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4%B9%E8%BF%AA%E5%8D%97%C2%B7%E5%86%AF%C2%B7%E6%9D%8E%E5%B8%8C%E9%9C%8D%E8%8A%AC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

播报 编辑 锁定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德国地理学家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早期所留下的背景资料不多,据知他可能在奥地利的提罗尔(Tyrol)和罗马尼亚西部的德兰斯斐尼亚(Transylvania)受教育;在1860年到 1862年之间,李希霍芬曾在亚洲的许多地方,例如锡兰、日本、台湾、印尼、菲律宾、泰国和缅甸等地旅行。1863年到1868年间,他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做了大量的地质勘查,他的研究间接导致了加州后来的淘金热潮。1868年到1872年间,他转到中国做了七次远征,这段时期中,他正式地指出罗布泊的位置(新疆已乾涸的咸水湖,旁边有古楼兰遗址)。
中文名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 外文名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国    籍 德国 出生日期 1833年 逝世日期 1905年 主要成就 正式地指出罗布泊的位置 代表作品 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
1872年後,李希霍芬回到欧洲担任地质学教授,他在1875年到1886年间都待在莱比锡大学,1886年後则转到柏林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Friedrich Wilhelm University),在他众多学生之中,最出名的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李希霍芬晚年担任德国地理协会的会长多年,并协助成立了柏林水文学院。
在近代地理学领域中,李希霍芬被视为重要的先趋,他在世界各地的地质纪录与观察结果、文献都非常详尽,倍受学者推崇。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知名的飞行员Manfred von Richthofen(有红色男爵the Red Baron之称)是李希霍芬的侄子。
中国西部的甘肃走廊南缘山脉,曾有一部份的英文名称是依李希霍芬的名字命名的,如Richthofen Range,也就是今日的祁连山脉。
1860年和 1868年,德国著名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先后两次来中国进行地理、地质考察,撰写出对中国地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宏篇巨著——《中国》。
两次来华进行地理、地质考察
1860~1862年,李希霍芬随同普鲁士“远征团”赴亚洲东部进行地质考察,于 1861年到达中国上海。但当时由于受到清朝政府的限制,他仅困居上海,实际上未能进行任何考察活动。
1868年,李希霍芬获得加利福尼亚银行的资助,再次来华,进行实地地质考察。后来,他又获得上海外商会的资助,精心设计了七条考察路线,以上海作为基地,从 1865年~ 1872年四年间,足迹遍及中国 18个省区,进行地理、地质考察,其考察范围北抵辽宁沈阳,西到四川成都,南到广州(包括香港),东到舟山群岛,时间之长,地点之多,均非他人所能及。
李希霍芬从上海外商会获得资助的条件是,对考察地区获取的地理和地质资料、物产、人口、交通、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经济概况,及时向商会作专题报告。从而,也充分凸显出李氏来华进行考察的目的和背景。

第一条路线

1868年 11~12月间,主要地区是杭州、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地,尤以舟山群岛考察最详。

第二条路线

从 1869年 1月,再次赴南京、镇江,转入湖北(武汉及汉口)。

第三条路线

从 1869年 3月开始,相继有半年时间,主要考察山东郯城、临沂、泰安、济南、章丘、博山、潍坊、芝罘。
1877年,他曾专门提交报告《山东地理环境和矿产资源》,文中强调青岛之优越的地理位置,并渲染胶州湾良港之说。后渡海到达辽东半岛,包括瓦房店、盖平、熊岳;后进入大孤山,到达本溪、沈阳;经山海关,又考察开平、滦县、丰润、玉田及一些煤田;经通州再度进入北京及其西山附近,进行地质调查与研究,把北京南口出露的古老地层命名为震旦系。在北京休整后,返回上海。

第四条路线

从 1869年 9月开始,主要是在江西(九江、景德镇附近),转到安徽屯溪,后乘船经新安江、钱塘江到杭州返回上海。

第五条路线

从 1869年末到 1870年初,从上海直达香港,进入广州经北江到湖南宜樟、郴州,乘船沿湘江、洞庭湖入长江到汉口转入河南洛阳、晋城到山西太原、阳泉到河北正定到达北京,从天津返回上海,重点考察了山西、陕西煤矿资源。在这次考察中,大约在 1870年,李氏从北京发出的信中大肆渲染了“中国是世界上第一石炭大国!”“山西一省的煤可供全世界几千年的消费!”并绘制成中国的第一张《中国煤炭分布图》。
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洛阳,考察了南关的丝绸、棉花市场,参观了山陕会馆和关帝庙,在《关于河南及陕西的报告》等著作中,首次提出从洛阳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有一条古老的商路,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

