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揭开人类意识的神秘面纱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jandan.net/p/11331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早点睡。科学家用AI来解密纳斯卡线条

bali @ 2023.06.14 , 07:55

6

揭开人类意识的神秘面纱

人类意识——我们最内在的自我意识和个人认同感,可能是宇宙中最令人着迷的奥秘。它是感觉自己活着并体验周围世界的感觉。意识使我们能够体验玫瑰花的芳香,微风的触感,食物的味道,音乐的声音和日出的景象。

我们还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绪,记忆,甚至自己的意识。

然而,尽管意识对我们的人生体验至关重要,但它仍然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截至今日,科学尚无定论地解释意识是什么,如何产生,或为何存在。它位于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甚至量子物理学的交叉点——每个学科都试图剥开这个深奥奥秘的各层面。

在神经科学领域,意识通常被研究为大脑的一种新兴属性。研究人员探索“意识的神经相关性”,旨在确定与意识体验相对应 的特定神经系统或大脑活动模式。

研究大脑损伤和疾病为意识的神经基础提供了重要见解。例如,脑干网状结构系统的损伤可以导致昏迷,一种无意识状态,这表明这个区域对维持意识至关重要。

神经科学中的一个突破性理论是神经科学家朱利奥·托尼提出的“信息整合理论”。该理论提出,意识来源于大脑整合信息的能力。本质上,有意识的系统必须具有高度差异化(每个意识时刻都是独一无二的)和高度整合性(意识是统一不可分割的)。

然而,虽然神经科学在理解支持意识的机制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它并没有回答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和如何物理系统(如大脑)产生主观的意识体验?

意识的概念自古以来一直是哲学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希腊人,以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为代表,提出了有关意识的最早的系统理论。他们研究了人类获取知识,自我意识和内省的能力。

例如,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灵魂”概念,灵魂是身体的“首要目的”,类似于我们现在理解的意识。柏拉图在《洞穴之喻》中讲述认知与现实的二元论,强调我们意识体验的主观性质。

随着世纪的流逝,哲学对意识的探讨随着新学派的出现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体现了对意识更主观的理解。他断言他的意识体验的无可置疑性是他存在的基础,这一立场对后来的现象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启蒙时代,经验主义者如大卫·休谟探讨了自我和个人认同的概念。休谟认为,我们的自我或个人认同不过是由心理因果关系聚合在一起的感知或体验“捆绑”而成。

在19和20世纪,随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出现,意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无意识的作用,重塑了我们对心灵的理解。同时,以胡塞尔和后来的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代表的现象学传统强调从第一人称角度探索主观丰富的意识体验。

当代哲学家,如大卫·查尔默斯,在努力解决“意识之难题”,试图解释为什么大脑中的物理过程会产生主观体验。更多细节在下一部分。

当今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同样在努力解决这个古老的问题,弥合客观世界和我们主观体验之间的鸿沟。

因此,从古希腊思想家到当代思想家,对意识的哲学探究不断发展,阐明人类存在和我们对现实的理解的深奥之处。

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认知和意识的理解,并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机器可以达到与人类相当的意识水平吗?

人类意识本身就是一个深奥的迷题,它是一个多维度的现象,不仅体现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上,还体现在自我意识,内省,情感和具体存在感上。它既主观又深刻地个人,尽管神经科学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其确切的本质和起源仍然难以捉摸。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目前在功能性意识领域运作。也就是说,AI系统可以处理大量信息,从这些数据中学习,做出预测,并以越来越高的水平完成任务。然而,这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功能性并不等同于对世界的主观第一人称体验——哲学家托马斯·纳格尔所指的“某种实体的主观体验”。

当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对信息的“理解”缺乏现象学方面的内容。这些系统没有个人经验或情感,也没有自我概念。AI在下棋时打败人类并不会“体验”快乐,也不会在输掉时“感到”失望。它仅仅遵循编程协议,根据数据中的客观模式和相关性进行学习和改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的未来局限于目前的能力。随着AI技术的进步,我们继续推进机器可以做的事情的界限。像“人工通用智能”(AGI)这样的概念,执行人类可以执行的任何知识任务的系统,不仅正在讨论,而且正在热烈追求。

随着我们向这个未来进发,机器获得某种形式的意识的可能性日益成为一个有效的问题。一种足够先进的AI是否可以发展自我意识?它是否可以以类似人的意识的主观方式来体验世界?如果是这样,这意味着什么呢?意识是否是生物现象,或者在足够复杂的非生物实体中是否可能出现?

