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初次经历情感挫折,这是我 30 天里的变化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9336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初次经历情感挫折,这是我 30 天里的变化

1
初次经历情感挫折,这是我 30 天里的变化
04 月 17 日

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距离自己人生中第一次情感挫折,已经过去整整一个月时间。事情发生之前的过程,说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就不去泰勒展开了,从挫折之后开始聊起吧。

当我尝试着写点东西的时候,会发现很难写出点什么新意,因为毕竟这不算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也许会有人说,哎呀情感挫折这个不是太正常了嘛,即便是写下来,也和我某个时候、某个阶段想得一样,你还是经历得太少啦。

诚然,对于不少人,这也许是一条走过好几遍的道路,但是对我来说。却是一段全新的历程。由于是初次经历,这一个月以来,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心态和认知几乎每天每夜都在发生变化,持续不断地刷新。我想,人类的情感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复杂和多样的事物,这也造就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经历。而在这些经历面前,每个人又都有自己不同的应对方式。所以,也许我可以提供一些不同的思考角度,让某个点在不经意间给你一些共鸣。另一方面,也希望你可以和我一样珍视自己的经历,相信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且从中萃取出新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的情感。

所以,我在思考了许久之后,终于还是决定把它记录下来,和各位一起分享。

1
1

「最初的七天」与多巴胺的戒断反应

最开始的几天是最难熬的,我在生理上发生了各种变化。当然,这个「几天」是个约数,具体时长就因人而异了。

生理的变化往往和内分泌的变化挂钩。当意识到自己对对方动心的那一刻,多巴胺的分泌就开始超级加倍。而感情挫折,则伴随着多巴胺突然断供所带来的强烈的戒断反应。

在最开始的几天里,这种戒断反应让我丢失了胃口和睡眠,每天基本只吃一顿饭,晚上休息三四个小时,整个人猪脑过载,生活完全宕机。那段时间,自己胸口一直都感到压抑得喘不过气,频繁停下来深呼吸,初次经历的我甚至还以为自己肺功能出了问题。当然,我后来才知道,原来大家都会这样——这显得我很笨比。

「最初的七天」里,恢复多巴胺的供给是最为困难的事情,因为过往的刺激源已经「此路不通」了。最开始,我依然难以抑制自己奔逸的思绪,会经常给对方发小作文,并期许着自己可以用平常的心态,来恢复正常的交流。显然,事实证明这很扯。

对方的耐心给了我足够的缓冲余地来处理自己的情绪,也让我逐渐意识到自己这样做的不妥。有趣的是,「意识到不妥」反而又带给我持续的不安。在和好朋友聊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反复问她,这个事情自己是不是处理得不太体面,她安慰我说:不用想得太多,你一直都是个体面人。

于是,在想明白了之后,我主动切断了彼此的交流。这一天已经是第 7 天。

1
1

感性层面:「处理情绪」的三个阶段

想让多巴胺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其实说穿了就两条途径:

新的恋情很好理解,它可以代替过往的刺激源,接管情感和内分泌的调节。所以「解决失恋最好的办法就是谈下一段恋爱」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是鉴于自己这种「冰山难融」的慢热性格,迅速投入下一段感情显然不是很现实,所以只剩下一条道路,就是依靠时间。

转移注意力真的有用吗?

起初,我希望通过忙碌来让自己变得更充实,并且借此忘却悲伤的情绪。或者换句话说,其实就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转移注意力听起来很有用,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

用购物来转移注意力

第 3 天,也就是周六,我一个人坐地铁去了壹方城,一口气买了好几件好看的新衣服。周日,我又去买了新的眼镜,我很喜欢波士顿形状的镜框,每次戴上它的时候心情都会变好。后来,我还会在工作日下班之后,独自坐一个半小时地铁去后海,买些喜欢的佩饰。由于是夜里,商场里已经没什么人,店里只有一名店员,我一个人安安静静挑选、试戴、结账,然后再坐一个半小时地铁,深夜回到家。

