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ululemon花钱买教训
source link: https://news.iresearch.cn/content/202310/482362.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Lululemon花钱买教训
被传得沸沸扬扬的Lululemon出售mirror健身镜业务又有新进展,10月10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Lululemon官方宣布将在年底停售mirror健身镜的硬件产品,这也被业界认为是Lululemon将放弃mirror健身镜业务。当销售不及预期,放弃或许也成为不得已的选择。对于Lululemon而言,仅靠一条千元瑜伽裤撑起的增长现状或许并不稳定,多元化发展以及如何高效率拓展业务成为Lululemon面临的问题。
放弃mirror健身镜业务
根据Lululemon相关负责人提供的资料,Lululemon官方将在年底停止销售mirror健身镜的硬件产品,公司不再自营更新课程内容,转而由合作第三方提供,付费健身App也将转为免费。
据了解,由于业务的调整,Lululemon公司宣布将裁掉120名mirror员工。
在业界看来,Lululemon某种程度上已经准备放弃这一业务了。业界的猜测不是空穴来风,此前,就有消息传出Lululemon正在寻求买家,预计出售mirror健身镜业务。与此同时也有消息传出,该业务估值已降至5800万美元,仅为Lululemon 2019年给出的5亿美元收购价的10%。不过,Lululemon相关负责人对这一消息进行了否认:“我们没有出售这个业务。”
Lululemon高层曾多次对外表示:“家庭健身遭到挑战,健身镜设备销量不及预期。”“尽管mirror更名后推出的Lululemon Studio对Lululemon忠诚度计划的发展确有一定帮助,但硬件销售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
在Lululemon收购mirror健身镜业务之初,却是另一番景象。2020年,Lululemon斥资5亿美元收购了健身镜品牌mirror。当时,Lululemon高层表示,收购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社区建设,增加品牌和消费者的忠诚关系。社群是Lululemon一直坚持的策略,按照公司当初的规划,身穿Lululemon的运动人士,在家可以跟着健身镜运动。
2020年疫情暴发,居家健身市场火爆,当时的mirror健身镜业务确实表现不错。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mirror总计销售1.7亿美元。按照Lululemon的预计,2021年这一数据将达到2.5亿-2.75亿美元。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2021年mirror销量不佳,Lululemon把预期下调了一半,而到今天,已经很难在Lululemon年报里知悉mirror的经营状况了。
从市场火爆高价收购到如今发展不及预期准备放弃,Lululemon多少有些不得已,有网友调侃Lululemon是财大气粗花钱买教训。
高增长背后的隐忧
彼时,耐克、阿迪称霸运动市场,Lululemon名不见经传,靠着另辟蹊径在瑜伽服饰领域布局,逐渐成为瑜伽裤行业的代表性品牌。近两年,更是凭借着千元瑜伽裤的火爆,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一度被称为“中产收割机”。
事实上,2013年才进入中国市场的Lululemon,相较很多运动品牌布局较晚,但却不影响其在瑜伽裤细分赛道的增长。财报数据显示,2023财年第二季度财报,Lululemon实现净营收22亿美元,同比增长18%;净利润3.42亿美元,同比增长17.9%。其中,中国市场净营收同比增长61%。基于中国市场的增长,Lululemon方面表示,2026年中国将成为其全球第二大市场,计划五年内将中国内地的门店数量增加两倍。
不可否认,Lululemon带火了瑜伽裤市场,但随之而来的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2019年1月,耐克推出了首个瑜伽系列服饰;2020年1月,耐克推出了Infinalon瑜伽系列服饰,该系列以女性瑜伽服饰为主;同年4月,耐克再次推出Nike Yoga瑜伽系列。2021年6月,阿迪达斯方面宣布推出新的瑜伽产品系列。
除耐克、阿迪,还有女性品牌Lorna Jane、Alo Yoga,以及传统运动品牌安踏、李宁等都在布局瑜伽裤系列产品。此外,像新崛起的Keep、粒子狂热、暴走的萝莉、Maia Active等国内新兴运动服饰品牌,也从女性运动视角切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Lululemon也在财报中表示,阿迪达斯、耐克、彪马(PUMA)、安德玛(Under Armour)、哥伦比亚(Columbia)等与其有直接竞争关系。
抛开市场竞争加剧的大环境,Lululemon高增长的背后依然存在着隐忧。
据了解,Lululemon产品基本都来自代工生产,面料和设计裁剪这两项让Lululemon备受推崇的关键点,其核心技术、专利等几乎都在Lululemon的代工厂手中。在风险提示中,Lululemon也承认,广告中提到的舒适感、面料透气,产品的技术、面料和生产工艺的知识产权并非完全归品牌所有,很大一部分由分布在亚洲各地的供应商所掌控。
这也意味着Lululemon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并非独家,而市面上的平替产品也有机会做到Lululemon的水平。
或许意识到上述情况,近两年,Lululemon有意拓展业务进行多元化发展。据了解,Lululemon一方面拓展了瑜伽服之外的鞋履、徒步服装、羽绒服、配饰等诸多新品类;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加大对男装的布局。2014年,Lululemon开始推出男装产品,到2021年其男装产品净收入约为15.4亿美元,占公司总净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渠道层面,Lululemon也在不断扩张国际市场,譬如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布局以及不断布局线上渠道等。
“Lululemon通过单一品类获得了市场占有率、曝光度、品牌认知度后,进行多元化的战略发展,一定程度上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和价值。”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
鞋服行业品牌管理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则认为,Lululemon的优势在于女性瑜伽品类部分,近年来,Lululemon在其他细分场景和品类上投入不菲,看起来其他品类带来一定比例的业绩提升,但新开发品类尚未有足够的竞争优势,未来竞争力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