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港口思维:从自动化任务到一种生活方式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7843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港口思维:从自动化任务到一种生活方式 - 少数派

1
港口思维:从自动化任务到一种生活方式

Matrix 首页推荐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这是一篇主题很抽象、话题很散乱的文章,讨论的是一个比较形而上的问题。既涉及一些信息自动化技巧,也思考一下生活哲学,方法的方法。如果有这个闲工夫,欢迎读下去。


日常生活与工作有大量繁杂琐碎的小事,这些事情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时间上都没有规律。

一个典型的情况是:你正在电脑上研究某个问题,页面开了一大堆,有关的无关的都堆在一起,还下载了几个 PDF。这时同事给你发了个文件,围绕文件内容跟你一番讨论。讨论过后,你要给他一些看法,你截了好几张图加以说明。完事也差不多该下班了,你合上电脑,起身回家。刚才几件事情产生的资料就留在了电脑上,等待你将来某天去清理。

1

我认识的多数人属于随性派,就直接由它去了,后果就是满是文件的电脑桌面。当那个「将来某天」真正到来时,已经不记得这些资料是什么、有没有用、能不能清理掉。不清理吧,每天都大海捞针;清理吧,要逐一回忆这些资料的来历,没用的删掉,有用的还得存好,相当费时。

1

也有另一类秩序派,就是那种时刻要保持邮箱收件箱空着的人,他们信仰今日事今日毕,效率奇高。再琐碎的事情,也会用某种方式记住,例如待办清单或便利贴,一有时间就全部处理掉。花当下的时间,以节省未来更多时间。清掉当天任务的那一刻,他们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我可能有点偏向秩序派,不过没到那个程度。我尝试过用后者的方法管理生活琐事,事情是井井有条了,却会把人搞得很累。在做完所有事之前,都处在一种微微焦虑的状态,这似乎对心理健康不利。

比起极致的井井有条,我认为轻松与愉快的心情才是更值得追求的目标,在这一前提下再来尽可能建立秩序。直到某一天,我在自我反思时意识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已经建立了另一套运转机制,在用一种类似于海运港口的思路管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正是本文要分享的。

港口思维的原理

1

这里先解释几个海运术语:

  • 免箱期和免堆期:在海运行业,船舶公司和港口公司是相互独立的。当你的货物跨越大洋送到某个港口后,船舶公司通常会允许你继续免费占用集装箱几天,这是免箱期。而你的货物堆放在港口的某个地方,港口公司也会允许你免费堆放几天,让你有时间找车来把货物拉走,这是免堆期。
  • 滞箱费和滞港费:与前两个名词相对。当你的货物占用集装箱太久,船舶公司就会向你收滞箱费。当你的货物在港口堆放太久,港口公司也会向你收滞港费。这样的约束机制可以避免你把宝贵的运输资源当成仓库,无限期占用。

港口思维,有两大核心原则:

  1. 世间万物是动态的。每件事从开始到结束,会经历一个中间状态。在观念上,接受这个中间状态的存在。在行动上,主动在生活各方面打造一个个装卸货的缓冲区,临时存放电子文件、网络内容、实体物品、甚至知识观念,用来容纳这个中间状态。而不是在心理上否认或忽视中间状态的存在,以至于缺乏对中间状态的管理,事情来了,如不立即处理得到结果,则转瞬即忘,或堆积如山。
  2. 并非所有事都要有始有终。重要的事,在港口就地处理,处理完要转移走,让它去该去的地方。不重要的事,在港口待一会儿就会暴露它的无足轻重,让它就地销毁。时间会魔法,港口就是施展魔法的地方,给一点时间,它能还你清静。

毕竟,事缓则圆。

用港口思维来管理事物,便于调度,避免遗漏。更重要的是此举的心理意义,因为你清楚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有了正式的暂存地,就可以安然接受它们在这里待上一阵子,不会总惦记着有什么事没做(如果你是秩序派),因此内心毫无焦虑。

1

但对于随性派,即使建立了缓冲区,缓冲区也会被用成垃圾场。

这里不是要贬低某一类人,两类人不是固定的,必须对具体事情而言。每个人看重的事不同,你在这件事上是随性派,在另一件事上可能就会变成秩序派。多数人的电脑一团混乱,因为他们并不认为数字世界有多重要,他们的秩序建立在其他地方,比如社交圈子。同样,我不重视的东西,也会被我用成垃圾场。

回到正题,如何避免垃圾场问题?就是要像港口一样,建立约束机制,避免缓冲区无节制膨胀,这非常关键。

在数字资料方面,有许多自动化的手段,可以把停留时间太长的文件和资料清理掉,具体后面会讲。在实体物品方面,可以通过限定缓冲区空间容量,来迫使自己及时整理。在知识观念方面,则是时间在发挥最重要的过滤作用。

