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恩斯特·马赫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1%A9%E6%96%AF%E7%89%B9%C2%B7%E9%A9%AC%E8%B5%AB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恩斯特·马赫_百度百科

近期有不法分子冒充百度百科官方人员,以删除词条为由威胁并敲诈相关企业。在此严正声明:百度百科是免费编辑平台,绝不存在收费代编服务,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一分钟了解恩斯特·马赫
00:43
一分钟了解科学人物恩斯特·马赫
00:57
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1838〜1916)奥地利-捷克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马赫数马赫带效应因其得名。
马赫认为世界是由一种中性的“要素”构成的,无论物质的东西还是精神的东西都是这种要素的复合体。所谓要素就是颜色声音压力空间时间,即我们通常称为感觉的那些东西。在他看来,物质、运动规律都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生活中有用的假设因果律是人们心理的产物,应该用函数关系取代。世界因此表现为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科学对此只能描述而不能解释,描述则应遵循“思维经济原则”,即用最少量的思维经验事实作最完善的陈述。 [1]
马赫的思想对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起了一定的作用。广义相对论是对经典力学基本观念的彻底革新。马赫强调科学定律是观察的概括总结,而不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真理。他不同意牛顿力学中包含的绝对空间绝对时间概念。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其观点。 [2]
马赫造就了在20世纪颇有影响力的科学哲学,认为科学定律就是实验所得事实概述,造了出来为的就是让人更容易理解复杂的数据。故说科学定律同现实的联系倒不如同思维的联系密致。马赫同意玻尔兹曼哲学,却反对他和其他提倡物理学的原子理论的人。因原子过于微小而直接观察不得,且那时候并无说得通的原子模型;原子的假说在马赫看来不甚可靠,也许是他觉得这个假说不够经济。马赫直接地影响了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爱因斯坦誉其为相对论的先驱。

中文名 恩斯特·马赫 外文名 Ernst Mach 国    籍 奥地利-捷克 出生日期 1838年2月18日 逝世日期 1916年2月19日 职    业 物理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 主要成就 提出超音速运动,做出贡献。 出生地

