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谷仓乐队:一场乡土地的“文艺复兴”

 9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jiemodui.com/N/13790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谷仓乐队:一场乡土地的“文艺复兴”

作者:左希 发布时间: 2023-12-05 15:31

2222.png

1607年,蒙特威尔迪创作的歌剧《奥菲欧》在曼托瓦首演,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让音乐不再局限于宫廷和贵族之间,而成为更广泛观众的享受,开启了新的时代。

1936年,在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小镇里,年轻的吉他手罗伯特·约翰逊给他的《十字路口》按下了录制键,从此,乡村音乐在南部传唱,唱出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和对希望的追求。

1962年,鲍勃·迪伦在纽约一家旅馆内写下了《答案随风飘逝》,呼吁人们通过思考和行动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言。

和中世纪游走于宫廷贵族间的吟游诗人不同,音乐和艺术越来越接近于普通人的生活体验,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成为社区和家庭传统的一部分。

许多,不是一个形容词,是一个人,谷仓乐队主唱兼吉他手。

照理说,摇滚明星和新农人扯不上半点关系,但世事就是这么拧巴,许多和他的“村歌计划”用了五年时间,给一座座乡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因为各种原因回到或去到了乡村。

事实上,乡村不仅仅意味着轰隆隆的农机和一望无垠的田野,它需要许多这样的创造者。

1

“走出这座城,去寻那故乡。穿过了娄山关,穿过少年郎,我是一个总在行走的人。”2021年,谷仓乐队和张楚发布了这首《吾乡》。

这是许多和他的谷仓乐队搬来北京郊区平谷的第八年。他们建起同心音乐公社,在农园种满桃树,算是安下了家。“最大的感受就是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草会变绿,桃花会红。果实后面就是万物凋敝,冬藏能量。变化就是生命。”

这不是谷仓乐队的第一个家。2002年,乐队在皮村的一间群租房里组建。二十年前,他们就声名远播,走过音乐传教的万里长征。那里曾拥有摇滚乐的黄金时代。

最初成立时,乐队成员不过一些二十多岁的小子,到今天,他们已然过了不惑的年纪。

2017年,这群中年人从平谷出发,举办为期45天、遍布十多个省市的大地民谣音乐节,走进田间地头、古村老巷,为农民义务演唱。更早些时候,许多和乐队开始奔走在各地的乡村、山寨,与当地乡民共同创作自己家乡的歌。

他们还举办夏令营,带领孩子们认识乡村。每年春天招募同行者。没有演出的时候,他们排练、种菜、自给自足。

许多有个愿望,他希望推动100个村庄进行村歌创作,也希望把集体创作的方法传递给更多人,用音乐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为田野注入新的力量。

2

“音乐不是城市青年的专享,留守老人、儿童,返乡人、残障人士,人人都有精神需求。他们不能往音乐节跑,我们就去靠近他们。”

谷仓乐队有首歌,里面唱到:当光芒离我们而去,去大地上寻找新的道路。白云苍狗,许多和同伴们向往着新的意义感。

2018年,许多和谷仓乐队正式发起“村歌计划”,找到当地村民,和他们协作,结合民间音乐元素和在地风物,谱创新村歌。凭着政府购买服务和众筹,这给一百,他给五十,凑出路费和资金,硬是帮助50个村子完成了村歌创作。人们唱自己的歌、讲自己的故事,文化也就传承了下去。

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在四川广安邻水县鱼鳞滩村。那天,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到鱼鳞滩村小学,原计划容纳300多人的场地,来了上千人,三层的教学楼挤到水泄不通。

那些从土里长出来的曲调,像诗经,像号子,从来没从这片土地上离开。

好的村歌,能够穿透时间。

333.png

许多说,他没想过自己要去追赶中国的鲍勃·迪伦,他只是在做心之所向的微末行动,他们做的事情也完全无法和文艺复兴有一丝相提并论。然而,那些具体的人的内心渴望,那些被束缚已久的不安灵魂,确实像火柴一样,被以一种音乐的形式,一个个点燃。

这种集体性创作引发了个人的记忆。只有从某种宏大叙事中脱离,去尊重和关注个体的价值和尊严,才能激发美好的、富有创造力的一面。

事实上,许多他们带来的改变还不止这些。

3

1970 年,心理学家盖洛普做过一个著名的“镜子测试”,让各种动物照镜子,看它们能不能认出自己。动物的高级与低级就在于他们是否知道“自我”的存在,有没有正确认知“自我”的意识。

人能从镜子中认出自己。

“表达是一种彼时彼地、此时此地的发声。”在各地演出时,许多见证了底层民众面临的共同困境:身份歧视、竞争压迫、自我价值缺失。

许多说:“村民们共创的第一首歌往往会出于对家乡的赞美,讴歌当地的风物。越到后面,越会有越来越多的‘我’,想要讲述‘我’的故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

生活本来就是热爱我的热爱,好奇我的好奇。

彭大嫂和汪大哥,重庆武隆兴顺村人。在参与工作坊“个体生命故事”分享时,彭大嫂讲述了40年来自己经历的故事:

彭嫂的丈夫曾是村上的煤矿工人。煤矿关闭后,夫妻去南方打工。11年前,丈夫发病,被诊断为尿毒症,医院下了死亡通知。彭大嫂决心无论死活,都要带丈夫回家。历经磨难回到家后,丈夫奇迹般活了下来,却也需要经常做透析。“现在重活我都做,他只管喂喂猪,安心就好。”

汪大哥讲他小时候每回去县城都要搭煤车。那时候路是土路,又窄,道边没护栏。司机有一个失误,就会掉下悬崖。少年时的汪大哥目睹过几起当年的事故,眼看熟悉的生命如草芥般凋零,感慨万千。

村民们把这些话讲出来,录进歌词里。歌里唱:“牵着妈妈的手,想起小时候,矿道黑黑汗水流,往事难回首。”

长期以来,中国处于一个相对封闭静谧的传统农业社会。乡土史往往由传统文人代笔,那些能够描述历史命运、生存图景和精神图景的记录者和表达者并不是村民自己,而是有一定创作能力的叙述者。村歌创作营造出一个崭新的公众空间,这个空间让个体的人在叙事中实现了某种自我表达,找到了自身的独特性,也重新找回了久违的有希望的感觉。

个体在创造中体验到的成就感和快乐赋予了生活更深层次的意义。

“我们边塑造,也边被塑造”,许多说。

两百多年前,德国卡森州的格林兄弟出版了一本故事集。在两兄弟收录的民间故事里,被权力和贫困禁锢的世界光怪陆离:只有白天的世界是现实的,一到夜晚,幽灵和巫师四处游荡;只有方圆几十里的村庄是安全的,一旦离开,到处是怪物和邪恶城堡。事实上,不仅是童话里,中世纪的欧洲人就是这么看世界的。

有时候,人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可能并不是实现美好世界的途径。它需要被重新审视,挑战一些传统观念。

2021年的冬天,许多和村歌小分队来到鄂尔多斯的旧庙湾村,打算在那里进行一场工作坊。旧庙湾村最奇特是村里有一口泉眼,即便天寒地冻,也涌淌着温热泉水。

村里有文艺队。文艺队里有支民乐队,乐手都是大老爷们。

在一些乡村,男尊女卑的观念仍然存在。话语权掌握在男性族人手里,女人很少有机会在公共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参加工作坊的几名村上妇女会怯怯地讲自己读书少,有的干脆没上过学。一提到要她们创作歌曲,直往后面躲。

几经鼓励,有大胆的女性会拿出自己写下的歌词邀人讨论。在争论不下时,不是听某一人的,而是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慢慢的,女人们的发言多了起来,一些人主动唱了出来。很多时候,许多会被这种来自于生活的创造力猛然撞击,“她们的创造力令人惊叹。”

“一眼井圪梁寨子滩,小科泊海子银光闪”“物厚大美旧庙湾,是我心中的摇篮”。歌词有了,村民中立刻有人用当地的爬山调、蒙汉调套唱,许多和乐手们则会根据之前采风收集到的素材,哼唱一段,作为旋律参考。

到了试唱环节,有人指挥现场:“男人坐前面,女人站后面”。这时会有反对声:“男女间隔坐,男女平等。”人们感受到了共同创造的力量,这股力量演进为小村庄的一场变革实验。

444.png

“村歌计划”并没有止步于此。这个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它为普通人创造机会,让每个人作为个体至少在某一刻,具有了同等价值。

一支村歌的创作过程,既是一次文化疗愈,也是一场男性与女性的对话与协力。

5

张楚这样评价谷仓乐队,说他们从《嘿!人间》开始,由过去那种嬉笑怒骂的文风走向了一种辽阔、关怀的世界。

670年前,薄伽丘写下《十日谈》。它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写真实与丑陋,写挣扎在污泥中的人。真理回归世俗,权贵跌落神坛。

当人们的自由被束缚,脊梁被打断,眼睛被遮住,最黑暗的中世纪就降临到欧洲大陆。艺术是黑暗时刻的一束光,它照耀每一个人。

创作一支村歌,往往采用以村民为主体的集体创作方式,把人们的集体情感和记忆融进歌曲。

创作分三个步骤:驻村走访、开设集体创作工作坊、专业录音。在这个过程里,许多结交了很多朋友,有基层公务员,有返乡青年,有乡村企业家,有世居的乡民。许多和同伴们像赤脚医生一样,背起乐器,行走在田间地头,去认识那里的每一个人。

墘头村是隐藏在闽东大山深处的古村落,有七百多年历史。

墘头的山上长满毛竹,当地人用毛竹做竹编,手工造纸。“管洋的鞭炮,墘头的纸”。

曾经的墘头村只有一条通往外界的路,直到1997年才通水电。当年爱闯荡的人们寻到了发家致富的契机,卖香菇、种芒果、做海鲜生意,再回到乡村,反哺它。

村民们分成三组,分别创作再集中。素材就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季节挖笋?”“在哪里采茶?”“要带哪些农具?”第一组很快达成一致:“竹叶片片风轻语,溪水哗哗白鹭飞”。第二组跟上“上山采花好烂漫,总把沙子当细盐”。第三组认为“双溪口内凤山上,五岭繁花遍地香”才够好。