1

顺便提一下待办清单与港口思维的区别:

  • 性质不同:
    • 待办清单只是一种工具。它是某个具体的软件,你需要安装这个工具、掌握它的用法。
    • 港口思维是一种观念态度。任何信息和资料输入的地方都可以看作是港口。如果你认定电脑的桌面是港口,那它就是了。什么也没变,只是你会对桌面有新的理解,把它看成是文件的集散地。许多人就是这么做的,只是没意识到。
  • 存放的东西不同:
    • 待办清单存放的只是概念。它把数字世界、现实世界的每件事抽象成一行字,列到一起集中管理。但事情相关的具体资料仍然在原地,待办清单不太擅长管理文件资料。
    • 港口存放的是具体的资料。它是一些真实存在的位置,电脑上某个文件夹,或家门口的一个小纸袋,在港口可以直接就地处理相应的事情。因此港口有不止一个,但配合一些自动化手段,也不至于太多,不会有散落各处的问题。
  • 工作量不同:
    • 使用待办清单会增加工作量。事情还在那,还在等着你处理。你的任务只是推迟了,一点也没有减轻。甚至还加重了,因为你还要额外去软件里记上一笔,完了还得打个钩。对于事情本身,这个记录行为是额外的、多余的。
    • 港口思维的目的是减少工作量。它是对你已经熟悉的场所升级改造。在这里,重要的事,你自然会及时处理,无需提醒;不重要的,或者已经处理完的,让它自己消失。

数字世界的港口

在数字资料方面,港口的精髓在于约束机制,用一系列自动化手段把停留太久的资料清除掉。这个滞箱费和滞港费比真正的港口要昂贵得多,不是罚钱,而是把超时货物直接销毁掉。

这种看似危险的破坏机制,首先能督促你及时处理。更多时候也能反过来用,就由它去,让它替你清理资料,真正使你得到解放。

自动化手段的具体实现点到为止,这些都可以通过公开资料学会。工具会随时间而变迁,观念才经得起时间考验,本文主要展示一下这些手段能做到什么,如何形成约束机制。

手机文件港

1

我手机上有一个特殊的文件夹,是手机文件集散地,我给它命名就叫文件港。手机上不同应用下载的东西会被存到不同的地方,多数应用会存到「下载」文件夹,微信则会存到它特有的位置,百度云又另有一处,还有许多内容生产类软件也会输出到各自的文件夹。

1

我通过一个叫 Tasker 的自动化应用,把它们集中起来,这些位置一有新文件出现,统统移动到文件港。

1

Tasker 还可以实现自动清理。我制定了一些规则,每天深夜,Tasker 会把文件港里待了7天以上的文件删掉。我的文件港始终能保持相对清爽,文件容易找,也节省手机存储空间。

1

这样一来,我需要在 7 天内把文件港里的事情处理完。不过这对我来说绰绰有余,通常我一两天就处理好了,然后也不用亲自善后,有用的移走,没用的等着自动删除。

我的是安卓手机,这个能力也许只有安卓手机具备。苹果不太确定,不知道这些年系统开放性有没有改善,很可能没有。

电话录音港

1

这也是只有安卓手机具备的能力,我会对所有电话录音,存到系统指定的文件夹里,以备不时之需。但是绝大多数是 5 秒内就挂掉的广告电话,这些没必要留着,录音文件太多不方便将来查找。

1

Tasker 可以实现按文件大小来清理。我制定了一些规则,每天深夜,Tasker 会把电话录音港里小于 100kB 的文件删掉,这就把真正有用的录音筛选出来了。

再配合一些同步盘,这些录音就能同步到电脑上,或者网盘里,进而长期保存。

1

我用了 Dropbox 的一个第三方客户端,Dropsync,实现了手机文件夹与网盘同步,这点连官方客户端都做不到。

这个港口的约束机制比较隐性。有用的电话本就不多,即便一刻不停地打电话,也有个一天 24 小时的天花板在,不会无止境膨胀,时间本身就是约束机制。因此可以放心就让它这么累积,作为备份。

电脑文件港

这个和手机文件港道理类似。但电脑有个好处,几乎所有软件下载都会放在系统的下载文件夹。我把下载文件夹当做港口,直接在这里处理事情,免去了集中的过程。而我的桌面从不放任何文件。

1

然后也有一些办法可以实现类似手机文件港的效果。Windows可以用File Juggler,我会让它清理掉 18 小时前的文件。Mac 可以用系统自带的 Automator+ 日历,我让它每天上午 9 点 30 把下载文件夹清空。总之,目的就是要日清。

