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三体》《流浪地球2》的热点过了,领导建议我换个选题但是...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89200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三体》《流浪地球2》的热点过了,领导建议我换个选题但是...

1677230130773604.png

如果按计划行事,这篇文章应该在1月份和大家见面的。

那时《流浪地球2》霸榜热搜,《三体》改编作品排队亮相,《宇宙探索编辑部》也终于定档......网上讨论最热烈的不再是三十八线明星的花边新闻,而是国产科幻片的崛起,大国科技的震撼以及物理学不存在了,是不是可以不写物理作业了。

1679281702419261.png

我们老板,也要去流浪地球了!

1679281012319587.png

为了让老板不再流浪(bushi),我打算从营销人的视角观察一下科幻影视产业。

然而,动笔前我简单一搜,仅微信公众号域内关于《流浪地球2》的讨论文章就多达27650篇,而等我终于快写完的时候,“地球”的热度已经过去了,大家被一波波的AI崛起震撼得都快忘了这段地球往事了.......

但是这篇文章最终还是得以和大家见面,就是因为这篇文章和那小三万篇文章都不一样!!在本篇文章中,我通过观察科幻影视产业,提炼出了3个和营销人密切相关的问题:

1、矛盾的小众圈层:越小众,越“分裂”

2、大IP这个“烫手山芋”,怎么啃才最香?

3、中国人喜欢的“科技感”,长什么样?

如果你也对此感兴趣,就请继续往下读吧:

ps:文末给大家准备了“太长不看”的总结版,懒着看我唠叨可以直接拉到底,但是可能会错过一些精华呦~(疯狂暗示)

01 那些看三体的人们

根据2019年发布的中国科幻文化消费报告,中国科幻文化爱好者的数量约为1.28亿人,(同年二次元消费市场用户规模约为3.4亿人,中国游戏用户规模约为6.4亿人)即使三体在全球市场备受好评,两部流浪地球又踹开了中国科幻片的大门,科幻文化爱好者仍属于小众圈层。

而在研究《三体》的粉丝群体的时候,我发现了个特别有意思的事——三体的粉丝圈子分裂成了不同的几类,且会互相开除粉籍。

A类是科幻迷,他们从小就喜欢读科幻作品,是《科幻世界》的忠实读者,对国内外的科幻作品涉猎广泛,他们认为《三体》是一部很不错的科幻小说(但也仅此而已),《三体》的流行让他们的形象从“看奇奇怪怪东西的书呆子”变成了“懂科幻的专家读者”。他们享受这种身份跃迁。

B类是大刘粉,他们是刘慈欣作品的忠实读者,他们喜欢看到《三体》被赞美,但是他们心中最好的一本大刘的作品往往不是《三体》。他们偶尔会在三体的相关话题下推荐大刘的其他作品,平时是相对沉默的一类人。而当他们觉得大刘的作品没有受到尊重,比如被不恰当地改编,他们也会较为激烈地发声。

刘慈欣的其他几部作品(部分)

1679307065280978.gif

C类是“黑暗森林”粉,他们大多只读过《三体》,而且读的时候会跳过物理学术语,让他们着迷的是“黑暗森林”“猜疑链”,是红岸若隐若现的政治隐喻。他们喜欢把一切套用“黑暗森林理论”去解释,所以显得很活跃,你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大部分声音都由这类人发出,他们被路人称为“三体吹”“三体厨”,是大部分人最熟悉的三体粉丝的形象,但却处在三体的粉丝圈子的鄙视链最底端。

D类是没看过书的三体影视粉,他们一般只看过三体和流浪地球的影视改编作品,会在百度上搜“三体讲了什么故事”。《三体》对他们来说是一部不错的娱乐消遣,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乐于去了解更多背景信息和衍生话题,而另一部分人则讨厌“看个剧还要被教育”。

根据百度指数,图示时间段内搜索指数最高的是
三体讲了什么故事

1677478663936354.png

点击可看放大版图片

根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和观察,一般情况下,D类是人数最多的,C类是声音最大的。而A类和B类是购买力最强、付费意愿最高的。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有重叠、也有对立。同时取悦他们很难,同时得罪他们却很简单。

三体粉丝圈子鄙视链

1679307037280025.png

那么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当你想融入小众圈层做营销,你所熟悉的“大众路线”已经不合用了,你该如何思考?

