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家实现光学模式劈裂的精确控制,构建合成频率维度和频率镜子,为高维物理和拓扑物...

 7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mittrchina.com/news/detail/12951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科学家实现光学模式劈裂的精确控制,构建合成频率维度和频率镜子,为高维物理和拓扑物理提供实验平台

科学家实现光学模式劈裂的精确控制,构建合成频率维度和频率镜子,为高维物理和拓扑物理提供实验平台
香港城市大学团队提出了针对各向异性光学材料的渐变型光子晶体环形谐振腔结构模型,并在纳米薄膜铌酸锂中实现了光学模式劈裂的精确控制,这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次。
280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团队提出了针对各向异性光学材料的渐变型光子晶体环形谐振腔结构模型,并在纳米薄膜铌酸锂中实现了光学模式劈裂的精确控制,这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次。

在此基础之上,他们在特定光学模式之中引入劈裂以及微波射频调制,构建了合成频率维度以及频率镜子,实现了针对电光频梳产生过程的精密调控。这种基于渐变型光子晶体环形谐振腔结构的合成维调控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次。

6066bac76652441da659c6886d071091~tplv-obj.image?lk3s=ef143cfe&traceid=2024020418195233660A1AFA2DE2EDE874&x-expires=2147483647&x-signature=W97U7f4wqNHSTFcNrKbQEpJpbQ8%3D
图 | 相关论文的第一作者张珂(来源:张珂)

据介绍,这篇论文的学术意义大于应用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该团队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种新的结构模型,使得各向异性材料光谱谐振频率的局部调控成为可能,这会极大地促进各向异性光学材料在非线性光学和量子光学等领域的发展;

其二,基于这种崭新结构的合成维以及频率镜子的构建,为高维物理和拓扑物理等基础研究提供了优秀的实验平台;

其三,“纳米齿轮”的局部调制强度仅为 10 纳米,这意味着光芯片结构的宽度差需要达到 10 纳米的精度。

芯片加工对于铌酸锂来说历来是一个难点,而这篇论文表明他们对于铌酸锂材料的加工已经达到新的高度。

当然本次成果也有一定的应用意义。目前最有可能实现应用的是高平坦度的宽带电光频率梳激光源,进而能被用于高速光通信、激光雷达、经典及量子光计算等领域。

(来源:Advanced Materials)

从“光学硅”的美誉说起

光学微谐振腔是一种常见的光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特定频率的光子被束缚在微腔中并产生谐振。

由于其显著增强的光子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光学微腔在传感、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基于回音壁模式的传统光学微腔,其谐振频率一般是近似等间距分布的。这种特性虽然为基于微腔的光频梳产生等应用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让独立调控谐振频率变得异常困难。

而这种独立操控的能力是改造微腔色散的重要工具,在非线性光学参量过程、光频梳光谱的任意整形、以及复杂的合成频率维度构建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

目前,针对谐振频率的局部调控,主要采用光子晶体环形谐振腔结构。

通过在微环腔内壁引入周期性结构,就像齿轮结构一样,可以实现特定光学模式的劈裂,从而达到谐振频率的可控调节。

近年来,这种结构已经在很多平台上实现,例如氮化硅、氧化钽等各向同性光学材料。

美国国家标准及技术研究所、以及美国马里兰大学团队这方面产出了很多优秀工作,并展示了光子晶体环形谐振腔结构器件在非线性光学和克尔频梳光谱整形等方面的应用。

然而,光子晶体环形谐振腔结构器件在各向异性光学平台却并未见诸报道。

这是因为各向异性晶体的折射率,当沿着不同晶向的时候会发生变化。而光子晶体环形谐振腔结构这种简单的周期性结构,会在不同晶向位置对应着不同的光学模式,导致设计光子晶体环形谐振腔结构器件变得尤为复杂。

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各向异性虽然为设计引入巨大困难,但也为材料本身带来了各向同性材料通常所不具备的优秀特性。

