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岁,人生第一个工作室的实用主义桌面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8032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终于,在 25 岁这年,我有了人生第一个独立的工作室,有了一个完全只用来睡觉的房间。
从搬进新家的那天起,我再也不需要把生活和工作的时空混在一起了,也不必再挖空心思如何将工作的桌面和化妆的桌面合在一起,让工作的归工作,生活的归生活。
工作室里其实还算是个混沌的状态,没有挑选到合适的斗柜,也没找到心仪的装饰。但好在这张陪我好多年的工作台还是一如初见时的欢喜,成为了工作室里唯一一个有秩序的地方。
广州已经正式入夏,太阳终于也不再吝啬照顾这个朝北的小窗。有时候,喝着一杯冰咖啡在电脑前创作,看着下午的阳光悄悄溜进来,是一种未曾有过的安心感。
越来越少的数码产品
桌子还是原来一米八的桌板和升降桌腿,平时想站着写还是想坐着写都行。只不过如今化妆柜搬离了这里之后,显示器终于不需要再偏居一隅,回到了桌面正中央的位置。
显示器与它的伙伴们
显示器也还是原来的显示器,在 2020 年的一个夏天自己 DIY 的,32 寸的大小能让我在写稿时同时打开好几个窗口,而四边等宽在视觉的效果上也非常好。不过,原来充满高级感的铝合金底座却因为沉头和高度过低被撤下,换成更加实用的显示器支架。
显示器下方,数码博主们「桌搭必备」的显示器增高架也被我撤掉了,我发现我根本就没那么多东西要放,曾经的小爱同学、SONOS 音响都被我分配到了起居室和卧室中。而许许多多杂物也断舍离了一番,只保留自己平时常用的东西,然后将它们按照使用频率,放在尽可能顺手可及的位置。
不过有意思的是,以前读书的时候总是羡慕那些博主们可以收到免费的评测产品,我却还要掏钱买。而没想到如今,显示器下方这些一字排开的设备们,我居然也没花一分钱了。
桌面的音频设备主要是新朋友飞傲提供的,感谢他们承包了我桌面上的音响、耳机和耳机放大器。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音响是飞傲 SP3。它体积确实很小,放在桌面上也不占位置,平时不刻意去看它的话,还真的不会在意到它的存在。不过音响下面有一圈会发光的灯条,而且还可以设置成彩虹色的渐变 —— 不得不说,要拿捏我的喜好可太简单了。
不过,小并不代表着它声音不好,光是拎一拎感受下它的重量,就能感觉它不可小觑。不过,光看宣传页上那些我也看不懂的名词,肯定是体会不出来的,只能感受到它的用料确实舍得,具体听起来的感受还是得实际体验了才知道。我的耳朵并不是非常挑剔的耳朵,但能明显感觉是来的是,从飞傲 SP3 里放出来的音乐声是更加宽阔的,且音乐的各个部分呈现都更加细节了。
就拿陈婧霏的歌声来举例吧。她的人声部分更加靠近耳朵,而乐器的声音则有种偏后的空间感,就像是在 live 现场看她表演一般。同时,歌曲的高音、中音和低音有很好的分离,不会有「糊在一起」的感觉。
和我过去所听过的桌面音响相比,飞傲的这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不需要再在电脑上一遍一遍去调节均衡器来优化声音,而是只需要插上电脑点开音乐放就是了:似乎声音本该就是那个样子的。
哦对了,我可不敢把它开到最大声。我光是把音量拧到大概二分之一的位置,就能让整个家都听见我工作室里的音乐声,要是开大声了我真担心会被邻居找麻烦。
略有遗憾的是,这台 SP3 的颜色是黑色的。对于新桌面,我想要的风格主要是浅色系加原木风,所以黑色加上带有线条的表面显得过于有些硬朗了。不过我知道的是,SP3 是有白色版本的,只不过似乎还没上市?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来到桌上,但确实是更让人心动的选择。
接口不算丰富,但支持了左右声道对调和低音调节
但要吐槽的一点是,对于一米八的桌子来说,音响之间的连接线短了一些,不能放在桌边的两侧。
说完了音响,还有耳机。它同样也来自飞傲,型号是 FT3,搭配了一个台式的解码耳机放大器 K9。
其实在此前,我对这一套设备并不算是太了解,毕竟 AirPods 都能满足我平时的听歌需求,一下拿到了这一套大家伙甚至让我感觉有些感觉「不知所措」。不过按照说明书搭好之后,试着放一首歌听一听,还真是不一样的感觉。
