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直播带高校”,何以成风潮?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it/585223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直播带高校”,何以成风潮?

2023-06-21
0 评论 819 浏览 0 收藏 18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不同的信息差,造就了无数人命运的差异。如果信息对称,也许就能在高考后的择校中不留遗憾。最近,一把“直播带高校”的数字洛阳铲,正在抹平信息差的鸿沟,用信息普惠打开了更多的可能。

a6770d18-d9ee-11ed-a6e8-00163e0b5ff3.jpg

若干年前,著名学者易中天曾讲到自己为女儿填报志愿做参谋的经历——女儿刚上高三时,就问他高考后报什么学校和专业才好。

秉承让女儿自主选择的原则,易中天列下了“四个基本原则”和“三维坐标系”。

“四个基本原则”是:

  1. 兴趣原则(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
  2. 优势原则(选最能体现自己优势的专业);
  3. 创造原则(所选专业以后从事的工作要具有创造性);
  4. 利益原则(所选专业要有良好钱途和大好前途)。

“三维坐标系”是:

  1. X轴—城市;
  2. Y轴—学校;
  3. Z轴—专业。

几天后,女儿经过仔细分析,将理想职业锁定在设计师上,委托他抽空对有关学校进行实地考察。

他花了近1年时间,把女儿考虑范围内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近百所高校跑了个遍,拍摄了这些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学生状态等影音资料,还列出了它们那几年在福建省的录取分数情况。

女儿最终在高考结束后,填报了同济大学。由于遵循了内心所愿,她在大学期间如鱼得水,年年拿一等奖学金,毕业时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求仁得仁,这故事俨然是给那句“所得皆所愿”作注解。

现实中,绝大多数人对此都只有羡慕的份儿:如果说,易中天的女儿是拿了一手好牌,那太多高考生填报高考志愿,就是在命运牌局里抽签。

信息沟是道天堑,她在这边,大多数人在那边。这道鸿沟,造就了无数人命运的差异。

好在,一把“直播带高校”的数字洛阳铲,正在抹平鸿沟,用信息普惠打开了更多的可能。

高考只是考试,填志愿才是人生。

你现在找工作时流的泪,都是当年选专业时脑子里进的水。

前些年,这两句话在网上蔚为风行。

前面那句,说的是志愿填报对高考生的重要性。

作家路遥曾在小说《人生》的开篇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年轻的时候”。

高考就是这样的紧要时刻,高考后的志愿填报则是另一个紧要时刻。

不是每个人找到的工作,都跟之前填报志愿时选的大学和专业对口。但大学和专业,锚定了多数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与专业技能方向。

某种意义上,填报志愿是在命运轮盘转动前的一次“买定离手”。虽然有复读或转专业之类的补救机制,但成本高昂得惊人。

后面那句,讲的是很多高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

战略咨询专家魏顺兵曾总结人生选择过程中的三个悖论,其中之一就是:“在我们18岁高考结束,对学科知识尚一无所知时,就让我们选择自己未来的专业”。

填报志愿,原本需要收集信息、合理分析、慎重考量、妥善抉择。

可太多高考生都在茫然无措和头脑发热中,将命途交给了盲选或随大溜。

到头来,填报之时的“大意”跟报错之后的后果构成的残酷因果链,需要百般补救才能阻断;努力败给了选择的局面,需要更多选择才可扭转。

网名“反面教材”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理论物理博士吴宝俊,就对此深有感触。

尽管本职工作是科普,但每年高考志愿填报季,他都会加入学校招生组,负责面向云南本科生的招生。

参加过十多年招生工作后,他的真切体会是:尽管获取信息的媒体途径很多,但绝大部分考生和家长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依旧对大多数专业不了解。全家人对着招生目录发愁,不知道上面写着的那么多专业到底是干嘛的,每个专业将来的发展路线怎样,想要进入某个专业领域需要做怎样的准备。这种有效信息的缺乏使得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迷茫又无助。于是很多人会随大流,盲目追随媒体定义的“热门”专业。

这其中,许多农村学子的遭遇,让他尤为痛心:他们通常直到需要填报志愿了,才开始“临时抱佛脚”,在一堆花花绿绿的高校简介里挑来挑去,导致了“分数不错的考生”可能没有填报“如意的学校”。

