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骂得越凶,优惠越狠!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marketing/576900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骂得越凶,优惠越狠!

2023-03-02
0 评论 526 浏览 0 收藏 20 分钟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00:00
00:00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最近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怪风,想要薅哪个平台的羊毛就要先痛骂他一顿。比如,想要某平台的折扣,就要在社交平台先痛骂它一顿,这样就能获得平台送你的优惠券。这看似玄学的操作,却因为有成功者的先例,而变得流行起来。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BBUVap6xoduzpViOPqUi.jpg

万能的网友们,挖掘出了一条万能优惠口令。

不是什么666666、888888之类的吉利数字,也不是“平台最棒”那样的吹捧夸奖,反而是口无遮拦的一顿怒骂。

CS1nzZ46PwXi45Ww2duq.png

当你在社交平台中,对一些厂家大吐苦水之后,稍等一等,很快就能收到正向反馈。

无论是有理有据的吐槽,还是言辞激烈的谩骂,只要其中的关键词被大数据识别,商家的慰问就会降临:在刚骂过的APP中,正静静躺着一张大额优惠券,等待你开启底价。

PLOQGYcY25ov3rwP7CmR.png

这种现象,颇有些文言文中所描述的既视感: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每每用户发飙,嗅到风声的厂商,或多或少会站出来表个姿态,送出一些“公关优惠券”来收买用户。

而用户在长年以来的花钱经验中,也逐渐发现了不止一种手段,能够拿到厂商额外送出的公关优惠券,多薅一些羊毛。

这其中的诀窍,有八字真言:

骂得越凶,优惠越狠!

一、公关优惠券领取方式

优惠就像湿海绵,挤一挤,总能纂出水。

如果你身价非凡,对价格毫不在意,可以原价购买商品、服务。

如果你对价格比较关注,参加一些购物节、满减、领券,就能获得相对原价而言不错的价格。

如果你深深领悟了精打细算的奥义,盯着0点钟声响起开始秒杀,把页面发给所有亲朋好友砍一刀,那或许你能得到最优的价格。

本质上来说,这是厂商的价格歧视策略,见人下菜,让产品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

厂商的势利眼,从不会对用户一视同仁。

公关优惠券也是一样,你若骂厂商越凶、给它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大,他越会重视你的存在,给你更多关照。

1. 直接找客服者,受下赏

产品存在瑕疵、服务不够及时、公告有点傲娇……厂商得罪用户的风口,有时候还挺多的。

而人生百态、各不相同,被惹恼的用户,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

有的用户或心平气和,或算得时间宝贵,不想为几块钱的原因,产生争执、耗费时间。就算存在不满,忍一下也就过去了。

但也有很多时候,用户的不满需要发泄。

首当其冲,就是找到客服。

若只是抱怨几句,客服会好言安抚。当然,安抚的话语,多半是没有什么诚意、提前编撰好的固定话术。

hzpbn2ICLlKh0rQWVFaK.png

但若是用户抱怨不停,或是直接提出要求补偿,客服就会拿出一些补偿措施,让用户消消气。

AkJyFOoFEXFAcCWkaY3s.jpg

从抱怨,到补偿。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用户得到了启发。

自己不去抱怨,不去投诉,什么都得不到。相反,几句抱怨的话,就可以为自己争取到额外的优惠。

而这些优惠,是独立在本身平台优惠、退货赔偿之外的额外优惠。

那么,如果自己隔段时间就发次飙,即使没有真的不满,也去找客服吼上几句,不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优惠吗?

省下的,就是赚下的。

一些人发现了其中的操作机会。

只不过,客服虽然有一些补偿、安抚客户的权限,但空间极为有限。

除了基于产品售价的公平退款,能额外给到的补偿不多。

通常都是什么币、什么豆、什么券,一些只能在该平台使用的虚拟资产,而且额度很低,无非是八毛五块。

于是,也有人发掘出了更高产的手段。

2. 谤讥于市朝者,受中赏

通常来看,若用户找到客服抱怨,自然是心存不满。

可这种不满,影响往往也非常有限。

即使放着不管,有的人也只是吐槽两句就过去了。会把不满继续扩大的用户,凤毛菱角。

但是,还是有一些用户,会向他人宣传产品黑历史,甚至在公开的平台上发泄。

随着网络力量的增强,这种现象被厂商重视起来。而大数据的不断进步,又给了厂商解决这种问题的手段。

通过关键词识别,以及用户在不同平台之间的身份联系,数据可以知道,是哪些人在背后说坏话。

给予这些人一点额外的优惠福利,去安抚、争取他们,就较有针对性。

只不过,巧合发现厂商此类举措的用户,也研究出了新的薅羊毛手段——开骂。

在一些社交媒体中,针对某一平台发泄牢骚,从而获得平台的公关优惠券。

而且这种技术,还在用户的分享传播当中,不断升华。

人们总结出,在哪些平台发表言论,更容易被哪个厂商抓取识别;发送哪些关键词,可以更大概率获得优惠券;有人直接编写了固定模板,供大家复制使用;还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盖起了开骂楼,大家一起复制模板开骂,增加被识别的机率。

