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没有年终奖的投资人挤满 VC/PE 圈

 7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36kr.com/p/264493507138380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没有年终奖的投资人挤满 VC/PE 圈

融资中国·2024-02-13 03:00
“年终奖不奢求,有工打万岁。”

“格力 2 亿年终奖”热度好不容易过去了,“娃哈哈年会发 6 亿年终奖”话题又来了,紧接着“华为豪掷 770 亿分红”持续加码……每到岁初年末,年终奖的消息始终搅动着打工人的心,VC/PE 圈的投资人也不例外。 

从 2016 年入行至今 8 年的李晨,已经有好几年没见过“年终奖”长什么样了,“21 年应该是最后一年还有年终奖拿,尽管和最先谈的绩效奖金有很大差距,但那时公司说‘共度患难’,给的以后都给大家补上。” 

结果就是行业遭遇连年寒冬,低气压久久笼罩在一级市场上空。没有年终奖的李晨,近几年连 Carry 也没拿到,“本来项目退出收益大部分被合伙人分走了,到我们投资经理手上的奖金也不会太多,但无奈这几年投资的项目没实现完全退出,我是丝毫见不到这笔奖金的踪迹。” 

与此同时,长期追踪企业薪酬预算和年终奖话题的中智咨询的一份调研报告,深深刺痛了李晨等一众投资人。 

近日,中智咨询基于 423 家企业参调企业关于薪酬总额预算和年终发放的最新数据和信息,发布《2023-2024 年企业薪酬总额预算和年终奖》,调研结果显示,84%的企业选择发放年终奖,人均 2.23 万元。但是区分不同维度来看,各类型企业的年终奖水平差异较大,其中金融行业年终奖以 4.66 万元居各行业之首,高科技行业次之 (4.18 万元)。 

“同金融人不同命”“别说年终奖了,想要提前请几天假也不批”“没有年终奖早已习以为常了”……多位“没有年终奖”的投资人向融中财经诉苦时,也有多家机构投资人向融中财经直言,“年前就把年终奖发放的标准给我们看了,反正今年到手还比去年多呢。” 

总之,几家欢喜几家愁,但年终奖说到底也不过是个“奖”,有则添份喜气,没有也实属正常,有没有都该要好好过年。新的一年,无论对于年终奖还是 Carry,投资人依旧选择抱有期待。 

投资人盼着年终奖

入行多年的李晨,至今不忘他在刚入行时感受到的大大震撼。 

时间回到 2017 年 1 月,彼时 VC/PE 圈被一条“某 PE 年终奖 67 人瓜分 1.8 亿元”微博话题所引爆,话题讲的是某 PE 在公司年会中提及分配奖励机制,于2016 年年终奖实发总额高达 1.7643 亿元,涉及员工 67 人。当然,这笔巨资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年终奖”,而是被业内称之为“Carry”的项目奖金。 

同一年,李晨从同行口中还得知了某些机构年终奖就有 12 月月薪,还有的刚毕业几年的投资人在那年年末拿到了一笔丰厚的 Carry,身价过百万……同在那一年,李晨到手的年终奖是2月工资,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的李晨安慰自己,“过几年我也能拿好几十万年终奖过肥年。” 

但没料想,过去这么多年,没实现好几十万年终奖朴素愿望的李晨,如今反倒是安慰起自己,“这年头能够保住工作都算好的了。” 

像李晨一样拿不到年终奖的投资人还有不少。“我们在元旦前组织了一趟团建,大家玩抽奖活动分了些礼物,那时候就有同事说可能抽奖礼物就相当于‘年终奖’了。果不其然,还真如此。”曾在一家大型美元基金实习但无法顺利转正,从而来到这家中小规模 VC 的梁静已经做好年后辞职的计划了,“过年期间看看当下有没有好的创业机会或者工作机会。” 

“按照我们这边的激励机制,年终奖是与绩效挂钩的。”另一位投资人向融中财经直言,绩效和项目投资各个细分流程核定 KPI 又有千丝万缕关联,“反正领导说了,今年年终奖延后发放,初定是在 4-6 月。” 

