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同时在线350万后陷困境,Bungie分享《命运2》:如何做好在线游戏?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www.gamelook.com.cn/2023/06/519779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同时在线350万后陷困境,Bungie分享《命运2》:如何做好在线游戏?

2023-06-01 • 项目开发管理
Destiny2.jpg

【GameLook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GameLook报道/与传统游戏研发相比,GaaS意味着游戏发布只是产品寿命的开始,而非游戏研发的终结。那么,对于一个团队而言,如何从传统研发思维转变过来呢?

2017年9月,一个横扫欧美市场的超级爆款游戏《命运2》横空出世,PC和主机平台发布后于当年9月创下了350万玩家同时在线的最高纪录,但其后随着游戏内容迅速枯竭、《命运2》的人气度遭遇了急速下滑。当然,最后的结果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开发商Bungie最终让这款游戏起死回生,发布近6年后《命运2》至今为止依然是Steam平台在线人数TOP10的人气游戏。

GDC 2023演讲中,Bungie工作室《命运2》项目总经理Justin Truman分享了该公司在游戏发布之后的转变过程,他讨论了团队研发优先级、公司结构和决策方法的转变思路,谈到了将一个打造传统3A盒装游戏的工作室转变为更真实、现代化的在线服务公司,所需要的过程、心态和文化转变。

以下是Gamelook听译的完整内容:

lazy.png

Justin Truman:

我叫Justin Truman,是《命运2》项目总经理,在主机和PC游戏有超过20年经验,过去12年都在Bungie工作室从事《命运》系列游戏。

在Bungie工作期间,我从事过很多不同的岗位,工程师、策划、制作人、商务,以及现在的总经理。我今天分享的目标是Bungie作为一家工作室的升级,会跨越很多领域。另外,虽然今天的分享人只有我一个,但实际上,每一个心得都是Bungie工作室大量天才同事的贡献。或许,我个人的贡献只能在犯错的教训和失败的尝试方面。

接下来我要分享的,是Bungie从一家制作盒装主机游戏的工作室,到现在成为一家在线服务游戏公司的过程。随着《命运2》的发布,这个旅程实际上是以某些令人痛苦的方式进行。

差点被关闭的《命运2》

在2017年的时候,我们发布了《命运2》,彼时,《命运1》仍然还在运营,不过,随着发行商想要推出续作,我们提前三年就开始了。当时,我们知道想要一款续作,希望打造一些让工作室以及《命运》社区都感到兴奋的东西,因为我们非常喜欢《命运1》,但也知道这款游戏并不够完美,它非常精彩,但同时也非常硬核向。

所以,我们希望做一款具有更广泛吸引力的《命运》版本,所以我们加入了一个带有更好剧情的活动,我们将奖励发放调整得更快、更慷慨,做了更壮观的画面。在研发期间,我们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在游戏包装盒封面上写下《命运2》。

lazy.png

我们做到了,游戏发布之后的评价不错,《命运2》在Metacritic的评分比前作高了十几分,玩家、我们的粉丝都称其“更具有吸引力、打磨更精细、更值得体验”。我们的游戏内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因为《命运2》不仅参与度更高,玩家数量也更多、更广泛,而且在游戏里投入了比原作更多的时间。

这种现象持续了六周,然后有了出问题的迹象,我们最硬核的社区用户没有内容可以消耗了。他们的抱怨慢慢传递到了休闲玩家,最终传遍了整个社区,对我们的品牌已经带来了负面影响,哪怕是不玩游戏的用户也知道了这件事。这给我们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威胁,我们首先感到沮丧,然后对用户群进行检查。