显然,购物的满足感带给了我不少多巴胺,虽然我心里也清楚,这种满足感并不是可持续的,但是去商场「买买买」确实有效地帮我度过了最起初的两天。

用忙碌来转移注意力

在购物中度过了第一个周末,迎来了新的一周。周一晚上下了班,我和同事坐了一个多小时地铁去吃夜市。在充满烟火气的小吃街,我感受到了片刻的松弛。第二个周末,我一个人去了广州,找朋友一起爬山,一边看日落一边聊了一路,感觉到心情有切实地变好。后来,情绪逐渐恢复,但是依然偶尔会夜来非。于是我去酒吧找个酒局,听听音乐,打打狼人杀和剧本杀。这已经是二十来天以后的事情了。再后来,我也会和朋友们一起去同事家里吃午饭。我非常喜欢和三五个人的小团体一起相处,因为人数不多不少,是最让我舒适的交流密度。

看起来很现充是吗?但是这些三不五时的社交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如果不是为了排解情绪,这些事我大概率都不会去做。

第一次在上完一天班之后,还有精力折腾二十公里去吃夜市;第一次周末去另一个城市找朋友一起爬山,甚至是来深圳生活之后第一次爬山;第一次去酒吧和陌生人约酒;第一次在工作日去同事家里吃午饭……

尽管其中有一些并不是我原本乐意去做的,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做这些来让自己感觉到忙一点,因为如果可以把自己闲暇的时间全部都安排出去,也许就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感到悲伤了。

但是现在我想说的是,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很可能没法让自己真正变得更好。

转移注意力只能稀释悲伤,无法恢复元气

无论是给自己找点事情做,还是提高社交频率、培养一些新的爱好等等,短期内固然可能很有用,但是治标不治本。因为人总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忙碌,总有闲下来的时候。转移注意力只能短暂地稀释悲伤的情绪,却无法让正常的情绪真正得到恢复。在忙碌的当时所冲淡的郁结,会在暂停忙碌的一瞬间全部又反馈回来。

就如同吃夜市那天,我和同事下了地铁,骑上小蓝车。在某个路口,同事甩开了我二十米。就在这短短的那一瞬间,我感到自己掉入了整个世界的缝隙,那些刻意去回避掉的悲伤全部又侵袭全身。

忙碌带来的疲惫会加重身体的负担

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这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为了让自己忙碌起来,会强迫自己去做一些自己原本不喜欢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充实和疲惫之间的界限其实是非常模糊的。把疲惫当作充实,恰恰会让我误以为自己的状态在走上坡路,而实际上呢,其实只是在用一些「无意义社交」来饮鸩止渴罢了。

这段时间我真的很害怕自己闲下来,给自己盖了一个「忙起来就会变好」的思想钢印,从而增加了许多无意义社交。去酒吧约个酒局,然后打打剧本杀解解闷,听起来确实比闷在家里要强不少。但是说实话,喧嚣的环境、酒精对肝脏的点对点爆破、凌晨 1 点散场的疲倦,这些反而会让我身体的负担更重。午夜散场之后,我一个人沿着街道往回家的方向走。直到走到最后一个十字路口的时候,我才终于又找回了一些久违的松弛感。

释放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讲出来

最初的几天里,我每天都会和朋友聊天,交流自己最新的想法和状态。在意识到转移注意力只能暂时逃避、而无法真正释放坏情绪的时候,我开始想办法给情绪寻找一个出口。所以,我选择了更加频繁地和朋友们交流。

一周下来,我分别和十几个朋友聊了这件事。实话讲,和朋友聊天是一件让我感到特别幸福的事情。因为互相之间都足够松弛,所以只要打一声招呼,就可以直接聊上一两个小时,无论是给我提供帮助和建议,还是仅仅陪我聊会儿天。真诚地感谢这段时间一直陪伴我的朋友们。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尽相同,所以即使是对于同样的一件事情,在和不同的朋友聊天的时候,也可以听到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有的朋友会赞扬我的真诚和纯粹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还珍贵的品质,也有的朋友会觉得这件事情听起来就很不靠谱。有的朋友希望我可以看清楚现实状况,保持理智。有的朋友则认为感情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时间和方式还差了那么一点火候。还有的朋友认为,任何悲伤或者留恋的情绪都是正常的,她会建议我不要想着让自己别难过,尽情难过就行,至少确实证明自己喜欢过对方。