第一,明确你的传播目标。我们一般认为小众圈层会很团结,但很多时候,小众圈子反而更容易分裂,因为一个人拥有背离主流的爱好,往往也意味着他会更加崇尚独特的个性。如果你的传播目标是扩大声量,你需要研究的就是小圈子里“声音最大”的那批人,而如果你的目标是促成销售转化,你需要关注的则是那些付费意愿最高的人。如果你两个都想要,那你要注意避开这几类人都会反感的雷区,也避开他们互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地带。

第二,最容易被“触怒”的人也最容易被打动。人性使然,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稀缺的是更珍贵的”,也都喜欢“被偏爱”。而比起一直以来都被品牌们“捧着的”大众群体,小众群体会更在意向自己投来的关注。这对品牌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实把握机遇的秘诀很简单,就两字,真诚。暂时抛弃你的条条框框、商业思维,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的兴趣爱好和主流市场不相符合,作为少数人的我,期待被怎样对待?

在《社群运营的艺术》一书中,作者聊到“内圈”模式时的这段话也值得深思:每个人都想挤身于某个负有盛名的内圈中,或许并不只是为了得到权力和尊重,也为了找到新的方式参与集体并做出贡献,这种渴望的力量非常强大,让我们很难满足于现有所身处的圈子。

02 大IP这个“烫手山芋”,要怎么啃才最香?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影视界的IP改编历程:中国影视界的IP概念热潮大约始于2014年,《小时代》系列、《匆匆那年》等由知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大IP改编的风气逐渐形成,2015年也被媒体称为“IP元年”。然而,从2017年开始,大IP改编作品几乎鲜少见到口碑票房双丰收的案例,曾经可以一招鲜吃遍天下的万能“大IP”似乎越来越难博得观众的欢心。

1677217551262997.png

而在今年3月16日天猫发布的2023IP榜单中,国创IP逐渐开始占据比较大的份额。

1679366942760316.png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刘的两个IP就显得格外有趣——《我的三体》《流浪地球2》这两部备受好评的IP改编作品,都没有在剧情上完全“忠实原著”。刘慈欣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流浪地球2》是电影团队原创,和小说关系不大了。《我的三体》评分最高的一部也恰恰是原创情节最多的一部,即《我的三体之章北海传》。

1679304909955638.png

有一个词在它们的赞美声中被反反复复地提及:“诚意”。

每个作品肯定都被寄予了诚意。但到底怎么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诚意呢?

1、有时候,改编可以“乱编”

想必大家前段时间都已经看过很多介绍《三体》《流浪地球2》改编细节的介绍,我就不再赘述,还是主要聊和咱营销人有关的事。总得来说,成功的IP改编作品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创作者深入理解了原著精神之后,通过大量细节的铺陈,构建了一个让观众能产生信念感的世界,而对于这个世界中的人物、故事是否按照原著走向,观众其实有很大的包容度。

比如这个冲上B站热搜榜的广告作品:蚂蚁财富《当代和尚的精神状况怎么了?》

当代和尚的精神状况怎么了

西游记绝对是大IP中的大IP吧?稍不留神就“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的六学警告了。但这支广告却备受好评,弹幕上滑过的网友评论都是“这种广告多来点,姐爱看”“请问在哪里可以买到呢”。

1679305029536124.png

细品之下,我觉得这支广告能带给IP改编类内容一点很重要的启发:

人喜欢看熟悉的人做新鲜的事,但是“新鲜”要有度,不能为了“新鲜”而崩人设。

比如在这支广告中,沙僧依旧遇到困难狂喊“大师兄”呼救,猪八戒还是会耍赖说“想回高老庄”,这些人设特点的保留,是在暗示观众“他们就是你熟悉的那个人物”,从而让观众产生亲近感,唤醒他们心中对人物的记忆,这些被唤醒的记忆,也成为了这支广告的记忆点。而在此基础上那些贴合传播主题的元素,也就变得更加易于接受。

2、有UGC内容的出现,才是真正的“出圈”

曾经请教过几位业内人士“到底什么算出圈”?空手老师说:“出圈”的评判标准很简单,看是否有大量UGC内容出现。

而聚焦到科幻影视产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个IP的灵魂,是由作品和它的受众共同创造出来的。

比如《星球大战》这个首创于1977年的IP,是整个西方世界公认的“国民IP”"IP顶流“,但是2016年《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在国内上映时却表现出了明显的“水土不服”,票房表现不达预期。原因之一就是这部作品在海外有深厚的共创基因,而国内观众并没有参与过那个历程。

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和没看过的孩子,终究是不一样的。

1679305241791337.png

《流浪地球2》的诸多热梗也能佐证这一点,比如“郭帆 化缘大师”这个梗,最早发酵于豆瓣小组,后来在微博上又扩散成了9个词条,在视频平台也有很多二次创作和讨论。

1677485002675060.jpg

另一个热梗是“马兆海鸥”,因为四肢短小,双目突出的海鸥形象,和不苟言笑的马主任的气质有某种微妙的相似,大家就开始了欢乐玩梗。

1677483795981089.jpg

马老师被很多人当做了日常表情包,大家看到海鸥、薯条等关键词时也会自然地联想到马老师,并发送到社交媒体平台上和大家一起哈哈哈。

1679305665272625.jpg

这些都延长了《流浪地球2》的热度,UGC内容的产生也有叠加效应,用户之间互相激发创意灵感,一定程度上绕过了科幻文学所谓的“理解门槛”——科幻电影也许难懂,但是拍电影的人、和电影里出现的人,是和我们同样的物种。

03 中国人喜欢的科技感,长什么样?

