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联合健康VS中国平安,为何这两家能位列福布斯榜单险企之巅?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lanjinger.com/d/21255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联合健康VS中国平安,为何这两家能位列福布斯榜单险企之巅?

蓝鲸财经 · 2023-06-19 02:58:20 阅 8750

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成为一家具有确定性的企业?

有时候,从资金的选择里,可以看到答案。

比如,投资大师巴菲特要看企业十年,来确定企业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来确保企业长期、不断地成长。他是个价值投资者,要看企业的过去,也讲求成长投资,要看企业的未来。

刻下,确定性的过去,才能判断不确定性的未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聪明”的资金,

开始转向了防御性板块——医疗保险。从价值投资与成长投资角度,这个行业一直被巴菲特称作“永不枯竭的奶源提供者”。

近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了2023年“全球企业2000强”排行榜(Forbes The Global 2000),中国上榜的保险机构共12家,其中,中国平安位列全球第16位,较去年上升1位。在上榜的全球保险企业中仅次于美国联合健康(UnitedHealth Group),位列全球保险企业第2位。

每张榜单,是一次标准的筛选,但背后不只是财务数字的较量,很多时候也传递出了对全球经济的观察与预测。

榜单上美国联合健康与中国平安的排序里,又透露了怎样的态度与指引?

一张榜单,两家险企

在商界,很多人并不相信稍纵即逝的奇迹,很少会有人以惯性来预测企业的增长率,更多是在历史长河中,寻找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比如十年十倍股。

从行业赛道统计看,医药是出十年十倍股的高地,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有个比医药更“凶猛”的行业,那就是医疗保险。

就以联合健康为例,作为美国健康险龙头,早就完成了10年10倍的增长,在福布斯榜单中位列第15位。

每一张榜单背后,都有一整套标准,这张榜单是依据销售额、利润、资产、市值这四大衡量标准,每年评选出全球最大、市值最高的2000家上市公司。

成立于1974年的联合健康,是全美最大的健康险公司,核心满足的是团体及个人客户、老年客户、政府医疗补助客户和国际客户的医疗保险需求,以及集团内外部客户的健康管理服务、药品福利管理以及数据技术服务需求。

在过去近50年的时间里,其铸就其了宽广的护城河。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财务指标。

去年,营收达到了3241.62亿美元(约合2.2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2.7%,以同期营收计算,接近2.8个中国人寿,3.7个中国人保。

其一年净利润超过200亿美元(约合1439亿人民币),同比增幅16.4%,市值达到4586亿美元,也就是3.28万亿人民币,甚至超过了国内五大保险公司市值之和。

即便是在美国市场,联合健康的表现与增长也足够惊人。

在美国,人身险主要分为传统寿险公司和管理医疗机构两大类。据联合健康年报数据,2006-2020 年主流的管理式医疗机构的ROE复合增速显著高于传统寿险公司,联合健康的ROE 达20.20%,信诺保险17.52%,安森保险12.84%,而相应的传统寿险公司信安金融、大都会人寿和美国保德信金融的ROE 分别为11.24%,7.78%和7.43%。

相比传统寿险公司ROE的上下波动,长期以来联合健康的ROE 水平基本维持在15%-25%,市场的可预测性较强,换言之,对于联合健康来说,市场回报是确定性的。

也因此,联合健康一直享有市场更好的估值。

联合健康2010年以来,股价涨幅是标普500的3.8倍。2010年-2021年,公司股价涨幅高达1273%,同期标普500为292%。PB由1.5倍已提升至5.9倍、PE由9.7倍提升至23.4倍,大幅高于传统寿险公司。

在国内,几乎每一家险企都梦想成为下一个联合健康,收获漂亮的业绩增长与盈利空间。

福布斯榜单里,紧随联合健康之后的,便是中国平安,一家正在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的险企。

从成立时间看,今年35周岁的平安,比起老大哥联合健康年轻一些,但一样拥有一个确定且稳健的增长曲线。

截至2022年末,中国平安营业收入从1988年的近700万元增长至1.22万亿元,总资产从1988年的5400万元增长至11万亿元,35年里增长了20万倍,成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保险企业之一。

其资产、营收、市值等指标,以年均逾20%比例复合增长,这个维度上,平安的速度,超越了很多金融企业百年的进程,成为全球险企最好的样本之一。

参考联合健康与中国平安,市场会认为保险板块不论在哪个国度,都是不折不扣的牛股“集中营”。可是,罗马并非一日建成,两家上榜的险资背后的成长性究竟来自哪里?

