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警惕身边填鸭式洗脑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yunyingpai.com/%e7%bb%8f%e9%aa%8c%e5%88%86%e4%ba%ab/939807.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警惕身边填鸭式洗脑

什么是填鸭式洗脑?它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它屡次成功?我们应该如何警惕填鸭式洗脑?本文将从以上几点出发,带你剖析填鸭式洗脑的本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vrDRAknWty9oJtpNK5v.png

有一天,一家公司CEO问部门总监:你们部门里,谁最出色?总监立刻回答:小李。

CEO又问:为什么是他?

总监说:“小李总是充满好奇,积极向前,他不仅完成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而且学习能力强,能够迅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他总是能从新的角度提出一些独特的问题,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我曾预感到,小李将是部门的变革者,事实也证明我是对的,他的工作方式、创新思维大大提高了部门效率。”

得知自己得到总监的赞扬,小李很高兴。

后来,有人问他:你是怎么做到提高部门效率的?小李回答:我始终相信,永远追问为什么,是找到问题答案、解决问题的关键。

今天,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员工,都认同对问题进行深入追问的重要性。

然而,世界上也存在一种提问方式,那就是在提问“为什么”之后,引导人们接受一个捏造、偏颇的观点,以达到操控认知,洗脑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把这种将知识强行塞给人,不让人自由思考的教育方式,称为“填鸭式教育”;现在,这种方式进一步演变,变成了“注射式洗脑”。

没过多久,我就提醒自己,警惕那些提问“为什么”后,给你灌输一大堆看似有道理,却不能实际运用的人。

一、“注射式”洗脑有什么特征呢?

首先,提出的为什么和答案“驴头不对马嘴”,强行扭曲别人的认识,并且里面掺杂诸多情绪引导色彩,试图改变、或强化原有观念。

比如:为什么乔布斯最后选择果汁疗法,来对抗癌症?因为他看到传统医学限制?还是他认为自然疗法和西医并不冲突?

为什么比尔·盖茨会投资核能?因为他觉得可再生能源前景并不乐观,还是他认为,核能是人类能源未来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乔布斯在确诊癌症后,最初确实采取非常规疗法,但最后还是回归到了传统医学治疗,而盖茨是一个公开支持核能的科技巨头。

这类“追问”真实目的并不在于找到答案,而在于设立问题,通过该问题引导你的思考方式,往另一个地方去,从而强化某个立场,看似合乎逻辑,仔细思考就会漏洞百出。

前几天看到一篇内容写概率,引用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的例子。

说扔硬币游戏中,假设你已经连续扔出9次正面,第10次反面的概率自然就会很大。看完后,我差点笑出声。

这个观点看似合乎逻辑,其实是一个漏洞。

在常规认知中,我们认为扔硬币的结果应该正反面各半,如果连续扔出9次正面,那么,下一次扔出反面的概率应该更大一些,以便达到正反面各半的均衡。

仔细思考,你会发现,硬币每一次投掷都是独立事件,每次投掷结果出现正面、反面的概率始终都是50%;前面已经扔出的结果,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不会影响到下一次投掷的结果。

那怎么就可能反面概率更大呢?

生活中此类事情太多了。有人认为智商高,职业就能成功;我昨天洗了车,今天就下雨了,洗车肯定导致了下雨。

如果在股市领域投资大量金钱、时间,就一定能得到回报;甚至选择决定命运……,我实在不想去反驳,也不知道哪里听到的观点。

自己都没验证,你又怎么知道?

PoaD4bZcogrk0tjxZbNT.png

其次,注射式洗脑所提问题一般很大,不好解决,然后,提问题的人,给的方案又是大而全,强调宏观、全面接受信息,而不是通过批判性思考来理解,聚焦某个问题。

最近在看一些私域营销的白皮书,我发现,那些内容首先描述如今互联网环境多么恶劣,然后指出,只有拥有自己的私域流量,才能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来。

接着会详细介绍如何建立、运营自己的私域流量,如微信群、做好内容营销、进行精准推送,并强调,只要做好这些,就能在环境中胜出。

我就在想,它提出了一个巨大且很难解决的问题,“如何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然后,给一个看似全面的解决方案“私域营销”,就让人觉得,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事实上,私域有其优点,但也不是唯一最好的解决方案,关键很多细节不是一个词汇就能解决的。

