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避坑参考:产品向上要突破的制约因素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zhichang/577999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避坑参考:产品向上要突破的制约因素

2023-03-13
0 评论 2101 浏览 0 收藏 15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日常工作中,产品新人容易陷入两个认知陷阱:「弱思考」与「凭直觉」,它们有着内在的强关联,很多时候都是有机的统一。本文作者结合两个产品案例,分享了一些关于向上发展的思考,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1UtIZiOCVa2zeh7Vme6v.png

问题清单,往往就是机会清单。

最近这几周我们为了冲刺一季度KPI,“英明神武”的领导把工作安排的那是体体贴贴,比黑色星期四的超级大满贯还丰富,咱不能说是996,只能说是接近007,连生产队的驴看了都直打哆嗦。上周有一个产品同学选了咨询服务,他和镜同学进行了系统性的交流讨论,期间也提到了不少产品专业知识和职场困惑,我觉得有些问题很典型,答案也很有普适性,便想和大家分享一二。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地是,他还特别准备了问题清单,结构层次也很清晰,而我们都知道:问题清单,往往就是指向答案路径的机会清单

因此,今天熬夜复盘下沟通内容,发现对我们产品经理最有启发,也是很多产品新人最容易陷入的两个认知陷阱:「弱思考」与「凭直觉」

严格来说,「弱思考」与「凭直觉」有着内在的强关联,很多时候都是有机的统一:「弱思考」往往催生「凭直觉」,「凭直觉」也往往受制于「弱思考」

其实在职业发展中,我们有很多产品工作做得不够完美,背后的底层逻辑往往都是懒于思考、弱于思考,因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是有成熟的产品方法论做行动指南,也无济于事。

而关于凭直觉,镜同学则认为这是最常见的产品认知错误,比如,我们在很多产品需求调研时,往往会“自以为是”的凭直觉为需求设定自我标签,俗称闭门造车。

我记得,之前给大家也分享过37 signals关于“正确决策”的38条铁律,其中就明确提到“正确决策要基于数据,而不是凭直觉”,对了,37 signals还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就是我反复推荐大家阅读的那本《Rework》

不妨试着回忆下,你们之前的公司决策,是不是有不少是“凭直觉”,而非基于数据呢?

不妨试着回忆下,你们之前的个人决策,是不是有不少是“凭直觉”,而非基于深思呢?

因此,镜同学想结合上周的两个产品案例,分享一些关于向上发展的思考,希望能带给你一些启发和参考。

避坑参考:产品向上要突破的制约因素。

01 运营反馈需求:用户想要删除系统数据

上周我们产品运营同学向我们提交反馈了一个需求:企业用户想要删除掉系统中“待办”、“整改”的系统数据,请我们产品经理设计需求,研发同学执行下开发任务。

这个需求背景是:企业使用我们的信息管理系统,他们的上级监管部门要检查企业的信息化使用情况,但他们系统上存在很多待办数据、整改数据等,这些数据暴露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执行不力,因此,这个企业就想要我们帮忙删除掉这些数据。

镜同学相信,应该有不少B端产品同学都遇到过类似问题,当时我们一个产品经理在群里收到该需求后,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还凭直觉承诺当天就会完成产品设计,当然,这类技术性需求本身并不复杂,只要定义描述好需求后,开发同学分分钟就可以搞定。

听完该产品同学的反馈汇报后,我有两点清晰的感受,一是该同学工作很积极,响应很快;二是,该同学掉入了“弱思考陷阱”,越是简单的事越容易凭本能、按感觉去做事。

我便引导着问他,在正常的产品设计流程中,收集到需求之后应该做什么?他回答说,应该先做需求调研,论证需求

是的,他很清楚需求流程,也具备方法论,只是忘记了思考,由本能主宰了理性,凭直觉做出了行动决策

那我们多维度论证下这个需求:从技术实现上来说,并没有任何难度,但从公司价值来说,我们作为技术服务的供应商,我们竟然能删除用户数据,帮助用户“造假”,既违反用户隐私,也有损公司口碑。

从需求调研本身上来说,这就是典型的“伪需求”,既没必要做,也不能做,更是技术性公司应该坚持的底线,而从产品同学的思考逻辑来看,他并非不知道需求调研的方法论,也不是没有能力识别,而是,在这个小需求面前,忽略了“思考”的必要和价值。

所以你看,弱思考,往往会导致流程性的错误

02 客户提出需求:想要批量开通用户

大家都知道,在日常工作中,产品经理与客户沟通需求的场景非常普遍,用户往往也会反馈很多有价值的真实需求,而有些需求通常很着急,做完整的产品设计则会耽误用户使用。

比如,上周我们的机构客户就提出一个需求,他们在使用我们的一款SaaS产品,其中有个功能是可以添加自己所服务的企业,当时,他们临时有个集中汇报会,需要快速为即将要服务的200多家企业开通账号

不过,按照现有的功能,他们需要逐一去添加账号,为服务的企业开通系统,这样很慢、效率很低,我们系统又没有批量导入功能,他们就希望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后台为这些企业用户批量开通下账号。

