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对谈黄海:我一个投资消费品的,为什么要搞内容创作?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907108.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对谈黄海:我一个投资消费品的,为什么要搞内容创作?

对谈黄海:我一个投资消费品的,为什么要搞内容创作?

作者:even,编辑:刀姐doris

投资人 × 消费品 × 内容创作 = ?

没错,答案就是我和黄海的“复仇者联盟”组合。

loadimg.gif

关于“复联”,我的脑回路是这样的:我们现在都是“个体户”,他做投资基金创业顺便研究消费品产业,我研究品牌营销顺便搞智库,就像是漫威宇宙里的“超级个体”,在各自的领域里慢慢变强,“复联合体”指日可待。

其实,黄海是我和刀法的老朋友了,他的履历非常优秀,入行 9 年,曾经在 IDG 资本担任早期项目投资负责人,后来加入峰瑞资本,担任执行董事。是独角兽消费企业三顿半、Cider 首轮投资人。现在,他自己创业,在做消费类的 VC 投资。

此外,他也是投资圈的“网红”,他在 B 站、小红书等各个平台的同名账号输出内容,并且还是顶流商业播客「疯投圈」的主播。

两周前,我和黄海录制了一期播客,和他聊了近两个小时,他输出了很多自己在内容创作、“个体户”未来趋势、消费品公司发展节奏上的思考:

  • 未来很多行业会把内容作为抓手,形成交易的闭环;

  • 消费品公司“死”太快?——因为没有节奏感;

  • 唯有自洽,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创造力;

我听完后感触很深,所以将此次对话整理成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一、“我一个投资消费品的,为什么要搞内容?”

刀姐doris:

我认识你的时候,你还在峰瑞资本。我好像从来没有在私下问过你,为什么不在金融圈工作,而选择做消费品投资?后来又为什么要离开机构自己创业做基金呢?

黄海:

了解我们行业的人都知道,早期 VC 投资的工作,跟金融沾边比较少,数字、Excel、模型,我们都做得很少。因为 VC 更多是定性的思考,所以定量的东西相对少一些。

我在香港的金融圈也工作过,那里氛围不太适合我。去斯坦福读研究生之后,我被硅谷自由创新的氛围吸引住了。但华人想要留在美国工作,除非是做码农,想要做跟商业相关的工作,会比较难,所以我就回国工作了。

回国之后,有机会能到大机构里面做投资,也就入了行。入行到现在,一直都很喜欢投资人这份工作。因为我一直觉得,投资人是商业世界的科学家,主要做研究和分析,创业者是商业世界的工程师,主要做创造和发明。我的性格更适合做“科学家”。

对谈黄海:我一个投资消费品的,为什么要搞内容创作?

之所以后来离开大机构,是因为我认为:有些行业天生需要团队和组织的力量去实现一件事情,有些行业则天然会往“个体户”的方向发展。

往“个体户”发展的这类行业,最典型的就是直播带货。例如,李佳琦的公司做得很大,但团队更多还是一个支持的角色,核心商业价值的创造还是在李佳琦身上。

对谈黄海:我一个投资消费品的,为什么要搞内容创作?

投资也属于这一类行业,所以大家会看到新的投资机构不断地从老的投资机构里分裂出来,我把这个现象叫作“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在投资行业、内容行业,包括像律师、营销这类专业服务型的行业里,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我也只是跟其他投资人一样,认知积累到一定阶段,就想试试看能不能自己做好一个投资工作。

刀姐doris:

我也很认可“个体户”这个概念,我甚至隐隐地觉得我们正在慢慢形成漫威宇宙里的“超级个体”,在各自的领域里崛起,等有一天我们足够强大了,就会合体成为复仇者联盟。

我还记得,上次你给我说,国外有人通过做播客不断裂变用户,最后自己变成了投资人。所以我很好奇,投资机构未来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新模式?