如果说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地释放情绪的话,找人倾诉永远是有效的。一方面,在互相交换彼此经历的过程中,我和朋友们也许都会对某些点而产生共鸣,这样在朋友给予我安慰的时候,我也感到了自己的做法被人理解。另一方面,在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我去表达自己感受的过程,其实也是梳理情绪和经历的过程,所以在表达的同时,我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当然,朋友们也会顺带着提出一些他们认为正确的解决方法,这些解决方法里面,有的可以帮到我,有的也许不太适用,但是无论如何,都可以让我感觉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孤独地面对这些问题。

充分体验情绪,而后恢复元气

以上和朋友们的这些交流,全部发生在最初的一周时间里。而后,随着悲伤的情绪逐渐释放,正常的情绪也在慢慢回归。

虽然情绪逐渐排解,但是在这期间,我依然很难将喜欢过的人从自己的生活中完全剥离。和有的人选择「眼不见为净」不同,我完整地保留了与彼此相关的物件,并且即便到了写下文章的今天,我依然时常关注对方的动态,甚至关注的频率远远高于自己遇到这次情感挫折之前的频率。在每天关注对方动态的时候,同事笑我怎么还是过不去这个坎,问我为什么不干脆屏蔽人家。我也自嘲说,人类这种生物真是贱,明知道看了会难受但是还偏要看,看完难受,难受完又看。

但是只要是在合理的限度之内,我并不会刻意的去遏制自己已经产生的坏情绪。情绪聚焦疗法(EFT)中的一个观点我觉得非常有趣:

人在没有到达一个地方的时候,是无法离开那个地方的。

人们必须经历到他们所不愿意承认的情绪体验,才可以得到改变。

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认同一位朋友的看法,就是既然难受的话,就让自己难受好了。所以我选择让自己处于一个自然无干预的状态,充分体验自己潜意识里的感受,捕捉自己可能否认过的情绪,这样才能够生成新的情绪,自己的元气也由之而慢慢恢复。

总之,这就是这一个月以来,我对待自己情绪的过程,一个从「回避」,到「释放」,再到「恢复」的过程——用忙碌来回避情绪,用交流来释放情绪,以及用充分体验来恢复情绪。

1
1

理性层面:如何「提高认知」

坦然地接纳自己对爱情知之甚少这么个事实,并不能铸造任何武装,来让我抵御下一次情感海啸的来袭。所以除了调整情绪,我还需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提升自己的认知。

方法有很多,比如前文提到的和朋友们交流、听取不同的观点,就可以算是方法之一。对于经历简单的我来说,这个就仿佛是一个咿呀学语的阶段。就和婴儿学说话一样,他会去听这个人是怎么说话的、那个人是怎么说话的,也许这个人说话腔调标准一点、那个人说话带点口音等等,在不断地听的过程中,自己也就越说越像了。在这件事情中也是一样,既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观点,那么我就会去对比大家的看法,然后从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逻辑和价值观。

认知是会产生偏差的

在提升认知之前,我觉得有一件事情更为重要,就是让自己大脑中感性的部分得到冷却,这样才能理智地看待问题本身。因为,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受到感性情绪的强烈影响,认知是会产生偏差的,而此时自己往往很难意识到,所以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判断。

我第一次尝试梳理自己「为什么会喜欢对方」这个问题时,是在第 7 天,也就是自己主动和对方戒断联系的那天。那个时候,我把喜欢对方的原因归结为内心的孤独感。我会把自己温润柔软的行文风格当作孤独、把视频创作的瓶颈当作孤独、甚至把「创作」本身当作孤独。

这种孤独感的确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事实上,当我一次又一次和朋友交流之后,我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孤独,也没必要把自己搞得一副没几个朋友的样子,因为我朋友还是蛮多的,而且他们对我都很好。我拥有许多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叫出来深度聊天的挚友,也有很多关系非常融洽的同事。而在深圳,只要我愿意出门,似乎随时都可以找到朋友一起出来约局。这些都在过去的这一个月里面,一点一点让我对自己先前形成的认知产生了动摇。

认识自己的情感

于是,时隔 20 天的时候,我又再一次认真思考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喜欢对方。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多次想要罢笔,因为这种 crush 一个人的经历似乎大多数人都遇到过,连「crush」这个词汇本身也由于它在这个时代里俯拾皆是,而带上了一层轻率和廉价的色彩。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里讨论 crush 的话题,已经是 2010 年时候的事情。书中把 crush 定义为「短暂地、热烈地但又是羞涩地爱恋」,并且在 crush 和爱情之间拉了一条泾渭分明的边界:

