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专访林育智:Sora是工具,不会取代人类

 7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65492518442112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专访林育智:Sora是工具,不会取代人类

文娱价值官·2024-02-19 10:51
距离贾维斯和星期五,还很远。

OpenAI于2月15日发布了首个视频生成模型Sora,并展示出几段文生视频的演示短片,马斯克当天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这样表示:gg humans(人类认赌服输)

interlace,1

虽然AIGC已不新鲜,但Sora相比以往的视频模型优势更突出,它不仅对文本理解更为深刻,能准确呈现关键词的画面,还能在一个生成的视频中创建多个镜头,准确地保留角色和视觉风格。此次,Sora之所以获得巨大的关注,还因为它能理解复杂场景中不同元素之间的物理属性和关系,正确呈现出它们在物理世界中的存在方式。OpenAI将这个大模型称作“能够理解和模拟现实世界的模型的基础”,相信其能力“将是实现AGI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这些作品能够看出,Sora不仅能根据文字指令创造出既逼真又充满想象力的场景,而且这样的1 分钟视频还是一镜到底的。以目前释放出的作品看,这些视频中,主角、背景人物,都达到了惊人的一致性,各种镜头随意切换,人物保持了稳定性。瞳孔、睫毛、皮肤纹理,动物的毛色、动作、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逼真且嗅不出浓重的 AI 味。

几天来,几乎所有自媒体都将Sora带来的变革指向影视行业,甚至有标题直接做出“电影人将集体失业”的判断。对此,文娱价值官希望通过对科影融合常委会林育智副主任的对话,带给影视从业人员和读者更多维度的思考。

采访人物介绍:林育智: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曾任《独行月球》《三体》《流浪地球2》等科幻影视作品的科学顾问,并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科影协作发展。

interlace,1

01 “还没有哪种生产工具取代人类”

W(文娱价值官,以下简称W): 首先,您看到Open AI发布的Sora视频后,有怎样的观感?

林(林育智,以下简称林):既开心又失落。

开心的是基于语言模型范式的视频模型居然这么快就来了,失落的是它不是按照我们最初构想的样子达到了我们想达到的效果。网上有很多人说它“世界模型”“理解物理规律”,其实都不算正确解读,它依旧是那个完全不与人类惯性思维一致的“语言模型”。

W: 目前很多评论以“内容创作者要失业”为题,您作为与AIGC距离最近的人,认为AI真的正在取代人类?它最先取代的将是哪些具体工作?

林:我们无法从未来得到答案,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得到一些解答。

我们可以简单把这个问题换成“历史上是否有某种生产工具的诞生,取代了人类?”

答案很显然是:没有。

相反,每一次生产工具的升级带来的生产力提升,都让人类更加繁荣昌盛。当年英国的手摇纺织工人焚毁机器,并不妨碍自动化机器轰鸣着碾开一个新时代。

很多人过高地评价当下某个AI新进展的作用,却忽视了AI在润物细无声的几十年里带来的巨大影响。比如在航天领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两弹一星”元勋、“863”计划倡导人之一杨嘉墀先生就提出了“空间智能控制”的方向,如今我们太多工业和民用领域受益于它。

所以,如同其它领域的科学技术新突破对现实世界的影响一样,AI不是取代哪些工作,而是会创造出新的工作和新的可能性。

02 “郭帆每天四五个小时研究AI应用”

W: 哪些工作在百年内,AI无法做得比人类更好?

林:科学技术某种意义上进展缓慢,某种程度上却又在加速朝着普通人越来越无法理解的方向飞驰而去。如果单从某项单项能力上,人类从来都不占优势,很多认为人类不可战胜的领域,都可能会如同围棋一样尴尬。

哪怕是最疯狂的想象,也无法准确预估几十年后的世界,若干年后,不懂AI也许会慢慢无法理解这个世界

真要论哪样能力百年内AI无法做得比人类更好,那可能是“让人失望”这件事。

W: 不少影视界朋友认为,Sora对科幻类型影视作品是最大的利好,作为科影融合的核心人员,您如何解读AIGC发展给科幻题材带来的改变?