自然,有的投资人在这个春节“空手而归”,便有的投资人拿到了自己满意的年终奖。 

“年终奖拿多拿少还是跟机构还有所处赛道有很大关系。像我 23 年过会的项目比 22 年要更多,那我今年到手的年终奖自然比前一年要更多。”某机构投资人向融中财经说道。 

在 2023 年才刚入行的 JOJO 则收到了相当于自己 3 个月薪水的年终奖,“还是相当意外的,因为我们年终奖的计算方式是‘基础年终奖*系数’,顾名思义和绩效直接挂钩,而过会项目数量、投资金额、完成的和工作质量等因素则直接影响到系数多少,很多影响因素还和领导主观评价有直接关系。” 

尽管对于年终奖的系数计算方式不甚了解,但 JOJO 直言能拿到这么一笔“额外收入”还是很让人开心的,“本来也没抱多大希望,原以为有一个月薪水就了不得了,但是能拿到超乎预期的奖金还是值得开心的。一来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二来这也是公司对我过去一年工作的激励和肯定。” 

与此同时,一家专注于科技创新领域的 VC 机构管理合伙人 W 则向融中财经表示,机构目前年末的激励机制只有“预发”的 carry 分成,金额不算特别多但肯定会发放,“我们实际的奖金是跟 Carry 要挂钩的,但是 Carry 有周期,在 Carry 还没真的收到前,我们根据项目投资发一点点激励团队,主要的奖金还是要等 Carry。” 

VC/PE 的年终奖究竟有多少?

尽管有投资人表示“没有年终奖”,更有甚者直言“能有份工作活着就不错了”,但这丝毫不影响外界对于金融圈“高薪神话”的向往。 

2023 年夏天,华尔街量化基金 Point72 一则在官网发布暑假的实习生招聘启事,其中量化开发实习生岗位年薪为 24 万美元-30 万美元,引起了市场一片围观。 

近日消息,来自华尔街的一家量化基金 Jane Street 更是“壕”气冲天,发布一则应届毕业生招聘信息,其中量化交易员和量化研究员两个岗位开出了 30 万美元的基础年薪,同时还在基本工资基础上附加年终奖。这意味着,一个刚走出学校的“新人”,每月能拿到折合人民币 20 万元的薪水,再次引发业内热议。 

投资人的薪水都这么高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金融行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多年的陈庆向融中财经坦言,与实体行业相比,金融行业的薪水相对而言是高出不少,但这与金融行业门槛高有密切关系,与此同时,受不同金融业态的业务周期特点影响,金融行业的薪水也具备明显周期性特点,“对于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金融工作者而言,亦是如此。” 

简而言之,投资人的薪水相对而言的确高,但同时受业态的周期影响,以及业内主要靠业绩说话,有的人拿到的奖金甚至比固薪都高,因此金融圈也素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说法。 

奖金比固薪高的现状,在 VC/PE 圈同样存在。 

在 VC/PE 圈中,不同的机构有着各自独特的薪酬体系,这直接导致了行业内从业人员的实际薪资构成和收入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据融中财经向多家投资机构处了解可知,“基本工资+年度奖金”的薪资结构最为通用。其中“年度奖金”按机构划分的不同,可能是年终奖,也可能是绩效奖或过程性奖金,甚至是其他名称,但可广义称之为“年终奖”。 

此外,除了“基本工资+年终奖”这套模式外,机构明确的激励机制中往往还会加上投成奖、退出奖、融资奖等特殊奖励。其中每家机构对于激励的分配机制和发放原则也各有不同。 

稍举个简单例子,对于“投成奖”,有的机构的投成奖基数为年度投资金额,但有的机构则按投资项目的数量定基数。分配机制上,大多数机构的分配原则为“根据员工贡献进行分配”,但有的机构则会明确前中后台的比例,抑或取决项目赛道。但总体上“领导主观意愿”为上。 