lazy.png

为了更直观的了解,上图是我们《命运2》发布数月之后的周活跃用户变化趋势。作为对比,灰白线是《命运1》的活跃用户变化这时候看起来还好,但到了14周之后,《命运2》的用户量大幅下降。到了2018年2月份的时候,用户数据非常糟糕。我们对这个趋势进行了预估,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游戏里就没有人了,所有用户都会离开,换句话说,我们离关门大吉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时间快速推进,到了2022年,我们迎来了命运系列表现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年,社区接受度达到了系列历史最高点,商业表现也非常强劲。这是《命运2》发布之后的第五年,是整个系列推出了八年之后,完全与我整个职业生涯从事过的3A游戏以往的峰值长尾相反。因此今天我要分享的是,这如何改变了Bungie,是如何让工作室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当我们距离关闭《命运2》还剩下5周的时候,那一刻我们有激动、紧张,还有很糟糕的感觉,不过,与其他相比,我更想说说导致这一刻之前的那么多年。我们从头开始思考从事过的很多项目以及多年的工作室文化,很明显,是时候从盒装游戏思维转变到在线服务思维了。

什么是服务思维?

lazy.png

那么,什么是服务思维?我这里说的不是产品定义,我们都知道服务型产品看起来是什么样,但是让你在那样环境中胜出的思维方式、文化和方法是什么?

以下我要说的这些改变,一开始对我们来说都是很难确定和辨认的,哪怕是我们发现了之后,改变整个公司也同样不容易。因此,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帮到那些希望改变或者在改变中遭遇挑战的同行。

不过,我希望后退一步,因为在确定服务思维之前,我们先要了解起始点是什么,也就是盒装游戏思维。

对于Bungie来说,《光环》是典型的3A产品,因为我们打造这个系列的时候,在所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我们有超高的口碑、广泛的用户吸引力、文化关联性、高销量,以及持续的玩家参与度。从所有维度来看,《光环》都是成功的,但这也同样意味着,我们不用去思考到底哪方面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lazy.png

相反,《命运》是Bungie过去十年来做的第一款并没有得到全球好评的新游戏,这在当时对我们的工作室文化来说是个很大的冲击,某些方面来说是失败的。我们在发布《命运》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这款游戏在一些方面是成功的,对我们的系列而言,参与度才是真正的成功与否衡量标准,但我们当时并不知道。

我们想把《命运2》做的更好,但其中很大的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错误的成功定义上。因为,你可以提升游戏的销量、评价,甚至可以改变游戏的评分,只要你的游戏有足够高的玩家参与度,只要你有一个足够热情和长线关注游戏的社区,哪怕,这种热情是以愤怒或者挫败感的方式表达出来。

我们后来才发现,愤怒并不是热爱一款游戏的对立面,而是热爱游戏的另一个程度,它们都来自于高参与度玩家们的热情,热爱游戏的反面、并且真正能给你致命打击的,是冷漠,这要比愤怒可怕很多。

从《光环》到《命运2》,我们的游戏研发流程几乎是一以贯之的。我们招聘业内最好的人才,给他们很多自由来运用他们的创意直觉和创意流程,来创造他们认为最佳游戏的任何东西。我们用最大的努力发布游戏,投入尽可能大的营销预算,我们相信,所有方面的成功都会接踵而至。

这一点总结起来就是我们的工作室箴言,“我们做我们想玩的游戏”。

lazy.png

这是我们工作室前面的一堵墙的照片,我们相信,当你信任自己创作某些出色体验的直觉,也就是你自己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玩的游戏,那么各种形式的成功,包括好评、销量、参与度以及玩家量,所有这些都会自然和直观地到来。

这张图片看起来有些旧,这是我手机里保存很久的一张老图片,因为在《命运2》发布之后不久,随着我们审视什么是成功关键的时候,我们就把这个工作室箴言给抹掉了。

lazy.png

我们工作室的新箴言,这是最近的图片,“我们创造激发友谊的世界”,这比之前的那一个带来了很多的优势。因为“我们做我们想玩的游戏”就像是一个门槛,意味着只是为我这样的中年白人男性在研发游戏,我们转向了全球视野,这是从盒装游戏思维转向服务思维的一部分。

