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卷上太空,圈地抢钱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329/230301-53e65721.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卷上太空,圈地抢钱

 格隆汇 • 2023-03-01 19:40:02  来源:格隆 E1455G0

作者|万连山 来源|格隆(ID:guru-lama)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最近两天,卫星导航概念陡然升温。 

主要由两个事件引发:

1.2月23日,我国首颗超百Gbps容量的高通量卫星——中星26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开启了卫星互联网应用服务新时代;

2.中国星网曾向国际电联提供卫星星座计划,将12992颗低轨道卫星组网——这个计划将于2023年开始逐步发射卫星。

人类的漫长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不断征服自然的历史。而这一次,我们征服的对象,是地球之外的浩瀚空间。

太空圈地战,正式开始了。

01

“星”的进化

1987年,以摩托罗拉为首的几家美国公司,在政府的帮助下,提出了一个伟大的构想:

发射77颗近地卫星,建设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话网络,让用户能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拨通电话。

这个构想就是著名的“铱星计划”

1

1991年,计划正式启动;1996年,第一颗铱星上天;1998年,整个体统投入商业运营。

彼时,已经上市的铱星公司,股价一年内涨了4倍。

从技术上讲,这是一个超前而宏大的计划。

其优势有二:1.轨道低(离地面只有几百公里),重量轻(600-700公斤),每颗卫星的三千多个信道,都能和地面上的手机直接通信,且相互通信;2.由于摆脱了地面基站,可实现在地球上任何地点通信;

但从投资的角度看,铱星则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之作。

除了摩托罗拉等大佬提供的60亿美元资金,铱星公司自身还举债30亿美元,依旧难以承受每年数亿美元的维护费。

为了收支平衡,铱星公司只好将手机定价为5000美元/部,每分钟通话费用为3美元。

这么贵,能覆盖的用户自然就少。

2000年3月18日,系统投入运行不到两年,铱星公司就正式破产。成为全球通信史上一颗璀璨的流星,也是20世纪商业航天领域的最大遗憾。

2001年,铱星公司重组,在2年后的伊拉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此,美国军方成为铱星最重要客户,每年需支付3600万美元费用。

然而彼时,天上的铱星们已逐渐进入寿命大限,继续一批新的卫星来替换。

铱星二代项目应运而生。

2007年,铱星公司发布新的卫星招标。2010年,欧洲最大卫星公司泰雷兹中标,铱星二代设计在轨寿命为15年,比第一代耐用不少。

而承接66颗二代卫星发射订单的,是新时代的主角——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

尽管得益于物联网发展,铱星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72万。但过去十几年,该公司依旧在亏钱。

作为低轨道卫星的先驱,它已被前赴后继的追赶者超越。

20230301-40e2448760d70849_600x5000.png

2010年后,智能手机进入爆发阶段。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也让卫星的定位发生变化,逐步服务于互联网的广域覆盖和接入。

2015年,马斯克正式提出星链计划,打算发射4425颗低轨卫星(后增加至4.2万颗),为全球用户提供高速宽带服务。

其基本目标,其实和三十年前的铱星类似,就是凭借卫星技术,在不受地面设施限制的情况下,给全球每个角落提供高速网络服务。

翻译过来,就是用卫星直接与地面上的终端传输数据,满足5G无法覆盖区域人们的网络需求。

自此,人类正式进入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时代。

但是,说起来高大上,星链其实存在一个致命BUG:其传输速度,只有5G网的几千分之一,还不如4G。

网络信号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流量密度”

5G基站每个带宽是15Gbps,星链中每颗卫星是20Gbps,单位效率其实相差并不大,但两者在数量级上完全没有可比性。

截至2022年,中国共搭建了231.2万个5G基站,未来可能还会增加到千万级别。而星链即便完工后,也不过4.2W颗卫星,不足前者的百分之一。

就目前来看,星链的用户数量最多是千万级别。每颗卫星只能服务两三千人,也就是一个小镇的体量。

20230301-7640f3c2f2b5f6b2_600x5000.png

同时,星链虽然在近地轨道运行,但离地面也有2000公里。如果受到天气等自然因素干扰,其传输速度还会呈指数级衰减。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和曾经铱星的第一批卫星一样,星链卫星的寿命非常短,平均每颗才5年。