恩斯特·马赫

恩斯特·马赫

马赫(Ernst ·Mach,1838-02-18—1916-02-19)奥地利-捷克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马赫主义的创始人。1838年2月18日出生在生于摩拉维亚(现属捷克),卒于德国慕尼黑附近的哈尔。 [3] 马赫热爱大自然,善于观察和思考。4岁时到维也纳。在父亲的影响下迷恋上科学。
9岁时,马赫被送到文科中学读书,接受古典人文教育。但马赫对“敬畏上帝乃是智慧之端”之类的格言毫无兴趣。父亲亲自给他上希腊文拉丁文、现代语言历史几何和其他课程。
1853年,马赫通过入学考试,进入克雷姆锡尔高级文科中学学习。他对宗教祈祷训练反感,而对数学科学兴趣浓厚,对拉马克进化论康德拉普拉斯宇宙形成学说极有兴趣。
1855年,马赫进入维也纳大学,专修数学和物理学。1860年,马赫参加考试并获得博士学位。1864年被聘为格拉茨大学数学教授,1867年任布拉格大学物理学教授,1879—1880年兼任布拉格大学校长,1895年任维也纳大学哲学教授,主持特为他设立的归纳科学的哲学讲座 [3] 。马赫把物理学应用于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马赫对费希纳定律数学形式,即感觉的大小与对它的刺激的对数成正比提出质疑。通过研究,马赫证实:“物理的”刺激和“心理的”反应之间的关系仅是正比关系,并不服从严格的数学测量。著名物理学家亥姆霍兹和博伊斯-雷蒙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为马赫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脑生理学家布吕克的讲演对马赫有极大的吸引力。马赫在其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观点。1913年迁居德国。
1864年,马赫被任命为数学教授。1864年—1867年间讲授数学、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并在这些学科的交叉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他发现后来被称为马赫带的生理现象。
1865年,马赫撰文证明,经验的整体不只是知觉部分之和。在近、现代心理学的著作中,马赫被列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1867年,马赫任布拉格大学物理教授,以后分别担任布拉格大学和德语大学校长,1901年就任奥地利贵族院议员。他在力学声学光学热学、流动力学以及电学等许多方面都有重要建树。提出了超声学原理和后来以其名字命名的马赫数。马赫数成为流体力学中的一个常用概念,即物体(如飞机)在流体中的运动速度与声音在流体中的速度之比。以M表示,当M=1时,形成冲击波,M>1时是超音速运动,M<1时是亚音速运动。
马赫在一生中主要致力于实验物理学的研究,发表过100多篇研究论文报告。马赫用纹影技术研究飞行抛射体的工作最为人所熟知,他的最重要成就是在研究物体气体中的高速运动时,发现了激波,并拍摄下激波的清晰照片。他在1887年起的几篇论文中指出:在空气中运动的物体发出以声速c传播的球面扰动波,当物体的速度v大于c时,扰动波的波前形成以物体为顶点的锥形包络面(见马赫锥),锥面母线与物体运动方向所形成的角度αv、c的关系是sinα=c/v。1907年,L.普朗特首次称角α马赫角。1929年,J.阿克莱特鉴于比值v/c在空气动力学研究中日益显示出重要性,建议用马赫数表示这一比值。马赫数至今已成为表征流体运动状态的重要参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声速飞行和原子爆炸出现,他的研究成果就更受到高度重视。马赫效应马赫波、马赫角等这些以马赫命名的术语,在空气动力学中广泛使用,可见马赫在力学上的历史性贡献。
马赫不仅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还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理论物理学家,写了几本富有浓厚认识论色彩和历史观点的著作:《功守恒定律的历史和根源》(1872)、《力学史评》(1883)、《热学原理》(1896)、《物理光学》第1卷(1921)。1887年马赫关于超声速流动的著名论文《射体穿过空气时的定影》是与P.扎尔谢合写的。马赫其他著名的科学和哲学著作包括:《感觉的分析》(1886)、《认识和谬误》(1905)、《空间和几何》(1906)、《文化和力学》(1915) 以及在他逝世后出版的《物理光学原理》(1921)。其中《力学史评》这部著作几乎传遍世界,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赫在这部书中,从经验论的观点对力学概念和原理作了历史的考察。他在书中对牛顿的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的批判以及对惯性的理解,是极有启发性的思想;但在当时并没有成为物理学家们共同的财富。这个思想对爱因斯坦建立广义相对论起过积极的作用,成了写出引力场方程的依据。后来爱因斯坦把它的这一思想称为马赫原理
G.费希特纳和H.亥姆霍兹在生理和心理学方面的成功,引起马赫把物理应用到生理学、心理学的兴趣。因此他在视觉、听觉和运动感觉方面的研究也获得成就,特别著名的是发现了后来以他的姓氏命名的马赫带。
马赫的研究领域从科学到科学史,进而深入到科学认识论。他的科学认识论曾在自然科学家中产生过强烈的反响。受其影响最著名的是科学家爱因斯坦和P.布里奇曼以及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一些物理学家。
作为物理学教育家,马赫还写过《大学生物理学教程》(1891)、《中学低年级自然科学课本》(1886)等有影响的教材;后者大约再版了20次,经修改在德奥使用了近40年,还流传到俄国。他重视成年教育,做过许多科普讲演,汇集出版了《通俗科学讲座》(1896)。 [3]
马赫被认为是从A.孔德的实证论到逻辑实证论的中途人物,他的思想是维也纳学派的思想渊源。遵循马赫的哲学思想所形成的哲学流派被称为马赫主义 [4] 。
作为一个哲学家,马赫对当时物理学的许多基本观点持怀疑态度。他在重要著作《力学》中对经典力学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作了深刻的批判。他的思想对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起了一定的作用。广义相对论是对经典力学基本观念的彻底革新。马赫在《力学》中对力学史的研究也作出了贡献。但他在该书中阐明了他的哲学观点,认为物体只是许多感觉“要素”的复合。 [5]