例如铌酸锂,它有着“光学硅”的美誉,是制作各类高性能电光、非线性、声光器件的最佳材料之一,其优良特性正是得益于材料本身的各向异性。

因此,在各向异性材料上实现类似光子晶体环形谐振腔结构结构,将会极大地扩展各向异性材料的应用范围。在这种背景之下,该团队开展了本次研究。

(来源:Advanced Materials)

跑步时的“摄影师之眼”

研究伊始,他们主要以理论计算和仿真验证为主,后面则以芯片加工和实验验证为主。期间,他们设计了将近 500 种不同参数的齿轮结构,累计加工 1000 多个齿轮结构器件,并对它们进行测试。

依据大量实验数据,他们针对仿真模型、芯片设计和加工参数,进行了多次优化和迭代,最终得到了理想的仿真模型和实验结果。

期间,他们也曾尝试开展关于构建合成维度的实验。但是,其中很多机理和细节,他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考虑到芯片设计的诸多细节以及加工难度,我认为这个实验不能速成,所以几次跟王老师说‘需要时间’‘做不了’。最终,我们决定把这个实验拆分出来,后续再做。”本次研究相关论文的第一作者张珂表示。

随后,在处理数据和完善实验结果的同时,他们开始针对已有成果写论文。

在论文投稿时,审稿人认可了本次成果的领先性,但也指出本次研究缺乏更多的应用内容,因此受众面窄、影响力不够,所以初审意见是一致拒稿。

张珂表示:“收到审稿意见之后,我和导师王骋教授以及论文共同一作陈逸堃博士生进行了讨论。我们一致认为需要做一些应用,来让这个成果更有说服力。”

考虑到在非线性光学、以及光频梳整形上,光子晶体环形谐振腔结构的应用已有先例,于是他们决定采用光子晶体环形谐振腔渐变结构,在各向异性材料上构建合成频率维度以及频率镜子。

这也和张珂的博士研究课题《基于纳米铌酸锂芯片的电光频率梳产生》有着高度相关性。然而,合成维度频率镜子的构建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作。

“这项实验本身太过于物理了(too physical),理论和实验都很难。目前有斯坦福大学 Shanhui Fan 教授团队和哈佛大学 Marko Lončar 教授(王骋教授博士生导师)团队实现过。”张珂说。

前人的这些工作都很棒,但是都无法实现频率镜子的精准控制。而本次研究中的基于光子晶体环形谐振腔结构的芯片方案,无论是在集成度上还是原理上,都更具有优越性。

幸运的是,他们仅用两个月就补完了实验,但是补实验的过程或许可以用煎熬来形容。

张珂说:“当时我们面临的困境是,合成维实验仍旧一头雾水,许多机理和细节仍然没搞清楚。而且芯片从设计到加工有许多变量,每个变量又有很多不用选择。”

这就导致最终方案有几百种,而他们只有两个月和几轮芯片加工的时间。这时,张珂必须从众多方案中做抉择。

当时,他做了几项调整:

首先,用三周时间来标定和调整芯片加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同时只做一轮芯片进行前期参数验证。这看起来很奢侈而且是浪费时间,但事实证明这个决定为后来的实验“一遍过”奠定了基础。

其次,减少工作时间。那几周张珂用很多时间来打球、跑步以及独处思考,希望从纷繁复杂的参数和变量中找到关键因素。然而三周快过去了,他还是没有任何头绪。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第三周周末。那个下午他在学校边的公园一边慢跑一边看周围景色。花草、树木、建筑、夕阳。很美,但不够完美。但是当他跑到一个特殊位置时,这些不够完美的事物竟然组成了一幅非常和谐的画面。

“圈内人一般叫做‘摄影师之眼’。我停下来看了一会儿,突然意识到之前的实验环节我抓错了主要矛盾:太过于注重每个环节或者参数的完美而忽略了它们是一个整体。这其实就是钱学森钱老系统论的基本思想。”张珂说。

于是,当他又重新站到全局的角度来思考,很多事情就豁然开朗了。接下来的两周他们设计、加工、测试芯片,实验很顺利,也成功构建了基于新结构的合成维以及频率镜子。

“可以说那段时间的独处和思考给了我很多帮助,这和我前几天看的书《lead yourself first》中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张珂表示。