经过这两个大家伙放出来的声音有种「温暖」的感觉。如何去形容它呢?大概就是,能在歌曲中听到更加丰富的细节,但又不显尖锐,营造出一种更加强烈的氛围感。
具体来说,低音是种拳拳到肉的厚实,比 SP3 下沉得更深。中音和高音部分的细节更加明亮了,音乐中的人声如仿佛就在我的耳边呢喃一般。就拿最近一直在听的《油尖旺金毛玲》来说,低频的鼓点锤到心坎里去了,中频 Serrini 的声音则显得具有一种将人带进歌中故事的穿透力和温暖感。
总之,对于我这种并非发烧友,且音乐口味复杂的人来说,这套设备已经是算是「豪华」配置,能够一耳朵听出来差别。而在这张桌面上最喜爱的时刻之一,莫过于在 Apple Music 的歌词模式下,配合显示器后方同步打亮的偏置照明灯条,在夜晚听着自己喜欢的歌曲,自由地放空了。
拓展坞和电脑
拓展坞是老朋友 CalDigit 在去年提供的,型号是 TS4。它的优势在于优雅且一站式地解决了我桌面所有的设备连接和接口扩展需求。桌面上这些显示器、音响、飞机放大器和各种 USB 设备,都是通过它集中后用一根雷电 4 线缆派送到我的 Mac 上,同时还能源源不断地给我的 Mac 提供高达 98W 的电力。
即便如此,TS4 仍然有余力扩展其它设备。并且,它的发热问题也相比前辈 TS3 Plus 改进了不少,还提供了更多的下行雷电 4 接口以便备用。种种实力集于一身,可以说是目前扩展坞界里「天花板」级别的存在了。
电脑也是老朋友啦,M1 Pro 芯片的 MacBook Pro,是 2021 年年度征文的奖品。尽管它是 16GB 统一内存 + 512GB 存储的「丐版」,但一年多之后我们的相处依旧融洽。毕竟,我日常的工作就是写写稿和上网浏览讯息,极少数的情况下剪剪视频,这些对于 M1 Pro 而言都是小菜一碟,甚至风扇我都没听它转过,就更别说要压榨到它火力全开的状态了。
使用至今,这台 MacBook Pro 给我的感受其实是相当不错的,一些人曾反应的 M 系列芯片的「兼容性阵痛」都没有在它身上遇到过。尽管偶尔也有卡死的状态,但好在 macOS 的实时保存机制,这些问题倒也不会有很大影响,倒是可以趁着这点时间忙里偷闲,去冰箱找个巧乐兹或是去冲杯手冲咖啡。
唯一的嫌弃大概就是太重了,真的太重了。我是不喜欢背双肩包的人,平时都靠半边肩膀撑起它,时间一长酸痛是难免的。其实我的理想搭配或许是 Mac Studio + MacBook Air,只是这些年确实更懒一些,就只能继续和它互相嫌弃但又互相欢喜了。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它身上的贴纸的。
正对显示器下方的是一个双位的无线充,能把 iPhone 磁吸起来。这样平时工作的时候来通知,只要瞄一眼就能解锁显示消息内容,遇到不想回的消息一概忽略,手都不需要从键盘上抬起来。隔壁的充电位一般是留给我的索尼马克兔,偶尔也充一下 AirPods Pro,让它们拿起来时都能保持满电状态。
另外一个充电区域在鼠标的右手边,是一个占在桌底的 60W 四口充电器。对于不支持无线充电的设备,这里就是它们的自选食堂,接口多样,功率任选。
键盘和鼠标是熟悉的面孔:带数字区和触控 ID 的秒控键盘和白色罗技 MX Master 3S 鼠标。
从机械键盘到薄膜键盘,或许也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回归。相较于机械键盘多种多样的定制化,秒控键盘简约、轻薄的设计和在我看来同样不错的手感,就更不用提唯它独有的触控 ID 了。除此之外,更多的 F 区功能键,也被我通过 Karabiner、Keyboard Maestro 和 One Switch 设置成了功能快捷键,截图、隐藏所有窗口、深色浅色模式切换等操作更加方便,只需一键就能搞定。
鼠标从 MX Master 3 到 MX Master 3S 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纯白色的设计好看,其它像是更高的 DPI 和静音按键对我来说无关痛痒。嗯,我是不是好像说我没那么注重外观美了?其实也不全对吧,更合理的表述是在二者冲突时我更加愿意考虑实用性。不过,MX Master 3S 确实是那种能精准击中我实用和审美两大痛点的产品 —— 像这样的产品真的很少了。
鼠标垫也撤走了,键盘和鼠标直接放在木纹的桌子上就挺好。而且减少空间的分割感,显得我的桌子还更大更宽敞一些。
与数码无关的东西们
在过去,我总觉得自己的桌面有些「死气沉沉」的冰冷感,却一直找不到原因。直到有来有一天我将一束花放了上去,我才发现了结症所在 —— 只有科技的地方,又怎能显得温暖勃勃生机?