在哲学方面,马赫继承了英国哲学家G.贝克莱、D.休谟的主观经验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A.孔德实证主义思想路线。他认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是把物质精神对立起来的心物二元论,提出要克服这种对立,建立统一的、一元论宇宙结构。马赫认为,世界是由一种中性的“要素”构成的,无论物质的东西还是精神的东西都是这种要素的复合体。所谓要素就是颜色、声音、压力、空间时间,即我们通常称为感觉的那些东西。在他看来,物质、运动规律都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生活中有用的假设因果律是人们心理的产物,应该用函数关系取代。世界因此表现为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科学对此只能描述而不能解释,描述则应遵循“经济思维原则”,即用最少量的思维对经验事实作最完善的陈述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批判了马赫的哲学理论
马赫是最早对古典物理学提出批评的学者之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杰出成果,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都受到马赫的积极影响和启发。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科学研究,使他长期否认原子分子客观存在。 [1]
马赫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出自这样一种愿望,即找到一种任何科学研究中都可以坚持的一种主要观点,即当他从物理学领域进入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时一种不需要改变的观点。他达到这样一种牢固的观点是通过回溯到一切科学研究之前的感觉世界,因为我们对有关所谓外部世界的一切证据都只能依赖于感觉,所以马赫认为,我们能够且必须把这些感觉和感觉的复合作为那些证据的唯一内容,因此就不需要额外假设感觉后面隐藏有一个未知的实在。这样就排除了物自体的存在,把这看作是一个未经辩护和不必要的假设。一个物体,一个物理客体,只是一种比较牢固的感觉的复合,也即颜色、声音、、压力等这些感觉的复合。尽管马赫一再否认他提出了一种系统的哲学。结果是他的学说被许多欧洲人和美洲人采纳,这些人通过广泛的智力活动追求现代化,公然拒绝形而上学的体系,提倡统一的、以经验为基础的世界观。马赫在1867年担任布拉格大学实验物理教授后,几十年内,使他成为建立现代世界观的核心人物之一。
1910年到1914年之间,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收到许多科学家的信和呼吁书,提名恩斯特·马赫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候选人。在这些书信中,H·洛伦兹赞扬马赫的“美妙的工作”,特别是声学和光学方面的工作,至今仍未失去光辉,他补充说,“所有的物理学家”都知道马赫的历史和方法论著作,并且“许多物理学家尊称他为大师,是他们的思想导师。” 几年以后,爱因斯坦在1916年对马赫的悼词中,更为引人注目地说:“我甚至相信,那些自命为马赫的反对者的人,几乎不知道他们曾经如同吸他们母亲的奶那样吮吸了多少马赫的思考方式”。
布朗的提名信指出,既然诺贝尔奖要授予新的时空理论,首先应该授予马赫,因为他是思想上最早的创导者,又是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布朗坚持认为,马赫通过“他的明晰的、深刻的物理学历史研究”和哲学澄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爱因斯坦后来在他的《自述 》中承认,马赫的《力学》曾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马赫的批判论证范例是他发现相对论所必需的。他写了一封信给马赫,自称为“敬仰您的学生”。与此相仿,新量子力学的第二代物理学家如W·海森伯和W·泡利也承认马赫对其思想的指导。
科学史上,我们都发现有少数人物,他们被同代人认为是对有关科学实践以及科学在文化中的地位作出新回答的人。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头20年,马赫就是这样的少数人物之一。至少在科学家中,他被公认为是向渗透19世纪科学的“绝对”观念(例如绝对空间、绝对时间、绝对实体、绝对活力)作经验论挑战的最具战斗力的人之一。在哲学家中,因为马赫坚持经验论的科学观,毁誉参半。
马赫的学说很快被纳入欧洲美国的学者思想之中。对于马赫思想的发展和转化,美国这个传统上对经验论和实用主义开放的国家更为适合。但是,美洲准备接受马赫,在这方面有某种劝善惩恶的道理。马赫是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在政治上更接近于奥地利式的社会主义,一个反对狂热的民族主义反犹主义的积极战士,并且是一个“一种作为一般文化进化结果的摆脱形而上学的观点”不知疲倦的宣传者。在科学方法论方面,马赫1866年写的一篇有关质量定义的一种新的工具论根据的论文,已经显示出强有力的方法论观点, 但却被J·波根多尔夫的《物理学杂志》(Annalen der Physik) 认为不能发表而退稿。H·彭加勒比马赫年轻16岁,直截了当地表示受益于马赫;P·迪昂在1909年8月10日写信给马赫说:“允许我自称为您的门生”。H·亥姆霍兹、G·基尔霍夫、W·奥斯特瓦尔德、R·阿芬那留斯 、E·海克尔、J·斯塔洛、K·毕尔生等,受马赫思想的影响极深。
早年对马赫思想十分推崇的爱因斯坦,在1917年春致贝索的信中对马赫哲学表示不满,并在1922年4月访问法国时对马赫哲学进行了公开批判。爱因斯坦的批评指出:①马赫相信科学是对经验材料的整理,没有辨认出在概念形成中自由构造元素。②马赫哲学不可能产生出任何有生命的东西,只能扑灭有害的虫豸。③马赫的思维经济有些浅薄主观。④马赫不仅把感觉作为研究的唯一材料,而且把感觉本身当作建造实在世界的砖块,从而否定了物理实在的概念。⑤马赫是一位高明的力学家,拙劣的哲学家。
马赫哲学有缺点和矛盾。但是,正如石里克所说:“没有任何批评会有损于马赫作为伟大思想家的声誉:心平气和的公正态度,没有偏见和独立自主,他就以这些原则作为出发点来研究他的问题,他不可动摇地热爱真理和明晰性,这些品德在任何时候都能使哲学家做出解放人类思想的事业。” [6]

