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1家医健IPO,高校助力三成,募资近70亿

 6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111-20240221-37978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21家医健IPO,高校助力三成,募资近70亿

这些成功IPO的企业究竟与高校有多大的关联?它们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企业的发展又给这些高校带来了什么呢?

2023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但对于相比贯穿全年的资本寒冬而言,这已经温柔很多。大多数数据都显示,2023年的投资水平已经回落到2019年的水平。作为重要指标之一的IPO同样如此,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辉煌后,2023年国内仅有21家医健企业成功完成IPO,仅仅与2019年持平。

当然,能够在热潮退去之后仍然闯关成功,多少也说明了这些企业确有独特之处。一个有趣的话题是,这些成功IPO的企业究竟与高校有多大的关联?它们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企业的发展又给这些高校带来了什么呢?

21家IPO,近三成与高校密切相关

如何能够被称为与高校有紧密联系?核心团队毕业于某高校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分析方式。不过,这种联系实际上颇为勉强,核心团队创业所需的知识体系或者人脉未必来自毕业高校,双方的关系仅限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甚至企业创始人所从事的行业与自身在高校所学专业毫无关系也不在少数。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这21份医健企业的招股说明书中多数都低调地隐去了创始人或核心团队的毕业高校。

我们认为,要谈得上相关,高校应该在企业发展的历程中扮演了一定程度的重要角色才应该是硬性条件,或由高校直接孵化,或由高校参与投资入股,或在发展过程中助力研发,又或者作为主要的采购者或者供应商,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基于这种标准,动脉网对21家在2023年成功IPO的国内医健企业的招股说明书、证交所问询函等进行了梳理,结合公开资料分析,我们认为至少有6家企业与高校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占21家企业总数的近三成。按这些企业IPO金额,累计达到69.899亿元之多。

成立于2002年的宏源药业(湖北省宏源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有机化学原料、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及医药制剂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已经在多个细分领域上占据了第一的市场份额。根据招股书,宏源药业是全球最大的2-甲基-5-硝基咪唑、乙二醛、鸟嘌呤、乙醛酸生产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甲硝唑原料药生产企业。2021年,宏源药业甲硝唑原料药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2%。

值得一提的是,起家于医药业务的宏源药业也在进军新能源业务,其所生产的六氟磷酸锂是锂电池电解液的主要材料之一。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推动,这一部分业务的销售收入也在近年水涨船高,使其获利颇丰。

在其招股书中就明确提到,“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创新型企业、湖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专利类),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和湖北中医药大学等知名高校保持密切交流和良好合作研发关系,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了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其57项发明专利中,共有14项发明专利与高校共有。其中,复旦大学涉及9项,可以说在宏源药业的研发体系中占据了颇为重要的地位。

三博脑科(三博脑科医院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团队及技术骨干皆来自首都医科大学——2004年,三位同门师兄弟栾国明、于春江、石祥恩与现任三博脑科董事长张阳一起,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租借了100张床位,注册三博脑科医院,开启创业之路。随着业务发展,三博脑科也逐渐发展打造成为了“医教研”一体化的学院型医院。

来自重庆的西山科技(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手术动力装置。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其与信息科技领域赫赫有名的重庆邮电大学关系密切。

昊帆生物(苏州昊帆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为全球医药研发及原料药生产企业提供特色原料的企业,其产品主要应用于多肽、核苷酸和医药合成等领域。其核心技术成员之一罗宇现任董事兼研发总监,同时,他也曾于2007年7月至2020年9月于华东师范大学任职副教授。

根据招股书显示,昊帆生物于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为与华东师范大学共有。同时,昊帆生物也与多家高校达成合作委托开发,这份名单中合作项目的重要性和数量都名列前茅的高校正是华东师范大学。

此外,昊帆生物还有两位独立董事目前为学术带头人,并在高校任职。独立董事张兆国目前为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独立董事徐小平则为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副教授。

锦波生物(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以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和抗HPV 生物蛋白产品为核心的各类医疗器械、功能性护肤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其核心产品系列——多种型别的重组人源胶原蛋白(Ⅰ型、Ⅱ型和Ⅲ型)正是与复旦大学科研团队联合经历八年时间研发而成。基于这种密切的合作关系,锦波生物还与复旦大学合作建设了复旦-锦波功能蛋白联合研究中心。