拿“精准推送”而言,到底怎么推?一旦你认真研究起来,也就明白那句,“我知道,我知道,可就用不起来」是什么感觉了。

由此,填鸭式洗脑手法巧妙,防不胜防,它往往通过在信息中潜入我们难以拒绝或质疑的元素里,使我们不知不觉接受一些看似合理,实际可能有偏差或错误的观点。

二、”注射式洗脑“成功的原因

之所以注射式洗脑屡试屡爽,我认为,按照逻辑递进关系,存在两方面原因:

1. 语言结构的变化

学习和理解语言,不只是记单词或句子那么简单。实际上,我们依赖一些基本规则、结构来理解和学习语言。

首先,语法结构、词义和句法规则是语言的骨架,就像建筑图纸一样,决定我们怎样把词汇,拼成有意义的句子。

然后,我们遇到新的句子时,不可能每次都从头开始学。

这好比每到一个新城市,你不可能重新学驾驶技能,而是依赖已经掌握的技能和规则。

同样,我们阅读文章、查看报告,也是依赖已知的语法规则和词汇、个人经验,去理解和学习新的句子。

尽管语法结构、句法规则,在具体语言表达中可能不直接显示,我们仍能通过研究和分析语言,挖掘出这些隐含的规则。

我们可以观察和分析一个城市的交通系统,找出那些不易察觉的交通规则一样;但是,一旦你掌握这些结构,反而又是会让你陷入”知识的诅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

你知道的东西越多,实则“知道的东西”会控制着你,对于那些已知中不同部分的挖掘,反而显得无力。

做营销7年,我有很深刻感受。

看似经验积累很多,掌握各种术语、方法论、并且了解如何在各种场景下,运营它们;然而,我最近发现自己很难从新手角度看问题。

我可能在试图解释一个复杂概念给新手时,感到困难,因为已经习惯了使用专业术语、或熟悉概念;而对新手来说,这些是陌生的。

同样,我习惯用自己掌握的规则、方法、结构来解析问题,对于那些超出知识范围的可能性,有时我会无力,因为,我会过度依赖已经知道的解决方案。

所以,别人的表达(语言结构)本身是动态的,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认知选择吸取,最后这些东西,反而成了注射的针剂。

2. 思考与感觉的交融

我觉得,应该把“思考的逻辑”和“感觉”分开来看。

于是,基于这个我提出了两个问题:语言结构,会不会影响我们的感觉?语言结构,会不会改变想要说的东西?

个人认为,语言确实可以影响感觉。比如说:通过把语言从主动变成被动,可以让人更注意到角色变化。

但是,这并不会改变语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有时候,我们也可能会从句子、语言中读出一些暗含的意思。

也就是说,内容可能有一些不明说的含义和附加思想(subsidiary thought);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弄清楚哪些是附加的意思,哪些是句子本身想要说的。

我个人倾向于去掉可能的附加意思,看看这样做后语言的真实意思是否会改变。如果真实意思改变了,那说明这个附加的意思,是句子本身想要表达的;如果没有改变,那就说明它并不影响语言的基本含义。

同时,我还发现语言表达方式,以及语言结构如何被分解,可能会让意思产生一些差异。

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能完全表达出一个想法,有些句子可能会有歧义,也可能会有情绪,审美,诗意等多重含义。

因此,我认为,如果能把句子转换成一种逻辑形式,消除歧义和时态问题,那么,改变句子的结构就不会影响到句子本身的意思。

这样处理过的内容,才能真正用来讨论思想和命题。

D4ALpMXv3IgFexzHhFCH.png

举个例子:

之前看过一篇关于某公司,新型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分析,里面提到,新型太阳能电池虽然效率较高,但制造成本也相对提高了。

他直接表达的意思是,新型太阳能电池制造成本高,但隐含的意思可能是,这种电池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中的可能问题。

也就是说,虽然电池在实验室环境下表现出色,但其高昂的制造成本,可能会限制它在商业市场上的应用。

所以,一旦严谨的逻辑和感觉放在一起,可能让人出现困惑,不知道该遵循他们的逻辑推理,还是直觉、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大脑认知天性有一个最基本需求,就是节能,一切需要消耗能量的问题,都违背天性,它会选择最节能的路线。

