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亲自下场造芯,ARM 不为背刺客户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cn.technode.com/post/2023-04-26/arm-making-chips/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为给即将到来的IPO造势,知名芯片架构授权商ARM即将正式介入芯片产业链,从事芯片设计与制造。

作为主流的芯片架构授权商,ARM的躬身入局对于芯片产业链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发展、全球科技投资者焦点以及中国的芯片自主自立自强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而业界一方面担忧着ARM即将给芯片行业中游设计与制造企业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也在畅想这一龙头的参与将给整个半导体市场注入何种新动能。

为上市讲新故事

据报道,软银集团旗下芯片设计公司ARM与三星、台积电等芯片制造伙伴合作开发一款新的半导体产品,以展示自己在芯片制造方面的能力。

约半年前,ARM组建了一支较大的“解决方案工程”团队,来主导此次原型芯片的研发工作。今年2月,ARM又从高通挖来了“骁龙”芯片研发的负责人Kevin Kechichian来领导该团队,此人还曾任职于芯片制造商恩智浦半导体。

今年晚些时候,ARM将在纳斯达克进行IPO。在消费电子依然疲软的当下,若能推出自研的最新ARM系移动芯片,一来可以讲出更动人的投资故事缓解严峻的市场和资本压力;二来可以吸引新客户,推动业绩增长,亮化财务报表

同样是为了增收,ARM此前还计划调整其商业授权模式——不再根据芯片的价值向芯片制造商收取使用费,而根据设备的价值向原始设备制造商收取使用费。由于智能手机的平均价格远高于其内部芯片,变更后的授权模式将使ARM从同样的销售中赚取比之前多出几倍的利润。

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用的移动芯片组几乎都基于ARM的设计和架构。高通、三星、谷歌、苹果、联发科等公司在生产定制芯片组时,仍主要依赖ARM的设计。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四季度,基于ARM的芯片总出货量已超过2500亿块,单季出货量达到创纪录的80亿块。头顶芯片产业标准制定者的光环,ARM单季营收仅为7.46亿美元,显得有些“头重脚轻”。而进军芯片制造、更全面地参与芯片产业链,则有助于ARM戳破自身IP授权利润的天花板。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指出,对全球芯片半导体产业链而言,ARM作为行业标准制定者亲自下场自研开发芯片本身并不算新闻。当一个科技细分市场的利润极高,或者行业标准制定者有着强烈的战略需求的时候,往往会发生标准制定者不满足于收取各方专利,要参与市场博弈的情况。

亲自下场自研芯片设计与制造,对于ARM的战略意义非同一般。PCCM专家安光勇表示,这不仅可以帮助ARM在芯片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也有助于提高ARM的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强的支持。

和芯片客户抢生意?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将是ARM有史以来最先进的芯片制造项目,这些芯片将主要用于移动设备、笔记本电脑和其他电子产品等,产品的目标客户定位在芯片制造商,而不是软件开发商。

这可能意味着,ARM未来将与曾经的客户——高通、联发科等芯片产业链中游企业展开正面竞争。尽管以上产品尚且处于原型阶段,且ARM目前还没有出售或授权这些产品的计划,却足以引发业内人士对市场格局变动的恐慌。此前,ARM与高通的许可和商标纠纷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叠加此次自研芯片计划,有观点指出这可能会导致ARM将自己的芯片客户推得更远。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长久以来,ARM以半导体产业中的“中立者”身份自居,除了授权IP技术给芯片公司,自己从不造芯片产品。此前虽也与三星等共同制造测试芯片,其目的也是让软件开发客户熟悉产品。在客户高度集中的背景下,ARM此次打破中立身份亲自下场,也并非为了打击中下游市场及核心客户。

上述专家指出,ARM参与芯片设计与制造之后,和高通、联发科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存在互补,而并非市场传言的前者对后者的单方面压制。事实上,ARM自研芯片并不一定会打压高通或联发科,反而很有可能有助于高通和联发科开发市场

作为标准制定者参与标准所在细分市场的微观竞争存在大量先例:比如微软看到全球笔记本市场日渐衰微便亲自上阵做产品,英伟达不满足于公版设计GPU芯片,不仅下场做显卡更利用显卡深度发展AI专业芯片。前者以优秀的工业设计和软硬件结合能力打造的Surface成为windows笔记本的设计标杆;后者利用GPU显卡硬件+CUDA生态架构搭建出一个AI算力帝国。在壮大了自身产业链的同时,微软和英伟达不仅没有让所在行业的其他厂商无路可走,反而利用技术溢出效应让其它厂商获益,把蛋糕做大、友商做强,实现了共赢。

市场策略层面,参考微软和英伟达自研产品会充分考量对业界市场份额的冲击,ARM也不会例外通常,标准制定者的产品产能不会太高,一方面是前期新设计、新工艺的成本曲线居高,另一方面这些产品的目的也并不一定是商业盈利,而是示范效应,最终的大量产能和交易往往要依靠其它厂商。

小结

归根结底,芯片设计与制造不同于芯片架构授权,前者需要更大规模的资本投入以及更长期持续的技术研发。目前,ARM仍是一个芯片产能为零的新晋厂商,且背负着沉重的IPO压力和市场萎缩困境,对于其形成市场冲击的担忧还为时尚早。

至于对中资芯片半导体产业链的负面影响,更是微乎其微。国内芯片自研厂商早已习惯了美国花样百出的制裁和刁难,ARM亲自上阵反而会通过其技术溢出效应,让中资厂商学到更多更先进的产品设计理念,助力中国芯片半导体自立自强。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