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电商末日,倒计时300天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it/5785263.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随着电商的发展,新的消费理念也在逐渐演变。一个事物的终结,必定有一个新的事物取而代之。电商会被取代吗?会被什么事物取代?一起来看看本文的分析吧。

c1hCStIXI3Re2kCtiq9g.jpg

一、以人为本,路在哪里

1. 第一条路

3月10日,“每经头条”发布了一篇文章《经济运行为何出现总需求不足?》,文中魏部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长期以来,人们的消费观念仍然没有发生改变。在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的消费、经营都是以商品为主,而不是以人为主。

然后,魏部长也讲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新型消费理念”的场景:

以早餐为例,其他很多地方的早餐相对比较简单,但扬州、苏州等城市将早餐当做一个重要的消费内容和消费场景。让客人在较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体验各式各样的小吃。主动迎合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和消费时间,这就是以商品为中心的消费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消费理念。

我非常认同魏部长“向以人为本的新型消费理念转变”的观点,但以我个人的浅见,魏部长所举的“扬州苏州等城市早餐新场景”的例子太“轻”了,不足以承载“以人为本的新型消费理念”之“重”。

换句话说,“以人为本的新型消费理念”的概念极具价值、前景极其美好、意义极为重要,但“早餐”例子所代表的类似场景,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那种能给社会带来巨大革新力量的“以人为本的新型消费理念”的应用场景。

也就是,方向对,但路不对。

2. 第二条路

两年前,我在《我眼中的新消费》一文中,表达过和“以人为本的新型消费理念”类似的观点:

在鼓励消费的同时,尽可能地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增强其消费信心。

那时,我并没有提炼出像“以人为本”这样直观简洁而又充满力量的核心概念。所以,在前些天刚看到魏部长“以人为本的新型消费理念”时,颇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就是这个词,就是这个意思。

我在两年前的文中,也提出了一个“鼓励消费同时,减轻消费者后顾之忧,增强其消费信心”的应用场景设想:

积分换保险、积分保民生,从拉近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从“减轻消费者后顾之忧——提振消费信心——促进消费”的角度去找“新”,是一条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路,是我心目中的“新消费”。

经过短暂的实践,“积分换保险”的路子被证明是走不通的。

走不通的原因,反复摸索后,我也找到一点头绪,那就是六字真言:即时正向回馈。

“积分换保险”最大的缺陷在于,不够即时。

假如消费者购物送积分,积分可以换一个“运动意外险”,要客户感觉到送的这个“意外险”很值,可能要等到他在骑车、踢球等运动中偶尔受伤,治疗结束并赔付了,他才会觉得送的这个“意外险”真是值。这个“等待周期”,可能一个月、一年,也可能永远都不会到来,是不可预估的。

回馈的好处不够即时,就不能戳中真正的“痛点”,这条路自然也就走不通。

同样的,方向对,但路不对。

第一条路不对,第二条路也不对,那么,还有其他的路吗?而这,和“电商末日”又有什么关系?

二、取而代之,九九归一

一个事物的终结,必定有一个新的事物取而代之。

“以人为本的新型消费理念”的发现和崛起,只要在正确的方向上找到正确的路,就是电商的末日。

这个“取代”的过程,和消费者的“消费理念”相关,而消费理念的转变,可能很慢,需要很多年,也可能很快,只需要一个念头——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倒计时300天”并不是夸张和故作惊人之语。

如果电商走向终结,那么,完成致命一击的这个“事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达成“终结电商”这一地狱级难度的任务呢。我小结了以下9点,我们可以先来看看。

假如把终结电商的这个“事物”命名为Y。

Y一定是颠覆式创新,而不能只是微创新。

Y一定是模式创新,而不能是技术创新。因为技术创新非常考验基本功和实力,在这方面,电商巨头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想都不要想能够轻易在技术创新上实现“颠覆”。