PrvemORukmEc4BszHPU9.png

一时间,这种领券手段,竟蔚然成风。

但对于有些人来说,薅到的羊毛,似乎还不够。

3. 谤讥于市朝,且被围观者,受上赏

总有些不良服务的事件,会在网上掀起些舆论潮流。

无论因为事件本身稀奇有趣,还是大多用户都曾遇到而感同身受,当负面新闻像雪花一样漫天飞的时候,厂商还是得站出来,迎接暴雪。

有些厂商确实硬气,就算被全网唾骂,依然要演出一副白莲花的做派,把责任推的一干二净。

stwtyiFrxwxck9FqLVJ0.png

但眼光长远的厂商,还要考虑到日后生存,害怕舆论的威力。在这种时候,会拿出更多的诚意,去解决当事人的麻烦,做出更多妥协、更多补偿。

有人拿到了远超售价的赔偿,有人得到了厂方送出的终身免费权。但只要舆论势头被遏制,用户能恢复耐心,这些付出的成本,也是小事。

二、厂商抉择

无论是给客服安抚权限,还是大数据判断不满用户,抑或是大麻烦出现时进行超额赔付,厂商的抉择,也并非拍脑门的想法,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首先是安抚的方式,除非是矛盾较严重的典型事件,一般情况下,厂商偏爱使用代金券、虚拟币等方式,对用户进行安抚。

1. 为什么使用优惠券

1)补偿成本低

退还5元现金,和给予5元代金券,有什么不同吗?

当然是不一样的。

对平台来说,支出的5元钱是全额成本。

而代金券,即使是5元无门槛代金券,也只能使用于平台,购买平台的产品或服务。

即使用户1分不多、1分不少,买了整5块钱的东西,但这5块钱中,还要计算平台的利润、费用。

换言之,平台给用户补偿5元代金券,成本肯定低于5元现金。

2)补偿效益高

用户拿到代金券后,进行使用,也是平台维系用户的机会。

用户在选择如何使用,换取商品、服务的过程中,重温了一遍产品的使用过程,也重温了一遍需求得到解决的体验。

原本一言不合,随时打算转投竞品的用户,复习了产品的优点,也很容易遵从习惯留下来。

就如同是分手后的一个吻,有时也能挽回彼此的关系。

3)维护自身体系

每个厂商,都有自己的规则、体系。

而实际的服务情况,却是千变万化的,有可能与既定的规则相冲突。

比如,厂商规定月卡会员不能退款。有的用户使用到期,却对其中服务不太满意,想要退款。厂商需要维护自己的规则,否则被其他用户看到,会带来更多退款的连锁反应。与此同时,厂商也需要安抚好这个退款用户,摆出服务的态度。这时候,优惠券就是一个折中的手段,既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规则,又让多数投诉用户能够消气。

发券是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厂商为何如此选择。

用户骂的越狠,厂商优惠越多,这岂不是在鼓励用户多去骂他?

2. 厂商的逻辑

1)中心导向

屁股决定脑袋。

厂商的屁股,坐在自己豪华的办公楼,脑袋自然不会全心全意想着用户。

所谓的“服务至上、用户第一”,永远是喊出来的口号、摆出来的姿态。

就拿用户的投诉来说,如果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相对合理的逻辑,是给哪个用户造成的伤害大,就给哪个用户更多补偿,把用户的损失降到最低。

但事实上,厂商考虑的是,谁给我造成的伤害大,或者谁可能给我造成更大伤害,就优先给谁更多的补偿,以求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

比如,同样的产品质量问题,有的用户找客服投诉,有的用户直接在网上引发热议,厂商同时发现后,首先想要解决的,往往是网上引发热议用户的问题。

其一,用户发言,可能影响其他人的决策,劝退潜在用户。

其二,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抱怨的用户,显然不打算忍,也更没有满意。如果不能摆平他们的情绪,他们付诸进一步行动的概率更高。比如找媒体投诉、找相关部门投诉。

