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新玩意 140|少数派的作者们最近买了啥?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909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为了满足读者们对于《新玩意》栏目加更的需求,机器人特地邀请了 Matrix 作者们也来聊聊自己近期购买的新奇产品。喜欢本栏目的话,欢迎充电或评论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你的每一次真心夸赞或建议,都是作者前进的动力。

所有内容均遵循 原创、首发、非商务 原则,投稿细则可查看文末。


@yuchen_lea: iPad 随身工作站

我在《 把阅读作为方法:从选书到笔记的经验分享 》一文中提到,为了能随时随地使用 iPad Pro 12.9,我 DIY 了一套被友人戏称像民国卖香烟的解决方案:

1

12.9 的 iPad Pro 确实又大又重,但是对于需要看扫描书籍、论文的我,12.9 的尺寸真的很合适。

初步构思是,平时像单肩包一样背在身上,要用的时候就挂在脖子上,把保护壳的长边抵在腹部,利用保护壳和衣物的摩擦力形成三角结构。这样就解放了双手,地铁通勤没有座位的时候也可以一边看,一边做笔记,而且还不用担心平板摔落,简直完美!

接下来就是要采购合适的配件来实现这一构思。方案中最关键的是保护壳。首先,必须强度够大,iPad Pro 本来就容易弯,背在身上可能的冲击就更多了,因此碳纤维是不二之选;其次,为了 Apple Pencil 的随取可用,需要带笔槽;最后,前盖需要是分离式设计,背的时候能把前盖取下,否则背在身上前盖吸附不紧,会造成反复亮屏锁屏。另外,如果能自带挂绳孔和兼容 Magsafe 的磁吸就更方便了。不过这个不强求,没有的话也可以通过电钻开孔和引磁片来解决。经过多番对比,选了傻熊的 iPad Pro 碳纤维保护壳,主要是 150 左右能拿下 iPad 12.9 的碳纤维壳性价比真的很高,另外,它的结构设计很方便自己打孔。

1

然后是背带,需求是负重强,连接可靠,易于调节长度,支持快拆。这样,如果单肩背和挂脖使用的最佳长度不同,便能快速调节;在家也可以快速把背带拆下,方便平板配合支架使用。最后选了相机领域的成熟方案,peak design Slide lite V2 微单背带。相机背带的负重和连接对于 iPad 肯定够用,Slide 虽然比 Slide lite V2 更宽且有加厚衬垫,不过我本来就有可拆卸的减压气囊肩垫(见下图),配合 Slide lite V2 想必比 Slide 还要舒适。肩背还好,挂脖的时候本来就低头,再加上 iPad 的重量坠着,有一个减压垫还是舒服很多。

1

如果不贴膜,地铁上需要调整合适的角度才能避免反光,很是不便。所以,我给 iPad Pro 贴了类纸膜,不会反光,书写体验提升,而且提供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我不用前盖,这样有划痕至少是损伤膜,而非屏幕)。以我对自己懒惰程度的了解,我不适合那种需要拆卸、收纳的磁吸类纸膜。最后入手 mauk 的类纸膜,虽然确实比一般类纸膜贵不少,但是清晰度、阻尼感、耐用性个人觉得是目前的做的最好的贴膜。

最后,为了配合磁吸支架,在保护壳背面贴了老爆科技的平板强力磁吸片。翻了一圈,感觉只有这款磁力最强,能支撑住 iPad Pro 12.9,其他的磁吸片基本都只能吸住手机。

最终成品如下图:

1

解放双手

1

背后为老爆科技 平板强力磁吸片

这个方案我用了近一年,非常方便随时随地、见缝插针地阅读。

物品渠道价格
iPad Pro 12.9 2018闲鱼3400
Apple Pencil 二代闲鱼600
傻熊 iPad Pro 碳纤维保护壳淘宝150
peak design Slide lite V2 微单背带闲鱼250
mauk 类纸膜淘宝200
JFT 减压气囊肩垫淘宝50
老爆科技 平板强力磁吸片淘宝30