列宁的批判

马赫的哲学观点问世至今,不断有人提出批评。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1908年)中的批判,其真正目的是针对马赫的俄国信徒的,也即布尔什维克的政敌。F·阿德勒1909年写信告诉马赫说:“不懂这个问题的人在该书中所能够发现的所有论据部结合得很巧妙。列宁过去并不关心哲学,而现在花了一年时间研究哲学,……当然他没有时间详细思考解决的方法。他实际上认为要素是骗人的把戏。……人们不可能在他的书中找到任何必须认真对待的论据。” 对于列宁的批评,马赫认为与其问题相距甚远,因而没有答辩。但是列宁的毁灭性批判却在社会主义国家宣布了马赫哲学的死刑,因为人们此后很难自由地、不带偏见地评论马赫。“要是列宁本人还活着,看到这种情况,他很可能会对自己的书由偶然的政治论战著作预料不到地变成了声望极高的认识论经典著作而感到惊愕。” [6]
启蒙哲学家
马赫的启蒙精神在1883年出版的《力学史评》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部历史批判著作中,马赫洞察了力学的成长,分析了古典力学中流行已久的概念(不是依据形而上学,而是依据它们同观察的相互关系),指明了力学概念的正确性和适用性所依赖的条件,揭示了概念从经验所给予的东西中产生。以坚不可摧的怀疑主义和独立性,批判了古典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后人的误用,批判了力学先验论机械自然观。他通过剖析力学中的神学泛灵论神秘主义观点,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理智倾向。马赫的启蒙式的批判,唤醒了在教条式中昏睡的物理学家,为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发出了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先声。
启蒙哲学有悲剧性特征。正如弗兰克所指出:它破坏了旧的概念体系,但是当它建造新体系时,又为新的误用打下了基础。因为没有一种理论是无辅助概念的。科学的进步处于永恒的循环之中,创造性的力量在人类意识中被那些以破坏为标志的力量所破坏。尽管如此,要使科学不致僵化成一种新的教条经院哲学,需要的正是这种永不止息的启蒙精神。
自由思想家
马赫是一位具有罕见的独立判断力的自由思想家。作为思想先驱者的马赫,智力的原始创造物和无意识构造,并未假设一种外在的形式,内在形式就是其本身。马赫的心灵处于高度的清醒和自由状态,其思想进程出自于自己的判断选择,唯一的前提只是思想对事实的适应以及思想之间的相互适应,而不是对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亘古不变的教条的迷信和盲从。
马赫否认科学理论绝对真理神话,认为这些理论停留在未完成的、永远不会终止的经验上。对马赫来说,科学首先呈现给定的东西。他从生物进化论出发,把科学的历史看作人类进化史的一部分。康德认为,哥白尼学说是“一次”革命,在这个专业领域里建立了一个绝对真理。马赫则明确指出,哥白尼学说不过是我们认识宇宙的一个确定阶段,它可能吸收新事实而再次被修正。科学发展史表明,马赫的见解是正确的。
马赫在早期科学生涯中,对自然现象采取了彻底的机械论解释,并且承认原子论,对物理现象采取了原子论描述。但是不久,在抛弃机械论的同时也激烈反对原子论——否认原子的实在性。在20世纪初,当原子的存在有了确凿的实验证据时,马赫在1914年致友人的信中把其所写的《功的守恒定律的历史和根源》(1872年)说成是“与事实不符,过时的和怪癖的”。尽管马赫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否认原子论(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并不反对原子论)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马赫不仅保持着内心的自由,而且也大力呼吁创造外在的自由。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前的10多年,马赫就曾提出在受偏爱的未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政府的“机构应限制在些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方面,因为其余的个人的自由应该被保护。否则,即使是在一个社会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的国家奴役也可能变得比在君主国家或寡头政治的国家里更为普遍和暴戾。回顾一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人们不难从马赫这段深中肯綮的言论中获得丰富的教益。