看到过一组很有趣的问答。

问:中国科幻文学 和 西方科幻文学 的区别是什么?
答:只有我们中国人才会想“带着地球流浪”。

往源头讲,这是西方航海文明和东方农耕文明的差异,一个充满征服欲,目光永远投向更远方的星辰大海,一个也向往远方,但心底永远藏着一个柔软的故乡。

然而,或许是因为乔布斯、马斯克、以及硅谷文化,都对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很深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品牌在营造科技感时,还是会采用西方的审美体系,你会看到画面上总是反反复复出现绿色或蓝色的荧光光幕、穿着白大褂的科技工作者,清一色的“苹果极简风”,甚至很多广告只是把人物换成了东方面孔,除了LOGO不同真的很难分清哪里不一样,也让品牌失去了辨识度。

“苹果极简风”很好看
但是大家都长这样就不好了

1679307225816888.png

如何营造更本土化、更贴近本国文化背景的科技感?

我觉得日本半导体制造商东芝的这支广告让我印象很深刻——

Takumi Spirit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这支广告找到了一个“很日本”的表达,——Takumi(匠人)

极致,是品牌对“科技感”的理解,也是品牌想传达的精神。

匠人,在日本文化中和“极致”的含义很贴近的一个词。

很巧妙的是,因为所有的信息量已经压缩到“匠人”这个词里了。所以当把这两个词联系到一起时,品牌就节省了大量的沟通成本,而且这种“只有同一个国家的人才懂”的微妙阵营感,也拉近了消费者和品牌的心理距离。

那我们中国人喜欢的科技感是什么样?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有待品牌们探索。我个人觉得,能打动我的呈现是肯定科技背后人的价值。是告诉我每一个参数、每一块设备,背后都是一个个人类奋斗的日日夜夜。比如这支《大地上的星火》,我每次看都会被触动。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事实上,科技感是一种难以标准化的主观感受,每个人对“科技感”都会有不同的定义。

而当我们想呈现这种难以被媒介化、标准化的体验时,核心点是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情绪价值,是幻想和情感。可以参考香水的营销方式——哪怕我们可能一辈子都闻不到广告中描述的那些味道,也不妨碍它带给我们治愈感和满足感。

总之,期待更多融入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美学语言的科技感的创意呈现。期待中式科幻美学成为新的潮流。

“太长不看”总结版:

1、矛盾的小众圈层:越小众,越“分裂”

  • 所谓小众圈层,必定聚集了崇尚个性的一群人,他们内部的分裂可能会超越你的想象。

  • 声音最大的、人数最多的、购买力最强的,往往是三波人。先想清楚自己传播的核心目的,再决定主要服务哪批人。

  • 坏消息:同时取悦他们很难,同时得罪他们却很简单。

  • 好消息:只要你避开他们雷区的交叉地带,他们内部总会有一群维护你的人。

2、大IP这个“烫手山芋”,怎么啃才最香?

  • 只要让受众感受到,你真的理解了IP的世界观,他们其实非常宽容。

  • 人喜欢熟悉的人做新鲜的事,但是不接受“崩人设”的新鲜。

  • IP的灵魂,是和受众共同创造出来的。

3、中国人喜欢的“科技感”,长什么样?

  • 科技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这种难以标准化的体验,你营造和贩卖的,是幻想和情感。

  • 你的品牌理解的科技感是什么?如果用你的国家的文化中独有的词语表达,那个词会是什么?找到这个词,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 我觉得,中国人喜欢的科技感,是肯定科技背后人的价值。

2023年一开年,先是科幻热潮,又是AI上阵,真的有几分未来已来的味道了。或者用大刘的话说:“人类文明的航船已经孤独地驶到了茫茫的大洋之中,举目四望,只有无边无际的险恶波涛,谁也不知道,彼岸是不是真的存在。”

但是,“哪怕是阴沟里的虫子,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只要诸位不停止创造。

人类精神就可以永垂不朽。

*部分配图来自于网络,侵删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