相较于“投成奖”规则的繁琐,“退出奖”则大多机构趋同,为退出净收益 10%—15%且逐年发放。但多位投资人则向融中财经明确,“激励机制上存在这个奖项,但实际上还是很难拿到。”细问才知,该机构的计算规则还把工资、差旅等相关所有成本都剔除再乘以一定系数,并且这笔奖金发放与领导主观意愿有着直接关联。 

此外,还不得不提业内都流传过的“Carry”神话,所谓 Carry 可以理解为“超额收益分成”。众所周知,按照传统 VC 法则,GP 和 LP 是二八分成,意味着当基金投资的公司退出清算时,如有投资收益,会有 20%上下比例的收益给到 GP。同时有的机构还会明确,推荐项目也能拿“Carry”,推荐成功后执行团队能获取一定比例的收益。 

在早年,特别是在投资 TMT 带来丰厚回报的年代,有关 Carry 的神话广为流传。“67 人瓜分 1.8 亿的 PE ”“拼多多上市,某早期投资方凭拼多多单个项目可分 10 亿美元 Carry”……但如今,业内已经很久没有再听到事关“Carry”的传奇了。 

“实话实说,我虽然入行不久,但我从来就没对 Carry 抱有过幻想。我现在就希望明年年终奖也能像今年一样有的发就行了。”投资人 JOJO 说道。 

年终奖也是“马太效应”的体现

正所谓“有钱没钱,好好过年”,年终奖有无对于已经回家过年的投资人来说都成了过去。吐槽归吐槽,他们向融中财经传递的更多还是年后“撸起袖子加油干”。 

如上文所说的“金融业态存在业务周期特点”,最近几年整个投资行业受内外部多不确定因素叠加影响,外部中美关系变化及地缘政治风险不确定性增加,当下对于 VC/PE 而言,是艰难的“爬坡期”。 

在刚过去的 2023 年中,“寒气”成功传递给了每一位投资人。 

无关乎国内国外,也不关乎体量大小,全球机构都在捂紧钱包过冬。国外黑石、高盛等大机构先后裁员,国内的大小 VC/PE 不是在砍投资条线、就是在降薪调岗裁员,亏损发生在众多创投机构中。 

过去一年,中国私募股权市场整体处于低活跃周期,募、投、退数据同比均有所下滑。 

数据显示,2023 年前三季度,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规模为 13500 亿元,同比下降 20.2%。其中,大批量的小规模机构在募资途中苦苦挣扎。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国内 GP 所依赖的 IPO 退出,在过去一年表现不尽如人意。A 股、港股、美股不论是 IPO 数量还是募资金额都有着较大幅度的下滑。 

退出难问题,已经被摆到了台面,GP 想要继续募资,自然是难上加难。毕竟 LP 也变得愈发“谨慎”。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美元 LP 的退潮,许多私募股权基金不得不转向人民币基金。然而,资本往往都是逐利的,在基于对风险与盈利的评估下,拥有管理规模和优势企业资源的头部机构,往往更能俘获人民币基金的芳心。“马太效应”凸显下,越来越多中小机构难以获得人民币基金的支持。 

种种困难之下,私募注销潮“接踵而至”。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私募机构注销数量显示,2023 年共 2537 家私募完成注销,其中协会注销、主动注销、依公告注销的分别有 1905 家、584 家、48 家。从机构类型看,全年注销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分别有 1725 家、730 家。在注销类型上,不同于 2022 年,2023 年协会注销的私募数量明显多于主动注销。 

随着行业“马太效应”日益显著,投资者能否拿到年终奖实际上也成了马太效应的一个体现。有的机构年终奖选择延迟发放,甚至直接年终奖“消失”,但同样也有的机构逆流而上日子同样过得舒坦,不仅年终奖正常发放,内部还在更新调整利益分配制度考虑将终身 Carry 落实到位。 

“别说 Carry 和年终奖了,还能继续干下去都是成功的。”或许这也是许多投资人最真挚的感慨。 

(文中李晨、M、JOJO、陈庆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冯晓亭,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