尽管马赫就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发表了大量的言论和著述,但他并未自封为哲学家。他在《认识和谬误》(1905年)中再次强调:“首先是不存在马赫哲学。至多只有科学方法论和认识心理学;这二者像所有的科学理论一样,是暂时的、不完善的尝试。对于借助外加配料由这些尝试能够编造出来的哲学,我概不负责,……超验的领地对我紧闭着大门。如果我坦率地供认,这个领地的居民根本不能激起我的好奇心,那么你们便可以估计出,在我和许多哲学家之间存在着宽阔的深渊。为此理由,我已经明确地宣布,我决不是一个哲学家,而仅仅是一个科学家。”
马赫仅是极力设法在其学说和传统的哲学学说之间划出一条界限。马赫以两种方式定义哲学:当他在反对的意义上提到哲学时,“哲学”一词的含义是指形而上学,例如康德关于物自体的学说,贝克莱存在原因学说,一切无法用经验证实证伪假定等;当他在赞同的意义上提到哲学时,则是指批判地把各种特殊科学统一为一个整体的事业。由于马赫以反对形而上学和统一科学为目标和己任,追求和探寻科学的起源发展结构本性,因而客观上成为我们时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马赫不是纯粹的哲学家,而是作为科学家的哲学家。他不需要一种专门的哲学,需要按照自己的观点对科学方法和作为一切科学出发点的事实作出细致的分析
弗兰克认为马赫的主要哲学倾向可以用两个口号来描述:“科学的统一”(即经济的描述)和“清除形而上学”。马赫曾一再申明这种意向:“一切形而上学的东西必须排除掉,它们是多余的,并且会破坏科学的经济性。” “科学的任务不是别的仅是对事实作概要的陈述。现在逐渐提倡的这个崭新见解,必然会指导我们排除掉一切无聊的、无法用经验检查的假定,主要是在康德意义下的形而上学的假定。如果在最广泛的、包括了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的研究范围里,人们坚持这种观点,就会将‘感觉’看作是一切可能的物理经验和心理经验的共同‘要素’,并且把这种看法作为我们最基本的和最明白的步骤,而这两种经验不过是这些要素的不同形式的结合,是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样一来,一系列妨碍科学研究前进的假问题便会立即销声匿迹了。” 在谈到科学统一时马赫说:“谁想把各种科学集合而成为一个整体,谁就必须寻找一种在所有科学领域内都能坚持的慨念。如果我们将整个物质世界分解为一些要素,它们同时也是心理世界的要素,即一般称为感觉的要素,如果更进一步将一切科学领域内同类要素的结合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当作科学的唯一任务,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期待在这种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统一的、一元论宇宙结构,同时摆脱恼人的、引起思想紊乱的二元论。”
从这些言论中不难看出:马赫的两个口号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要实现科学统一,就必须清除形而上学;只有清除形而上学,才能为统一科学的进程扫除障碍;马赫正是通过清除形而上学来实现科学统一,从而成为“科学统一运动”的思想先驱。马赫之所以引入感觉要素,因为对统一科学和清除形而上学是一种特别有用的手段。马赫所谓的“世界仅由我们的感觉构成”,其真正用意并不在于宣布一条本体论论断和关于实在世界的一种性质的陈述。
卡尔纳普语言的角度分析了马赫的意图。在马赫看来,要使科学统一成为可能,只有把一切科学命题都表述为一些关于知觉(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的复合的命题。凡是叙述关于观察的命题,总含有某一术语,例如 “绿”、“热”等作为谓词——卡尔纳普称这些术语为知觉术语。如果一个命题不能还原为包含知觉术语的命题,就无法用经验来检验,就是形而上学命题。因此,对马赫来说,“清除形而上学”这种说法意味着要清除所有不能化归为包含有知觉术语的句子。因此,如果我们要求一种经验的经济表象,即使用一种统一的概念体系,从而化归为仅含有知觉术语为谓词的命题。
马赫坚信统一科学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因为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且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没有任何真理能够与经验无关地建立起来。马赫通过引入中性的“要素”说,将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结合为一个整体。
人文主义精神
马赫是一位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科学家。他追求真理,酷爱和平,主持正义,关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投身于人类思想解放事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党一边,反对教权主义,争取民众的民主权利和工人的合法权益。马赫不仅力图使自然科学得以统一,而且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在他身上取得了和谐的一致。