也就是说,2019年上天的第一批颗卫星,到明年2024年,基本都将报废。

这就会造成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太空垃圾

就像《地心引力》中的桥段一样,这些残骸会以第一宇宙速度围绕地球运转,比狙击枪的射速还高几倍,甚至有可能撞击到其他卫星。

虽说这些报废卫星,会在9年内坠落到南太平洋的指定“坟场”。但这个周期是很漫长的,难保不会出事。

比如在2021年,星链曾两度接近中国空间站。出于安全考虑,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实施了两次紧急避碰。

这暴露出星链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

要知道,未来spaceX可是要同时监控4.2万颗卫星的,随便一个疏忽就会酿成惨案。

听起来,星链互联网除了覆盖广,比5G差远了。

中国公司作为后来者,为什么要拼命追赶?

02

跑马圈地

2019年,川普说美国要跳过5G、直接开发6G。

从那时起,有关于6G竞赛的话题,这几年从未间断,资本市场也炒得火热。

但说起这个,大家其实都很纳闷。

4G网络其实已经很快了,相当一部分人连5G都没用上,为啥这么迫不及待要研发6G?

人类虽然进入5G时代好几年了,看似很先进,但地球上仍有80%以上的陆地地区(深山、森林、沙漠、草原、戈壁)和95%以上的海洋地区,以及29亿人口,并没有覆盖到移动网络信号。

总体算下来,移动通信只覆盖了全球不到10%的面积。

这是多大的市场?

同时,5G及以下的通信对象,仅限于地表以上10km内的空间,远远无法实现海陆空网络畅游。

而据《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6G与5G的最大区别,是明确提出了“全球无缝覆盖”——这个目标必须借助卫星等非地面设施,才能实现。

简而言之,以近地卫星构建的高速通信网是6G通信的基础。

而且这个基础,如果不及时跟进,基本就决定了失败的命运。

1

全球互联网设备覆盖情况

在说明卫星互联网的作用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另一个名词——近地轨道资源。

指的是航天器距离地面600-2000km的轨道,目前全球大部分卫星都分布于此。其数量是有限的,最多只能容纳6万颗卫星。

而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定:卫星频率和轨道,虽然是全人类的共有资源,但获取这些资源仍遵循“先协调,后使用”、“先登先占”等原则。

也就是跑马圈地,谁先占了就是谁的。

马斯克计划发射4.2万颗卫星,这些卫星都将在近地空间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仅星链一家就占了三分之二以上空间。

如果没人去争,未来1000km以下的轨道,可能就成了马斯克的私人空间。

这么一看,原本印象中浩如烟海的地外空间,突然变得拥挤起来。

等到近地轨道资源被先发者占尽,太空垄断自然就形成了。后来者只能在更高的轨道想办法,需要的资金和研发能力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

到那时,星链的成本优势将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

1

同时,星链的网速虽然不如5G,但延迟更低。

现在的5G网络,信号从基站到网络服务器再到手机终端,在空气中传输的过程就会导致延迟。

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周围几百米就有基站,延迟肯定小。如果方圆几百里都没有基站,这个延迟就比较高了。

而星链因为距离地面较近且分布均匀,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优势了。

尤其是,以卫星为基础,与地面的5G网络联合起来,从而实现更大的电波容量以及短时间内的超高速。相较于5G,6G的传输能力将提升100倍,网络延迟也可能从毫秒降到微秒级。

据评估,在现代金融交易中,如果交易处理时间比对手慢5ms,就可能损失1%的利润;慢10ms,损失可能扩大至10%。

大家可以算算这是多少钱。

1

同时,星链还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价值。

其虽然不如地面上5G基站的传输速度快,但比美军现有的卫星通讯,也就是铱星,快上百倍。

而且由于数量足够多,美军还能利用星链平台跟踪干扰远程地方通讯。在乌克兰战争期间,发挥了巨大能量。

最典型的就是某钢铁厂战役,在俄罗斯大量频率干扰和DDOS的攻击下,处于地下工事的乌军通过星链依然和基辅进行高质量通信交流,甚至还有被困地下的女兵在社交平台发布自己弹吉他的短视频……

