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现在的我,不想做管理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nblogs.com/wenhanxiao/p/17159126.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现在的我,不想做管理

回看上一次复盘,还是在2022年12月31日。那次复盘的内容是年终工作总结,距离现在已经过去快要两个月,也是时候该做一次复盘了。

这两个月,发生的事情其实不算多,但是心态发生了不小的转变。

原以为该结束的项目,一直拖着没有结束。原因其一是因为对接的客户方联系人并不知道确切的验收标准,再加上他们各自也有KPI指标,所以一直让我们这边配合支持;原因其二是因为接下来的一期合作会有竞标,如果我们这边支持的不错,对竞标会有帮助。所以即使符合验收标准,为了形象工程,也要继续支持。

对于第一个原因,在双方沟通后,客户方对接人比较固执,仍然希望我们支持。迫于第二个原因,我们便选择了继续。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说起来两三句话就能表达清楚,但实际过程确实很煎熬。反观项目的其它模块,虽然也有延期,但总体来说都还算好沟通,没有让我感到特别不适,并且都已经正常完成验收。只有这个模块,无论是我还是组员,都已心力交瘁。想想后面可能还会到来的一期合作,甚至产生了不太希望合作发生的念头……

正是有了上述体验,我得到了一个结论:现在的我,还不足以应付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

诚然,做技术,然后转型管理是一条很多人都会选择的路,我也不例外,不然也不会去考PMP证书。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对于那些较容易沟通的客户,能很顺利地把项目做下来,而且客户评价还不错。但对于不太好沟通的客户,便很难拿下。

我觉得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经验不足,毕竟不是所有的客户都是好沟通的客户,所以遇到难缠的客户是正常的。另一方面是性格使然,我的个性其实不太善于言辞,实实在在地做事更适合我。

在这两个月中,我多次说服自己,不要相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依然无法达成所愿,甚至内心很痛苦。

上上周末,去书店,看到《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一本很薄的书。很快,我便看完了。这本书在某些地方被归类为哲学宗教,但我觉得所有上班族,特别是对工作现状不满意的人群要看一看。
整本书是以作者的经历串起来的,他本人遇到了困惑。像大多数人一样,毕业,然后上班。随着职位的提升,薪资越来越高,工作越来越忙。在外人看来蛮体面的,自己觉得也还不错,但又觉得哪里不对。书中的原文是这样描述的(有点长,但我觉得很契合现在的我,也是受到震撼最大的一段):

如果我坦诚面对自己,我得承认,我多年来都在想,除了我已经体验到的事物,生活是否还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并不是说生活很糟糕。当然,生活偶尔令人沮丧,尤其是最近,可我有体面的工作,也有知心的朋友。生活还好,甚至可以说挺好。可我心底隐约有种别样的感受,就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就是因为产生了这种感觉,人们才会问出那个问题。”凯茜说。
我惊呆了。她再次道出了我的想法,而且我突然意识到,她的话可能是对的。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又来到了悬崖边。这一次,我往前迈了半步。
“凯茜,能再多跟我说说那个问题吗?”
她点点头:“我刚才说,问出这个问题就好比打开一扇大门。人的心灵也好、灵魂也罢,不管你用什么词形容,它都会去追寻答案。这个问题会占据提问者生活的优先位置,直到他有一天找到答案。”
“你是说,一旦有人问自己‘我为什么来这里?’他就再也无法抛开这个问题了?”我问。
“不,不是无法抛开。有的人只是不经意瞥到这个问题,也许还仔细看了,但最后依然会忘记。有的人问了自己这个问题,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真的想知道答案,他们就很难再忽视这个问题了。”
“假设有人问了这个问题,也找到了答案。”我问,“那然后呢?” “这是件好事,也是件很有挑战性的事。”她笑着说道。
“我刚才说,提问这个行为本身就能产生寻找答案的动力。”
“要是有人找到了答案,就会产生另一股同样强大的力量。人们一旦知道了他们为什么来,为什么存在,找到了活着的目标——他们就想实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就像藏宝图上代表藏宝地点的×️。一旦看到了×,你就很难假装没看见,很难不去寻宝。回到我们说的具体问题上,一旦有人知道了他们来这里的目标,他们从情感上、甚至从生理上,都很难不去尝试实现那个目标。”
我往后靠了靠,努力体会凯茜讲解的一切。“这么说,提问会让情况变得更糟。”我答道,“我就说嘛,人最好还是永远不要问那个问题,继续原有的生活,不要打开潘多拉的盒子。”
凯茜看着我:“可有人选择提问。只要时机成熟,每个人都得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不知道该做出什么反应,只好紧张地大笑。想到自己之前迷路时终于看到街灯有多么兴奋,现在的我不知该作何感想。 “需要面对的事情太多了。”我说。
“我希望你不要觉得这些事情要‘面对’,而是要‘迎接’。”凯茜回应,“你知道吗?你之前形容的那种感觉,不是一种别人告诉或描述给你听的感觉。如果有一天你决定放下那种感觉,就勇敢做出选择吧,只有你自己才能给你自己做决定。”