马赫一生对科学哲学和科学史怀有浓厚的兴趣。二者不仅自身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而且也是联系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中介。马赫在科学哲学方面所采取的立场是为统一科学服务的,对科学史的研究也超出了纯粹的专业价值。在马赫的哲学中,既可以看到先前哲学家(如贝克莱休谟康德孔德内在论者等)影响的痕迹,也可以发现时代的科学精神 (如达尔文进化论、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马赫观点的形成主要并不在于继承前人的思想,而是通过长期的自我探索形成的。其思想既没有受既成的、僵硬的体系的束缚,又超出了一般科学家的视野,从而使他能够以独创性的贡献(如关于科学的本质目的对象问题)站在所处时代的高峰。
像几乎所有作为科学家的哲学家一样,马赫既不热衷于构造庞大的哲学体系,也不迷恋于追求完备的世界观。马赫认为,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和有可能完成的一切科学和哲学,都是暂时的、短暂的。
马赫的实证论观点是十分明显的, “从各方面来说,对于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论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如果没有马赫‘给科学以新的精神’,没有马赫这样的实证论的经验论传统基础,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如石里克汉思、纽拉特和卡尔纳普是无从借助现代物理学数学逻辑的发展创立所谓新实证论即逻辑实证论或逻辑经验论的。这是一个历史的事实。用马赫自己的话来说,是‘一般文化发展的产物’。无可讳言,马赫对这种一般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洪谦教授的评论,正确地揭示了马赫实证论思想在哲学史乃至一般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
人们对马赫实证论观点的误解,既有对实证论一般的牢固偏见,也有仅抓住马赫片言只语而不及其余的原因。正如伯格曼指出,尽管实证论者与实在论者在观念上存在分歧,但在实际上并无原则性的区别。实在论者确信我们周围的物理世界存在,并且把实验、观察测量看作是发现这些外界性质的手段。实证论者在其纯粹的形式下,认为追究独立于我们观察而存在的世界的实在性是无意义的,只承认感觉印象的呈现,贬低或排除形而上学的探究,主张科学的目标是把经验系统化,发现持久的特性和规律性,或者预言尚未完成的实验结果;认为一切断言只有在能够被证实的程度上,最终能够还原为与感官知觉有关的陈述时,才是有意义的。由于这两个派别的科学信念不同,因此其争论必定会长期存在下去。
马赫的实证论对于摧毁旧的教条无疑是必不可少的锐利武器,但决不是纯粹的“否定论”,其破坏性仅是针对掺入概念中的多余的的东西。它具有某种建设性,逻辑实证论的兴起,物理学革命的成果,都打上了马赫思想的印记。
毋庸讳言,由于马赫主要是为自然科学的经验方面辩护,反对先验论和绝对论的未经证明的主张,因而不可避免地忽视了科学结构中的数学和逻辑方法。排除同经验无对应概念的科学,在理论中仅使用从观察得到的现象陈述中推断出的命题,马赫的总目标显得狭隘,因而难以适应高度抽象性的现代理论科学的发展。对于科学框架而言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即事实和思想,马赫一方面承认感性事实是科学家用思想适应经验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另一方面又强调思想具有头等的重要性,肯定思想的力量带来的根本变革,并认为自然科学家的直观表象与概念思维之间的鸿沟并非不可跨越。马赫本人具有诗人的想像力,认为诗人的梦想不仅是一切心理发现的开端,而且是经验本身即作为事实存在的东西的完善调整的源泉,从而也是假设理论形成的源泉。
马赫在世时,其观点就被人指责为唯心论唯我论。对此,马赫本人的态度是鲜明的:“造成这种误解的部分原因,无疑在于我的观点过去是从一个唯心主义阶段发展出来的,这个阶段现在还在我的表达方式方面有痕迹,这些痕迹甚至在将来也不会完全磨灭。因为在我看来,由唯心主义到达我的观点的途径是最短的和最自然的。” 他对这种误解“再三抗议”,反对把他的观点和贝克莱的观点“等同起来”。
马赫的态度获得了一些科学家的理解。奥斯特瓦尔德写道:“像恩斯特·马赫这样一位明晰的、深谋远虑的思想家,竟被看作是空想家,这无法使人信服的”,爱因斯坦在提及马赫哲学时说道:“他把一切科学都理解为一种把作为元素的单个经验排列起来的事业,这种作为元素的单个经验他称之为‘感觉’。这个词使得那些未仔细研究过他的著作的人,常常把这位有素养的、慎重的思想家,看作是一个哲学上的唯心论和唯我论者。”