其三,社交媒体上,尤其是一些公开性比较高的社交媒体上,用户的抱怨若产生大范围群体效应,让对厂商不满的人聚在一起,对厂商造成的伤害更甚。

厂商站在自我为中心的角度,以避害为前提,自然会优先、大力安抚那些最可能危害自身的用户。

2)成本导向

在能够避害的基础上,厂商要考虑的,就是趋利。

解决用户的售后、投诉、抱怨,也是需要成本的。在费用管理越来越精细化的今天,这些成本也得计划着来。

如果一个用户,对产品的瑕疵有所不满,但除了跟客服抱怨几句,既不会跟别人说,也不会在网上骂,更不会去上级平台、部门投诉,甚至还会继续付费使用产品。那么,站在厂商的利益层面考量,为什么要为这个用户,额外耗费成本?

尤其是这样的用户并不算少。

即便当下用户的维权成本降低,但仍有很多人,或因善良,或因没空,或因嫌烦,对一些小的问题,小的瑕疵,自己忍耐下来。

如果这些问题都要进行解决、主动进行解决,厂商的成本一定会激增。

无论趋利,还是避害,厂商所考虑的,始终是自己的利益。而非平等、真诚的对待用户。

厂商延续价格歧视的思路,对难缠的用户着力安抚,对善良的顾客敷衍以对,从而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欺软怕硬。

然而,厂商的盘算虽好,却有一个漏洞——需要建立在用户不知道他套路的基础上。

三、套路与反套路

用户不是傻子。

厂商的套路,肯定会有人发现。

即使是大数据识别社交媒体后,悄然给出的公关优惠券,也终于被用户在机缘巧合、大胆猜想、反复论证后发现。

当潜规则被用户了解、熟悉、掌握,用户也将使用这些潜规则,进行反套路,为自己争取更大利益。

平日里的消费就是如此:

知道网店的标价普遍有弹性,那么在购物前就先跟客服砍砍价;发现某个价格漏洞有便宜可占,就会马上利用起来。

PAXYmK0NUxIsTbTNK5hR.png

而当用户发现,只要骂几句客服,就能得到几元优惠券;只要在网上骂几句,厂商就会送上额外优惠;若把事情搞大,没准还能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会有一些用户,选择使用这些方式。甚至在使用过后,乐此不疲。毕竟,当已经享受了更低的价格,更大的优惠,谁还愿意原价购买?用户就如同发现了“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BA”的神奇一样,总想使用,停不下来。

四、反套路与反反套路

不被知道的秘密,才是最好的秘密。

当用户的反套路开始生效,并在网间流传时,厂商自然也会关注:有谁在用类似的方法薅我的毛?

1. 教人薅自己

厂商当然不愿看到这种现象,因为这会导致,一些人没有遇到不良服务、没有感到不满,却会为了获得公关优惠券,开始站出来,骂厂商。

这种结果的出现,就是厂商套路的缺陷,对用户形成了一种反向的激励。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齐王令,当面批评他的人,能得到最多奖励;在背后当众骂他的人,奖励最少。

这是正确的激励逻辑,鼓励人们有事当面说,不要在外面到处说。

而厂商的激励则恰恰相反,谁骂的越凶,谁骂的影响范围越大,就越给谁好处。

时间久了,用户会被训练出S-R条件反射,骂的狠→奖励多→骂的更狠。

2. 到底管不管

用户骂厂商的薅羊毛手段,还没成为主流。

而厂商既定的策略,也并非全是漏洞,尚有很多对自身有利的可取之处。

究竟这种思路,是否要延续下去,厂商也需要权衡:

1)进出平衡

不是所有的用户,都会钻这个空子。至少在目前阶段看,多数网友对这种激烈的薅羊毛手段,只是好奇、围观、希冀,但真正付诸实践,甚至不断重复的人,并不算多,给厂商额外增添的成本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只要“欺软”省下的钱,大于“怕硬”多花出的钱,厂商仍然有利可图,还可以延续。

2)分情处理

问题的发生,未必要让整个策略砍倒重来。

大众有反套路的手段,厂商也会有反反套路的方法。

比如更为精细化的分情处理,利用大数据的判断,把频繁领取公关优惠券的人,进行重点甄别,判断其究竟是运气不佳,频繁遇到产品问题;还是刻意薅羊毛,甚至违法薅羊毛。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处理,降低支出。

毕竟,薅羊毛也同样遵从帕累托法则。绝大多数羊毛,其实是被少数人薅走了。

没有完美的策略,能够解决重点问题,就是胜利。

专栏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网络营销人,心理咨询师。擅长消费者行为学、文字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等领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