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今年看哭我的苹果新春大片《小蒜头》,是B站UP主先发的

 7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103437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一年一度的苹果“Shot on iPhone”新春大片又来了。

依旧是一支预告片、一支正片、若干幕后花絮的传播节奏。

也依旧是iPhone产品拍摄、知名导演掌镜的配置。

但今年有点不一样的是,苹果这次除了在科技垂类媒体「爱范儿」上发布了“主创对谈”。还与B站知名up主「影视飓风」合作发布了一支幕后揭秘视频。

而且,影视飓风的幕后揭秘视频是比苹果官方的正片提前一天发,这就有点意思了。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就先聊聊B站,再看看片子。

  • 本文目录

01 聊聊B站
02 看看《小蒜头》
03 最后,再说说苹果每年的“Shot on iPhone”新春大片

01
聊聊B站

去年有许多关于B站营销的讨论。讨论的焦点主要在于:

大家一般都认同B站的用户群体、内容属性有其独特优势,但品牌怎么去运营B站,才能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确定性增长?

说得再直白点——拿什么去说服老板投B站?老板同意了之后又该怎么做?

苹果这次似乎给这个问题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

1、找对人

影视飓风是B站科技区的知名up主。

如果用4个词来形容他们团队的内容风格,大概是:“真实、坦诚、专业、有趣”。

影视飓风,B站

创始人Tim从不吝于在镜头前分享自己没那么“体面”的部分。

在2021年和2023年,他分别发布了一期《一个百大UP主的创业故事》。聊了很多他的痛苦、挣扎、以及他遇到的真实困境。

这类表达很容易收到“凡尔赛”“不知足”的反馈,而他的评论区则写满了善意的理解:

《一个百大UP主的创业故事》视频下的评论

影视飓风,B站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在2023的那期视频里,花了不少时长去聊了“优质内容的商业化之困”。

在Tim看来,创作优质内容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时间、但是很多时候它并不能收获与那些“引爆眼球”的速朽内容同等的反馈。

作为“作品”,它或许能达到自己内心的标准,但是作为“商品”,它就有很大的缺陷。

而且与上下游的配合,也让他倍感心累,他经常会被没有职业道德的代理牵动情绪,影响到自己的创作状态。

但是他还是积极地去面对这些问题,寻求解决之道,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无限进步”......

我想说的是,我们一般可能会去强调KOL的垂类标签、专业人设,但是对于B站up主来说,他们的这些看似与他们所处垂类无关的日常分享、人生感悟、乃至他们的语言风格、和粉丝之间的相处模式,也都非常重要。

B站是一个有“活人”气息的地方,大家更喜欢和立体、真实的up主建立更深度的关系。一个愿意展示自己更多侧面的up主自然能收获更多的信赖。

所以,与他合作发布的视频,也能得到这一层加持。

2、找对视角

从专业拍摄的角度揭秘影视幕后,本就是影视飓风的内容强项。

而这次比较值得一讲的是,虽然同为“幕后揭秘”类内容,影视飓风的视角和爱范儿的媒体视角做出了明显的区分度。

对于爱范儿来说:

它需要先用几段文字给读者介绍清楚基本信息,比如这支短片的背景、特色;

然后要从它作为科技媒体的专业角度,强调苹果想体现的科技卖点。在这一部分,它会结合一些具体的拍摄细节,不过由于图文形式和篇幅的限制,这部分注定不能面面俱到。

最后则是一些主创们的感悟分享和片场小花絮。

而对于影视飓风来说:

首先,它不需要像文字类媒体那样,交代清楚背景,它只需要两三句的引导语,告诉大家这支视频拍了什么就行。比如这支视频的引导语是:

苹果每年 Shot on iPhone 新春大片背后的故事都很神秘,这一次,我们走进了苹果剧组,看到了《小蒜头》镜头背后的故事,他们是如何高效协作的?

——影视飓风

然后接下来的整个视频,他都可以用镜头带着大家去看片场发生了什么,让观众有一种更亲近的“在场感”,文字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可能得付出十倍的努力。(此时一名编辑流下了羡慕的口水)

另外,爱范儿和影视飓风都提及了苹果产品的科技卖点,爱范儿是以第三方媒体的视角去描述,而影视飓风是以一种“同行的肯定”的口吻去诉说。

两个视角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而影视飓风的视角的优势是,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会有一种看一个魔术师揭秘另一个魔术师表演的感觉,天然就有一种信任感。

举个例子,我写文章可能要想很久怎么能让大家愿意来看一眼,但是马晓波老师如果写一篇“怎么写文案”,可能大半个广告圈都会自发去看一看。

这就是找对up主之后,允许他在他的创作舒适区产出内容的效果。

02
看看《小蒜头》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好巧,我的鼻子就挺蒜头的,我也有觉得我就是全世界最完美的小女孩的爷爷,所以代入感很强。

每个人的小时候是不是都是这样?虽然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是怎样的人,但是还是非常害怕别人不能接纳“自己”,想要长成别人眼里最受欢迎的、最漂亮的样子。

正在和片中的小女孩一起思考时,范伟老师打开柜门出现的陌生女人把我也吓了一跳,也吸引着我继续看下去。

苹果,小蒜头

小女孩变成了自己想象中各种各样的“更好的”人,最后,因为不想伤害到自己的爷爷,终于度过了孩提时代的“自我认同”危机。但是,成长为青葱少女的她,来到大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又有了新的困境要面对:

拍几百张自拍只为找出稍微好看点的那一张,鼓足勇气怀着一点雀跃的小期待发出去,却很快被淹没在了光怪陆离的数据洪流中。像一杯倒进大海里的水,连一点浪花都没有,只好默默把帖子删掉,假装自己从来没有发过,也就不会失望了。

苹果,小蒜头

被社会反反复复的翻面毒打,很难再相信自己是爷爷口中“独一无二”的那一个。

苹果,小蒜头

迷茫又焦虑的小薇(片中小女孩的名字),又开始变成别人的样子了。她过上了非常“精彩”的生活,是运动健将、是舞池明星、是享受退休生活的优雅女性、是器宇轩昂的商务精英。这幻梦太“美好”,美好到她都不愿意接爷爷的电话了。

只是有一点不好。她想不起来自己是谁了.......