糟糕的是,人们总是把 crush 误以为是爱情,败坏那份幻想的轻盈。人们迫不及待地要从那瞬间的光亮中,拉扯出一大段拖沓的故事,最后被这拖沓淹没,深陷泥沼、积重难返。

对我来说,我曾经波澜不惊地把对方当作一个普通朋友,甚至连亲密朋友都算不上。但是从某一刻开始,crush 的闪电迅速朝我劈来,我把彼此界定到朋友之上的关系,再往后自然积重难返、不好收场。

在跟朋友们聊的時候,我表示相比对方喜欢上某个其他人,我都没那么难受,我难受的是我会因此而失去一个互相理解、无话不谈的、非常同频的好朋友,这对我的打击其实更大。如果按照这么来想的话,那我所被吸引的的,其实也只不过是在和对方交流过程中用言语来互相鼓励、互相排解情绪、互为树洞,然后自己渐渐对她产生信任和依赖罢了。那是否可以表明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喜欢呢?如果是的话,那真正的喜欢又该是什么样子的呢?不管如何,最终结果是我帮她度过了一段空窗期,过渡到下一段亲密关系,而我自己却陷在这种 crush 里面了。

对自身情感的思考,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向内探索」。这让我可以关注到自己的情感上正在发生的变化,并往深处去挖掘,针对性地寻求答案。比如我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读《送你一颗子弹》这本书里面《论爱情之不可能》这一章节里的《Crush》这篇文章。甚至我可以直接去询问 ChatGPT,它会在几秒钟之内给我答案:

Crush 和爱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Crush 是一种浪漫的喜欢或迷恋,通常基于对某人的外貌、性格或其他特质的欣赏。在很多情况下,crush 是短暂的、没有深度的,可能会迅速消退。有时,crush 可能会发展成为更深层次的感情,但这并不是唯一结果。

相较之下,爱情是一种更为复杂、深入的情感联系,涉及到亲密、信任和关爱。爱情通常需要时间去培养,涉及到双方在情感、心理和生活各个层面的相互了解和支持。在爱情中,双方会为了对方的幸福和成功而努力,共同应对挑战。

总的来说,crush 和爱情之间的关系是:crush 可能是爱情的一个起点,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Crush 更像是一种初步的、浅层的喜欢,而爱情则是一种更深入、持久的情感纽带。

但是,光「向内探索」还不够。闭门造车式的思考并没有办法帮助我打破认知壁垒。我还需要找到更有效的「向外探索」的方法,来延展我对爱情这个话题的认知宽度。

与他人的经验对话

于是,我打算主动去寻求一些新鲜的知识给养。

前文说到,第 3 天的时候,我开始通过购物来转移注意力。同时这一天,我也开始看一些关于爱情的电影。第 5 天,我开始阅读关于爱情的书籍。当时我只是把这些也当作「用忙碌来转移注意力」的一部分,希望可以排解一下情绪。所以这些也和其他忙碌的事情一样,都并不是我原本乐意去做的。如果没有这次的经历,我可能并不会去主动接触一些关于爱情的文学和影视作品。

我算是一个不常看书的人,比起经常阅读、动辄就读了好多好多本的人来说,我读得可能更慢一点,每一页都仔细读,所以一本书会读很久。某一天,我在阅读梁永安先生写的《梁永安的爱情课》,读到这一段:

恋爱是绝对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绝对不要期待通过恋爱去改变一个人,那完全是幻想。

人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因为它是人家在二三十年的生活中养成的,是根深蒂固的,你指望在相遇的这么几个月或几年里改变一个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读到这儿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把书里面的「恋爱」换成「喜欢一个人」,那应该也是成立的。

这段时间里面,我依然会经常把彼此聊天的语音翻出来听。因为在语音里,对方曾经建议我早点睡觉、多锻炼身体,所以我也就利用此来督促自己。其实这也不算是什么坏事吧,我想的是,毕竟有这么个方法来鞭策自己,如果能够照着做,倒是真的会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但是有趣的是,自己真正照着做的次数却寥寥,每天还是会很晚休息,锻炼身体更多是在唱高调——没错,即便是自己喜欢的人所给出的建议,我其实也并没有做到。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发现自己需要搞清楚,在什么情况下我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肉眼可见地更好,而什么情况下不能。我以为和喜欢的人互相聊天督促,会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但是并没有;我以为遇到感情挫折之后,生活会更坏,但是我却反而因此增加了许多有效社交。如果没有这个事情,我也就不会在周末坐动车去广州找朋友一起交流,但是事情发生之后,确实给了我这个动力。此外,继续培养自己小爱好,或者刺激到自己去看书、看电影,这些都反而让我变得更好了,生活也从过往的泥淖中又焕然一新起来。