但模式创新不一样,典型的“易学难精”,门槛很低,人人都能想人人都能说,只不过要找准找对路子并不容易。可一旦找准了找对了,那就是四两拨千斤,破坏力巨大,足以实现“颠覆”。

Y模式带来的颠覆性,必须要逼得传统电商重构其业务逻辑和体系,才具有威慑力,否则,电商巨头如果只需要新设一个事业部、一个内部孵化团队,就能打得Y满地找牙,那Y就毫无威胁可言。

Y要与国家倡导的路线方针一致。“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就是,找到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新型消费方式”。

Y的商业模式要清晰,要能吸引资本的关注,得到资本的助力,并且能给资本带来巨大回报。

可以说,这是所有条件中,难度最大的一条。而一旦满足这个条件,就能插上资本的翅膀,跑马圈地,贴身肉搏。

Y必须是能可持续的,是能长久运行下去的,不能只是一年半载的短期行为。

Y必须是普惠的,也就是要给群众中的大多数创造价值,带来实惠,而不能只服务于、施惠于一小群人——如果是这样,那它就很难称得上是“颠覆”。

以多数人的利益为准则,才是“以人为本”。

Y必须要让所有人都听得懂、看得懂、用得懂,要让普通用户一听就知道,这个东西对他有什么好处。

Y要带给普通用户一种“极致”的消费理念冲击,要让用户觉得,用了我就赚了,不用我就亏了。

如果Y能做到以上9点,那么你认为它能终结电商吗?

能不能终结电商先不说,我们先来看看,Y要怎么做,才能做到这9点。

三、天下无双,兴趣称王

《我眼中的新消费》一文,其核心观点“在鼓励消费的同时,尽可能地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增强其消费信心”,我觉得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落地的方式“积分换保险”有很大问题——保险带给客户的回馈不够即时。

那“换”什么,能解决“即时”这个问题,还能很好的促进民生呢?

我想到了兴趣课。

消费积分换兴趣课。

SLOGAN也已经想好了,让天下没有上不起的兴趣课——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

要怎么“换”,才能做到“让天下没有上不起的兴趣课”?

以足球课为例,12-15人一个训练班,90分钟,C级/D级/E级教练。根据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村镇的不同,消费积分换兴趣课有一个不同的阶梯:

大城市:消费160元换一节足球课

中小城市:消费100-120元换一节足球课

县城:消费60-80元换一节足球课

村镇:消费30-50元换一节足球课

中小城市、县城、村镇的消费积分额度设置的很低,是因为,用学校场地的话,可以省去场地方面的开支,成本大幅降低。而在大城市里,如果免费使用学校场地,也可以低到消费100-120元换一节足球课。

从以上“消费换课”(或者叫做积分换课、购物换课)的简单描述,我们可以对照前面说的9点,看看它是否具备“终结电商”相应的条件。

消费30-160元换一节足球课,这个对于普通群众来讲,应该也都是很好懂的。

传统足球培训的市场价格(大城市的校外培训),也就是100-150元/一节课。消费30-160元换一节足球课,应该说,是比较极致的了,就算是在村镇,在偏远贫困地区,这个消费模式和价格——再在申请一定的国家专项补贴的支持下,绝大部分家庭也都能够承受。

米面粮油奶等日常购物,反正都要买,换个方式、换个平台买,就能多得一节兴趣课给小孩子去学习提升,会过日子的老百姓都能算明白这个账,知道怎么样才更划算。

现在有多少家庭有这个经济条件,可以实现兴趣课自由的?不知道有没有机构统计过这个比例。但我想,应该不超过15%的家庭吧。

“消费换课”的模式和极致价格,理论上,可以让其他85%的家庭也能实现兴趣课自由。这样的普惠,我想,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

如果真的能够实现“让天下没有上不起的兴趣课”,那么,它已经无限接近于“以人为本的新型消费理念”了,无疑是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

毫无疑问,“消费换课”没有丝毫“技术”含量,是一个很典型的模式“创新”。

那么,来到最难的问题了,“消费换课”对老百姓很友好很贴心,但运作“消费换课”的这个公司,该怎么赚钱呢?如果不赚钱,怎么能吸引资本的关注和支持呢?没有资本的支持,它又怎么可能在一众巨头的虎视下拼出一条路呢?