@甜食:Marna 硬化树脂抹布

  • 购入渠道:淘宝
  • 购入价格:21 元

说起来会买这款洗碗抹布其实还是一个寻找「平替」过程中的意外。前段时间在淘宝上无意中看到了 Skyo Scrub 的代购,这种抹布和传统的使用硬质纤维来制造打磨效果的百洁布不同,使用塑料硬化剂来处理类似毛巾的毛圈棉布表面,这样既可以保留抹布本身的柔韧性,又可以让硬化的表面具有相当强的打磨清洁能力。不过 Skyo 的价格实在是有些夸张(我在淘宝上看到的价格一百多元两块),花这个价格买洗碗布确实超出了我的阶级,这种技术看起来也不复杂,经过一番搜索,我还真找到了同类的平替产品,就是日本品牌 Marna 的洗碗抹布。

1

Marna 的这款抹布是单面硬化处理,从产品图上可以看出,绿色面和黄色面的纤维结构实际上是一样的,只是绿色面做了亚克力硬化,黄色面没有。这就形成了和传统的洗碗海绵类似的效果,黄色面可以用来打泡和清洁普通的油腻,绿色面可以用来擦洗粘在餐具上的食物残渣或者烧焦的脏污。

实际用了一段时间后,这款抹布也没有让我失望。亚克力硬化形成了一个恰到好处的硬度,对比常见的双面清洁海绵中较硬的那一面,它可以比较轻松的擦掉大多数有粘性的污渍,应对大多数粘锅形成的焦痕也没有问题。和海绵或者棕刷对比,薄布的形态也更灵活,不会因为形状卡而出现清洁死角。同时,绿色面的硬度也没有过高,像钢丝球那样会对餐具表面产生划痕和破坏,用在常见的陶瓷、金属、玻璃、硬质塑料这样的材质上都不用担心,我在使用过程中反而很少用到比较软的黄色面,一律用硬面来擦,整体清洁效果相当不错,双面的设计也有个额外的好处,使用硬面的时候,手接触到的是软面,不会有扎手的感觉。

当然,虽然作为一块抹布来说我已经很满意了,但它也并非没有任何局限性。虽然经过了硬化处理,但它本质上还是一块相当薄的棉布,用来洗餐具没问题,但拿来洗比如叉子或者菜刀这样的锐器时还是有被划破的风险;对于特别夸张的污渍例如锅底的焦渍,可能还是需要借助于钢丝球等更强力的打磨或是专用清洁剂;同时,鲜艳的黄绿配色虽然挺好看,但擦过烧焦的物资之后也很容易染上黑色,虽然正常用一两天就会褪去,也不影响正常使用,但如果在意的话,确实不怎么美观。

总之,这种比较新式的抹布确实给了我不错的使用体验,如果在未来能有更便宜的渠道,也许我也会试试 Skyo Scrub,看看会不会有更好的效果。

@王百顺BS:Winry 客制化机械小键盘

  • 入手价格:220 元
  • 入手渠道:淘宝

我个人比较喜欢小配列键盘(没有数字区那种),这样的键盘常用区域距离鼠标比较近使用方便,再就是小尺寸键盘占用桌面的空间小,用起来很舒适。但是偶尔需要大量的输入数字那一横排数字效率就不高了,于是就有了买个小键盘的想法,用的时候就拿出来,不用就收起来。
在搜索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款客制化的小键盘,一眼看中。有 15 个按键 3 个可以按压的旋钮,支持 VIA 改建,有 RGB 轴灯!颜值和功能我都很满意于是立即下单。(原本是 149 块钱的,我选了轴灯加了碳纤的定位板加钱加到了 220 块, 加一点点预算的想法害人不浅啊 )

侧面

卖家秀比我拍的要好看的多,不过实物也还好啦

轴支持热插拔,我选的佳达隆乳壳黄轴,灯光看起来比较柔和,想用个比较静音的轴也是为了尝鲜(之后可能会换成段落轴,还是咔嗒咔嗒的好听)换轴很简单直接用拔轴器把轴拔出来,新的轴对准按进去就好了。
(PS :键帽是自己买的,键盘不带键帽)

拔轴

拔下轴之后的样子

开个灯看看:

有多种灯光模式可以自己调,观感还不错,有个不足的点就是从侧面看旋钮的灯光有些亮眼,仔细看就是很明显的灯点光源,不像轴的位置有轴壳遮挡光比较柔和和均匀,加个柔光罩就好多了。