就像这样,在阅读某一段文字后,我就联想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并且获得一些理性的开导。同样地,当我观看《花束般的恋爱》这部电影的时候(这是我第一次观看爱情片),也对 crush 和爱情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些存在于我潜意识里的疑惑,在我读到相关的作品的时候,就会不经意被 cue 到,然后像《塞尔达》里的八爪怪一样浮出水面,让我看见。

所以,「思考自己的情感」和「与他人的经验对话」这两件事同等重要。前者是先找到问题,再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方法;后者是先去扩大认知,然后在这途中,会发现自己潜意识里某些仍未被注意到的困惑也都迎刃而解。

1
1

自我沉淀与创作红利期

按理来说,这篇分享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但是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件事情让我把这段如同柳絮一般浮在空中的挫折经历给沉淀了下来,所以我把它放在了文章的最后一章里面,希望可以把这篇文章的调性压得更实一点。

记得在最开始的时候,我把「创作作品」归结为孤独的体现。创作可以看作是与人交流的一种方式,而这种形式的交流往往是单向的,很难收到对等的反馈,所以,利用创作来排解孤独、却又因此而更加孤独,这让我开始变得抗拒创作。显然,就像前文提到的那样,不久之后我就发现了自己其实并不孤独,所以创作的热情又恢复回来。有趣的是,情感的挫折似乎往往能够激发人的灵感,打磨出比平时更加出色的作品。

那段时间,我断断续续在剪一条去年国庆的旅拍视频,但是一直找不到头绪。当时,旅行结束回到深圳之后,第二天就回归了两点一线的工作节奏。这让我感觉 7 天的旅行如同做了一场梦。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自己对于那次旅行的记忆就越来越模糊了。这一搁置,就搁置了半年时间,直到我遇上这次经历。

旅行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吗?喜欢一个人呢?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记忆,都是真实的吗?还是说我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呢?为什么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交浅言深呢?我们的生命,真的能够像日出那样,向上而且温暖吗?又或者只是我们心里的美好祝愿呢?我心里还有数不清的问题想问。

录完视频的旁白,我靠在椅子上,眼睛望着天花板,泪水流了很长时间。对旅行意义的困惑,混杂着对爱情的迷茫,促使我在一夜之间剪完了这条搁置半年的旅拍视频。我清楚地记得,在清晨六点半,我把这条通宵完成的片子发布出来,然后沉沉睡去。这一天是第 17 天。两天之后,片子上了「新片场」的首页。又过了一天,被加上了编辑精选。再后来,被收录到了「新片场月排行短视频/vlog分类 Top10」。

虽然困惑仍在,但是这四舍五入也算得上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自我沉淀。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受情感挫折困扰的时期不失为一段「创作红利期」。因为这段时期内,我们总能够或多或少地增加一些同理心,从而创作出更加富有共鸣的作品。所以,受到伤感、悲痛、失望等各种情感折磨的时候,不妨将它们混合在一起搅拌搅拌,然后当作燃料加入到创作的火焰中,也许可以让它烧得更旺一点。

即使作品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加出色,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个创作的过程,远比结果珍贵得多,它可以激发我们更加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哪怕仅仅是作为情感宣泄的一个途径来治愈自己的心情。创作时忘我的「心流」状态,也可以作为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帮助我们暂时忘却悲伤。这种创作和沉淀,并不一定非要多么惊天动地,哪怕是最简单的记录,隔三岔五写点流水账,将来也可以回过头来翻翻合订本,给未来的自己带来一些帮助。

视频上首页那天,我点进新片场的后台,看着视频下方以万为单位的播放量出神。其实对我而言,这也只不过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我截图发了朋友圈,当看到熟悉的头像出现在点赞栏里的那一瞬间,我感觉时间凝固了几秒。在这几秒里面,自己又振作起来。

1
1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