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新职场之道-破除认知,享受神秘 - 小洋(燕洋天)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cnblogs.com/yanyangtian/p/17070165.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破除认知,享受神秘

前言:一直以来,我们不断的被教育:“建认知”,“扩展认知”,“突破边界”...殊不知,其实是在不断的在“束缚”自己,然后以“打破边界,提升认知”为快乐,称之为“成长”,其实是自我头脑里面的一个游戏而已,或者说“所知障”。于是,我们的生活,职场,陷入这种无尽的“轮回”之中。

接受无知,观照神秘(觉篇)

  似乎,我们每个人都很难以接受“自己的无知”,以“无知为耻”,为了使得自己不显得“无知”,开始用外界的各种信息来“填充”,“装饰”自己的大脑,我们甚至很少去深度思考,探究这些信息的来源,或许来自于是“某某专家”,“某本书籍”,乃至于曾经某位古代先贤所所说(现代人对古代很多经典的解读,都带着自己的观点、偏好和见解)。

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的脑子里面装满了别人的言论,别人的评判,别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我们“活在别人的口中”。

  面对外界飞速的变化,其实可以尝试:不要试图把所有的事物都弄得清清楚楚。让各种新的、旧的关系自然而然。因为,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无论是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其实都有一定的“原因”在里面,或者说“有背后的道理”在运作。

  很多时候,会发现,我们会特别“刻意”去“把控,掌控,乃至于控制”很多事情的发展,因为我们又被教育“要刻意练习,要有计划,要有执行力.....”。其实我们回头想想,很多时候,我们都似乎都迷失在“相对,对立”的极限里面。

  什么意思?就比如说,“要有执行力,计划”,这不是让我们死板的丁是丁卯是卯的看着时间做事情,而是有一个规划,这个规划只是指导,不是“律法”,因为周遭的人事物都是随时变化的。一个规划,计划,其实要不断的“变化,成长”。所以,规划,是“长出来的”;计划,也是要“生长”的;战略,更要“生长”;产品,也要变化,“生长”的。犹如种子入土,然后不断的成长,变化。

  经过无数的现实的摩擦之后,有了很多的体悟。其实,没有必要非得费尽心力刻意的使事物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只要静静的观察、静静的接纳即可。比如说,不要总是辛苦的去试图了解你的爱人、孩子、老板、父母,以及任何人。因为一切都是应“时空”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下,同一个人的变化很大。例如,你今天请同事吃一顿饭,大家很开心,过几天请,大家可能都不来。

  当某种期望破灭的时候,本质上是我们脑子里面构建的幻象破了,其实这一切或许和别人没有关系,完全我们自己玩的游戏。放轻松,顺自然,开始体会:你认为的“有”,只是你认为你的世界“有”,这不是真相。什么意思,说点人话吧。比如,你以为工作、创业996,007就可以加官进爵,升职涨薪,其实这都是“以为”,即便有公司规定,乃至于领导的承诺,最后的结果也不尽然

  做一个敏锐的旁观者:少些判断,多些聆听。

做一个从心的参与者:多些好奇,少些固执。

事情,我握现在手头,结果不是我们可以控制和操作的。

破除格式,体验神秘(悟篇)

我们大多数人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学会了对事物的分类。我们从小开始对周边的事物进行命名。我们刻苦学习如何能够正确的定义事物,以便我们可以得到“高分,认可”。

而且,大多数的教育机构都坚持“条理化”,“规划化”,“清晰化”,而且用各种专业的标签,甚至设置不同的“专业,学科”把我们不断的“割裂”。或许,没有人告诉我们:其实没有任何的头衔、学位或者某种类别是可以真正定义我们的。

  尽管我们无休止的进行分类,但是每一种动物、植物、矿物质以及人类都是不可能真正地被描述清楚的。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其实都是我们“定义”的世界,我们对周围的人事物贴满了各种标签,“好人,热情,白领,有车”,因为我们试图用这些“标签”去了解、认知这个世界。

  毫不客气的说,我们只是活在自己的“标签簇”里面,一旦周围的变化没有在我们定义的“标签”里面,我们会“惊慌,害怕”,于是为了填补这个“恐惧”,我们引入新的标签,不管这个标签是否和真实是否一致,因为这些标签的引入和定义,是基于我们的推断,学习,而这些推断和学习的数据基础,来自于我们曾经拥有的“标签数据”,很类似IT里面的数据挖掘。

  其实我们很难真正的去了解整个世界,我们其实在采用一种“类比”的思维在体验这个世界。通过看到周围的“现象”,然后归类,划分集合,贴上标签,来定义这个世界,或是说“取象比类”。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尽情的去体验呢,何必要苦苦的“拘泥于曾经定义的标签”或者说,固执己见。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