相较词曲,给村歌起名人人都能形成意见,各有偏好。《凤墘头》、《墘头歌》、《月洒墘头》、《梦墘头》,一下子出来十几个名字。意见不统一怎么办?用最简单的方式:投票,而且是一人一票。

《梦墘头》获得了最高的29票。歌词也在反复的集体商讨中确定了下来:

凤山下,溪水长,
风吹竹叶片片响,
九公肇基墘头村,
风霜雨火历沧桑。
云雾起,白鹭飞,
五岭繁花遍地香,
开枝散叶七百年,
山茶含笑沐斜阳。
多少次,回头望。
这就是,我家乡。

精神上独立,文化上自信,形式上民主。每一次共创都是一次练习。

6

村歌创作带来变化的还有语言上的回归。

奥威尔在《1984》里设定了一种“新话”。他想告诉人们的是,语言是会影响思维的,语言的消解就是思维的消解。当有一天,好的反义词不是坏,而是更好;同意的反义词不是反对,而是更同意,人便失去了“坏”和“反对”的概念。

当“慢就业”、“缓慢型人才”、“存量夫妻”等被格式化了的新词日益乖谬,当人们头脑中的词汇库越来越重合,当语言包装了所有的不好,人们就会对危险麻木不仁

语言即真相,语言即知识,语言即审美。

在云南楚雄永仁县外普拉村,许多他们邀请了当地彝族乐师、非遗传人切磋。彝琴、笛子、葫芦笙这些民族素材被融化进新的创作。村歌的创作主体是民众,衡量标准就是看当地人是否愿意传唱。

一首歌诞生的过程,是内生动力被激发的过程,只有当地人最懂得它的含义:

三山夹两河,仙鹤叼鱼虾。
芒果木棉花,红尾黑山羊。
火波诺玛左脚舞,歌儿唱起来。
阿米左,哥几啦,嗞吧哆,哥几啦。

阿米左是彝语中的吃饭。哥几啦是快来。嗞吧哆是喝酒。火波诺玛是月亮女儿。

在永仁,《风情外普拉》人人会哼唱。

555.png

广西桂林龙胜马海村的第一首村歌《马海之歌》里唱着:山路弯弯鸟儿鸣,溯溪而上闻歌声,纳山瀑布到家咯,壮乡水酒醉亲人。

一个人、一个族群怎样表达,就会怎样思考,怎样行动。当语言重新鲜活起来,人也就跟着鲜活起来。当审美被建立,人们心中的善就建立了起来,同理心就建立了起来。

7

饭养身、歌养心。

许多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可能被挤压得佝偻着背,一旦唱起歌,他就能站起来。”

虫鸣鸟叫、高山流水、江河之声、山谷回响、风雨林涛,皆成自然。比如,《返乡青年》里能清晰听见侗寨里的蝉鸣。

“先解构,再建构。”许多把他的音乐生涯概括成对于自我的追索。

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打工潮,还是当下的返乡潮,许多这群人像搭建一栋房子,把散落在地的意象、符号重新拾起,安放悬浮的灵魂

400多年前,塞万提斯的《唐吉坷德》就告诉人们,家乡外的世界和黑夜里的世界是一样的平凡世界,意念中的恶魔被驱逐出生活,怪物不过是风车,向风车冲锋的也绝非高高在上的救世英雄,只是一个愚不可及的可爱老头。

尊重个体生命记忆,唤醒村庄内在力量。村歌的创作过程从来是乡村文化复苏的过程。

11月的清晨,平谷有些湿寒。许多戴了顶帽子,压住一头不羁的卷发。我问:你现在怎么定义自己?

“我希望我是一名行走在城市与乡村的诗者与歌者。”

我问:从摇滚歌手到诗者,是更简单还是更复杂了?

许多点了根烟,停顿了六七秒:“我想,我需要更多的智慧。“

听见很多故事的许多,看见很多伤痛的许多,感受到时代之下挣扎、选择、裂痕、坚守的许多,想要变得更丰富,他还要让身处其中的世界变得丰富。只有创造,才能带来复兴。

最伟大的复兴永远来自于个人自由基础之上的自然演化,而非某种自上而下的设计。

许多在《吾乡》中写道:我们来这人间一趟,一分春色,两分荒凉,笑着在生活里流浪,想用力握住命运的枪。原谅吧,所有不再见的再见,此心安处是吾乡。

666.png

米歇尔·福柯在《无名者的生活》中揭示了一种与英雄史诗相对的,书写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历史故事的可能性:“无数苦难,重重艰辛,凝聚在只言片语中。短促的生活,出于偶然才留下。他们也是榜样,却与那些光芒熠熠的圣贤相反。”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相关专辑: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