再次强调,我说的不是产品设计,不是免费模式这样的商业模式,而是我们如何看待成功,这样非常基础的东西。

如果去了解最优秀的3A盒装游戏,比如《最后生还者》、《对马岛》、《老头环》….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像这样的盒装游戏的核心是,在所有维度、所有方面超越你的预期,它们通过游戏规模、优化度和游戏品质让你感到不可思议,通常,它们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完美的游戏。但我们都知道,这些产品一开始并不是完美的。

lazy.png

就像我很喜欢的皮克斯采访中的一句话,“我们所有电影一开始都很糟”。这听起来很奇怪,当我们将皮克斯电影与这句话结合的时候似乎格格不入,因为消费者们往往将皮克斯、现在的迪士尼电影视为完美的艺术作品。

但我们熟悉幕后工作的人都知道,没有任何东西一开始就是完美的。打造任何伟大的事物,都是通过一次次失败不断迭代的过程,每一次都有一些改善,直到你最终做出不可思议的产品。将这个概念运用到游戏里,你从一个创意想法在内部秘密迭代,你的用户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最终迭代完成、接近完美的版本,这就是盒装游戏思维。

很显然,我并不是说这种思维有错,这是很出色的方式,我对这些游戏工作室和游戏产品有很高的尊敬,这种似乎永远都不会失手的方式,也是我最初申请在Bungie工作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并不是批评这种方式,只是那它和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对比,后者是我们为了《命运》系列必须采取的方法。

重新定义成功的三个方法

所以,服务思维又是什么呢?

速度

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的是,服务最重要的是快,甚至比质量更重要。在2010年的时候,你可能有一款长线高留存的游戏,只需要通过发布一些超高品质和良好平衡的内容,哪怕是没有任何变化,玩家也会多年来一直回到游戏里。

lazy.png

但在如今的游戏市场,想要做服务型产品,你需要持续给玩家内容、对他们的担忧做出反应,你需要将游戏做的越来越好。因此,如果说盒装产品的业务模式是过量交付(over delivery),在线服务则是持续交付(constant delivery)。为了向玩家持续交付,你需要快,做到尽工作室最大可能的快。

所以,Bungie从转变当中得到的第一个经验就是,速度比位置更重要。位置就是你游戏现在的品质,内容质量、内容量等等,这些问题都很重要,但现在对我们更重要的是,你改变这个位置的速度有多快?如果你的玩家需要更多内容,你能做到游戏里的速度是多快?如果你的游戏有不平衡的玩法,它会持续多久?如果你的社区有抱怨,你的反应速度有多快?

这是很重要但不那么直观的方式,我宁愿更快,而不是一次就做到完美。因为,完美甚至是良好,都只是你目前的位置,但快就是你的速度,一个快的游戏可以变得优秀,但一个良好而缓慢的游戏,则很快就会落后。

对我们而言,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游戏项目中,我们会将很多焦点从游戏发布阶段移开。因为,盒装游戏的制作方式,让我们很多同行都将大量的精力聚焦于游戏发布当天,这让很多人甚至为了这一天彻夜难眠。

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个在线服务产品,你实际上可以降低发布当天的投入权重,而是开始思考游戏发布之后第一年的路线图和工具都是什么?因为,你可以发布一款上市当天让人们大吃一惊的产品,也可以发布一款很有潜力但开始有很多小问题的游戏。

关键的是在游戏发布之后的一年到两年内,你可以更新多少次、游戏每个月可以改进多少?这才是在2022年吸引和留住粉丝的关键。这样的话,你的游戏发布当天的重要性,就会越来越低,因为这只是你打造一款完美型游戏道路上很多节点中的一个。在2020年之后发布一款在线服务型游戏,很容易让人想起皮克斯采访的那句话,你的游戏在发布的时候很可能不怎么样。这并没有关系,因为游戏发布并不是你游戏研发旅程的终点,它只是个起点。

没有一款秘密迭代很多年的新游戏,能够与一款让社区直接参与并迭代5到10年的游戏相提并论。你不会在第一天获胜,但如果聚焦于速度而非发布当天的位置,那么更好的挑战是你提高游戏的速度有多快。当社区直接参与的时候,你改变路线图的速度有多快?如果发现了一些东西,能否每周、每天推出更新?如果游戏出了小问题,是否能够快速发现并在24小时内解决它?这样,你的游戏就会以很快的速度达到完美状态,你在为你的社区量身定制一款完美的游戏,