这个需求不同于上面删除用户数据的案例,该需求是有真实价值的,只是我们产品暂时没有该功能,因此,我觉得这样没有问题,就没再深度思考,作为产品研发中心负责人,我就准备随后安排后台开发人员进行技术处理。

刚好我们要开周总结会,我就顺便把该事情给总裁汇报了一下,领导当时就强调:先不要直接答应客户,让客户提交一个书面申请,授权我们为他们批量开通账号,这样既能解决客户问题,还能避免后续扯皮,更能对外表现我们的技术张力和专业正规性

果然,客户并没有反感,也没有认为我们的“多此一举”,反正发来信息赞赏我们的技术管理很专业,也很配合地提交了“授权申请”。

事后我总结,我在这件事情处理上认知有偏差,单纯认为是缺乏经验也不准确,事实上,我当时深度思考不足,也在凭直觉来处理新事物,至少没有寻求多方沟通的主动意识。

是的,往往越是简单的新事务,越容易陷入“直觉”陷阱。

避坑参考:产品向上要突破的制约因素。

03 产品同学需要写《产品操作说明书》吗?

上周还有一件事,有个产品同学询问我产品经理需要写《产品操作说明书》吗?那不是测试或者运营的工作吗?和他沟通后对我的启发也是:面对问题,我们的本能不应该是回答答案,而应该先深度思考

我当时也在小报童「镜同学的产品驿站」做了分享,在这里也给大家做下简单的复盘:

首先,有问题就会有答案,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本能认知、也是基本常识,所以你看,这句标语甚至成了“知乎”的slogan。

但是,据镜同学观察,很多产品同学在面对职场问题时总显得缺乏定力和静气,难以周全的兼顾,本能的直接回复,生怕答案过期,而且,越是简单的问题就越是轻敌。

那么,面对问题,我们的本能反应既然不是“回答答案”,那应该是什么呢?

很简单,是思考。

底层认知逻辑也很朴素:问题→思考→答案

思考是催生答案的必备过程,面对问题我们最重要的便是深度思考:思考功能定义、思考问题要点、思考本质解。

我们说回这个问题,我当时并没有直接回答,因为我深知定义问题是找到答案前提,而且,我过往也踩过类似的坑,遇到过类似事情,比如,我们之前公司的《产品操作说明书》就不需要产品经理来编写,于是,我和他做了沟通交流,解题思路如下:

1)定义清楚《产品操作说明书》

你们公司对《产品操作说明书》的定义是什么?

产品生命周期后半程会有很多文档,如,《产品手册》、《产品说明书》、《产品操作说明书》、《产品培训手册》、《用户使用指南》等等,这些文件在不同公司语境下作用不同,承建岗位也各异。

而《产品操作说明书》顾名思义,主要是对现有的产品功能、操作步骤进行解释说明,以便用户更快地理解产品、上手使用产品。

2)搞清楚该文档的目标用户

那么,这个文档是给公司内部人员(如,业务、运营)使用还是给外部客户使用?

当时,我们之前公司定义的《产品操作说明书》是外部文档,因此,这个不需要由产品经理来写,而是由客户成功部门来编写,他们是直接面客的。

但是,产品经理需要编写《产品手册》,客户成功同事会依此为基础编写《产品操作说明书》。

3)以价值重新理解

好了,明白了该文档的内部价值,我们就更好理解为何我们当时公司没有定义产品经理来写的原因:

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客户成功需要深度了解产品;二是很多客户关注的产品功能尚在研发中,但客户成功部门可以提前剧透,他们会结合市场动态进行放大表述

而产品经理所写的《产品手册》更多只是从产品角度对现有产品功能进行的内部分析,以便公司其他部门人员学习了解。

我们再次回到问题本身:《产品操作说明书》这个小问题,似乎很好回答,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产品同学会说,肯定是产品经理来写啊,不用怀疑的,甚至会列出网上答案,或者,ChatGPT的回复,以证自己说得对。

避坑参考:产品向上要突破的制约因素。

诚然,绝大多数情况下《产品操作说明书》由产品经理来编制并无不妥,但总有例外,本能回答并非最优解,正确的解题思路应该先进行深度思考。

其实,这多复杂问题的正确的答案都不是从书面上可以直接回答的,而是在不断互动、碰撞过程中修正完善的。

问题→思考→答案,面对问题先不要急着回答

这个认知习惯也许能帮助你从问题中积蓄成长的力量。

最后,镜同学想说的是,产品经理本质上是设计岗位,是创造性的工作,华为曾说过,创新是最大的护城河,对产品同学也一样,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对新事物的达成效率

因此,我们再强调总结下,在产品工作中应该要竭力避免「弱思考」和「凭直觉」的错误认知,想把「问题清单」转化为「解决方案」更应牢记:深度思考、基于理性。

专栏作家

产品大峡谷,公众号:产品大峡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七年B端产品经理,供应链物流与金融领域,擅长需求设计、业务指导、商业观察等。

本文由@产品大峡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