1

开玩 RGB 增益 Buff 之后的样子

再来说说改键

在 VIA 里显示分 0-7 八层,实际可用的应该是 0-3 四层,我设置的第 0 层为常规的数字按键,还有一层用作调整灯光,剩余的两层就设置为一些常用软件的快捷键。

1

可以看到整个键盘实际是 24 个键可用的(旋钮的左旋、右旋、按下可以作为三个键),最大的一个旋钮我用作音量调节,左旋减小音量,右旋增大音量,按下静音。

在 VIA 里还可以设置一些比较复杂的组合键,比如:control+option+command+S 作为 OBS 开始录制的快捷键,control+option+command+1/2/3 作为场景 1/2/3 的切换既能避免和其他按键冲突,又能一键激活。这样一来键盘就成了十几个按键的控制台, 四舍五入就是个没有屏幕的 Stream Deck(一直想要 Stream Deck,奈何太贵了)。

还有一点遗憾就是这款键盘是有线的,连着线虽然更稳定且不用担心电量问题,但总感觉少了些便携性。

总体来说这个键盘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可玩性和实用性都挺不错的,想尝鲜玩一玩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朱近野:Dockcase 6合1 智能扩展坞

我买了个新玩意。对许多人来讲,也许早就熟知、用惯了,可对我来说,还是头一遭 —— 第一次用 ¥300 + 的扩展坞、第一次把显示器用 HDMI 线缆插在扩展坞上。放在从前,要么是直接 C 接显示器,要么是用 C 转 DP 线。至于 USB-A 接口不够用的问题,拼多多 20 多元的转接头,不也能用么?因此,这次的新玩意,的确是给了我新感受。

1

身为扩展坞,基本参数实际上就是可用接口列表:

  • 一个 100W PD 口,用于接电源(工作电压、电流、采用何种协议,都会在小屏幕上列出)
  • 一个 HDMI 2.0b 插座,据说可以支持到 4K@60Hz,不过我接上使用多年的 HP z24s,小屏幕上标出的工况是 4K@30Hz。或许是线缆的原因?或许是显示器太老旧?暂时不得而知。
  • 一个 Type-C 插座
  • 三个 USB-A 3.2 插座
1

要配合的设备是一台 M2 Macbook Pro,用它的场景颇为单调,通常只有两种:

去图书馆,占用一个雷电口,连接上 USB-A 的成者 Aura Plus 扫描仪,快速扫描整本书。

在办公室时,占用一个雷电口,连接外接显示器(有时通过 hdmi 转接 HP z24s,有时换成 type-c 直连文石 Boox Mira),同时用电源供电。

然而实际使用中,我发现把 Boox Mira 连接到扩展坞的 type-c 口,并不能如预期的那样正常显示,反倒被识别成了 480Mhz 速度传输的 USB 2.0 设备,因此还是只能让它占用 MBP 剩余的一个雷电口。

尽管有一点意外,多数时候(比如,不用 Boox Mira)我总是能够空出一个雷电插座备用。但如果不买 ¥300+ 的这个型号,而是继续使用 ¥20+ 的拼多多转接头(这个价位的转接头通常不带 HDMI 转换,只能单独从 MBP 接一条 Type-C 转 DP 或者 HDMI 的线缆以连接外接显示器),也不是不能用,为何要多花钱?是因为 Macbook 用户群当中多有消息,称「充电、扩展」二合一的扩展坞有不算太小的概率会导致主板烧坏。我不知道是否「价格越低,烧坏概率越大」,但 Dockcase 在此型号产品的页面上专门标注了自己防止这种意外的种种设计,并号称如有烧坏主板,经过技术确认后,厂家包赔。那就暂且信他。

但第一次使用这样「严肃」的扩展坞,我不免又有了个新的好奇念头 —— 我该把它和笔记本归在一起,每逢出门就一同携带吗?又或者我该把它当作显示器、扫描仪等等外设的同类,回到办公室的时候,再让笔记本跟它汇合?

