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我国航天“揽月”背后的社会力量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news.iresearch.cn/content/202305/471136.s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我国航天“揽月”背后的社会力量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金朝力 陆珊珊      2023年05月30日 10:09

5月29日,中国载人航天发布《关于征集载人月球车研制方案的公告》,为吸纳社会优质力量参与载人月球车研制,探索与任务实施相适应的商业化研制模式。同时,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总的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与本次征集社会优质力量对应的是,我国民间资本已在火箭发射、遥感应用等诸多航天领域取得突破。同时,互联网企业、汽车制造企业也纷纷跨界布局,在卫星互联网、太空旅行、深空探索等新兴应用场景上不断拓展。

公开征集早有先例

北京商报记者在中国载人航天官网上看到,《关于征集载人月球车研制方案的公告》的征集内容要求:根据载人月球车研制主要要求,论证提出载人月球车总体研制方案建议,具体方案内容应包括任务需求论证、总体方案设计、主要关键技术、安全性可靠性设计、研制流程、质量进度保障以及商业模式、经费需求等。

此外,载人月球车向社会公开征集并非个案。今年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就向全社会发布了《关于征集空间站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总体方案》、《关于征集通过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搭载航天育种实验项目的机会公告》、《关于征集通过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搭载科学技术试(实)验和应用项目的机会公告(第二轮)》等多个公告。

在当天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表示,近期,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总的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开展月球科学考察及相关技术试验,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务,形成独立自主的载人月球探测能力,将推动载人航天技术由近地走向深空的跨越式发展,深化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认识,为月球科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林西强介绍,针对这一目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前期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论证的基础上,已全面启动部署研制建设工作,包括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飞行产品,新建发射场相关测试发射设施设备等。他表示,后续,将强化科学管理,强化竞争择优,强化开放合作,扎实推进各项研制建设工作,确保如期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

在此次公开征集载人月球车之外,林西强称针对载人登月任务科学载荷、载人月球车方案征集,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名称征集等,也将陆续发布相关公告。

民营企业占比达80%

与本次吸纳社会优质力量对应的是,我国商用航天早已有了蓬勃发展之势,而民营企业则是商业航天重要参与者。根据36氪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洞察报告》,我国商业航天参与者主要分为民营企业、中国科学院系企业和航天系企业,航天系企业又可分为航天科工系和航天科技系。腾讯研究院数据则显示,目前商业航天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达80%,中科院系企业和航天系企业平分秋色。

从产业链看,商业航天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卫星与火箭制造商,产业链中游为火箭发射与卫星运营服务商,产业链下游为应用环节,传统应用场景包括通信、导航、遥感,新兴应用场景包括卫星互联网、太空旅行、太空采矿、深空探索等。

除了本次已经公开征集和即将公开征集的这些航天项目,我国社会资本已经介入航天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北京瑞风协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风协同”)便是国内最早研发试验验证CAT工业软件产品的厂商之一,公司的一项重要业务便是利用CAT工具软件助力航天器研发试验,帮助用户高效完成试验设计、试验采集、试验分析、试验评估,积累研发试验数据资产。

“像固体火箭发动机需要进行几十万次的试验方可成功,通过CAT软件可以帮助用户提高研发试验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减少研发风险。”瑞风协同副总经理刘静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瑞风协同已经为神舟、长征、天宫、嫦娥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和重点项目提供过产品和服务。

在卫星领域,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航天”)则是其中的佼佼者。据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刘畅介绍,在不到11个月的时间里,银河航天完成6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的全部设计、总装、测试、试验和出厂,这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其中,用于6颗卫星整星AIT的时间仅约75天。要知道,在过去严格遵循“设计-装配-集成-测试”流程的卫星制造,每家公司一年不过生产几颗,个别大的、精密的、高轨道的卫星甚至需要多年才能造一颗。

商业航天后来居上

在社会资本进入航天各环节的背后,是我国已逐渐成熟的商用航天产业。我国的商业航天产业起步于2015年前后,零壹空间、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民营火箭企业,以及银河航天、天仪研究院、微纳星空等卫星企业先后成立。

泰伯智库预测,2023-2028年,商业航天产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2025年仅中国市场规模就将达2.8万亿元。万亿级新兴产业,引发市场和资本的巨大兴趣。

起步较晚的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势头迅猛,有后来居上之势。像2018年5月,零壹空间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用亚轨道火箭”成功发射;2021年12月,星河动力首次实现国内民营火箭一箭多星商业发射。同年,由天仪研究院与电科38所合作研制的海丝一号卫星在印度尼西亚发生6.2级地震后,提供了全球第一份有效的卫星遥感数据。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近八年,全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其中2017年至今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航天、天仪研究院、微纳星空等卫星企业先后成立。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民营企业于火箭发射、遥感应用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互联网企业、汽车制造企业也纷纷跨界布局,推动业务创新。2022年6月,吉利旗下时空道宇公司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其自主研制的9颗卫星,用于构建高精度导航系统,推动自动驾驶、无人机和物流发展。网络服务公司连尚网络推出混合轨道卫星星座计划,旨在实现地面网络未覆盖区域的互联网接入。此外,阿里、腾讯、哔哩哔哩等互联网企业均曾与商业航天公司合作进行卫星发射。

“相较于美国的星链计划,我国的商业航天虽发展磅礴,但还有很大空间。”刘静宜表示,“有更多的企业主体关注或加入商业航天是一件好事,在未来将进一步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