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蛛丝马迹”的马是什么马?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feizhaojun.com/?p=3868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蛛丝马迹”的马是什么马?

分类: 文字  标签:
作者: mukti  时间:2023-05-29 15:55:58 (星期一)
蛛丝马迹

1949年5月30日的夜里,有一些emo的沈从文坐在陪伴了自己十八年的写字桌前,第一次听到了宁静之中灶马的叫声。

灶马是一种蟋蟀,尝尝活动于灶台周围,相传是灶王爷的坐骑,所以称为灶马。

清代杭州人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说灶马有时与蟑螂混称。地域不同诞生了不同的称呼,我老家把蟋蟀称呼为“guai子”,我不知道这个“guai”怎么写,或许是“蝈”的讹化。

灶马、蝈蝈、蛐蛐、促织、油葫芦、蚂蚱……这些都是近亲,在很多地方可能没有分那么清楚。

这些直翅目昆虫在古时候统称为“螽斯”。《诗经》里面有一篇专门讲它“螽斯羽,诜诜兮”,因为这类昆虫繁殖能力很强,被赋予子孙昌盛的寓意。

如果你去过故宫,或许见过一道“螽斯门”。螽斯门面向南,往北进去是西六宫中间的夹道,尽头是与螽斯门呼应的百子门。

而在东六宫,夹道南北尽头的门分别是千婴门和麟趾门,与百子、螽斯对应。“麟趾”也是源自《诗经》中的篇章。

很多地方解释“蛛丝马迹”中的“马”便是灶马。从生活环境上,蜘蛛和灶马搭配在一起似乎挺合理。

百度百科解释说这个成语出自唐代杨筠松的风水测绘著作《撼龙经》,在“武曲星”一篇中提到:

更有刀剑同护送,刀剑送后前园冈。离踪断处多失脉,抛梭马迹蜘蛛长。
梭中自有丝不断,蜂腰过处多趋跄。自是此星性尊贵,护卫重重来就体。

从文中并不能确定这个“马”是灶马,也无法考证杨筠松之前是否就有人已经用过“马迹”这个典故。

“蛛丝马迹”这个词完整的出现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施闰章(1619-1683)的《蠖斋诗话·近体结句》中:“结句有承上意者,须蛛丝马迹乃佳”。此后清代文人有多处提到:

彭孙遹(yù)(1631—1700)《八声甘州·秋怨和柳七韵》:

“可惜舞茵歌管,任蛛丝马迹,狼藉谁收。”

王家贲在给友人吴玉搢 (1698—1773)所撰的《别雅》序中:

“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陈肇兴(1831-1866)《由港口放洋,望海上诸屿,寻台山来脉处,放歌》:

何以不崩不坏洪涛中,蛛丝马迹相钩贯。

平步青(1832-1896)《霞外攟屑·里事·倪文正公与弟献汝二书》:

“考《明史》者,亦无由於蛛丝马迹之中,尽得当日情事也。”

鲁迅也在《送灶日漫笔》中用过这个词语。从上面的诗文来看,在清代初期,“蛛丝马迹”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成语,但是所有的这些也并不能证明这个“马”就是灶马。

唯一有佐证的是,清代人夏敬渠(1705-1787)在《野叟曝言》七十九回中有:“蛛丝虫迹,屋漏蝙诞,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

在这里“马”被替换成“虫”,很可能说明“蛛丝马迹”之马并不是“信马由缰”之马,而是一种虫子。

我非常好奇,清代文人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比如施闰章在提笔写下“结句有承上意者,须蛛丝马迹乃佳”这句时,那个时代的人是不是明确的知道,这个“马”为何马呢?

我觉得鲁迅在写“只因为公论和请帖之间看不出蛛丝马迹”的时候,也不见得就认为这个“马”是灶马吧?

反正现在很多人都已经分不清了,毕竟“马迹”解释为马蹄踏过的印迹也毫不违和。反而这个“灶马”——我小时候看到锅台旁的“guai子”,后肢有力,去捉时想蚂蚱般一跃而起,是很难发现它们有什么痕迹的。

百度百科中,说蛛丝马迹出自杨筠松《龙经》、《别雅》作者吴玉,皆有谬误。

您的赞助将会支持作者创作及本站运维

wxpay-qrcode.png

alipay-qrcode.png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