一个共性,两种模式

数据是表象,一家能够在销售额、利润、资产、市值维度上领先的企业,一定源于战略定位和商业模式的竞争力,后者决定了其商业价值与可持续性。

细究美国联合健康和中国平安两家代表性险企,“管理式医疗”是两者共同的显著标签。

所谓的管理式医疗,其包含“保险+服务”两大业务版块。以联合健康为例,其一个版块是通过健康保险(UnitedHealthcare)业务板块为团体和个人客户、老年客户、政府医疗补助客户和国际客户等四大客群提供医疗保险。

另一个版块则是通过健康服务(Optum)支撑整个集团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包括由Optum Health 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OptumRx 提供的药品管理服务,以及Optum Insight 提供的信息科技服务。

作为联合健康除保险以外的第二增长曲线,健康服务是通过医疗生态业务版图的不断丰富、精细客户健康管理服务,来降低疾病发生率及赔付率从而降低成本,又通过收购药厂降低药价,优化系统获得运营费用。

因此,严格意义上说,联合健康不算是一家单纯的保险公司,而是串起了保险、医疗、医药、医疗科技,跑通了从预防、慢病管理、治疗、支付、愈后全流程,拥有自己的服务壁垒与控费闭环。

与传统寿险公司相比,联合健康的营业收入更多元,有保费收入、产品收入和服务收入三方组成。

这套被业界奉为圭臬的运行系统,尽管在中国被众多险企效仿,但不论在实施路径还是模式搭建上,都无法照搬照抄。

首先,在医疗制度上,美国的医疗体制建立在私营医疗的基础上,医疗资源几乎全部由市场配置,辅助以公共医疗资源的供应,其支付系统也高度市场化。在该体系中,私营性质的商业保险公司承担了最为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则是公立体系占主导的公立医疗体制,医、药带有强烈的公益属性,以公立医院、政府医保为医疗服务体系主体的环境里,由社会医保提供基本保障,商业保险只是作为有益补充。

不一样土壤,开不一样的花。不同国情与医疗保障制度下,管理式医疗想在中国落地也讲究因地制宜。

在美国,80%以上的人需要依靠商业保险来获得医疗服务,就像联合健康一样,健康保险业务(UnitedHealthcare)承担前端获客和引流作用,为健康服务业务(Optum)提供业务来源。

而在中国,刚好相反,医疗健康生态圈实则是保险金融业务的“附加分”。这也是平安所要打造的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的底层商业逻辑。

医、险不分家,过去30多年,平安从保险业务起步,逐步布局上线+线下的医疗健康生态圈体系,由旗下多家成员公司,线上线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初步形成闭环管理,打造公司未来价值增长新引擎。

其中,平安寿险、平安健康险和平安养老险共同组成了保险板块,提供健康险产品;平安健康、北大医疗和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组成了医疗服务板块,提供医疗健康管理服务,类似于联合健康的UnitedHealthCare和Optum板块。

以平安掌舵人马明哲的话说,致力于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的中国平安,创新探索以“HMO+家庭医生+O2O”为核心的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打通供给、需求与支付的闭环,提供最佳性价比、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向保险业务引流,反哺金融主业。

截至2022年末,平安约有64%的个人金融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且此类客户的附加值高,其客均合同数、客均AUM(资产管理规模)分别为3.41个以及5.45万元,分别是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金融客户的1.6倍、3.0倍。

作为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重要组成部分的平安健康,截至2022年,其付费用户数超4000万;平安实现健康险保费收入近1400亿元,享有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对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贡献占比持续提升。平安超6.93亿互联网用户中,逾65%的用户同时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

后起之秀,路径不同,却更胜一筹。在平安管理式医疗模式中,医疗服务的赋能作用更为显著,开启了这家综合金融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

两大支点,多层服务

市场普遍认为,中美两种管理式医疗,是特定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之下,对商业模式不同的解构,此言不差,可不论是联合健康的管理式医疗,还是中国平安的中国版管理式医疗,实则都是应需而生。