第六条路线

1871年 6~8月间,先从上海到宁波,进天台山到金华、桐庐等县,经兮水县进入天目山,越过千秋关,到安徽的宁国、泾县,到达芜湖,乘船再到镇江,在此往返南京、镇江数次,进行较细致的地质考察和测量。

第七条路线

从 1871年 9月至 1872年 5月,是他七条路线考察中时间最长的一次。从上海乘海轮至天津到北京,再次对西山斋堂等地进行考察,经鸡鸣山、宣化到张家口,转至大同、五台山考察,发现“五台绿泥片岩”。到太原沿汾河河谷南下至潼关,入陕西经西安到宝鸡。据有关文献记载:河西走廊南缘山脉,曾以李希霍芬命名,如“ RichthofenRange”,即今祁连山脉。李希霍芬此后转向褒城,入沔县,越五丁山后入四川广元、梓潼经绵阳抵达成都。李希霍芬在《四川记》中盛赞成都是中国最大城市之一,也是最秀丽雅致的城市,还感叹都江堰灌溉方法完善,在世界上无与伦比。随后,他转入嘉定(乐山),经岷江,顺长江返抵上海,途中对三峡地区考察甚详,“收获”最大。
李希霍芬在七条路线的考察中,记录了大量野外地质资料,搜集和采集了大量的化石、岩矿标本;绘制了考察地区的地形图、素描图、地质图和地层剖面图等。考察的间歇,他及时撰成报告,把所观测到的景象,按承诺向外商会报告。外商会在 1903年将李氏的“报告”汇集成两大卷册,取名《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报告书》。
1872年,李希霍芬返回德国,受到威廉二世的嘉奖和赏识,学术和社会地位青云直上,一时名跃全球。
在普鲁士政府支持下,李希霍芬集中精力整理和撰写他在中国地理—地质考察专著。从 1877~1912年,历时 35年,完成了宏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简称《中国》)。全书共五卷,另有地理和地质图册两集。
第一卷于 1877年出版,由他自己执笔撰成,主要论及中亚及中国区域地理概貌,其中有关中国历史地理内容,更为丰富而珍贵。
第二卷于 1882年出版,由他自己主编而成,主要包括考察区域的自然、地质、矿产资源,以及社会和经济内容,涉及辽宁、山东、山西、甘肃、陕西、河南等地。
这一卷涉及内容最为丰富: 1822年在五台山发现的五台绿泥片岩,为建立我国古老地层系统—寒武纪之五台系(上)和滹沱系(下)奠定了基础; 1871年提出“震旦”一词,把早古生代至元古代一大群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命名为震旦系,并以北京南口出露的地层为标准;在河西走廊南缘调查了今祁连山山脉,有的以自己名字命名,同时还指出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及楼兰遗址;把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古道称之为“丝绸之路”;在华北、西北调查中,提出黄土成因的“风成说”等。
第三卷于 1912年出版,是五卷中最后出版的一卷,由他的学生 E.迪森主编,这时李希霍芬已经逝世 7年。此卷内容包括李氏在四川、湖北、湖南、广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考察笔录、考察资料等;其中也选入了李氏未曾考察过的地区,如贵州和西藏,是借助他人的资料编入。
第四卷于 1883年出版,主要汇集了考察中采集的古生物化石,鉴定和研究,邀请各门类著名古生物学家鉴定、描述和分类等,这些古生物学家有 F.富林硒、 E.凯谢尔、 G.林斯特洛姆、 C谢瓦洛尔、 A.谢亨克等,收集了考察中最为珍贵的资料和图片。
第五卷于 1911年出版,由迪森主编。
两本图集中,第一册于 1884年由李氏自己编成,于 1885年出版,内容包括中国北部地区地质、地理图 12幅。第二册于 1912年由 M.哥罗尔博士主编,收入了考察中属于中国南方地区的地理、地质图 15幅。图册在编选中,也参考了他人的文献资料和图谱,属于官方发表的材料就有 160种,反映出当时对中国地理、地质所能达到的认识高度。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 1833- 1905),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质学家。 1833年 5月 5日生于巴登符腾堡的卡尔斯鲁赫, 1856年毕业于柏林大学。早期曾考察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地质,从事过花岗岩、火山岩、白云岩以及珊瑚成因的研究。
1860年和 1868年,李希霍芬先后两次来中国进行地理、地质考察, 1872年返德后名声大振,受聘于柏林大学、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等担任教授,担任过柏林大学校长,连任过柏林地理学会主席,当选为国际地理学会主席,以及德国、法国科学院院士,成为著名的地理学家、地质学家, 1905年 10月 6日逝世。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