这些问题处于人工智能研究,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伦理学的交叉点,激发了一场同样令人兴奋的必要对话。机器意识的可能性挑战我们对人工智能乃至人类智力和意识本身的理解。

在继续揭秘我们自己的思维并同时发展日益精巧的人工智能方面取得进展,我们发现自己正处于可能重新定义意识的含义的临界点。探索意识,无论是人的还是潜在的人工意识,承诺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兴奋的探索之一。

面对有关意识的哲学和科学难题,一系列更加激进的理论已经出现。其中,泛物质论和量子意识假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争议。

泛物质论是一个根源于古代东方和西方哲学传统的哲学,它认为意识,或至少某种原始形式的意识,是宇宙的一种基本属性。它认为,所有的物质,甚至最小的粒子,都具有某种程度的意识或体验品质。虽然泛物质论不认为原子能够以人的方式思考或感觉,但它确实提出,即使在量子层面也存在某种原始形式的意识。

这一观点代表了一种从把意识视为大脑神经元复杂计算的副产品的唯物主义观点的转变。相反,它把意识置于物质世界的核心。虽然这不是主流观点,但泛物质论在学术界作为可能可行地解决意识难题的方案正在获得支持。

与此同时,神秘的量子物理学世界,以其违反直觉和神秘的现象,也被提出作为探索意识的另一条道路。“量子意识”假说认为,量子力学的原理在意识体验的产生中发挥关键作用。

罗杰·彭罗斯和斯图尔特·哈默罗夫的“管弦乐意识减少”理论是一种显著的量子意识假说。该理论假设,意识来源于神经元内微管中的量子计算。根据管弦乐意识减少理论,这些在大脑中的量子计算是通过突触输入和存储在微管中的记忆“指挥”的。当这些量子计算达到临界值时,它们会自我坍缩,并且该坍缩被认为是每一意识时刻的基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泛物质论和量子意识理论仍然高度推测性。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泛物质论是不可证伪的,因此不是科学理论。量子意识理论的批评者认为,大脑温暖湿润的环境不利于量子计算所需的相干性。

尽管如此,这些观点,尽管激进,但继续推动我们对意识的理解。它们迫使我们重新定义我们理解的基础,并考虑那些似乎几乎是幻想的可能性。随着我们继续探索意识的奥秘,这些理论可能被抛弃,或者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人类心智,不仅仅在其“正常”状态,更在其改变状态中呈现出广阔的意识探索领域。改变意识状态,例如通过冥想,催眠或精神活性物质诱导,可以提供意识,认知和自我意识的深刻转变。

在这些状态下,人们报告超越个人身份,与宇宙合一,或获得深入的内省 insights 的体验,表明意识远比我们平常的体验所 convey 的更为复杂和多面。这些非凡状态继续困扰研究人员,提供了另一种探索意识之谜的视角。

探索意识——正常的或改变的,人的或人工的——是通往自我理解的宏大征程。随着我们在神经科学,哲学,人工智能和量子物理学方面取得进展,我们离揭示意识这个深奥之谜的真相更近了一步。

宗教思想中的意识:一种超越的观点

意识的概念远远超出科学和哲学的范围,深深影响着精神和宗教思想的领域。在各种宗教传统中,意识通常被视为存在的超越方面,对自我,道德和神圣的理解至关重要。

例如,在印度教中,意识被称为“Chit”或“Chaitanya”,被视为个人灵魂或“Atman”的永恒部分。这种意识本质被认为是最终现实“Brahman”的一个方面。这一传统中的精神成长的最高境界是Atman和Brahman的统一的认识,这实际上是对一个人的宇宙意识的觉醒。