爱因斯坦的辩护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马赫的研究同世界究竟是由感觉还是由物质组成的这类问题毫不相干,这不过是传统哲学所惯用的提问题的典型方式,而马赫大力反对的正是这种方式。在马赫看来,既然感觉及其复合是关于外在世界陈述的唯一对象,就根本无需假定在感觉背后存在不可知的实在。马赫认为其观点是排除一切形而上学的,无论这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或是永远无意义的。
马赫既拒绝唯心论,也拒绝唯物论。在他看来,这两大派别都是形而上学的命题体系,不是科学理论,因为它们无法用经验证实或证伪。马赫发现:“哲学唯灵论者往往感到,要使自己的那种用精神创造出来的物体世界具有其应有的坚实性是很困难的;同时唯物主义者又感到,要使物体世界有感觉,也不知所措。” 为了克服精神与物质自我与世界的尖锐对立,把认识论提高到新的科学实践的高度,马赫才把“要素”(感觉)置于第一性的地位(而不是“自我”或“物质”)。正是通过感觉,物质世界变成了我们能够把握的鲜活的、属人的世界。就此而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不存在原则性的差别。问题在于避免走极端:唯心论在苍白的唯灵论中消失,唯物论的生机在机械论中枯竭。
把马赫的哲学说成是唯心论或唯我论,这无法解释其十分容易地蜕变为物理主义?在维也纳学派中,从卡尔纳普和石里克使用的现象语言,转变到纽拉特主张的物理语言,而物理主义所使用的语言非常接近于唯物论。何况马赫认为科学家的思想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比单纯的物理主义还要彻底。对于作为科学家的哲学家而言,他们的哲学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副产品而产生的,但实际上是对科学中的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长期沉思的结果,是被问题的逻辑指引获得的结果。
马赫并不排除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粗糙的物质概念,也未否认朴素实在论,认为二者都是自然地、本能地形成的。他说:“假如朴素实在论可以称为普通人的哲学观点,那么,这个观点就有得到最高评价的权利。” 在科学实践中,马赫始终坚持,每一个改变我们思想的动机,都来自新的、反常的和不理解的事物,使有较强思考能力的人立即使思想与观察到的现象相适应。他还认为,最令人愉快的思想并不是来自天国,而是从已有的观念中产生的,这就是思想对事实的适应和思想之间的适应。马赫断定,科学无法想像出这样一种原理,能使一个既无经验也无关于世界知识的人构造出一个经验世界。马赫的这些见解并未隐含唯心论或唯我论。 [6]
其他
马赫作为物理学家,关于冲击波的实验研究使他闻名于世。尤其是对经典力学的敏锐洞察和中肯批判,是物理学革命行将到来的先声,也使他成为相对论的先驱。在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研究是围绕感觉的分析进行的。其贡献有关于运动引起的音调颜色的变化,即多普勒效应;肉耳迷路的功能和运动感觉;视网膜各点的相互依赖及其对亮度知觉的影响;关于空间和时间的心理学研究;探究心理学分析;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发生认识论的先见之明。 [6]

参考资料

  • 1

    词条作者:夏基松.《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第一版) 哲学 词条:马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 2

    张柏然 .《英汉百科知识辞典》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1-1 :第598页

  • 3

    词条作者:张元仲.《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词条:马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 4

    词条作者:董光璧.《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第一版) 物理学 词条:马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 5

    词条作者:黄婉莉.《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第一版) 力学 词条:马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

  • 6

    科学与反科学   .江西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3-11-19]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