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们真的理解老年消费者吗?

 8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news/98457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市场普遍看好银发经济,但鲜少有文章探究老年群体的心理,洞察人群特点。本文认为真正理解老年消费者需要看到他们的情绪价值来源,对认同感的需求,以及利他心理。

04WrCZtHNOObYMVjCuIc.png

我们经常能刷到“年轻人为什么选择躺平”,“如何看待00后整顿职场“等这些围绕年轻人的文章,但读到有关老年消费者的文章则要少得多。若有,文章似乎也总是以年轻人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式作为参照物,去呈现一个保守的、爱占便宜的、追求极致低价的刻板老年人画像,很少用同理的视角去理解他们。大家似乎没有耐心也缺乏真正的好奇心去真正了解这个群体。毕竟研究他们哪有探讨Gen Z价值观和消费趋势来的酷炫和前沿呢?

可老年人真的是一群徒具消费潜力却又沉闷的一个群体吗?从我们过往的一些老年人研究项目中,观察到他们的一些矛盾和挣扎,或许恰恰透露出他们的可爱与感性,甚至蕴藏不一样的商机。

01. 老年人消费时的情绪价值,不仅来自于产品本身,更需要完整的人际互动

我们都知道老人偏爱线下购物,他们不是不会线上购物,不少老人手机里都有淘宝、拼多多、叮咚买菜,他们也会线上下单,但他们就是更愿意自己托着小推车去菜市场买菜。甚至会拉上自己的好邻居结伴坐着免费公交不远“万里”只为买几斤物美价廉的新鲜青菜。

通常我们对这类行为的理解是老年人更看重看得见、摸得着的购物体验,他们还不适应虚拟的线上购物体验。是,但又不全是。

和年轻人不同,他们不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在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熟人社会环境下长大和生活了大半辈子,早已习惯了每天与身边人的接触。因此他们去经常光顾的摊子,不仅仅只是为了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品质,更是为了和摊主寒暄几句家常。相约去赶集市,不仅仅只是为了凑热闹、买到更便宜的产品,更是为了借此机会约见老友,联络感情,互通有无。

如果一个年轻人是要求这颗蔬菜有机新鲜,是盒马生鲜旗下自有品牌,且手机下单后30分钟内能送到家里,那么一个老年人则是要求这颗蔬菜不仅新鲜,而且卖它的摊主是个老实本分的好人,从不缺斤少两,愿意跟你拉拉家常,特别好相处。摊主甚至知道你的做菜口味,你也知道摊主的家长里短。

年轻人往往追逐效率和产品自带的情绪价值,购物中力求抄最全的作业,做最少的交流,选最快的物流。若非要去线下门店,也往往对销售人员主打一个“莫挨老子”。

而老年人消费同样需要情绪价值的满足,但让他们满足的不仅是产品本身的价廉物美,更让他们心理满足的是情感联结来自产品以外的周边服务,比如热情的问候或是适度地闲聊

因此当老年人是主要的购买和使用者时,品牌或许不能像和年轻人沟通那样花大气力讲品牌故事,但却要在整个购买路径上下功夫,因为他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不是体现在“买到”的那一刻,更多是在“买前”与“买后”。

02. 消费后,老年人比年轻人更需要认可感

我们在家访时也发现,有些老人自己花钱买了保健品,却偷偷藏起来,不愿让子女知道,最后可能自己都忘了,想起来时又发现过期了还不舍得扔。虽然是花自己的钱,但就是腰板挺不直,反要藏东藏西。
为什么?因为他们“怕”买得不好被子女数落。如果一个年轻人花1000块钱买的手办被长辈知道,并且长辈露出了地铁老人看手机的表情,年轻人一般会作何反应?通常年轻人完全不会因为得不到认同而质疑自己的选择,只会觉得是老一辈不懂潮流。

但如果一个老人花1000块钱买的不知名的保健品被子女从房间角落搜刮出来并被一通质疑,那么他很有可能因此“怀疑人生”,觉得整个人都被否定了。

他们不是爱藏东西,他们只是害怕被子女发现这件物品不值,说自己傻,被别人忽悠了。后悔之余,是内心一个自己不愿承认的结果 – 上年纪了,不像年轻时那样精明了,得不到子女的认可了,只留下一个老了不中用的印象。因此他们对自己做决定购买的商品缺乏信心,索性藏起来。是不是很可爱?像我们小时候偷偷买了玩具不敢让家长发现一样。

所以如果要让老人愿意和子女分享自己买的东西,并且持续的回购,那么子女必须不断地给到正向反馈,也就是认可老人做的选择,“买的这东西确实不错,这东西买得值!”