我会经常提到这个概念,对于你的团队而言,很重要的是重新定义成功。质量对于你和你的团队而言意味着什么?我说的不只是KPI这样的商业目标,而是你的内在,你为什么每天起床工作去做一款游戏?过去,对于Bungie而言,这个答案是在游戏发布当天做到接近完美的感觉,这就是盒装游戏思维。

lazy.png

但是现在,我们聚焦于快。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的是,你必须接受公开的失败,在游戏从糟糕变得优秀的过程中,你需要接受公开遭遇很多的失败和迭代,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在工作室内部秘密进行。速度可以让你快速迭代,甚至做出更好的最终产品,但你需要接受这些挫折,对于我们这样曾经只接受秘密失败的团队而言,这是很有挑战的。

实际上,这个概念可以运用到很多的领域,你经常可以看到游戏公司、企业、明星等公开道歉,越来越多这样的失败,都是公开发生的。服务思维意味着,通过这些反馈、失败,你通过快速迭代、提高,达到更高的位置,我觉得对于很多知名品牌而言,这已经不再是个选择题,而是躲不开的必然选择。

lazy.png

数据

就像我刚刚提到《光环》的时候那样,当你非常成功的时候,往往不会在意成功的真正定义是什么。对于大部分游戏业同行而言,很多人对成功的定义可能是两方面的结合,其一是对游戏品质的认可,比如Steam评分、年度游戏大奖、Metacritic评分等等,但这些成功往往都会与富有的某一种定义混合,可以是商业成功,也可以是销量,甚至可以是文化影响力或者游戏的用户群到底有多大。

但是,为了采取服务思维,我们发现最好是对成功的多个维度进行定义,然后精准去做。

还记得之前说过2018年2月份我们遇到的挑战,就像是《FTL》游戏玩到了后期,你的宇宙飞船出现了大量问题,哪一个才是需要首先解决的最重要问题?如果搞错了,你的飞船就会爆炸。

lazy.png

在最艰难的那一年,我们的决定是,先赢回玩家信任,然后提升留存,随后才是收入。我们意识到,我们最优先的事情,就是玩家信任。当我们发布《命运2》之后,认为很多玩家没有内容之后,只是很开心的离开了,然后到下一个资料片的时候回到游戏里来。然而,很多人都在社区里对游戏的缺点提出了批评,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尤其是主播,我们的做法让他们将直播我们的游戏作为职业变得不那么可能,所以他们向观众表达了不满,因此我们知道,需要首先解决信任问题。

因此,我们很大一部分焦点,都放在了如何修复我们与玩家、KOL和社区之间的信任。我们很快做出了一些改变,并不是因为这些东西最有利于提升用户留存,而是因为它们是社区最关注的痛点。快速解决这些问题,会向社区表达清晰的信号:我们在聆听反馈并且做出反馈,我们在尽自己最大的可能。

坦白说,这个过程持续了一整年的时间。我们去掉了所有的微交易,损失了数百万美元,但如果丧失了玩家信任,那么导致的损失会比已知的经济损失更严重。之所以能够承担那样的损失,是因为我们知道,当时收入还不是我们的目标,玩家信任才是第一位的,收入可以靠后考虑。

得到了玩家信任之后,我们开始注重提升留存率,这也是《命运2》发布之后首个主要资料片Forsaken的焦点。这个资料片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确保为《命运2》最硬核的玩家群提供长线目标和足够多的内容,这给产品带来了成功,不仅让它成为了一个成功的资料片,还让它成为了《命运2》当时 最需要的一个资料片。

lazy.png

这个方法奏效了。到了Forsaken资料片发布一年之后,我们的品牌信任度回来了,留存率显著回升。只有在解决了玩家信任、留存率问题之后,我们才开始将注意力放到商业方面。这时候我们开始思考收入创新,我们去掉了开宝箱,去掉了直接付费购买道具,加入了入门级的免费模式,这一切都是为了游戏的可持续长线发展。

lazy.png

我非常相信的是,如果没有清晰的目标,我们发布的这些内容更新和资料片不会成功。重要的是,这些目标在每次内容发布的时候都是不一样的,自此之后,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更加细化。