因为目前“消费换课”这个模式,已经在初步的公司化运作摸索中,商业模式方面的内容,不便过于展开。但仍可分享这样一个最基础的版本,来展示它的赚钱路径至少是清晰的。

第一步:稳定客流。用“消费换课”的极致吸引力,得到稳定的客户,比如达到一万人以上。

第二步:自建品牌提高利润率。把在商城里卖的消费频次高(如米面粮油奶等)、利润率高(如化妆品服饰酒水等)的东西,换成合作商的,或者自己贴牌生产的,提高利润率。

解决了赚钱的问题,那么“可持续性”就能得到保障,它就不会因为缺少自我造血能力导致无疾而终。

现在,我们已经对照了7点,从简单地对照分析结果来看,“消费换课”是可以做到这7点的。还剩下重构和颠覆,这两点需要多花一点篇幅,我在下面单独来说。

四、三个要素,重构之局

“消费换课”新鲜吗?并不新鲜。我马上就能举出两个大家也许都听过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A。

现在有的地方,因为政策方面的限制,要求兴趣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

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培训机构为了躲避监管,而采取了类似的“购物送课”的模式。比如,家长买够多少体育用品,就送多少节课。

第二个例子B。

有的大型单位,比如银行、超市等,为了给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做了积分商城,积分商城里可以兑换的“商品”中就有培训机构的兴趣课,只要客户的积分够,也可以“积分换课”。

听起来,似乎这两个例子和前面说的“消费换课”是一样的,没有太大的区别,那为什么这两个例子的操盘方,他们没有大言不惭的提什么“终结电商”,而“消费换课”的实践者,却言之凿凿的说“电商末日”呢?

因为,表面上看着一样,实际上内里却完全不同。

从三个要素上,可以看到A例B例和“消费换课”的不同,这三个要素是:

1. 核心目的

A例的核心目的:躲避监管。

政策不允许培训机构一次性收家长多个月的费用,所以有的机构就采用让家长买东西抵学费的方式来躲避监管。

B例的核心目的:给客户的增值服务。

一些单位或公司,用“积分换课”的方式,给客户提供优惠和福利,增加客户的好感度和忠诚度。

“消费换课”的核心目的:让天下没有上不起的兴趣课。

“核心目的”就是一个项目的“战略方向”,战略方向的不同,就将导致“实现路径”和“表现形式”截然不同。

2. 实现路径

躲避监管——A例的实现路径:

用尽可能简单(不额外增加其他成本)的方式,让家长“买东西抵课费”。

增值服务——B例的实现路径:

①找礼品供应商合作,尽可能多的丰富客户可以兑换的礼品种类与数量,兴趣课只是其中的一个品类;

②设置好积分与礼品的兑换比例,尽可能确保客户得到优惠,但又不使单位(公司)吃亏。

让天下没有上不起的兴趣课——“消费换课”的实现路径:

①消费的价格是所有家庭都能承担的(即,价格要尽可能的低);

②购物的价格要保证项目整体的收入健康,才能持续提供服务(即,定价要在所有家庭都能承担和保证项目收入健康之间,做到较好的平衡);

③购物的商品种类要够多够好,并覆盖家长尽可能多的消费场景,便于其累积消费额,用来换课。

3. 表现形式

A例的表现形式(之一):

家长或许要花高价购买体育用品。

B例的表现形式(之一):

积分换礼为10:1的比例,即,客户购物1元得到1个积分。假如一节兴趣课的价格是100元,客户需要购物1000元得1000积分,用1000积分换一节兴趣课。

“消费换课”的表现形式(之一):