联合健康诞生在美国,因缺乏强大的国家社保,作为最大的支付方,商业健康险需要为医疗资源引流,从而形成医、药、服务、控费等全流程的闭环。

反观平安,则是在社保仅满足基础医疗需求的背景下,面对国人日益增长的优质医疗服务,从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医疗服务切入,再形成与保险产品的闭环生态,即医疗服务向保险引流。

两种模式,代表了中美两种管理式医疗路径的探索,本质都是以保险产品和医疗服务为两大支点,整合医疗资源,提供优质服务。

从销售额、利润、资产、市值维度,两家能够登顶全球险资榜单,可以看出无论是客户的选择,还是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判断里,都认可管理式医疗视为保险企业最有潜力的发展路径。

不过,中国的医疗服务有其特殊的公共属性与政策壁垒,国内供给端一直呈现资源不平衡的局面。

按国际每千人口医疗服务人员的标准,中国约有1500多万医护人员的缺口,尤其全科类的家庭医生少,分诊的第一道防线缺失;60%的问诊集中在三甲医院,其数量占比却不足10%。

换言之,对于中国的医疗现状,管理式医疗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也更难。

近年来,政府期待保险行业在履行风险补偿的使命之外,更多地参与到助力健康中国、服务老龄化社会的建设中。在顶层设计上,不断加速推动保险与医疗健康融合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指出,希望通过加大保险支持等举措,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也提到,鼓励围绕特需医疗、前沿医疗技术、创新药等服务,增加新型健康保险产品供给;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管理式医疗试点,提供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等服务。

可以说,管理式医疗也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大众需求的保险高质量发展之路。

平安所推出的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正是着重在把差异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与保险这个支付方相融合。

联合健康的Optum强调到店,而平安的管理式医疗则是有“到线”、“到店”和“到家”三道服务网络。其中,“到线”是指平安好医生(在线);“到店”是指平安与一万多家医疗机构,包括全中国1500家三甲医院和医生建立的“到店”服务;“到家”即居家养老。

这个体系,让平安的管理式医疗比联合健康更复杂、更多元,但也更符合国内健康医疗与养老资源的现状。

近年来,平安依托医疗健康生态圈,以“保险+服务”为底色,构建了“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养老”等几大产品服务线。结合平安人寿“4渠道+3产品”的改革背景,探索了一系列“保险+医疗”产品。

例如,2021年,“平安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推出,服务内容在互动式健康管理的基础上,升级增加“特色体检、在线问诊、门诊预约协助及陪诊、控糖管理和重疾专案管理”五大亮点服务。

在养老生态打造上,平安一边着手通过“颐年城”项目打开国内超高端康养市场,又布局另一条产品线“逸享城”作为补充衔接的康养社区产品,同时,也在搭建更为专业化、人性化的居家养老体系。

平安试图通过多层次的产品体系,覆盖更全面的人群、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

前不久,平安人寿针对“保险+医疗”模式,又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思路,携手北大国际医院、平安健康推出了全新的“平安家医”服务品牌,并全新推出北大国际医院全科医生服务。

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简称GP)又被称为家庭医生,是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属于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负责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在发达国家的医疗系统中,“全科医生”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化解居民大部分疾病问题,并通过与专科医生的分工合作,大大提升了整个医疗体统的运转效率。

针对目前国内医疗资源紧缺与就医流程中的难点和痛点,平安旨在借鉴发达国家全科医生制度优势,从精准剖析客户实际需求出发,而着手打造的一项全新服务。其主打“相识、相知、相伴”的全周期医疗健康服务,为客户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品质体验。

2020年,马明哲曾表示,金融是平安的现在时,医疗是平安的未来时。如今,平安创新推出管理式医疗模式,已经将医疗从“未来时”变成“进行时”。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借综合金融的优势,平安数度穿越了经济周期,而医疗健康作为几乎不受经济周期影响的业务,将为平安再一次加固护城河。

投资界有一个共识,就是寻找长坡厚雪的商业模式。融合了综合金融与医疗健康,打造中国式管理式医疗的平安,正踏在长坡厚雪的大道上。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