以最近的例子来说,这是我们的KPI报告卡,之所以称之为报告卡,是因为我们发布的每一个资料片都有着想要提高的具体特定数据。比如Witch Queen我们发布了新武器,我们想要知道的是有多少人使用了这个武器,这种报告卡,是每次内容发布都会衡量和总结的内容。

在KPI报告卡中,我们很关注的一个点就是vocal sentiment,人们在网络上是如何说我们的?这很重要,因为它就是你的名声,不过,通常会由一小群爱发声的用户决定,很多有观点的人往往不会发声。所以在此之外,我们还会每周调查玩家满意度, 几乎每周都会随机调研数千人,我们发现这对于解决玩家短期满意度是很有帮助的。

随后是游戏参与度数据,我们主要的衡量标准是平均DAU,每天愿意出现并玩游戏的社区有多大?你可以通过每周活跃用户或者MAU来衡量,不过DAU更能够实时反应玩家的参与度。当然,这也会带来比较大的压力,因为它很重要,但却不是那么容易执行。

想要影响DAU数据,我们必须更进一步。我们的衡量标准是通过新玩家数(新建账户)、平均每周回归率,以及平均每周回流用户量(上周没有玩,但这周回到游戏里)。通过这些,你很容易看出玩家的导入量和流失量。这些数据是需要区别对待的,比如让玩家留在游戏里的内容,与吸引玩家进入游戏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也是细化内容衡量越来越重要的原因。

lazy.png

最后是收入数据,它由销量和微交易等组成。重要的是,虽然我们在追踪收入数据,但却并没有围绕它进行优化。因为,很容易做出一些暂时提高收入、但长期伤害游戏寿命的决策,这也是我们更注重玩家信任和留存数据的原因。

不过,只有你采取行动之后,这些数据才是有意义的。因此,接下来的步骤,就是验证我们的假设,并且通过这些数据学习。我们使用这些数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从快速的针对性分析,到比较缓慢但细致的分析。

我们建立了KPI仪表盘,每天的数据都可以被整个工作室看到,哪怕是远程办公,也可以通过账号登录查看。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工作室的任何一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可以实时看到KPI数据趋势,我们的数据是每天更新的。

此外,我们还有双周在线运营审核,我们会聚集所有的功能研发负责人、策划总监或者艺术总监,所有在项目上做出创意决策的人都要参与。因为,在这样的会议上,除了报告卡的分析之外,我们还会深度讨论一些具有时效性的特定游戏话题。

lazy.png

比如我们的Witch Queen资料片刚发布不久,通过它推出了首个传奇活动,它是一种可选的困难模式。所以在它发布两周之后,我们做了一次双周评测,看这个模式的表现如何,多少人参与其中、完成率有多高?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创意试验,并且通过不同的内容发布进行验证。我们的创意团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流程,发现什么样的创意方法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最后,我们还有大型的两小时演讲式回顾,我们每个赛季结束的时候都会进行。我们会回顾资料片或者赛季所有方面的表现,这时候我们会进行最深度的分析,但也是延迟时间最长的,因为我们用了数月的时间做这个演讲并巩固我们的分析结果。

lazy.png

我们会进行录制,然后允许每个员工观看。这是疫情之前的一次回顾,所以都没有戴口罩。这可以让所有员工理解他们的工作会对游戏玩家带来怎样的影响。因此,我们转向服务思维的另一个心得,就是转向数据响应设计(Data-informed Design)。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数据驱动设计,我们不会为创意过程或者团队愿景设限,我们经常会尝试与数据相差很远的想法。比如去年12月,我们做了一个30周年版本,只是很多热情的同事想要以特定的方式来庆祝30周年。

不过,这些内容的创作者都是“科学家”,他们会提出设想,然后发布之后进行数据验证,看结果是否与我们的预期匹配。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几乎每一次都能得到令人震惊或者意外的结果,我对此非常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在学习东西,让我们成为更好的创作者和艺术家。