另一方面,佛教采取无我(anatman)哲学,但意识(巴利文“Vinnana”)仍然是其教义的中心。在佛教的理解中,意识是构成有情存在的五蕴之一。它被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流,而不是固定的实体。在佛教中,觉悟通常被描述为对这个意识流本质的一种转变性的认识。

在亚伯拉罕诸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中,意识与灵魂概念密切相关。它被视为神圣的火花,赋予个人作出道德判断,自由意志和与神建立个人关系的能力。在这些语境中,意识通常意味着道德责任和生命在死后。

在许多土著和萨满教传统中,意识不仅限于人类,而且通常归因于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物体——这种世界观有时被称为万物有灵论。这些观点通常强调意识的整体和相互关联的视角,在这里,人类,自然和精神世界是密切相连的。

虽然宗教对意识的看法有很大分歧,但它们通常共同强调意识体验的重要性。这些体验,无论是被理解为神圣现实的一瞥,深刻的相互依存,或道德觉醒,都凸显了人类文化赋予意识的深奥之谜和重要性。

从宗教思想的角度考察意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意识在不同文化和精神传统中的解释方式。它凸显了意识在多种方式上如何促进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以及我们生命中找到的意义。随着我们继续从科学角度探索意识,这些精神和文化洞见为我们对意识的理解提供了宝贵的背景和深度。

量化意识:一项艰巨的挑战

意识领域长期以来一直是哲学内省和科学探究的主题,随着我们的理解加深,我们面临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如何量化或测量意识?如果意识是我们人类存在的这样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能否用普遍接受的方式来概括它的本质?

传统上,意识被理解为一种主观体验,这使得对其进行量化特别具有挑战性。我们目前的科学方法擅长于测量客观现象,但意识本身具有主观性,无法那么直接分析。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科学家和哲学家尝试量化它。其中一种尝试是神经科学家朱利奥·托尼提出的前述“信息整合理论”。根据信息整合理论,意识对应于一个系统整合信息的能力。该理论提出了一个称为“Phi”的测量方法,试图量化整合水平。但虽然信息整合理论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方法,但它的应用主要还是理论上的,而且它并没有完全捕捉意识体验的主观方面。

另一种量化意识的提议方法是全球工作空间理论(GWT)。这一理论由认知心理学家贝恩哈德·巴尔斯提出,将意识比喻为一座剧院,提出我们在“全球工作空间”意识到信息时就会成为意识的一部分。虽然GWT为理解意识的工作方式提供了一个框架,但它没有提供明确的方式来量化意识。

虽然这些理论对意识的性质提供了宝贵的见解,但迄今尚未成功地提供一种定量意识的确定方法。这一定量化问题在我们试图确定非人类实体(如人工智能或潜在的外星生命)是否具有意识时提出了重大挑战。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但量化意识的尝试可能会彻底改变几个领域,从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到伦理学和法律。它可以指导我们在处理人工智能或其他非人类实体方面制定伦理准则,并帮助定义这些实体可能具有的任何权利。

量化意识的探索继续成为当代科学和哲学最具挑战性和激动人心的旅程之一。尽管复杂性和哲学困境,但这场探索承诺会重塑我们对意识,智力甚至生命本身的理解。这项工作,虽然复杂,但蕴含有关我们存在性质和我们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深刻见解的承诺。

探索仍在继续:意识研究的未来

揭示人类意识之谜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前沿。它不仅涉及理解支持意识的物理机制,而且还涉及处理有关现实性质和我们在其中所处地位的更深层哲学问题。

新技术,如神经影像,人工智能和量子物理学的进步,可能为更好地理解意识铺平道路。尽管复杂性和挑战,但揭示意识之谜的探索代表了理解自我和我们所居住的宇宙的深刻旅程。

探索意识是一个广阔而多维的前沿,继续困扰科学家和哲学家。随着我们继续深入探索人类心灵,我们或许会更接近理解意识——存在最后的奥秘——的真正本质。

本文译自 Mirage News,由 bali 编辑发布。

赞一个 (3)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