黄海:

以美国的情况而言,美国的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有写博客的习惯,这有点像我们国内的公众号。然后通过内容去营造自己在行业里的影响力。这虽然和内容公司的发展思路很相似,但它不会像内容公司那样,通过接广告、卖货去变现,而是会通过做一个基金,把认知变成一个专业性的投资,来实现商业闭环。

在国内,要实现这件事会比较困难。美国做投资的限制更宽松,包括资金的流动性会更好一些,所以这条路在美国比较通畅。我自己也在探索,国内的内容跟投资应该怎么结合,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不仅仅是投资行业,已经有很多行业会把内容作为抓手去获得用户,再形成一个交易的闭环。这件事情在今天的中国已经非常欣欣向荣了,这也是为什么“个体户”这件事最近一两年被大家讨论得这么多。对于很多人来说,今天要去创业的一个重要行动,就是通过内容来去吸引垂直用户,再结合专业领域去变现。

不过,国内的 ToC 内容和 ToB 内容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差别。

ToC 内容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已经很发达了,连美国都还没有出李佳琦这样的带货顶流。赚钱快一点多一点的,现阶段来看都是偏 ToC 的内容。在中国 ToB 内容的商业闭环要跑通,确实需要继续摸索,刚刚我们聊的通过播客去募资,再去做基金的方式,到现在也还没有出现。

刀姐doris:

我们选择做 ToB 内容的人,特别“冤大头”。

黄海:

我记得你跟我说,你会比较小心地去做 ToC 内容。例如去接一些广告,甚至直接卖货。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

刀姐doris:

能在 ToC 领域做得很好的人,是需要非常强的用户感知力,以及对某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如果我今天要去做一个母婴博主,那不是这么简单地带两下货就好了,我得对母婴有很深入的研究。

其实每个行业最后匹配的,还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很喜欢营销这件事,并且很喜欢探索。我的动力源于,想要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行业的规则,推动一些事情的变革,这会让我觉得这辈子活得有意义。

我刚开始做 B 站的时候,其实产出了好几期质量不错的 ToC 内容,涨粉也很快。刚开始有一种虚荣的愉悦感,后来大概做了 5-6 期视频后,我感觉事情越来越不对劲,我开始在想,这事儿到底对我成就中国好品牌,或者做一个营销行业探路人有什么关系?

我们不要为了有名而有名,而是要回归到,明确我们的商业模式和人群到底是什么。所以今天我都跟我的团队说,不用执着于追求爆款,或者做到行业小爆款就行,不需要爆出圈。

黄海:

在社交网络上,你要得到一个能出圈的爆款,你需要有很大的情绪加持,它会使内容在 C 端快速传播。

对谈黄海:我一个投资消费品的,为什么要搞内容创作?

但对我来说,消费品创业者、大公司高管是我最希望能够发生互动的人群。他们并不会喜欢这种情绪过分激烈,或者为了传播而去夸大事实的内容。

这两者是有冲突的,如果没有判断好自己到底要的话,很容易就被“播放量”、“粉丝量”所指引,因为它太清晰了,B 站、抖音、小红书每个人的主页都有你的粉丝数、播放数。这样的产品设计,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创作者在心理层面上得到驱动。

但也不是所有平台都以数据来驱动。微信在这方面就很克制,公众号和视频号这两个产品,就没有把创作者的粉丝量数据公开出来。在我印象中,这也是唯一这么做的平台。我相信它背后有很多的思考在里面。

创作者大可不必给自己加那么多的枷锁,想清楚自己的人群之后,你要去做的,就是用一个正确的内容跟他们沟通就好。

内容创作,也会对我的投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这么讲呢?

现在的消费品公司,无论卖什么,都要做抖音、小红书、B 站、视频号去和他们的消费者沟通。

我的工作虽然不是直接面向消费者,但在各个平台做过内容之后,我对于消费者如何受内容影响、如何消费内容、如何对博主产生信任......这些问题,也会有更多的一手经验,更能理解平台的运作机制。

当我在和消费品创业者交流探讨,关于怎么做营销和品牌时,也会更加有心得和底气。

对谈黄海:我一个投资消费品的,为什么要搞内容创作?

黄海 B 站账号主页

二、狂飙冲下山?因为没有把握好节奏感

刀姐doris:

回到投资消费品的话题。你入行以来,有看到过投资人的心态经历过哪几个不同阶段吗?

黄海:

我看到的,投资人的心态其实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 19 年以前。那个时候,“消费”在整个投资行业里是一个相对垂直的领域,并不是没人关注,只是关注的投资人相对少,会有一个圈层,不是主流。不是主流的原因是,当时有更性感更迷人的商业模式存在——移动互联网。

尽管当时已经有人在探讨“品牌塑造”这类问题,但这类问题在投资圈里始终没有出圈,也没有成为投资人的共识,大家还是喜欢用网络效应、爆炸式增长、双边平台这样的角度去看待很多的行业和领域。

第二个阶段是 19-21 年。这个阶段叫作行业的高潮期或者泡沫期。

完美日记是这个阶段里,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家公司。我到现在都认为,完美日记是一家让“消费投资”在投资行业里出圈的公司。

对谈黄海:我一个投资消费品的,为什么要搞内容创作?