产品

我们谈到了速度和数据,我想要谈到重新定义成功的第三个方式,是产品本身。我们内部讨论的方式是:你在建造一个火车站,而不是一列火车。

lazy.png

如果按照盒装游戏思维,你的游戏就是在打造最快速、最豪华的新列车,你在火车的每个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车厢、车轮以及列车的一切,希望做出最出色的火车。你或许会在项目结尾的时候密集加班,所有人一起努力,确保按时做出最完美的体验。

但作为在线服务,我们实际上在打造的是一个火车站。一辆列车出发之后,还会有下一辆接踵而至,甚至在之前的列车出发之前,你还需要清理车轨准备迎接下一辆。

lazy.png

更直观来说,这是我们《命运1》和《命运2》期间的研发规划路线图,在《命运1》发布之后,我们在《命运2》研发的同时也为前作做了两个资料片。不过基本来说,这种模式是在造火车。

lazy.png

这是我们今天的发布计划,在任何阶段,我们都有五六个内容在研发,而团队本身并没有比《命运2》发布的时候更大,但规划的复杂度却更高。这对于成功的定义发生了变化,因为成功的车站,意味着可预测性,意味着每个人都不能逞英雄。

宫本茂曾经说一句话,“跳票的游戏最终会变好,但糟糕的游戏永远都是糟糕的”。但我们发现,当你切换为火车站思维之后,几乎要采取完全相反的方法。因为晚点的火车伤害的不只是一列车,而是整个车站所有列车都会受影响,甚至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当然,我这里不是否定宫本茂的话,也不是说游戏质量不重要,但就像之前所说,你无法通过完美主义或者个人英雄主义保证产品质量。相反,你通过一列列的火车才能积累质量。可以说,我们的资料片和赛季是受到了玩家和社区认可的,哪怕它们有着不同的规划和限制。比如赛季内容的打磨时间很少,但为什么能做到受欢迎呢?因为我们已经做到了16赛季,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与此同时,这还意味着,每辆列车(赛季)出发之后,你都会看到一些可以提高的地方,你知道回到车站进行调整会有更好的结果,但却必须控制自己不要那么做,因为那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lazy.png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过度加班,Bungie现在是极力避免的,因为你要么永不加班,要么就一直都会加班。因为,哪怕是个人热情或者个人选择,都会给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影响后续的状态,在服务思维模式下,如果过度加班,你就不会有恢复的机会。如果为上一次内容发布多投入一周,意味着下一次发布就少了一周,就会永远落后一步。

唯一的方法,就是杜绝个人英雄主义思想,我们需要可持续的发布和内容研发。不要误会,这么说并不我们完美做到了,而是我们的思想,如果出现计划延迟,我们需要找到并解决问题,确保类似的情况不会发生。

前面我们提到过“过量交付”,这对于火车站是非常危险的。你的每次内容发布,都会给玩家和社区形成一个节奏,如果你一次更新推出两个新副本,到了明年,如果只是增加一个副本,那么社区就会感到失望。

这个教训是痛苦的,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给玩家带来惊喜,但后续却会让他们失望。可我们依然想要这么做、依然想要取悦玩家,不过,我们需要意识到内容节奏,这也是我们仍然在学习的地方。

我们的教训是,你交付的一切,都需要蓝图,我们需要理解这个蓝图如何重复。如果我们不能或者不想重复,那就需要明确告诉玩家,这个蓝图是没办法重复的,以免让他们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lazy.png

最近比较好的例子就是活动的传奇难度,这是Witch Queen资料片一个很重要的功能,玩家很喜欢。我们为此设计了一个蓝图,我们担心未来的资料片能否重复这个蓝图,我们不希望回到游戏刚发布之后的节奏,但结果证明这是成功的。

总而言之,最为核心的问题是,你要重新定义成功,改变之前的研发思维,通过这些方法,我相信任何工作室都能做出重大的改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gamelook.com.cn/2023/06/519779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