对于品牌来说,要想提高复购率,产品不仅要俘获老人(购买者、使用者)的心,也要赢得他们身边人(例如子女、老友等)的认可。换句话说,品牌不仅要让老人觉得买得值,还要让他们的子女觉得买得值,买得对。营销中常用的一个词叫 RTB(reasons-to-believe, 支撑产品力的理由),那么这个 RTB 不仅要让老人认可,还要让子女认可。因为它不仅映射着产品的好坏,更透露出老人自己是不是依旧保持清醒和精明的头脑,可以持续得到身边人的夸夸

03. 老年人的利他心理让他们在消费后更愿意主动分享

我们看多了公交车上抢座位的老人,“贪小便宜”的老人,然后感慨“到底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于是我们又有了一个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他们因为经历了物质稀缺的年代,所以行为上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他们同时又是热心肠,积极参与小区里的事务

他们可以天天在家庭群里转发各种专家视频,心系全家人的安危,一有风吹草动,他们马上告知各路好友。他们对身边人的关爱也是发自肺腑的。

要剖析老年人到底是利己还是利他,就要理解他们社交网络中的“强关系”与“弱关系“。对于身边的强关系,老年人是有强烈的利他心理的。他们不关心一个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因为太远,他们也不信奉年轻人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因为他们真切地关心着家人和朋友,真心希望大家的日子蒸蒸日上,一代比一代过得好。

他们的圈子不多,但都是强关系,经历过几十年的时间沉淀,甚至有着过命的交情。他们对这群人有着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喜欢和同一群人去做不同的事情,而不是只了解朋友的一部分,只要某个兴趣点有交集就行。

所以如果年轻人是横向地游走在各种兴趣圈层,靠兴趣交友,喜欢不同的事情找不同的搭子,希望以较低成本维系人情的话,那么老年人则是纵向地深入融入在一个好友的方方面面,希望和好友分享生活的点滴,一起结伴旅游、跳广场舞、上老年大学等等,在各个方面深度绑定。

年轻人要的是社群,老年人要的是社区。

两者的共性在于,大家都可以舒适地待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但年轻人可以跟不同的人做一样的事情(如果小帅退圈不打游戏了,我可以找小强打),而老年人喜欢跟一样的人做不同的事(如果老李腿受伤不打羽毛球了,那我这几个月也不打了,等他腿好了我们先一起去钓鱼)。

崇尚这样强关系的老年人,自然热衷于向身边人分享好物,希望你用到实实在在的好东西。甚至会陪着你去到那个菜市场摊子,把你介绍给摊主,让你也以8折价格买到青菜。因此你会发现一个东西好用或者不好用,在老年人之间很快就会流传开来,最后整个小区都知道了,但大家根本就没有甩过链接。

在这样的社区社交中,大家的关系是牢固又扁平的。他们的群里没有 KOC,但每个人又都是 KOC。对品牌而言,创建分享机制,充分利用老年人强关系的相互影响,可以有效降低获客与拉新成本。

04. 总结

和任何一个消费群体一样,老年人也有他们的痛点与向往,但往往很少被深入研究和理解。他们的人口基数庞大,且越来越大;消费力可观,且越来越高。但我们却常常用刻板的方式“想当然地”去理解他们。通过剖析老年人的需求,发现他们

  1. 喜欢面对面的情感联结
  2. 需要身边人的认同感
  3. 对身边的强关系具有利他心理,愿意和身边人分享好物、分享信息或资源,既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也为他人带来价值

因此品牌在增加黏性时,不仅要凸显产品力,更要强化周边服务和完整的购物情感体验;在打磨产品,提高复购率时,不仅要研究老人本身的需求,更要把老人身边的子女、朋友纳入评价体系;在营销推广时,不仅只看渠道推广,更要看到老人自己的力量,鼓励他们成为身边人的KOC,主动为产品带去自来水流量和口碑。

作者:Researchism

微信公众号:Researchism Consultancy(ID:ResearchismCo)

本文由 @Researchism Consultancy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