如果你正在策划一场大型活动,面临许多琐碎且复杂的事情需要处理,它可能会选择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而忽视那些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但可能带来更好效果的解决方案。

当你累的时,会遇到一些看似安慰人的言辞,如”现在压力很大,走得很累,是因为社会阶层无法改变;命运都是被安排好的,努力无意义。”

这些观点看似在安慰你,帮你节省能量,减轻压力,实际上,在无形中塑造着思维,让你觉得努力无效,剥夺着你所有的动力。

据此,社会层面语言结构的变化,个人层面思考与感觉的交融,大脑的认知天性,才让我们无法摆脱填鸭式洗脑的困窘。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正确的做法不仅要知道“填鸭式洗脑”的概念,以及谁在影响,还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

三、一些建议

这三个点,已经融入我日常生活,你可以试试看:

1. 为什么提这个问题

如果有人跑来问我,为什么甲比乙有头脑、更聪明、做人也实在,可结果甲是副手,乙却做老大的位置?

这时候,我没必要去捉摸这问题背后的原因。

这个问题他问的,可能本身就有问题。

实话说,谁能确定甲真的就比乙强,更聪明,或者做人更靠谱呢?可能此人自己都没发现实情,或者他就是故意设套,想看我往里钻。

这种情况,我一般会反问他,这想法我有点好奇,到底基于什么情况下想思考的?可以说说吗?

我想表达的核心意思是,比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多培养「反质疑能力」,一些人的提问,仅代表浅层次提出为什么,反质疑讲究对为什么,再进行批判思考。

这一切会让你挖掘到假设的基础、问题背景、以及对方思考框架,这都是完整塑造自身思维必要的材料,认知层最重要骨架。

2. 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提问的人一般内心有想法,他不过想强化一些结果,在结果之上,再挖掘一点儿没有考虑到的东西。

不过,这并不重要。我会基于对方给我的一些思考,然后运用3V公式进行引导进入新逻辑中。

3V分别代表,vision(理想)希望达到的状态,渴望得到的东西,别人内心由衷想尝试的事情;value(价值观),判断事物时候所重视的价值、vocabulary(语汇),用什么样的表达词汇。

举个例子:

很多人做副业喜欢从“自媒体开始”,他们问我还有机会吗?我会基于答案再假设。

如果你的理想是用“自媒体”开拓一条新曲线,那么,你的价值在于通过平台传播信息,引导公众思考,甚至影响公众的观点和行为。

所以,作为一个刚入门自媒体人,你觉得,需要具备哪些技能、特质才能在蓝海都没有的市场,卷出花?你认为哪些方面需要足够努力,才比别人优秀,或传递给哪类受众,才能弯道超车?

最终不难发现,问题从理想状态,反哺到了怎么办,优质提问是开放的,可以帮助被问者,自然而然回答,找到新大陆。

y0d92paTXjVGd7sc4UQ7.png

3. 搞清楚怎么样/做

有了怎么办后,继续挖,直到找到清晰的路径,很重要。

进一步说,“怎么办和怎么做”是两码事儿。

“怎么办”是说事情理论上的处理方式,比如说,你要瘦,理论上你就少吃多动,这就是“怎么办”。

而“怎么做”呢?是你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瘦,比如早饭只吃一个苹果,中午只吃蔬菜,晚上不吃主食,每天跑五公里。

如果你只知道“怎么办”,却不知道“怎么做”,那是没学全。

一天翻遍10本减肥书,如果你不去实际行动,还是瘦不下来;这就是很多人,总说我知道很多道理,可为啥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因为他们做不到理论与实践结合。

为什么加观点等于注射器。为什么加是什么、怎么做等于黄金圈思维(The Golden Circle),是闭环,等于一套完善工具,缺一不可。

这三个方法,我不并不希望把它们“填鸭”给你,只希望你能有一丝启发,然后,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方法。

总体而言:

别再给大脑,打针了。

对于我来说,悟到的最高境界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东西,有没有用,一验便知,远离那些颅内共鸣的事。

作者:王智远,微信公众号:“王智远同学”

本文由 @王智远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