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创作者何以自处(上)

 11 months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skypyb.com/2023/10/rizhi/suibi/211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创作者何以自处(上)

我有看过许多创作者们如何提升自己技能水平,又如何将作品传播范围扩大的方法及框架,但鲜少见到有著作和文章会专门讨论到有关作者之心以及在某种社会环境下作者如何自处的思辨,仅能从一些如《巴黎评论》、《某某传》相关的访谈和传记中从直接人事嘴里窥见一些。这或许是无人在意的空想,又或者是一种刻意且出于好心的无视,因为就算谈及了,也无法改变什么,对个人、环境还有彼此间的交流而言,都无以作出指导作用,但我觉得,将其摘出来磨一磨总能磨出些光量,多少是有些心理建设和个人定位方面的意义的。

在这里呢,我要先针对题目来提出“自处”的方向,这方向的一处端点通往创作者个人与外界的交互,另一端点通往创作者个人与本我的交互,这两种交互都源于中心的创作者本身,但是导向却截然不同。对前一端点而言作品是那条用以交流的道路,对后一端点而言,道路是创作者的内心。

而对于创作者本身的解释则非常直观:产生出体现创作者个人特性的作品的自然人既是创作者,简单点说,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作者。

作者的意志能够左右这些用于交互的道路是如何修建的,又如何行于其上。

写出《黑客与画家》的保罗说程序员就像是画家,我说,程序员其实也可以是诗人,雷军在有记录的访谈中聊到写代码时不就直称像写诗一般?可我们谁都知道,写代码这事和绘画作诗都扯不上什么关系,不管是在技能上还是在心态上。

好吧,画家也好诗人也罢,以至于什么媒体人、演讲家等在我们当前语境的意义里均是一致的,是一种被抽象出来的概念集合的代称词 —— 即所谓的作者,或者说,有所谓人文之心、具备理想主义的,能够将信仰和追求升华到作品之上的人。至于作者本人倾向于现实或浪漫都和理想主义没什么关系,浪漫主义自不必多说,现实主义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去伪存真的意义,拥有朴素的人道精神,反映到作品之上必将抱持着一种指向社会的理想。反过来看,那些致力于传布丑与恶的人(假设有一个拍摄自杀纪录片只为了散播恶意的家伙),他做出的作品的确也属于自身信仰的一种追求,单在作者性上看也与前者无对立、冲突之处。

那作品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寻常人印象里似乎不言而喻:作品传达作者的思想,是作者本人的延伸。

许多作者心中或许也在这么想着,然而就我看来,这印象与实际仍有所差别,我并不否认作品“能”做到这一点,可同时,我不觉得作品“是”这样的存在。在今天,在今后,从古老的年代开始,人们都认为作品是作者的孩子,这隐含的表达了一种观念,即出于社会义务的原因,家长对孩子作出的斧正与教育行为,同步的被赋予到了作者雕刻作品的行为之上。

所以人们追求一种作品思想与作者思想的绑定,这符合他们的认知框架。

导致的结果当然显而易见,作品中若是表达出了恶的、丑的,那创作出这丑恶作品的作者本身也就不可避免的被人从缝里闻到臭气,反过来也是如此,若是作者本人的德行被指出了坏的、差的方面,那这等低劣之人的作品也自是在德行上、成分上、品位上落了下成。

就事论事太过于奢侈,作者只要去创作作品就会面临道德审判,道德审判又强烈的影响人们对一个人的好恶。

一种倾向是,人们通常把公认或自己所认为的恶人同时归为道德上的恶棍,反之亦然。人们很少有勇气承认或说出“恶人”的德行,好像这样做会立即消泯公众或自己对他的仇恨,赞扬他的某一个方面,好像等同于赞同他整个的人,好像违背公意去支持他,好像是他的党徒……好像事实会是比谎言更可怕的东西。

另一倾向是,人们通常不会承认公认的或自己所认为的英雄会有道德上的缺陷,特别是重大的缺陷。当然,人们都乐于谈论英雄的小小的毛病,以有助于使英雄显得更真实可信,但仅此而已。

无论是哪一边,对于作者而言都是相当恐怖的枷锁,打倒批臭自不需多说,而被当成神明膜拜,也确实是相当令人无奈的一件事,好像,作者在表达个人特性之前,还得注意一下自己的皇冠戴的是否得体,金身又会不会落了锈迹,更要小心翼翼的避免敬神扭转为渎神 —— 这可比针对德行的猎巫可怕了太多。

若是作者的认知也框定在此,那就不可避免的要在与他人认知框架的共振中振掉些什么。

你是否感到,比起所谓“作者是作品的父亲”来说,“作者只是作品的祭品”似乎更为符合?你熔炼思想,榨取精神,尽智竭力地雕刻作品,为的是去探索“美”,去寻求“道”,去阐释表达你的信仰,和投身入火的殉道者何其相似,你创作的作品并非个体的延伸,你作品的存在本身就是你的追求。

既然是殉道者,既然是祭品,那么,那些与个人追求相异的东西就不过是杂音罢了,这并非掩耳盗铃,重要的是作者自己的想法,身为作者,是否愿意去笑纳、并接受杂音,身为作者的格调与立场允许你挣脱枷锁贯彻始终。而值得说道的是,那些束缚你的“枷锁”本质出身于大范围的共识,这共识会借由口与手展现出属于它的物质力量,进而切实的影响到你的现实生活,除非你愿意激烈且彻底的反叛,否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其“同流合污”才是明哲保身之智举。

幸运的是,许多作家的追求与信仰同现代环境本身有着共存之道。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