在这块新的桌面上,与科技紧密联的东西少了不少,与生活有关的东西却多了许多。屏幕左边是一束朋友在生日时送我的花,在搬家时特意带了过来(搬家还带花的行为一度被朋友疯狂嫌弃)。但由于瓶口较小,只能从原有的花中挑出几束。但即便是这样轻轻不经意的点缀,却瞬间让桌面有了一些灵动感。
屏幕右侧和 K9 的上方,则是另外两朵朋友赠送的假花,以及一面跨性别旗。其实我还蛮想 K9 也能出个白色版的,这样就能尽可能减少大面积的黑色在这块浅色系桌面上的突兀感了。
桌面前方的左侧是一些随意摆放的近期读物和笔记本,例如最近放的是波伏娃的《第二性》。放在这块的原因是顺手,无论是在想起来要读书的时候,还是不想干活的时候亦或是放空的时候,就能毫不费力地拿起来读一会。
无线充旁边的木质收纳盒,从大学一直跟到我现在。随着颜色的加深,木纹原来越呈现出历史的质感,见证着我许许多多人生的重要时刻和无数个坐在电脑前奋笔疾书的深夜。里面放置的东西也相对简单,三个分区里分别是一些平时常用的小工具(如笔、墨水和屏幕清洁喷雾)、数据线、药物(眼药水、氯雷他定、抗雄和雌激素等)和杂七杂八可能用到但无法归类的小物品。
收纳盒上方是纸巾固定的家。我钟爱的品牌是德宝,尤其是最近广州春夏换季,过敏性结膜炎和过敏性鼻炎双双发作,它的更换频率高了不少。
桌面前方的右侧则变成了专门的喝水专区,放个杯子就行了。感谢家里的制冰机,让我每天都能有新鲜的冰水和冰美式喝。不过,偶尔在这里也会出现一盒烟和打火机。
减少了桌面的用电设备后,终于可以只用一个机柜排插就能带满了。不过随着显示器增高架的消失,裸露的线材在所难免。尤其是扩展坞背后的区域,密密麻麻且错综复杂的线材交错在一起,一时间还真是让人有点难以接受。
但其实在习惯之后,倒是觉得这也无妨了。这是如今人类标榜「科技发达」的一个创伤,坦然接受和面对它,就像是我们承认且接纳自己有缺点和不完美一样。而且,乱的根源来自于无序,如果能把它们整理得相对有条理,依然能够营造秩序的美。
因此,我尽可能让各条线材都延伸到桌面下方再进行交叉。实在不可避免的,我的意见是不如随它去吧。
此外,拓展坞连接到电脑的线我也放到了前面。一来是这块区域平时也很少接触到,凸出来一小块也无妨;二来是这么做更加方便,要带电脑出门时只需要伸手一拔就能拿走,不用再走到桌子边缘操作。
至于桌底的线,秉承着「眼不见心不烦」的理念,用一个理线架统一管理即可。同样也是得益于用电物件的减少,下方的电源模块和线缆数量也减少了不少,理线的压力便也随之减轻了许多。对于一些需要连接远处的线材,我便统一用束线带捆了捆,没再做更多的整理。
整个工作室的灯光,几乎都是靠桌面上的照明设备来打亮的,房间原来自带的白色灯光至今我都没打开过。
显示器背后的偏置照明灯带,平时我会设置成暖色光。光线打在白色的墙壁上,再经由漫反射后,游荡在房间中,当做环境光的一部分。而在看电影或听沉浸式音乐时则可以同步画面边缘的色彩变换,营造强烈的氛围。
屏幕上方是充当整个桌面照明的屏幕挂灯,来自 YeeLight。但实际上,它不仅承担着桌面的照明,还是整个房间里的核心光源之一。它配合身后的落地灯与显示器背后的偏置照明,已经足以照亮整个工作室,让夜晚的我投入在暖黄色灯光的怀抱里。
屏幕挂灯的背后还有一个氛围灯条,我设置成了红蓝渐变。与偏置照明的暖黄色光颜色混在一起之后,像是在墙壁上打出一道彩虹,美丽至极。
桌底也是有一条灯带的,但它的用途却比较少了。一般来说,它只会在观影模式下才上班,浅浅打亮桌子下方的地面,略微营造一些氛围感,平时都处在长眠的状态。
哦对了,这些灯光设备都是接入 HomeAssistant 和 HomeKit 的,可以配合人体存在传感器做自动化,做到夜晚人在时自动开灯,离开超过两分钟时关灯关空调。不过,我还是放了一个按钮在桌上,以便在自动化出错的时候还能手动开关。
相比上一篇桌搭文章的深度思考来说,我自己也能感觉出来,这一次的桌面似乎又回到了此前相对平庸的样子。
但老实说,25 岁的我,却觉得这个状态蛮好的。桌面的布置,多多少少和人的生活状态和情绪有关。相比过去而言,这一年的我在实用性上的考虑开始超过物品本身的美学需求,更加向好用、耐用倾斜。毕竟,一切对外观美的追求,落到最后其实应该还是「用着顺手」。而且或许是出于一种「懒」的目的,很多东西的摆放也更加随性,不再纠结极繁与极简的约束,而是关注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
与此同时,将生活与工作的环境拆开后,我不再需要受到这些数码设备指示灯的干扰,获得一个真正深邃的黑夜和更好的睡眠。或许 25 岁真的是个坎,身体的抗议让我重新考虑睡眠的重要。搬家之后,我都不敢相信我竟然养回了早八早九起床的习惯。
以后还会不会再折腾桌面?肯定还会的,人不可能有一张完美的桌面。但好在我已经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探索和尝试。那些科技感的桌面确实也好,可更多时候来说,我只想要一张可以让我生活的桌面。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div
Recommen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