以足球课为例,家长购物30-160元,孩子得一节足球课。

①30-160元的购物价格,和当地足球课的市场价格相差不大,以保证吸引力;

②30-160元的价格,乘以训练班人数,收入要基本覆盖“场地+教练”的主要支出,前期可亏损运营,但属于战略亏损,中后期可以通过价格微调实现收支平衡、盈利;

③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村镇,设置不同的价格梯级,大城市160元,村镇可能只需要30-50元,确保实现“核心目的”——让天下没有上不起的兴趣课;

④购物的商品,要够多够好;

⑤要低成本的开一个全品类商城,前期就只有从网上商城做起;

⑥要满足上述“实现路径”中的①②③④,就必然要走“A——自建品牌开发商品,贴牌生产商品的路子”“B——开设多个兴趣课类型、自己组建教练/老师团队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降低商品价格、提高商品利润率、控制商品质量、降低培训成本。

4. 浅层区分

上面说的三个要素:核心目的、实现路径、表现形式,是从“深层区分”的角度,来解释不同“购物换课”模式的区别在于哪里。

另外,还可以从“浅层区分”的角度,来看“消费换课”模式,和其他“购物积分换礼”模式有哪些不同。

首先有两点。一是力度大得多,二是送的东西属性不同。

成都的红旗超市家喻户晓,每次买了东西都可以累积积分,攒多了可以换雨伞、大米等等。红旗超市送的是雨伞、大米等,“消费换课”则送的是兴趣课,仅从这两种类型的价值来对比,“消费换课”送的东西比红旗超市送的要高出5-20倍。这是力度方面的一个区别。

超市送的东西,更多的还是商品类的,偏商品属性。“消费换课”送的兴趣课,看起来似乎也是“商品”,但它还多了一个“民生”属性——和民众的生活幸福指数息息相关。这就导致客户对于两类东西的需求程度不一样,带一定“民生属性”的东西,客户的需求方面总是要更强烈一些。这是属性方面的一个区别。

文章一开始提过的“积分换保险”,其实也是有“民生属性”的,但客户享受到赠品好处的等待周期不同,也带来两个不同的结果。

如果是换的“兴趣课”,从买东西到上课最快3-7天,慢一点3-4个星期也就能上到课。“等待周期”是较短的,也是可以预估的。

比起“换保险”等待周期的不可预估,客户在“消费换课”中得到的“正向回馈”就要“即时”得多。

换的东西:力度大,有民生属性,等待周期短且可预估。这是“消费换课”,和其他“积分送礼”在“浅层区分”上,三个比较明显的区别。

5. 重构之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Y以“让天下没有上不起的兴趣课”为核心目的,它的“核心目的——实现路径——表现形式”这三个要素所形成的牵引力,注定了它会给“电商购物”的原有业务形态带来巨大的冲击,而“电商购物”要做到保持对Y“消费换课”的竞争力,就只有重构其业务形态才能实现——而不是简简单单设一个“消费换课事业部”就能自救成功的。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电商的开始。

让天下没有上不起的兴趣课,是电商的终结。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里说的“电商终结”,并不是说电商就不存在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作为以“多快好省”为核心追求的传统电商业务基本模式,已经到头了,电商仍然会存在,但它的新角色,只是“消费换课”里的“消费”一环,从之前的一个独立人格,变成了支撑一个新的独立人格的一条腿。

它还会在,但它的任务和地位已截然不同。既是结束,也是新生。

五、致命月蚀,颠覆乾坤

在电商历史中,拼多多的崛起,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它在当时已经较为成熟的电商市场中,切入了一个新的目标人群——下沉市场用户,实质上是扩大了整个电商市场的用户规模。它做了一个新的增量市场,又契合了目标人群(下沉市场用户)的需求(低价省钱),所以实现了用户和市场的快速增长。

也就是说,对照拼多多的发家史,只要满足和它一样的三个条件,就可以实现用户和市场的快速增长:

①切入一个新的目标人群

②契合目标人群的实际需求

③做一个新的增量市场

“消费换课”具备这样的三个条件吗?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eae2896d171a3d27b21a61bb61da1fbc_1679241195.png

在上图的“电商购物”中,A代表阿里,B代表京东,C代表拼多多,假设三家瓜分了电商市场,那么,C对电商市场有两个贡献:

①发掘出新的用户群体

②扩大了电商的总盘子

在上图的“兴趣培训”中,D代表目前在上兴趣课的家庭数量比例,E代表没有上兴趣课的家庭数量比例,一个明显的结论是:没有上兴趣课的家庭数量比例要大得多,至少在80%以上——原因也很简单,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上不起。

那么,在采用了“消费换课”后,这两个市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结论是,会产生明显的“月蚀效应”:

①采用“消费换课”后,在“兴趣培训”市场,因为(消费30-160元换一节足球课的方案)解决了“经济层面普通家庭上不起”的难点,理论上,就变成所有家庭都能上得起兴趣课了。D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实现100%所有家庭都在上兴趣课。

②在“兴趣培训”市场,切入了一个目标群体“想上兴趣课但因为经济条件的制约而上不了的家庭”,提供了“消费换课”的解决方案,把D的比例从低于20%,扩大到高于80%,理论上可以达到100%——增量用户的来源就在这里。

③在采用“消费换课”之前,“电商购物”和“兴趣培训”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市场,互不干扰。

④在采用“消费换课”之后,“电商购物”和“兴趣培训”就不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并且是逐渐融合的。因为“消费换课”的解决方案就包含了这两个市场——用“购物”换“培训”。

⑤“电商购物”市场,ABC的用户也要上兴趣课;“兴趣培训市场”,D的用户也要线上购物;D的扩大和带来的用户增量,会改变D用户的购物习惯——从原来的只买了商品,变成既买了商品也得到了兴趣课,这种变化,是大大有利于普通消费者的,因为给他们省了一大笔钱,于是纷纷改变消费习惯,从而侵蚀掉原本只在ABC购物的用户市场份额。

⑥这种侵蚀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直到“食既”(月全食)。

09a7fdfcddb23c046c9ffd7a93698909_1679241195.png

“月蚀效应”是什么?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简单定义:

原本独立的两个市场,一个市场已经基本稳定(第一市场),很难再找到增量空间;另一个市场(第二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是明确存在的,但因为消费能力等客观因素,实际购买的消费者数量不多,理论上有很大的增量空间(目标客群的实际转化从低于20%到高于80%);这两个市场互不相扰。

第二市场要做增量,就需要一个解决方案,这个方案,不能只在第二市场内部打着转的寻找——否则增量市场早就做起来了,而只能通过一个新的解决方案,才能切入进去做增量。

这个新方案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它让第一市场和第二市场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并逐渐互相融合,而不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市场。

新方案的出现,对第一市场第二市场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是:它将改变两个市场交集区域用户的习惯。

两个市场交集区域用户的习惯改变,带来的第一个结果是:第二市场成功做成增量。

两个市场交集区域用户的习惯改变,带来的第二个结果就是:第一市场的原有结构被打破,被第二市场的增量所侵蚀,不可逆转,直至“食既”。

“月蚀”的过程,就是取而代之的过程,就是颠覆的过程。

“月蚀效应”的发现,意味着,在商业市场上,再也没有绝对安全、绝对稳固的领域和行业。任何不相关的两个市场,在合适的牵引力(解决方案)作用下,都能产生“月蚀效应”。

这场“月蚀”,照出的是所有旧既得利益者的黄昏,也是所有开拓者、探索者、创新者的黎明。

六、时代召唤,希望永存

我在微博上关注的一位博主@Murph`璇,博文质量很高,都是博主深度思考的内容,也是我收藏博文最多的一位博主。

她的很多观点和思考,都带给我新的启发,尤其是一些我并不太熟悉的领域,我都带着学习和敬仰的心态把博文收藏起来,留待以后反复咀嚼。

而在我稍微熟悉和擅长的方向,比如创业方面,在璇博主的思考基础上,我也有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个公司的创始人,对每个具体业务的理解大概率都是不如下属的,为什么投资人却无比重视创始人本身的特质和素质呢?原因之一是创始人能够提供两个只有 TA 才能提供的价值:远见和信仰。而这两个东西,才是一个公司真正的价值所在,因为它们才是最 distinctive 的,真正独特的东西。