他的这番结论,无疑道出了大量高考生家庭在填报高考志愿方面的现实痛点:

  • 都说“七分成绩定,三分志愿拼”。可高考生们通常准备不足,面对高考,他们可以将“三年高考五年模拟”“学习宝典黄冈密卷”刷个遍,面对另一场大考——志愿填报,他们却缺乏演练。
  • 都说“高考考学生,志愿填报考家长”。可许多家长同样储备不够,囿于知识结构层次与信息获取短板,他们未必给得了易中天给女儿那样的有效建议。

这就导致,很多高考生填报志愿,不存在“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也不存在“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

一旦没报好,错过了心仪学校、适宜专业,就会很被动。

吴宝俊就说:“一旦考生上大学选择错了专业,那么很有可能他今后再无可能进入自己真正喜欢的领域,除非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已经考入名牌大学的考生退学重新参加高考,我每年都能遇到,感觉甚是可惜。”“最近两年,很多省份的高考政策有了新的变化,考生如果退学,那么第二年不允许参加高考。这也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成本。”

某社交平台的 # 你后悔当年的高考志愿吗 # 话题下的“失意者联盟”故事合集,就印证了他的说法。

虽然后悔的因由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父母干预太多,有的是因信息了解不全,有的是因没掌握好投档规则…可那些留言者几乎拥有“同款遗憾”。

这份遗憾,虽然历经岁月风干,可对部分人而言,这根刺至今仍扎在心底,一想便痛。

吴宝俊的招生经历被报道后,新闻留言区被点赞最多的一条网民跟帖就是:

“信息差真的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我永远都记得,当初我们村里有个女孩子考了600多分,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学校,最后选择了免学费有补助的二本的师范定向生,毕业只能留在当地。对于当地来讲,有她很幸运,对于她自己的人生来说,这真是大大的损失啊。她的父母也没个办法,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不懂这些”。

填报高考志愿,本质上是个指向内外匹配的信息处理过程。精准高效匹配的前提,是信息对称。

很多人跟理想中的学校和专业失之交臂,究其问题根源,就出在信息不对称上:不知道自己的分数适合哪些学校专业,不了解可报学校和专业的特点。

那,这问题该怎么解?身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抖音账号的主要策划运营者,吴宝俊的解题思路是:直播带高校

自本学期起,吴宝俊们开始正式启用学校直播间,一边开始安排每周的研究生科普直播,一边开始和招办合作,服务学校招生工作。

吴宝俊笃信,这是“让家境贫困的孩子不再被信息差绊倒”的有效途径。

理由是:他曾多次去那些坐车都到不了的偏僻小村落,结果发现,那些家境贫寒的高考生家里固然缺生活物资,却不缺网络信号覆盖。“前些年政府主导的村村建基站通网络的工程,使得老百姓在全国任何一个村落都能上网,这也意味着,只要你有智能手机,就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刷到了我们学校,就能收看我们的直播”。

更早做出“直播带高校”尝试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招生办。从三年前,哈工大方面就已尝试在抖音进行招生直播,截至目前,累计完成了173场相关直播。

天津大学也很积极。2019年,就有天津大学学生团队首次利用直播宣讲。2020年暴发疫情之后,招生办使用@天津大学招生办的抖音账号开始大量直播。

时至今日,“直播带高校”,已经成风潮。

今年招生季,从6月12日至7月17日,全国百所高校将在抖音上推出系列直播,内容覆盖招生信息分享及优质公开课程。

该系列共覆盖55个重点一级学科、48所双一流高校,累计开设超200场国家精品课程,超300场高校招生直播。

这显然是形式革新与方式更新:当高校将招生咨询跟场景化、泛在化的直播形态结合。

随之而来的,必然是信息呈现方式的改善、接受壁垒的消除;也是供给端内容针对性的增强、接收端受众触达面的提升。

由此开启的,是教育信息普惠的图景:涵括精品课程和招生宣传在内的信息,会沿着“普及”(提高传播覆盖面)和“惠及”(降低知识可及性)两个维度拓展,继而惠泽更多人

事实证明,“直播带高校”,对高校自身、对高考生群体都大有裨益。

对高校来说,此举可以助力教育信息高效且充分流通,为招生提供更有效便捷的渠道。

以往招生信息传递,无非是两种:

  1. 线下,跑到各地高中召开宣讲会、咨询会;
  2. 线上,高校官网的招生版块接受考生家长咨询。

可即使高校再尽力也总有难以触达的地方:招生季时间紧凑,招生人员跑不了几所高中,这导致招生宣传辐射半径有限。官网招生版块内容往往大而化之,更多的是单向性传播,互动效果一般。

而直播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打破信息传播的地域限制,门槛低、互动强、效率高、覆盖广。

在抖音直播间,那些招生信息传递,完全可以突破“1对1”的窄播情形,实现“1对100的N次方”的裂变式传播,触达更多该触达的人。

根据直播间人气、网民即时反馈等,那些招生老师还能实时了解高考生及家长关心的问题,据此提高直播讲解的针对性。

哈工大招生办负责人就介绍,传统的线下招生形式最多可承载1000人,线上直播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同时辐射上万人,该校招生直播观看人数最多的一场甚至达到十几万人。

天津大学的统计也显示:去年入学的近4800名学生,4成以上都看过学校的招生直播。而学校的名师讲专业及慢直播期间,均设置充足的在线答疑时间。

在此过程中,高校招生信息已不再是单向输出,更像是朝着彼此了解迈进的双向奔赴。从昔日的“奔向八方的面对面”到如今的“直播间里的屏对屏”,高校招生能打破限制、提升效率。

对高考生家庭来说,此举可以消除某些信息差,为志愿填报提供更直观的参考。

以往考生填志愿的途径,通常包括几种:看招生手册,上网查询,听熟人建议,花钱咨询。

  • 可只看招生手册,个人疑问未必能得到回应。
  • 网上信息芜杂,“弱水”三千,未必能取最需要的一瓢饮。
  • 身边人的建议也未必靠谱。
  • 花钱咨询,又容易碰上大忽悠。

这些年来,名师专业辅导、大数据分析高考志愿坑蒙拐骗的乱象,被曝光得还少吗?

但抖音直播招生能提供大量“直给型”内容,能满足无数高考生的知情诉求。若是讲师讲解不足以解疑,高考生跟家长还可以实时提问。

由于直播间极为开放,提供解答的又都是高校自己的老师,答案会更加精准。

这么一来,大学会从《高考填报志愿指南》上的几列代码编号,搬到无数个流动的抖音直播间里。高考生与招生办,只隔着一块巴掌大的手机屏幕。

更何况,除了招生直播外,抖音上还有大量高校精品课程——大批高校通过推出线上名师课特色课,打造了“没有围墙的线上大学”,助力了知识普惠。

对高考生来讲,他们可以“云旁听”课程,提前感受心仪高校的教学氛围和意向专业的内容架构,提前“试读”高校,降低试错成本。

依托广泛普及的新技术工具,助力高校也惠泽考生,尽可能抹平二者间的信息差,这改变的是现有招生模式,创造的是增量社会价值。

从技术价值维度看,“直播带高校”,无疑是技术红利在教育平权层面的延展。

当直播带货中的“货”,可以被替换为“岗”(招聘)、“人”(荐人)、“高校”(线上招生和公开课试读)。

这表明,作为撮合与连接多方的公域信息场,直播的价值可以被充分激活与拓展。

学者徐贲在《人文的互联网》中说:要警惕沉溺于互联网的技术性,不能放弃以人为本的思考。“直播带高校”式的做法,则彰显了技术性与人文性紧密嵌合的丰富可能。

在很多学生填报志愿被信息差绊倒的背景下,它用信息普惠铲平了那道深沟。

这不免让人想起前几天因衣衫褴褛地在街头教英语而火的“高学历流浪汉”刘彦弘。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后悔16岁上大学的自己“志愿没报好”:本来可以上哈工大,最终却上了湖北水电工程学院。

不妨马后炮地设想下:如果当年的他,也有机会被“直播带高校”的吴宝俊们点拨,他在填报志愿这事上,会不会是得偿所愿而非满是遗憾?

作者:佘宗明

来源公众号:数字力场(ID:shuzilichang),抵抗熵增,打捞有趣。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数字力场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