我这个念头不算太无意义。「扩展坞」的「坞」从英文 Dock 来,从字面意义说,是船靠岸一般,自身固定不动,等着浮舟时时回来。我还记得许多年前,IBM、Dell 等等厂商为了配合超轻便的笔记本电脑,专门有接口齐备的「扩展底座」配件。此类 6 合 1 的产品,是更像这种,还是更像 U 盘、OTG 转接头之类的随身 Gadget 呢?不知厂商设计时,心中是作何理解的,而我们闲来讨论一下此事,或许对精简自己的「劳作」,也不无作用。

@车不能快:AMX60木头Alice套件

  • 参考价格:1299 元(双模套件)
  • 入手渠道:团购

作为一个键盘爱好者,我手头有不少键盘,所以购买键盘对我来说不是一个需求,更像是一种乐趣,玩客制化键盘就像是玩乐高、模型、手办。不过相对来说,比起钓鱼、摄影之类的,键盘作为爱好还是比较便宜的。

理论上,只要是进行加工定型的材料,都能作为键盘的外壳,木头也不例外。其实这把 AMX60 并非是我的第一把木头键盘,在多年前我购入过一款适配 gh60 的木头外壳,市面上也不乏木质外壳。

1

一青涩拍摄的 60 适配外壳,搭配 MelGeek 的尤达

不过这些木质的键盘始终没有一把能作为我的主力键盘,原因无他,大部分的木质键盘只是作为一个适配 PCB 的外壳,在内胆结构上没有多下功夫,大部分就是简单的船壳结构,打字体验很难称得上舒适,同时木壳开裂和形变的问题也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悬在上头。

这次购入木匠周的 AMX60 也是思索良久,首先是老周做木头键盘已经有几年了,他的产品口碑还算不错,其次这次的 AMX60 是我非常喜欢的 Alice 配列,虽然适配 Spring 内胆也是一大卖点,不过我还是选择了他们自制的双模 PCB,一是无线连接加分项,二是 Spring 内胆我已经体验的够多了,希望能来点不一样的换换口味,再次就是可能真的上了年纪,对木头、矿石类的产品越来越感兴趣了,所以选择了木头的材质。

1

键盘本体

到手之后是所有配件放在一个键盘包内,配件如下

  • 北美黑胡桃木实木外壳一套。
  • 静音底棉一块。
  • FR4 沉金高弹有腿定位板一张(本定位板可以兼容原装铜拨,同时不安装铜拨也可以使用。)
  • IXPE 轴下垫一张。
  • poron 20 度静音夹棉一块。
  • 4000 毫安电池一块。
  • 双模镂空 1.2MM 厚度 PCB 一张。方案采用 LOT 全键自定义蓝牙 5.0. 蓝牙芯片为 NRF52832。
  • AMX60 LOGO 贴纸。
1

关于木壳开裂和稳定性的问题,这次的 AMX60 也做了相应处理,实木套件的内部是有一个支撑板的,这个支撑板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实木收缩卡键 ,不过介于 Alice 配列的特殊性,这个定位板必须在加工一半的过程中让数控停下来,然后安装好固定板后再进行左三键的加工以避免左三键处断裂的风险。

1

但实打实的说,这次的购物体验可以称得上是「一塌糊涂」。

尽管老周已经做了几年的木键盘,此前也有了不少的经验,在 AMX60 发售前还制作了一款 AMX40,可以看做是 60 的预备队,玩家的反馈也很不错。

1

来自 AMX40IC 帖

但人有失足,马有失蹄,这次还真是老马失蹄。开团延迟、工厂机台烧毁,以及不可抗力导致的工人生病等等。这款键盘的产出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也进一步证明了一个事实,客制化开团真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意外,好在最终平稳落地。

回过头来看,这款键盘从 2022 年 10 月团购开始,到如今已经度过了小半年的时光,或许是习惯了这种「意外」,之前的不愉快好像一下子都抛之脑后,拿到手的时候依旧是有些高兴和激动。

过段时日找齐合适的键帽和轴体,就着手进行组装,希望能达到当初 GB 帖里样品的搭配效果吧。

1

来自 GB 帖

@Brick713:——米家全能扫拖机器人1s

  • 购买渠道:淘宝
  • 入手价格:2999

自从家里有孩子之后,打扫家里卫生的时间和精力就越来越少,加上家中的「领导」对环境卫生有苛刻的要求,之前的米家扫拖机器人 1c 已经不能满足她的要求了,因此购买一台扫拖一体机器人保持家庭卫生就提上了议程。经过多方对比之后最终选择了米家全能扫拖机器人 1S,在使用了近 1 个月之后,可以聊聊它究竟如何了。