什么是远见(Vision)?就是看到尚未发生但大概率会发生的那个未来,知道世界正在往什么方向演化,以及演化的速度如何。

什么是信仰(Belief)?就是无条件的相信,在考验面前,在困难面前,风雨无阻。

——via @Murph`璇 2023-1-29 09:22

根据璇博主的观点,远见和信仰,是一个公司的创始人,很重要的两个特质。但在这两个特质之外,我还想补充一个。

就是“前置”。

“远见”有很多,不同的“远见”,有不同的能量大小、不同的商业价值、不同的社会价值,假如我们把不同价值的“远见”按照价值大小,设置一个梯级,比如:

一级远见 > 二级远见 > 三级远见 > N级远见 > N+1级远见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存在,你永远不知道在你的前面,是不是还有更高一级的“远见”存在。如果有,那么你的“远见”,就注定只是它的“下级”,很可能会被它所左右、所影响,以及,所颠覆。

毫无疑问,一个越靠前的“远见”,其“前置”所带来的能量强度和价值意义,是要大于“后置远见”的。在一个“前置远见”面前,“后置远见”的“远见”之称,也就有点名不符实了。

相对于“传统电商”(N+1级远见)来说,“消费换课”就是一个“前置远见”(N级远见),它能成为消费领域“前置远见”的核心支撑在于:它是一个更好的分配方式。

“传统电商”主打的是买东西多快好省,“消费换课”主打的则是更好的分配方式。

买东西多快好省重不重要呢?当然重要。但它在一个更好的分配方式面前,能量大小和价值意义就要逊色很多了。一个是告诉你,我这里的东西很多很好,来我这里买吧。一个是告诉你,在我这里买东西,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一个以商品为主,一个以人为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消费换课”的表象是替家庭省钱,让所有孩子都上得起兴趣课。但它的底层逻辑,实际是:

商业企业主动“揽事担责”,探索并实践一个更好的分配方式为大众谋利——用从消费端得到的收入,为用户同时提供商品和兴趣课两项产品(服务),让用户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这种“以人为本的新型消费理念”的发现和崛起,是对“以商品为主的传统消费模式”的降维打击。

这是时代发展过程里,经济社会中的商业企业必然会演化、进化的一环。

时代滚滚向前,召唤着我们要去探索更好的分配方式,造福于最广大的人群,那么,作为经济社会的一线单位,商业企业也就天然带有这样的使命,要不断去主动寻找更好的分配方式、寻找更好的卖东西的方式——而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为,“前置远见”就在那里,也许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看不清它的真实面貌,但它就在那里,只要被看见了、被人们的呼声唤醒了,那么,委身在它后面的那些“远见”,都将重新洗牌,好一点的,还能改头换面苟延残喘,差一点的,就会被无情地扫进历史的故纸堆里,仅供凭吊了。

主动去解最难的题,才能得到最广大消费者的支持,才是一个商业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础,才能给当前的纷纷扰扰、给未来的期期艾艾,续存下一份希望。

“消费换课”可以更好的做到:在鼓励消费的同时,尽可能地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增强其消费信心。

它无限接近于“以人为本的新型消费理念”。

它是我们可以去尝试的第三条路。

它是“电商”“消费”的一个“前置远见”。

它是“明天会更好”的其中一个实现路径。

它是一颗种子。

它,是一个希望。

本文由 @五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