这个阶段投资人发现,消费品牌的投资可以用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去看待,消费品只是互联网流量的变现载体而已。从这个角度去看,当时很多投资人会为之变得兴奋,因为发现了消费品也能实现极高速度的成长。

但在 21 年,这个“泡沫”给了大家一个很大的失落。失落的原因在于,大家发现,完美日记虽然做了几十亿的销售额,但它不一定能实现规模化盈利。连头部公司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更何况是一些还在发展中的公司。

投资人想象中“先烧钱换规模,有了规模之后一定会盈利”的互联网思维也破产了。

第三个阶段是 21 年以后。大家都恢复到了“冷静”的状态,回归到研究品牌、产品、供应链本身。大家开始意识到,并不是冲上去就能解决问题,你可能冲得越快,亏得越多。

刀姐doris:

毕竟投资人还是要回报的,不然怎么赚钱呢?所以在你看来,能有回报的消费品公司是什么样的?你会更愿意去投资哪类公司?

黄海:

中国的市场体量这么大,只要消费公司能实现正常的发展,速度不用太快,就能给投资人一个还不错的回报。当年的那种爆发式的、三年就可以上市,增长百倍千倍的发展速度其实是不实际的。

元气森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 18 年上半年进行了 pre-A 轮融资,今天它的估值已经比当时涨了大几十倍。另外还有喜茶、三顿半这些优秀的消费品公司,也都给投资人带来了回报。

对谈黄海:我一个投资消费品的,为什么要搞内容创作?

投资时间点不对的话,回报则会比较差。对投资人来讲,不能在泡沫期里去做投资,因为泡沫期会把估值做得虚高。而那些在 19 年泡沫期以前,参与到一些知名消费品公司投资中的投资人,他们的回报都是不错的。

消费品公司只要有真实的用户需求、真实的收入、真实的盈利,等到它真正上市的那天,投资人就能够得到不错的回报。

刀姐doris:

你投过这么多消费品项目,有没有在一些创始人身上看到过稀缺特质?或者一看 ta 就有潜力成功?

黄海:

优秀的品牌创始人给我带来的启发和感动是——将做品牌当成一件自内而外的事情。

其实要在中国商业世界里面取得成功,不一定要靠“做品牌”这一种方式,它也不是最快的方法。蜜雪冰城就不是一个所谓“做品牌”的成功。但它依然做得非常好、非常大,是一个极其优秀的消费公司。

但我仍然认可“做品牌”,因为它是一个最可持续的方法。典型的像三顿半创始人吴骏,他对于品牌有自内而外地、毫无保留的第一性拥抱和理解。所谓“第一性”的意思就是,他做品牌不是处于别的考虑,不是出于拉高利润率、拉大用户复购率等等原因,就是把“做品牌”当成目的。

对谈黄海:我一个投资消费品的,为什么要搞内容创作?

尤其在中国的商业环境里,创始人一旦自内而外地去拥抱“品牌”这件事,他就会比较自洽,公司的品牌和产品也都会是创始人的一个表达。这个表达很稀缺,它的稀缺就在于,这不是投资人给他的套路,或者是看了很多的战术拆解之后,就能够变成这样的创始人和打造这样的品牌,而是他自己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刀姐doris:

我用自己的话翻译一下。有些人把品牌当作目的,而有些人把品牌作为一个工具和手段。这是完全不同的思路。

创业九死一生,你投过那么多消费品项目,有一些项目没做起来,你后来复盘它们,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

黄海:

我投资项目会发现,一个消费品牌发展不好,通常会犯的一个最典型的错误是——没有把握好节奏感。

对谈黄海:我一个投资消费品的,为什么要搞内容创作?