2023年最后一家IPO的医健企业无锡晶海(无锡晶海氨基酸股份有限公司)则是我国氨基酸行业的先进企业之一,是目前医药制剂及培养基等领域国内头部企业的氨基酸原料药主要供应商。根据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数据显示,其在国内氨基酸原料药市场占有率超过30%。在无锡晶海的壮大过程中,江南大学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高校企业究竟如何“双向奔赴”

从我们统计的情况来看,这些高校主要扮演了几种角色。最为常见的莫过于利用高校在基础研发上的优势对企业进行赋能,尤其在企业初创阶段,与高校的成功合作甚至能够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锦波生物。其与复旦大学的合作关系之深以至于新三板曾在2020年就2019年年报发出问询函(彼时锦波生物尚在新三板挂牌),要求锦波生物说明“委外服务涉及的专利、技术对公司核心竞争力、持续经营的贡献情况,与委外方之间的委外期限、研发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及利益分配方式,并说明公司对委外服务是否存在重大依赖”。

招股书显示,锦波生物的核心产品重组人源胶原蛋白(Ⅰ型、Ⅱ型和Ⅲ型)正是与复旦大学科研团队联合经历八年时间研发而成。尤其是基于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开发的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是国内唯一注射级别的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生物医用材料,具有原创性、国际技术领先性及广泛的应用前景,也使得锦波生物在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领域处于国际技术领先地位。这一产品在2022年1月被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选入了“2021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

毫无疑问,若没有这款产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恐怕将大打折扣,锦波生物的IPO之路恐怕就是另外一副模样了。

复旦大学也从这次合作中收获颇丰。锦波生物于2018年与复旦大学宣布共建“复旦-锦波功能蛋白联合研究中心”,合同金额达到了1000万元。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同时也是国际抗艾滋病药物和杀微生物剂研究的知名专家也被锦波生物聘请担任首席科学官。

此外,复旦大学还通过专利转让获得了大笔收入。其中,“多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专利转让费用为2000万元,另加产品上市后10年销售额提成1%;“多肽,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国际专利)里程碑转让费用2000万元;“广谱地抑制人类冠状病毒感染的多肽及其应用”专利转让金额1000万元。

除了锦波生物,宏源药业与复旦大学、昊帆生物与华东师范大学之间也有着类似的研发赋能关系,根据招股书显示,这些企业有多项发明专利都是从高校受让取得。

这种研发赋能对于企业的影响不小,尤其锦波生物和宏源药业所在地并非经济发达地区——前者位于山西太原,后者位于湖北黄冈罗田县,吸引高水平技术人才并非易事。宏源药业就在招股书中坦承,“由于公司位于大别山南麓的罗田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导致公司在人才吸引力方面处于劣势。”

对于有着雄厚高教基础的地区来说,这种高校对企业的赋能甚至能够孵化出形成相应的产业集群,带动地方经济。无锡晶海和西山科技便是典型的例子。

江南大学的前身无锡轻工业学院是原轻工业部直属八所高校之一,在轻工技术与工程及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领域赫赫有名。这种强大的基础研发能力也为同样身处无锡的无锡晶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助力其打造成为了氨基酸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根据招股书及公开信息,无锡晶海的核心技术人员分别为蔡立明、侯一鸣及宁健飞。尤其蔡立明和宁健飞两人学术成果与江南大学合作都是最多的——侯一鸣共与江南大学有22次合作,宁健飞则有19次。

在核心发明专利方面,无锡晶海的5项核心技术之一——“L-组氨酸的制备技术”中的工程菌株及摇瓶发酵技术均于独立董事陈坚担任江南大学校长期间受让自江南大学。作为学术带头人,我国发酵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陈坚作为发明人的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分批补料方式提高废弃生物质转化为乙酸产量的方法”及“一种全细胞转化生产α-酮异己酸的方法”也分别于2011年、2019年转让给无锡晶海。

随着无锡晶海的不断壮大,无锡自然也收获了一个“小巨人”以及相关产业集群——根据招股书,针对目前产能不足的状况,无锡晶海也计划在无锡投资近3.1亿元扩产氨基酸。反过来,这一集群的壮大也将会在未来为江南大学提供帮助。