对,“只要时机成熟,每个人都得问自己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来这里”,是:“为什么来,为什么存在,找到了活着的目标”。

回顾我的职业生涯,其实也没有多少规划,要么是走大多数人走的路,要么就是跟着感觉走,走一步算一步。跳槽过很多次,但唯一不变的,甚至可以说是从学生时期就坚持的一件事就是写作。从软件开发,到测试,工作内容变了,但不变的只有写作。写作帮我出版了自己的图书,还有电子出版物。当然,还有博客。

当然,我也像书中提到的那样:

我从未用这种方式思考过问题。在我过去的人生中,我所作出的大部分决定都是为了回应他人的期待,比如说家人的建议、文化环境带来的压力和别人的看法。而现在问题不一样了。

如果从事写作,我和《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书中所提到的问题一样,我想过钱的问题(书中的原问题是:你满足吗?)。毕竟现在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这本书也给了我答案:

凯茜等我说完才开口:“约翰,如果一个人一步步想清楚自己为什么存在,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你觉得他们会因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吗?
“然后,去做实现存在意义的事情,是不是也很令人兴奋?”她问。
我又愣住了。这个问题似乎简单了点儿。我难道是听漏了?“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说,“怎么会不兴奋呢?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再怎么兴奋,再怎么有干劲都不为过。”
“那你觉得这个人有什么理由会失败?” 我看着她。还没等我回答,她又开口了。
“你见过每天都全力以赴做事情的人吗?他们是不是把时间都花在自己能真正乐在其中的事情上?” 我想了想说:“这样的人不多,不过我确实认识几个。”
“他们擅长做自己爱做的事吗?”凯茜问。
“当然擅长啦。”我带着一丝讽刺的语气答道,“他们在那些事上花了大把时间,当然会擅长了。比如说,他们闲暇时读的书是关于那些事,看的电视节目也是关于那些事,甚至还会参加相关的集会……有了这些投入,他们肯定会擅长他们所做的事情。”
“他们会感到厌倦吗?”她问。
“不会,”我说,“对于自己爱做的事,他们似乎怎么做都做不够。这类人做起事来就像打了鸡血,而且……”我说到一半打住了。
凯茜冲我一笑:“你觉得这种人会很难找到工作吗?”

还有这一段:

有些人为了买更多东西去赚更多钱。他们希望通过购物满足自己,因为他们每天在做的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可这里面有一个陷阱,他们买的东西越多,为了挣钱而工作的时间就越长,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说到这,这篇复盘看上去像是好书分享,但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确实触动了我。为什么我会频繁跳槽,想改变工作环境,但无论在哪家公司,都还会从事写作的“兼职”工作?难道这不代表我对工作内容本身就不满意吗?难道这还不够证明这不是我真的想做的事情吗?

当我回看自己之前写过的一些文字,那些提到写作的文字,还有我的未曾磨灭的理想,我突然明白了。工作内容,其实就是为了写作“造血”。写作才是我真的想做的事情。当我想通这一切的时候,我很激动,有种泪流满面的冲动(但实际外表很平静)。

是啊,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失败了,又会如何呢?留在现在的公司打工,虽然收入稳定,但如果有一天被裁员(外包公司文化如此),除了得到收入,我还有什么得到呢?所以这真的值得继续下去吗?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