就像我们投资人每天会给创始人发很多资料和文章,出一些“馊主意”,我想这也是我们投资人老是被大家批评的原因。后来我有反思这个问题,创始人不能全听别人意见的原因是,一件事情正确,不代表就要立刻做。

对于创业者来,他们会有优先级和节奏感。是刚开始就注重品牌?还是先卖货活下来,拿到资源后再做品牌?他们会有自己的思考。

接近 10 年的投资经历,让我意识到,一个项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要在合适的时候,先把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做好。如果你产品还没有达到 product market fit 的话,其他的都是虚的。三顿半也是因为产品本身过硬且有创新,在这个基础上才打造了一个品牌的体系。

我一般会建议的节奏是:

第一步在“流量红利”期。有流量红利的时候,先把初始流量拿进来,然后把产品质量做得过硬,要能站得住脚。

第二步再去看更多的可能性。有些商业模式要往品牌的方向思考,有些商业模式要往供应链的方向思考,一些像餐饮这种服务行业,还要在管理上多思考。不同的商业模式,要提炼不同的重点。

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很需要创始人有比较好的直觉,他能在非常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无论是来自于投资人,还是员工,还是合作方,通过自己的商业直觉和商业判断,知道现在做哪些事情是对的。

反面例子比如,有些消费品公司没把握好节奏,明明整个市场已经不允许烧钱换增长了,它还是锲而不舍地在做这样的动作,最后也只能踩空。

通常来说,一个消费品公司如果能够把事情的重点分清楚、执行力到位,它即便不一定能上市,或者让投资人退出,但它大概率不会那么容易“死掉”。“死掉”的消费品公司,通常来说就是节奏没把握好,可能狂飙一轮就冲下山“死”了。

三、自洽给我自由

刀姐doris:

我特别认可你说的,it's all about time.

我记得有个前辈给我说过,创业要像一只猎豹,平时要安静地趴着,不要消耗太多能量,到“捕猎”的关键时刻,就要“啪”一下地冲出去。

黄海:

为什么创业难?它不是难在别的地方,而是难在要给自己定目标。比如,我当下要做什么?未来 3 个月我的核心发力点在哪?

最终结果都是希望公司营收增长,但“结果”不是目标和做法。做法和目标得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要怎么做才能够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增长,这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和你做的是智力服务型公司,我们做决策会比消费品公司的创始人要简单一些。消费品公司是组织作战型,它很难靠个人力量,涉及到的环节也众多。创始人需要亲力亲为,把握好链条上的每一个细节。

除了品控、库存管理、交付周期等,对消费品公司来说,管理团队、组织、绩效诸此类的激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后,你才能把创始人的想法加上团队的杠杆,去放大,去实现目标。

刀姐doris:

我曾经做过消费品的产品管理,那种做测试都好好的,到大货就全部变样,要打回去重干的感觉,真的很痛苦。

最后一个问题,想和你探讨,我们作为新型个体户,最大的竞争力其实是个人的心力和时间,我们应该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呢?

黄海:

我的工作有一个好处是,我没有那么多执行层面的事要做,我可以自由地安排我的时间,包括读书、与人交流,都是我工作的一部分,甚至我都不会感觉在工作。像我们今天录制播客,对我的工作来说,肯定也是有启发和帮助的。

不好的地方在于,我没有办法完全地脱离工作。我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早上还是晚上,我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可能都和工作有关。可能我和家人出去吃饭逛街,看到一个品牌、一个店铺,就会开始思考这能不能变成一个内容。

但当我能够明确知道“好”和“不好”之后,也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好”与“不好”了,一切都变得很坦然。

我也在大的投资机构工作过,想来想去,我还是更喜欢现在这种状态,虽然“工作”和“生活”两者之间很模糊,但我也比较自驱,喜欢给自己定目标。

刀姐doris:

我和你的状态很类似,甚至我的团队的自驱力也非常强大,所以我们的工作模式都是自己管自己就好。

我其实有看到过两类投资人,一类是你这样的研究型投资人,注重的是研究和思考,一类是资源型投资人,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积攒资源。

你会不会担心自己被资源型投资人“卷”到?

黄海:

擅长搞资源的投资人,他的执行力都非常强,他们一定会知道下一个风口在哪,可能在 AIGC (AI Generated Content,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可能在 Web3,他们一定会去那边去运用自己的优势。

对谈黄海:我一个投资消费品的,为什么要搞内容创作?

AI绘画 作者|tarte

我认为这个东西没有所谓的价值高低判断,它就是一个自洽的过程。当你自洽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能力用在哪个领域效果最大,你肯定就会去更适合的领域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刀姐doris:

非常感谢你今天的分享,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特点,和自洽的地方,坚定地做好一件事。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