米家全能扫拖机器人 1S 的配件很简单,除了常规的刷头、拖布头之外,还赠送了一瓶清洁剂,根据操作说明进行安装并连接上米家 App 后,就可以使用了。如果你像我一样已经是米家的长期用户了,那么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任何难度,这也是米家一贯的作风了,简单易用。

1

朴实无华的配件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使用,我觉得它的优缺点都很明显,先从优点开始说起。

首先要说的就是清洁能力,4000Pa 的吸力加上旋转式的拖头,在扫拖清洁性上得到了家里「领导」的认可,除了一些清扫死角和极其顽固的污渍之外,可以将我家里 90% 的区域打扫干净,而且拖地后遗留的水痕也较轻,不会影响瓷砖和地板的观感,因此清洁能力可以给到 90 分。

第二优点就是它的避障建图能力,我在它第一次扫拖地时候全程跟踪,除了因为高度问题它无法进入电视柜底部,没有发生过一次「愚蠢碰撞」,精准的避开了家里的宠物🐈‍和乱窜的小孩,可见双线激光探测加 AI 视觉识别避障还是有非常好的效果。一次完整扫拖后,它就准确的完成了建图,并且针对我家里的区域进行了非常准确的识别,前任米家扫拖机器人 1c 比需要多次清扫才能完成建图,而且因为依靠的是纯视觉系统,经常会在家里乱撞。

其次就是它强大的智能化功能,依托米家生态和它精准的建图,我可以完美的利用小爱同学对它进行智能化的控制。例如当我们一家出门玩耍的时候,我会让它开启强力清洁加高水位模式,给家里来一次深度打扫,既可以规避清扫的噪音,又能合理利用时间。依托它的建图,我也可以根据需求让它对单独区域进行清扫,比如小孩子在餐厅吃完饭之后,单独清扫餐厅瓷砖的污渍;洗完澡之后,单独清扫浴室的头发等等。

最后一个优点就是它的体积和性价比,米家作为价格屠夫,在同等价位同等功能上几乎没有对手,定位相似的石头 G10s 和追觅 s10,在功能上和米家全能扫拖机器人 1s 互有胜负,但是价格上都贵出不少。另外,因为我需要把它摆放在沙发和阳台墙中间,它「高瘦」的体积可以帮我节约更多的空间,配合它的高度,顶部还能临时作为放置物品的空间,这一点上偏「矮胖」的石头 G10s 在我的使用场景上就稍逊一筹。

1

刚好嵌入这个空间里,未来可以和阳台排水连接

同样米家全能扫拖机器人 1s 也有几个缺点,不得不提。

第一个就是它自带的语音操控功能,设计上是为了让你可以通过语音控制它对你站立的区域进行打扫,或者语音控制它的工作状态。但因为我把它摆放在客厅,它经常会和我客厅的小爱音箱冲突,有时候我在呼叫音箱的时候它莫名其妙就出仓开始工作,即使我开启了小爱同学的就近唤醒,但因为位置上它过于靠近小爱音箱,还是会产生误操作,最终不得已我关闭机器人上的语音控制功能。

第二个就是它标配的是胶毛混合的刷头,这种类型的刷头非常容易缠绕毛发,作为一个拥有长发「领导」和宠物🐈‍的家庭,每次清理刷头体验都不好,因此强烈建议米家在后续的产品上改用纯硅胶的刷头,虽然这会影响一点它的集尘效果,但是也可以明显改善缠绕毛发的情况,相较之下我还是愿意选择牺牲集尘效果换来清理刷头的轻松。好在还有补救方案,你可以选择购买追觅 s10 的硅胶刷头和刷头罩进行更换,一次更换永久收益,不过目前追觅 s10 的硅胶刷头官方都缺货了,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去购买的原因。

1

至于其他方面,比如基站的清扫换水、配件的更换、日常的养护和其他扫拖一体机器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处在一个水平线上,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

如果你和我一样,需要一台省心省力、性价比高、能自动清洗与烘干、未来可拓展自动上下水,且具备良好的智能家居生活新体验的扫拖机器人,那么米家全能扫拖机器人 1S,是个不错的选择。

