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CTO变形记】整体系统思维-从现象到本质 - 小洋(燕洋天)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nblogs.com/yanyangtian/p/17150329.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CTO变形记】整体系统思维-从现象到本质

  前言:我们的⼤脑⾥的认知不是⼀块⽩板,⽽是写满着密密麻麻对这个世界形成的各种观念、信念。塞满了对事物的各个表象,我们脑中的表象世界,对应着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

   如果感觉本篇看起来有点不适应,可以看看之前的几篇,再回来这边: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了“高维视角”,也说到了“体&用”的概念。本篇进一步进行分享。为了方便讲述,把之前的一个图拿过来,方便大家观看:

37134-20230224094927341-1341238720.png

  诚然,即便有了上述提及的视角之后,在具体到每一个节点,如“人”这个节点,我们依然会带着自己的认知来进行评断,换句话说,可能最终的结果只是换一个“模型”,然后填写自己的“观点”。因为,我们对人事物的解读,就是由脑中的观念、信念、视⻆、表象所共同决定的,有时,甚⾄根本不需要看、观察事物,就可以直接对事物作出各种判断、进⾏推理了。

 

37134-20230224094954457-745793174.png

  回头想,在项目中我们常常这样做:如,要设计一个号称可以抗住“亿级访问”的系统,我们很快的想出来很多的词语“分布式”、“微服务”、“负载均衡”,随后很自然的很多的技术性的内容就跳了出来,“dubbo,读写分离”,甚至开始琢磨“数据库要如何设计,如何部署,网络如何设定”..... 

37134-20230224095024639-204788156.png

  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同样,也可能束缚我们。如何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局。

“破”与“立”

   我们首先将之前的“高维视角”图进行进一步的拆解,如图:

37134-20230224095058888-439005990.png

  举个例子,例如,我们要一个社交类产品,肯定要拉一票人来实现这个产品,产品上线之后,也要拉一波人来使用这个产品。在做产品的时候,为了实现“社交”的意图,就要设计一个系统出来,里面包含各种带着“社交属性”的功能,而且这些功能之间以一定的“结构”和“逻辑”进行组织起来。

  我们在细看上面的“人”和“物”的部分。

  首先说“人”,有内部的,和外部的。内部的人,就是我们拉来实现产品的人,有技术,UI,产品经理等,其实每个人意图、认知、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同一个事情”把这些人联系在了一起。

37134-20230224095205249-187179886.jpg

  产品出来之后,外部的用户是否认可,这又是一个问题,这就涉及“内外视角”的转换。我们常常以为自己是“外部视角,用户视角”,可是很多时候,却是“内部视角,专家视角”。

  说到这里,想起曾经做过的几个产品,都是泪。基本都是“见光死”,构想的场景、设计的功能、以及构建的体系,在产品上线那一刻,歇菜了。后来不断的修改,推广,发现,陷入了“泥沼”之中。

 

37134-20230224095243204-823802795.png

  至于“物”,就是为了实现“目标”而设计和选择的。可能的产品会各种的变化,甚至换载体和形式。但是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交”。

  产品的变化,其实就是系统的变化,系统的变化会引发结构的改变,当然,功能也是随着改变的。结构变化之后,会引发外在形式的改变。

  到这里,先打住。我们细细的体会这个过程。回想我们之前提到的“以有序定无序”,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就体现出来了。上图:

 

37134-20230224095322749-1552595307.png

  从左往右看,沿用上述的例子:社交产品的意图和愿景,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交流,为了实现这个想法(愿景),我们就要构建目标,因为愿景很大,需要一点点的实现,于是我们就把愿景拆解为一个个的小目标,为了实现这一个个的小目标,我们开始构建系统来实现,如“可以自由的视频、语音”,然后就设计系统的结构,推进这个事情,内在结构搞好之后,功能有了,就需要展示给用户,形式就各种各样了,可能是软件形式的App,或者PC端,或者是硬件,如手表,智能家居形式。

  上述就是一个“以终为始,有序引无序,无序建有序”的过程。

  到这里,大家可能对之前的人事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实不仅仅做产品,其实就算是去和客户喝顿酒,吃个饭,也是类似的。

借假修真

  正如之前一直提及的,上述的模型终究只是“渡船,拐杖”,帮助我们走路和渡河的,不用迷恋,但是前期我们需要这个模型来分析,算是“借假修真”吧!

  其实说到整体思维,就需要涉及另外一个话题“使命是什么”,这个问题会触及到人生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37134-20230224095421360-344261754.png

  我们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一般会有一个规划,或者整体性的思考;其实职业生涯,是我们整个生命很重要的一个剧情,大多数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上面

  我们可以尝试,跳到高空,鸟瞰我们的时间长河,我们不妨静思一下自己的人生规划。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任务来的,只是我们忘记了,或许选择性的遗忘了,于是在整个生命中不断的经历各种人事物,来重新发现,探索。好像寻宝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升华自己。

37134-20230224095500807-618162537.png

  就好比我们为了成为技术高手,经历各种类型的项目,在其中我们学习和领悟技术、待人接物。从而使得自己的实力不断的增强,眼界不断的扩展。“铁打的实力,流水的项目”。这也是一种“借假修真”。

  今天暂时到这里,如果感兴趣,后续进一步的细细讨论,拆解。

  系列其他文章: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