1

当然,最关键的,也是最现实和迫在眉睫的原因,从通信标准到核心元器件,我们一直被西方卡脖子,直到到了5G时代,才有底气说领先世界,研发6G也是保持技术领先的重要之举,当然势在必行。

从技术上看,现在5G网速虽然很快,但仍没法真正实现4K、8K这样的超清视频,更不要说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这些了。

只有当5G+卫星互联网结合,6G真正普及,速度更快、延迟更低、海量密集连接这些关键指标实现了,真实世界与数字虚拟世界的深度融合,才可能成真。

这是必须由自己实现的梦想。

03

他山之石

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基地》中写道:“他们的德行不能算高尚,但是个个胆识过人……他们利用这些资源所建立的‘帝国’远比假宗教之名、行专制之实的四王国还要巩固……”

现实中,商人或许没有如此夸张的权利,但他们成为未来星际远航的主力,却并非无稽之谈。以马斯克的SpaceX为代表的众多美国私人太空企业,正在无限接近这一宏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SpaceX的成功,为中国商业火箭企业,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方向。

自2015年,中国第一批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出现起,中科宇航、零壹空间、深蓝航天、翎客航天、星河动力、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成为推动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然,只靠民企对抗星链,不太现实,毕竟起步晚了近20年。

以专研可回收复用火箭的深蓝航天为例,如今的技术能力只相当于SpaceX2015年的水平,差距不可谓不大。 

除了公司本身的创造力,更得益于美国冷战时期的疯狂积累,早在数十年前,就打造出相对成熟的产业链,以及能持续发展的航天商业模式。

这个时候,国家队的下场,就很有必要。

1

2020年9月,一家代号为“GW”的中国公司(国网的拼音首字母,即“中国星网”成立之前的暂定名称),向国际电信联盟递交频谱分配档案。档案中曝光了两个名为GW-A59和GW-2的宽带星座计划,其计划发射的卫星总数量达到12992颗。

同年,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鸿雁”、“虹云”、“天启”、“天象”等多个低轨互联网星座计划陆续推进。

2021年4月,对标SpaceX“星链”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

截至目前,我国航天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160家。尤其在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计划后,相关产业市场规模逐年稳定增长。

更重要的是,现在国际电信联盟为了防止出现“恶意占坑”现象,出了个新规定:在卫星频率和轨道申请后的七年内必须开始发射,九年内必须发射总数的10%,12年内必须发射总数的50%,14年内必须全部发射完成。

根据要求推算,2023到2030年,星网公司的年均发射量为180颗以上,再之后五年发射量突破1700颗。

这是非常可观的数字。

太空的“圈地运动”,预计这两年将开始提速。

而相关产业的增长,也是可以预见的。

仅卫星导航这一项产业,预计到2026年就将突破万亿。

1

目前,我国已形成完整自主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涵盖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制造、卫星应用等环节。

可以看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正有加速落地服务趋势。进程之快,超出很多人想象。这也正常,中国在航天领域40多年来不遗余力的投入,在基础技术上确实是世界一流的。

无论是上游的卫星制造等领域,还是中游的卫星测运控系统,亦或是下游的各种实际应用落地, 都将孕育难得的机遇。

短期看,随着国内对于卫星互联网加快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环节有望率先受益;长期看,地面段战略位置将不断提升,终端应用环节有望受益。

1

关注未来,相信价值的力量。

我们正实现着星辰大海的梦想,不久的未来,无数颗人造卫星将布满天空。

昂首夜空,如果你再次看到流星雨,不要惊讶,那只是密集的低轨道卫星间的一次碰撞。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格隆(ID:guru-lama),作者:万连山 

本文来源格隆,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15062 或 [email protected]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