林:从ChatGPT开始,很多文本创作、影视创作团队就已经在用它提高生产力了,随着文本驱动图片生成、驱动视频生成的质量越来越高,由不得大家不重视,比如科幻导演郭帆就一度每天四五个小时在研究AI的各种应用。

interlace,1

郭凡导演的朋友圈

目前肉眼可见的是,短视频领域会迎来大量的内容涌现。就如同带着摄像头的手机忽然闯入了单反相机统治的时代一般,很多专业摄影师可以一眼看到手机拍照的不足与局限,但并不妨碍普通人开始研究怎么用手机拍出好照片

一旦某个领域的成本被降下来,比如一向被误认为“必定高成本”的科幻影视制作,大量低成本且看起来比五毛特效好许多的内容涌现,似乎会是一个短期内的可能

但如同智能手机普及了多少年了,优秀的摄影师依旧还是那么少,大师级作品依旧那么少,所以,还是先别让AIGC承担不属于它这个年纪的重担吧。

W: 您早在2017年大胆设想过人工智能给电影带来的颠覆性创作方式,那么您是否满意目前Sora的创作水准?

林:哈哈,也不敢说是预测,2017年我刚带队调研科学技术和电影融合路径课题时,作为一个对电影行业一无所知的小白,问了太多小白问题,有一天被电影人反问了一句:“林老师,您认为未来电影应该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当时的回答是:“未来的电影制作,就是主创团队坐在超级算力计算机面前,一群人商议着输入一段文本,交给AI处理,大家喝咖啡等着电影输出,然后大家修修改改。”当时是真的迎来了善意的哄堂大笑。

interlace,1

林育智在论坛上发言

Sora的出现也并不能缓解当年的尴尬,因为我认为的未来高质量的电影,是基于虚拟制作和云平台的AI辅助创作模式,依然是需要大量数字资产(虽然是AI辅助),然后现在的主创团队——制片人、导演、编剧、视效、灯光师等等依然是不可缺少的(至少他们的专业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只不过AI优化了流程,强化了他们的个体力量。

因为,电影从来不是简单的画面和声音的组合,它是我们的情感共情与共鸣,是我们和这个社会的人文思辨,是一段脱离于这个世界的沉浸

Sora,或者说只靠Sora还远不足以迭代出这些。

当然,Sora从来也不会按照“电影”去对标和生长,它是一个新物种,也必然衍生出新艺术,我们热烈地期待人类诞生出一种全新的艺术,那才是AI应有的荣耀!

interlace,1

《沙丘2》受技术加持画面惊艳,更因故事直抵人心备受好评

W: 您认为,AI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吃剧本,吐电影”还有多长时间的发展期?

林:吃剧本,吐电影,如果只是简单实现这一点,应该很快很快很快了,也许ChatGPT的下一个大版本出来,就足以翻天覆地了

W: 您是否用Sora创作一段视频?或用其它AIGC进行创作体验?AI是否实现了您的想法?

林:还没有用Sora创作过视频。其它AI工具,确实在过去的一年里给了我很多帮助,提高了效率,满足了好奇心,但也仅此而已,距离我们真正想要的贾维斯、星期五,还很远很远

希望,有生之年吧。

03 “未来占领人类生活的只有两样”

W: 您今年会参与哪些影视相关的项目、作品?

林:2024年,大家期待一下《球状闪电》吧!

interlace,1

W: 在科影融合经验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林:来自科学界和电影界,这两个最有创造力的两群人碰撞在一起诞生的东西,每一次都会让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看着科学家和其它领域的科学家、科学家和电影人一起工作,有时候光看他们吵架,都会觉得很开心。从《独行月球》到《三体》电视剧、《流浪地球2》,科影融合的这些代表作带着不同于同时代其它作品的独特精神气质,会让人露出老父亲的笑容

W: 一个较为个人的问题是,您在距离科学很近的地方,见证技术带给人类的职业颠覆,那么您会让您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专业?让孩子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方法)?

林:未来占领我们生活的,一定有两样东西:充满科学先进性的艺术,充满艺术气息的科技产品。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肯定是希望“当一名科学家”成为更多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也在努力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

作为一名父亲,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好的通识教育,对这个世界的自然与人文有着基本认知。多阅读,多看纪录片!这既是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文娱价值官”(ID:wenyujiazhiguan),作者:刘娜娜,编辑:美圻,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