位于重庆的西山科技则与重庆邮电大学关系密切。西山科技董事长兼实控人郭毅军也是公司的技术核心人——根据招股书,西山科技共获得67项发明专利,其中,早期受让取得的7项发明专利全部从郭毅军处受让取得。

根据公开信息介绍,郭毅军在博士毕业后任职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教授,并与重庆邮电大学合作开发手术动力装置。这也成为了西山科技成为国内手术动力装置领域领军企业之路的开始。随后,西山科技与重庆邮电大学的合作更为密切,研究课题涵盖关节刨削手术动力装置、乳房活检与旋切系统、超声吸引刀系统等。

在重庆邮电大学官网,也高度评价西山科技IPO,表示其为“重庆高校科技成果孵化的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并认为此次IPO是“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的典型代表”,并表示此为“学校支持教师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成效”。在重庆邮电大学评选的2023年度重庆邮电大学十大新闻中,西山科技IPO也被选为其中之一。

西山科技IPO也是近年来重庆大力扶持医健领域的结果。近一年来,重庆已有3家医健企业成功IPO(如果将被划入日化消费的登康口腔算入则为4家)。在这些企业之后,还有多家重庆医健企业正紧锣密鼓准备上市。

作为多年的制造业重镇,重庆在精密仪器设备、高端制造等方面有很好的积累,这也使得重庆医健企业多面向这些领域。比如,重庆在高端医疗医械领域有著名的"三山一海"(山外山、西山科技、金山科技、海扶医疗)。前两者已完成上市,后两者相信也不会遥远。

2023年10月,西部(重庆)科学城产业发展母基金正式设立,基金总规模300亿,将重点投向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型储能等赛道。在更早一些的2023年5月,重庆也宣布2000亿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正式成立,并且也将医药作为重点覆盖板块。

根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1日,重庆72家上市企业中有12家是医健企业,在当时市值占重庆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23.04%。这对于重庆打造出医健产业集群大有帮助,位于重庆的当地高校,也必然需要发挥作用,与企业双向联动。

与上述企业不太一样,三博脑科则是一家医疗服务集团,其特点就决定了与医科院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位创始人栾国明、于春江、石祥恩皆为首都医科大学同学,也都是我国神经医学专家。

在成立之初,三博脑科就公司在创立之初就坚持技术为本,旗舰院区北京三博经过多年发展打造成为了“医教研”一体化的学院型医院。2010年,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正式在三博脑科挂牌,真正被纳入了首都医科大学科研教学体系,并开创了国内民营医院被纳入重点高校科研教学体系的先例。众所周知,医生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三博脑科与首都医科大学的这种紧密关系也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来源。

反过来,三博脑科也为首都医科大学的科研教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根据招股书,北京三博承担、参与了各类科研项目超过160项,在国际著名神经专业期刊发表论文(SCI)390余篇,科研成果显著;累计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超过 200 人,为我国神经医学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这也打造出高校为企业贡献人才来源,企业反过来又成为高校科研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实现彼此赋能的良性循环。

写在最后

在2023年医健领域21个IPO中,高校至少在其中近三分之一发挥了重大作用。不难发现,产业界的创新总是建立在强大的科研基础上。而高校恰恰蕴含着强大的原始创新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系列政策法规逐步落实,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进展迅速。

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2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2021年共有3649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方式转化的合同总金额为1581.8亿元,相比2020年的1256.1亿元增加了25.9%之多。

考虑到这种快速增长还是在现行科技转化工作仍然存在成果评价行业不成熟、成果交易效率较低、科传政策实施存在障碍、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匹配性不高、成果转化财政拨款依赖性高等一系列机制尚待完善的背景下取得,其潜力之大可见一斑。

随着这些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高校成果转化更具效率且有的放矢,相信未来医健实现全球创新领先的目标也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 参考资料:

重邮新闻网:《【重庆科技创新网】重庆高校孵化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重邮新闻网:重庆邮电大学2023年度十大新闻

高校科技进展:《高校院所合同数逾56万项!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2年度报告出炉》

网站编辑: 小川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