苹果,小蒜头

(留点悬念,大家自己去看最后发生了什么吧!)

我觉得这支片子除了情感上的共鸣,我最喜欢的是剧情文本自然的连贯性,以小女孩小薇的成长为脉络,以她的不同人生阶段为自然的分界点,而爷爷是一个“破局者”,也是一个锚点,两次都是小薇和爷爷之间相互的爱,带着小薇走出了自我认同的危机。

而且,片子没有把小薇塑造成一个扁平的叛逆、迷茫的少女形象,没有抹杀她的主观能动性,让她变成一个只能等着爷爷来营救的形象。

比如小时候,因为差点伤害到爷爷,她就醒悟了。
再比如长大后,在为爷爷打开那扇门之前,她来到镜子前,想要自救,变回“小薇”。

这是一个能让人觉得“与我有关”,却又“超脱于我”的故事。

03
最后,再说说苹果每年的“Shot on iPhone”新春大片

今年是苹果第7年为中国市场定制“Shot on iPhone”新春大片。

2018年《三分钟》iPhone X 拍摄,陈可辛导演

2019年:《一个桶》iPhone Xs拍摄,贾樟柯导演

2020年:《女儿》iPhone 11 Pro拍摄,周迅出演,西奥多・梅尔菲导演(曾获奥斯卡提名)

2021年:《阿年》iPhone 12 Pro Max拍摄,王子语导演(曾获金球奖提名

2022年:《卷土重来》 iPhone 13 Pro拍摄,张猛导演(电影《钢的琴》导演)

2023年:《过五关》iPhone 14 Pro拍摄,鹏飞导演(曾获威尼斯电影节奖)

2024年:《小蒜头》,范伟出演,潘依然编剧(剧集《漫长的季节》编剧),马克 · 韦布导演(电影《超凡蜘蛛侠》导演)

每年年尾CNY前后发布一支新春大片,已经成为了苹果和“果粉”之间的默契。

虽然唤作“新春大片”,但苹果目前的这7支片子里,其实都没有把重点放在营造传统意义的“年味”上。

《三分钟》刻画了一组春节期间也只能和亲人团聚三分钟的群像,本质是在讲亲情。

苹果

《一个桶》讲了一个母亲给儿子带上一桶鸡蛋,想让他带回城市一点家乡味的故事,也是讲亲情

苹果

《女儿》讲了一个离异的女性独自带着女儿开出租车,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最终和母亲和解。还是讲亲情。而且,与前两部相比,《女儿》这一部里的CNY元素更加弱化了一些,只是剧情中的一小段发生在“大年三十”。

苹果

《阿年》讲了一个小女孩冒险追年兽的故事。里面涵盖的东西比较多,也是争议比较大的一部。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很不喜欢。我觉得里面有童趣、有成长、有亲子关系。有文化的代际传承。

苹果

《卷土重来》讲了一个替身演员过年回家时,为了“面子”说自己是大导演,然后真的和村民们一起拍了电影的故事。讲了人性,也讲了“乡土中国”。

苹果

《过五关》讲了一个京剧传承的故事,重点讲传统文化中国人的“韧劲”,CNY元素几乎没有。

苹果

今年的《小蒜头》则讲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讲找寻自我的故事。

苹果

整体看完这7支片子,有一种隐约的感觉是,或许在苹果给导演编剧们下的“brief”里,CNY元素只是一道选答题,而不是必答题。

尤其是在和外国导演合作的几支片子里,苹果似乎更希望表达一些全球化的、全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我推测,有两方面原因。(想要抛砖引玉,如有不同想法非常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

第一,作为一个全球性品牌,苹果更希望采取的融入本土的方式是,给自己的品牌精神找到在每个国家里相对应的母体文化。而不是先挑出最讨喜、讨巧的本土文化,再去做一些“削足适履”的表达。

第二,“Shot on iPhone”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2014年的一场摄影征集活动,当时苹果发现很多人在社交平台发照片时,都会加一个“Shot on iPhone”的Tag,苹果也以这样的形式参与到了许多人生命中难忘的瞬间。后来,苹果还会挑选一些照片做成户外广告牌,来回应用户的支持。

所以,Shot on iPhone的灵魂有三个:一是个体的记录,二是用户之间的分享,三是品牌和用户之间的互动。

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今年《小蒜头》的花絮视频里,还有一个教你《如何拍出变身特效》的,带动大家一起用iPhone玩起来,一起“Shot on iPhone”。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其实这7部片子都是在呈现iPhone记录下的不同个体的不同人生,与“Shot on iPhone”早期的思路一脉相承。不算跑题。

那么,你最喜欢7部中的哪一部呢?
对于今年的《小蒜头》有没有想要分享的感受?

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