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完苹果、宝洁、耐克、迪士尼……我们总结了企业经营的两个关键词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chuangye/578376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研究完苹果、宝洁、耐克、迪士尼……我们总结了企业经营的两个关键词

2023-03-17
0 评论 967 浏览 1 收藏 11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你是否有过这种烦恼——新项目略有起色后,投入大量物力、人力和财力,整体效果却依然不好呢?本文作者从“精简”和“专注”这两个点,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h9LgKPOpP4Kr5MmOeXqc.png

很多创业者、管理者都告诉我:

在一个新项目略有起色后,公司投入大量物力、人力和财力支持,但整体效果还是不好,进展也越来越慢。

为什么?多就是杂,杂了就容易乱。

企业管理一定要注意两点:精简和专注。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

高考的时候,老师反复强调解答大题时要把步骤写下来,因为哪怕结果错了,步骤正确也是可以加分的。

所以,即使你有最优解,为了拿下分数,你也会按步骤解答。

我把它称为“过程论”。根据结果来倒推过程,过度强调过程的重要性。

什么意思?

因为不确定究竟哪个步骤能够得分,所以尽可能详尽地叙述。

但你会发现,有些步骤本来就是没有分的,你写了也不会有分,还可能占据你后面可得分的位置。这就造成“过程过度”。

过程过度,就是把本该简单的流程复杂化。

比如,明明6个人能解决的项目,一定要安排10个人来参与;

明明两层级就能做好的决定,一定要5个部门去审批;

明明一张纸就能阐述清楚的内容,一定要几十页去详尽叙述;

而这部分多出来的部分叫赘余,并不能产生价值。

做精简。拿能拿的分,减去赘余部分。

比如之前有个搞设计的朋友在抠图。我问他你为什么要抠图?他说,拍照片哪有不抠图的。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旁边有不干净的背景。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把现场背景打扫干净再拍?

打扫干净背景,就是减去无法创造价值的部分。

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公司热衷于做减法,而小公司热衷于做加法。

很多创业公司在刚开始的时候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总觉得哪都缺。

今天缺产品、明天缺运营、后天缺管理,于是不断增加人手,后来人手够了,又不停地找资源、谈合作,组织体系越来越庞大,公司也越来越复杂。

更有甚者,公司啥项目都做,今天做这个,明天搞那个,但都浅尝辄止,不断更替。

元气森林的老板说过:“资源越少越容易成功,资源越多很容易形成依赖,反而不容易成功。”

很多大公司成功,就在于懂得做减法。

比如,第一代iPhone面世时,手机正面只有一个物理按键。这是许多手机厂商不敢想象的,按照他们的思维,一部手机的按键是复杂的,至少得有拨号键、挂机键、菜单键和返回键。

然而今天触屏手机有多普遍,相信已经不用多加赘述了。

同样,特斯拉也在追求极简设计。不仅如此,在覆盖多个价格区间时,特斯拉的SKU也始终做到精简。

怎么做精简?先学会分类

将繁乱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归纳,然后去枝留根,予以剔除。

乔布斯在1997年重返苹果后,就是利用四象限分类法,推动苹果公司重返辉煌的。

他以一个四方格的坐标轴作为标准,横轴分别是“消费级”和“专业级”,纵轴两端分别是“台式”和“便捷”。基于这两个分类维度,苹果公司的产品被分成四类:

消费级台式产品,比如iMac;消费级便携产品,比如iPhone;专业级台式产品,比如Power Mac;专业级便携产品,比如MacBook Pro。

在分类之外的产品,就予以淘汰剔除。

分类的目的在于,找出主干,修剪枝叶。

然而很多企业有个问题,会简单分类,但抓不住主干。

比如有些电商店铺就将产品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系列,这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关键是它的产品种类太多了,冬季系列里涵盖羽绒服、棉衣、毛衣、围巾、裤子等,甚至有些前年过时的库存商品也囊括其中,很难让消费者在分类领域里快速找到想要的新款商品。

因此,光有分类还不够,你还得会控制数量。

控制的根本在于,你清楚你的产品、人员和管理所需的数量,明白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冗余可剔除的。

比如你拥有一家价值百亿的公司,为了保证团队运转,你觉得需要多少人?

运营,管理、设计等加在一起,至少也应该上千人吧。但Notion公司却仅靠300人就撑起了百亿的公司。

因此,多不代表好。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多就是好,结果反倒把事情复杂化了。

有个小故事是说,宝洁员工向其总经理递了厚厚一沓备忘录,详尽周密,结果被后者要求简化成一页纸。时至今日,一页纸计划仍在宝洁内部贯彻执行。

就像过时衣服应该予以下架处理,你的企业同样需要减去不畅销的产品,多余的员工,以及繁琐的待办事项。

比如,OPPO曾经就拥有较长的产品线,然而多产品的细分市场并没有给品牌带来足够的客户,反倒拖累企业经营业务。

不久后,OPPO开始削减产品线,只留下4条产品线,每条线只有2-3款产品,然后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制造爆款,实现单点突破。

在精简产品数量后,OPPO手机销量立马增长了132.9%。

再比如,曾主张“加法”战略的西门子,在2015年之后,不仅开始大量削减业务,将业务集团数量从16个减至9个,还大幅精简组织,取消了整个中间层级,向区域和业务集团下放职权,加快公司的决策流程。

如今,做减法已经成为企业选择进攻的另一种方式。

例如雷军在小米实行降速调整的时候,就曾表示,“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打出去。”

除了精简,还得专注

如果你想同时抓住两只兔子,那可能一只也抓不到。

比如当下小红书、抖音探店很火,有火锅店老板就说自己也想搞社群、入驻小红书,做品牌推广。

营销推广没错,关键是谁来做?

如果自己来做,那你先思考两个问题:你能确保达到好的效果吗?你能保证兼顾好产品和营销吗?很难。

你是开火锅店的,你的核心应该是将火锅做到便宜又好吃,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旁的事,就交给专业团队来做。更何况,产品好了,自然有人愿意推广。

这就是专注的重要性。

阿里巴巴就始终坚持抓一只“兔子”的原则。在电子商务遇冷时,阿里巴巴也没有为了赢利转型做短信和游戏平台,而是持续深耕下去,直到现在。

很多大公司成功,就在于专注。

比如,迪士尼的卡通形象是其核心资产,创造这些形象是核心业务。虽然迪士尼可以利用这些形象去开发玩具、游戏、服饰等下游产品,但其本身并不直接拥有并经营这些玩具、游戏和服装制造业务,而是通过授权的方式来进行。

同样,像Nike这样的运动品牌也主要专注于产品设计和品牌推广,而将制造业务全球外包出去。

有个开包子铺的朋友听完给我说,自己也很专注,每天起早贪黑卖包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效果还是不好。

我说你那只能叫专一,不叫专注。真正的专注,在于将事情发挥到极致。

比如有一家同样做包子的企业,他们真的实打实专注在包子这件事上。

他们每天都在研究怎么能把馅的味道调得更好,怎样让包子的口感更好,怎么能把包子包得又快又好。目前,利用科技的手段,这家企业已经可以用人工智能控制着机器来包,不仅标准化,而且效率很高。

而很多和它一样的包子铺,他们还每天只知道和面、剁陷。

所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懂得精简和专注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作者:洪志西;公众号:鲸研品牌实验室(ID:JingyanLab)

本文由 @鲸研品牌实验室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