@陳川端:徕芬LF03高速吹风机 + 小适A18高速吹风机

  • 入手渠道:官方线上店
  • 价格:¥589 人民币  / ¥299 人民币

之前家里有一台戴森 HD08,好用到旅行时都会随车带着,虽然「吹干头发」是一个很基本也很简单的需求,但在使用过高速电吹风后确实很难再回到过去。高速吹风机的优势还是在于能做到使用更强劲的风速和风量、而不是粗暴的高温发热来干燥头发,在效率、护养、声噪上都更具优势,对于我这种极容易毛躁打结的长发也更友好。

得益于戴森开了个好头,最近两三年国产的高速吹风机好似雨后春笋,相信大家也在不同的平台看到过各种各样的评测和「软广」。最近因为搬家,又在工作的附近新租了公寓,需要购置两个新的吹风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还是入手了徕芬对标戴森的那款 LF03。而另外一台则选择了从未听说过的小品牌 —— 小适的旗舰型高速吹风机 A18(也不一定是旗舰,因为这个品牌出了不同价位的各类型号,而我选了个最贵的)。

1

虽然知道徕芬其实也出了一个新的入门级高速吹风机 SE,但我个人在这一次选购平替高速吹风机的购买逻辑,就是与其购买「大品牌」的「入门款」,不如试试「小品牌」的「旗舰型」。

1

单单比较徕芬 LF03 和小适 A18,前者的质感实在是出色更多,当然重量上也会更扎实,好在握持感上两者倒没太多体验上的差异;巧合的是在交互上这两款产品采取的几乎是一摸一样的方案,只是按键的设计风格略有不同,两颗按键分别控制风速和温度,而不同的温度设置则会以不同的颜色体现在背面的灯环上,一目了然。这方面的体验倒都比戴森的 HD08 好一些,正常握持吹风机即可直接操控调整,不需要举到眼前检阅当下的设置,也不需要改变握持手势才能按下风筒背后的交互按钮(戴森 HD08 最让人觉得不友善的交互设计就在这里)

1

在干发效率和使用体验上,徕芬 LF03 的风量确实会更「雄厚」,吹动头发的范围也会更大(判断是出风角度会更广一些),在感知上甚至比戴森更为出色;但小适 A18 也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落后」,至少与徕芬的使用差距绝对没有在价格上的差距那么大,依然拥有强劲的风速,吹头发的过程高效舒适,我一个人实在难以拍摄所谓的吹发前后对比,反正我个人还是很惊喜的,原来三百元价位即可拥有这样的产品,国产吹风机看来已经进入了内卷的阶段。

此外还有一些细微的区别,徕芬在使用过程中能感觉到对于风噪做了特殊的优化处理,声音比较闷,不太冲击耳朵,而小适 A18 的噪音明显尖啸一些,不过我个人对于噪声也不算关心;但徕芬的温度上限也是更高的,有时候吹到脖子处距离太近也会有比较明显的灼热感,小适的峰值温度则会更低一些,这一点因人而异,我习惯在沐浴后擦干净身子再用吹风机作简单的二次干燥,反而会更偏向小适 A18 不那么高的温度上限。

1

如果要做个总结,徕芬 LF03 我觉得在综合体验上是略胜于戴森 HD08 的,在价格上属于戴森的「平替」,而小适 A18 反而定位上更像是徕芬 LF03 的「平替」,但使用起来确实和戴森也没有太大的差距,交互上甚至更胜一筹。但无奈这个品牌实在是声浪太小,我也仅仅使用了两周,担心在更长久的使用过程中比大品牌更容易出问题,如果要作更负责的推荐,还是倾向于徕芬,但这个品牌投的广告实在是太多了,如果在营销上更低调一些,或许让人拥有更多好感也说不定。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 获取 Matrix 社区写作权限并签署 Matrix 共创计划
  • 在少数派独家发布一篇文章,在标题中标注「新玩意」前缀;
  • 用至少 800 字介绍产品,并配上 2-3 张产品的实拍图片;
  • 在网站个人信息中补充支付宝账号;
  • 签署完成后也可进入「脑大洞开」频道投稿。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