰文悖论)、道路修得再宽也会被车辆塞满(布雷斯悖论)。

8.本福德争议定律(Benford’s Law of Controversy):

我们往往会用情感来填补信息的空白。我们害怕所不理解的事物,热爱被我们浪漫化的事物,等等。因此,最能激发人们热情的往往是他们最不理解的事物。

9. 空想性错视(Pareidolia):

你想找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千古以来,生存对偏执狂(妄想、多疑)是有偏爱的——那些能够从最模糊的轮廓当中辨别出掠食者的人。我们从这些幸存者那里继承了这种过度活跃的模式检测能力,这种能力曾经把我们从狮子口中拯救出来,但现在却诅咒我们即便望向天空也能看到狮子。

10.安全主义:

在美国学校因部分孩子过敏而禁止进食花生之后,更多的孩子因缺乏接触到花生而患上了花生过敏症。我们对孩子的保护措施越来越多,却只会让他们更容易受到伤害。安全措施过当反而是危险的。

11.思考恐惧症(Phronemophobia):

据威尔逊等人(2014)的研究发现,如果人能做的事情只有两个选项,要么思考,要么电击自己一下的话,大家往往会选择电击自己。我们当中有很多人对思考是如此的恐惧,以至于我们宁愿做点伤害自己的事情也不愿什么都不做。

12.序列位置效应:

我们往往能记住开头(首要效应)和结尾(近因效应)的东西而不是中间。所以,如果你做的东西有开头和结尾的话,请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这两个地方。

(奇怪的是,这种偏见也影响了大语言模型,但目前还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原因。)

13.许可效应:

相信自己是好人可能会让你做出不好的行为。那些自认为有道德的人较少担心随后的不道德行为的后果; 因此,更有可能做出不道德的选择和不道德的行为。不道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以为是的德性。

14.偏好伪装:

指个体在公共场合为了避免社会压力或其他原因,故意表现出与其真实偏好不符的行为或态度。因此,不管形式如何:通过冒犯别人或者威胁要进行审查的形式,对别人的言论进行惩罚到头来换来的就只有欺骗。

15. 极端当典型(Nutpicking):

网络上面的那些政治辩论会拿敌方最古怪的成员作为目标,然后将其作为该群体的典型来呈现,好让对方看起来是个疯子。

文化战争本质上不过是双方都在嘲笑对方的疯子罢了。

16. 道德污染:

我们表现得好像坏名声会传染一样,仅仅是因为接近被贴上不道德标签的事物本身就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品牌与那些被认为不道德的人断绝关系,不是因为他们重视道德,而是因为他们担心受到对方的污染。取消(Cancellation)其实是道德隔离。

17.KISS原则:

一切的设计都在逐渐被去繁就简,因为简单就是容易、安全;越少就越没有冒犯或辩解的余地。但这种猖獗的极简主义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的文化正在失去独特性与身份。

18. 宇宙白痴原则: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有时候担心自己是白痴的人,一种是真正的白痴。

换句话说,要想表现得不那么白痴,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当作一个白痴。

19. 愤世嫉俗的天才错觉:

大家普遍认为愤世嫉俗的人更聪明,但大量研究表明其实这样的人往往更愚蠢。犬儒主义不是智慧的标志,而是智慧的替代品,是一种无需行动或思考即可保护自己免遭背叛与失望的方法。

20.拳击手的孩子悖论:

每一代人都想让下一代过上更好的生活,但这剥夺了他们的下一代经历磨难的机会,而塑造品格需要经历磨难。我们在不懈地追求更多便利的过程中,是不是注定会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变得更软弱了呢?

21.替代假说:

我们生来就有信仰,所以当我们干掉旧的神时,就会创造新的神来取代他们。新无神论(New Atheism)催生了无神论+(Atheism+),一种致力于“社会正义”的准宗教。在宗教消退留下的精神空虚当中,许多人现在开始崇拜“觉醒”,以及新的原罪(白人)与圣三一(多样性、公平性、包容性)。

22. 歧义厌恶:

大家往往是觉得结果的不确定要比糟糕的结果更难以忍受。 De Berker 等人 (2016) 发现,两组受试者一组被告知自己受到电击的可能性很小,另一组则明确告诉他们会受到电击,结果第一组反而表现得压力更大。

23. 语义化的停止标志:

怎么结束讨论?方式之一是把描述伪装成解释。比方说,“邪恶”这个词被用来解释行为,但其实这只是行为的描述。这不是通过建立理解而是通过扼杀好奇心来解决问题。

24.牙刷问题:

心理学家对待理论的态度就像对待牙刷一样。有自尊心的人没人愿意利用别人。在自尊心以及职业压力的刺激下,理论家过度依赖自己的理论,因此经常会无视最好的模型,甚至更广泛地应用自己的理论,直到那些理论变得面目全非。

25.弗格森效应(Ferguson Effect):

“黑人的命也是命”(BLM)运动对警察的妖魔化导致警察减少了在黑人社区的活动,进而谋杀率飙升,反而造成数千名黑人失去了生命。 BLM 活动人士坚称这种效应是错误的说法,但最近的多项研究,比方说 Cheng & Long (2022) 与 Campbell (2023) 的研究表明确实存在这种效应。

26.新奇事物综合症(Shiny Object Syndrome):

我们之所以会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是因为在我们的进化史上,新信息往往是很重要的。但现在不同了,因为 99% 的新信息都是点击诱饵,是为了利用新奇事物对我们的吸引力而大量炮制、匆忙发布的。因此,不要再追逐新鲜事物了,去寻找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信息吧。

27. 议程设置理论:

大多数时候,新闻当中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并不重要,只是因为那些事出现在新闻里面了才显得好像很重要。公众的谈论一般都以媒体报道为基础,让人产生了这条新闻最重要的印象,而实际上这只是少数编辑选择出来并被大众不假思索地放大的内容。

28.同情心消退:

“一个人的死亡是一场悲剧,一百万人的死亡只是个统计数字。”

如果有人发起了两项慈善呼吁——一项是基于饥荒的统计数据,另一项则是聚焦在一个饥饿的女孩身上——大家捐给那女孩的往往更多。

我们的大脑没法掌握大的数字,所以我们是通过故事而不是统计数据来了解世界。我们会被剧情打动,却对数据无动于衷。

29. 是——该死效应(Yes-Damn Effect):

你满怀热忱地答应了未来的计划,可真到了那个时候,你往往却后悔。

未来似乎是个不一样的世界,遥远,海量,所以你用计划塞满未来然后就束之高阁,把责任推给未来的自己。

问题是,未来的你跟现在的你可能会很像。所以,如果你今天不想做一件事情的话,就别答应下个月再做。

30.生成效应(Generation Effect):

如果你确实想理解一个主题,不要去看,而是要写出来。对于将点连成线并牢牢记住来说,解释一个东西的行为要比被动地去阅读这个行为帮助作用更大。

这也是我要列出这些清单的一个重要原因!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