对于新版本的论文,审稿人也非常满意,同意接收发表。日前,相关论文以《各向异性铌酸锂晶体中光学微谐振器的光谱工程》(Spectral Engineering of Optical Microresonators in Anisotropic Lithium Niobate Crystal)为题发在 Advanced Materials[1],张珂博士是共同一作兼共同通讯,博士生陈逸堃是共同一作,王骋教授担任共同通讯。

图 | 相关论文(来源:Advanced Materials)

命运的齿轮从 6 年前开始转动

据了解,张珂是河南南阳市桐柏县人。对于自己的学习经历,他直言:“我的学习经历挺平平无奇的,没什么亮点成绩,甚至有些野路子,大家不要学我。”

他继续说道:“高考发高烧,去了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本科期间经常去图书馆看各种感兴趣的书,对我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硕士转去学习电化学方向,主要就是烧炉子,期间做过钒钛磁铁矿钛提取,也做过月球制氧。”

硕士毕业之后,他申请到了英国等不同地区的 offer。2018 年,他目前的导师王骋离开哈佛大学前往香港城市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并在微博发布招生广告。

“我的硕士室友恰巧爱刷微博然后就转发给我。当时看不懂王骋老师的研究方向,但是感觉很有意思,就邮件联系了他。后来我们聊了几个小时,他给我简单介绍了铌酸锂纳米光子学,我还是不懂,但表示听着很有趣,可以学习。一个敢报,一个敢收。”张珂说。

后来,王骋给张珂开了一个书单让他自学,涵盖电磁波与电磁场、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光子学、半导体制造技术等课程。

“我也真的看了。香港这边就是从零开始,开局只有一个老师、两个学生以及一个很小很空的实验室。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最开始加工的光芯片损耗太大通不了光,到现在我们可以做不同功能的集成芯片,实验室就这么一步步地搭起来,一步步地壮大,这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张珂说。

博士毕业之后,张珂继续留在同课题组担任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纳米铌酸锂集成光子学、电光频率梳、芯片微纳加工等,可被用于高速光通信、光互联、精密测量、生化传感、量子计算、6G 通信和毫米波等领域。眼下,张珂正致力于将这些成果进行转化。

对于自己所研究的铌酸锂,张珂表示铌酸锂一直都是性能优秀的光学材料。

传统铌酸锂器件加工是基于离子注入或者质子交换,并没有充分发挥铌酸锂材料的潜力。简单来说,大家都知道这个材料很好很重要,但是都不知道怎么用。

2017 年,当时还在哈佛大学的王骋博士、张勉博士(现为初创公司 Hyperlight 的 CEO),在马尔科·隆查尔(Marko Lončar)教授指导下,开创了基于氩离子物理干法刻蚀的薄膜铌酸锂微纳加工工艺,其超低的光学损耗使得薄膜铌酸锂光子集成芯片成为可能。

随后,王骋等人研发出了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驱动的低电压集成铌酸锂调制器、以及超宽带电光频梳,相关论文都发表在 Nature 正刊上。

图 | 王骋教授(来源:课题组主页)

“这三篇论文彻底带火了薄膜铌酸锂。现在有不少课题组都在研究薄膜铌酸锂,很多工作都很漂亮。当年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所以命运的齿轮从 2018 年就开始转动了,这才有了现在的铌酸锂纳米齿轮的工作。”张珂博士表示。

不过,本次研究只是该课题组所有成果中的一个小拼图。整体来看,他们专注于研发各种纳米薄膜铌酸锂集成光子芯片。相关芯片的成果转化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中。

“希望我们研发的铌酸锂芯片对于业界和社会也有积极的贡献,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学术领域。”张珂表示。

参考资料:

1.Zhang, K., Chen, Y., Sun, W., Chen, Z., Feng, H., & Wang, C. (2024). Spectral engineering of optical microresonators in anisotropic lithium niobate crystal.Advanced Materials, 2308840.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308840

2.https://www.ee.cityu.edu.hk/~cwang/index.htm

运营/排版:何晨龙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