1

清理的范围不同于手机文件港,但约束机制同理。电脑上每日处理的文件比手机多多了,日清才能把港口维持在一个秩序较高的状态。

我已习惯于在下载文件夹里处理临时产生的资料。当天处理完,结果和中间产物,有用的存起来,没用的随它去。至于一天都处理不完的事情,重要性也低不到哪去,我会转移到正式的文件夹去处理,有点项目立项的味道。

屏幕截图港

1

可能大多数人在电脑上截图用的是聊天软件,不用额外安装工具,但有个缺点,历史截图没有记录。有时候几天前截过的图要再用一次,就不得不去聊天记录里翻找,或者想办法重现当时截图的现场。

1

我更倾向于使用 Snipaste 这样的截图工具,不必依赖聊天软件,除了丰富的图片标注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每张截图都能保存到我指定的文件夹,可重复使用。

1

个人电脑、工作电脑、手机有各自存放截图的文件夹。由于截图有时涉及敏感信息,我不想用网盘来同步,就用了没有云端的 Resilio 把它们关联起来,3 台设备的截图就集中到了一起,每台设备都有一份,点对点保持同步。

1

截图,尤其是录屏,还是很占空间的,久远的截图也没有保留价值。我制定了一些规则,每天深夜,Tasker 会把屏幕截图港里待了7天以上的截图删掉。由于能同步,其他设备上的也一起删掉了。

这个港口不仅有约束机制,还不需要费心思维护。截图我就照常截,既能找回近期的截图,还能把图片数量限制在一个可控范围,找起来不至于大海捞针。

浏览器标签页港

观察别人使用浏览器,发现大多数人属于「只开不关」型,常常把浏览器标签栏用成这样,然后第二天再全部关闭,从头来过:

1

我原本没有这个问题,我关标签页关得很勤,有意识地及时把用完的标签页关掉。但这样也有弊端,会占用我的时间,还打断我的任务。常见的情况是,我点击网页,打开了一个新标签页,原先那个网页就没用了。像我这种标签页洁癖,就要立刻去把原先那个叉掉,即使用快捷键 Ctrl/Cmd+Shift+Tab 然后 Ctrl/Cmd+W,比鼠标快一点,但也挺费劲。

要不试着把浏览器也看作港口呢?标签页也是数字资料,一样可以用港口思维来管理。这一试,真香,我也可以只开不关,不做那些擦屁股的事情。

这要用到一个叫 Tab Wrangler 的浏览器插件,支持 Chrome 应用商店的浏览器都可以安装。我制定了一些规则,超过 12 小时没动过的标签页,插件会自动把它关掉。第二天一觉起来,浏览器自己就干净了。至于要留到第二天处理的标签页,我只需要用浏览器的固定功能,固定的标签页不会被插件清理掉。

1

浏览器标签页港的约束机制和电脑文件港很像,日清。有用的标签页,主动保存一下;绝大多数都是没用的,不需任何额外处理。

我的数字世界港口看似众多,但基本都是对已有位置的升级改造,不改变原先的使用习惯,没什么要记住的。电话录音港和屏幕截图港甚至都不需要花精力管理,全静默运转。

物理世界的港口

港口思维能不能再推广到数字世界之外,减轻生活负担呢?

完全没问题。这对很多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开辟一个专用空间,用来存放待处理或分拣的物品,定期清理防止过度堆积。大家其实已经在这么做了,只是没有把它理论化。

比如双十一期间,家里包裹爆棚来不及拆,不就是先堆在门口吗?此时鞋柜旁的这个小空间就成了一个港口,每天有空就来拆一些。

又比如公司财务的办公桌,桌面上整整齐齐几摞 A4 纸。这摞是核对过待归档的,那摞是大家提交来的报销单。这也是港口,是文件的集散地。

所以,在物理世界建立港口其实没什么好讲的,这个能力所有人都已经掌握了。

1

不过我家还是有一个特别的小港口,可以展示一下。找了个大小合适的纸袋,贴上「Inbox」字样挂在门口,用来存放有时效性的纸质文件。

什么叫「有时效性的纸质文件」?比如一年期的车险合同,申请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所需的医疗记录,或者帮朋友收集的纸质餐饮发票。这些都是在一定时期内有用,过了就变废纸,不必长期保存的文件。

在数字化时代,家里这样的文件越来越少,但又不至于完全没有,这就是麻烦的地方。如果分门别类和长期资料放在一起,常常忘了清理,越积越多;如果就找个显眼地方放着,有些资料有效期还挺长,放了大半年后变成了垫纸,还能想得起来它在哪?

这时候,就该给它们开辟一个港口。物理世界的港口,约束机制基本只能靠空间尺寸。开辟的空间不宜太大,否则会变成仓库;也不宜太小,周转不过来。这需要一段时间的尝试,才能找到合适的尺寸。

总之,为物理世界的中间状态开辟空间,创造栖身之所。堵不如疏。

金融世界的港口

金融世界处理的对象是钱。当然,没有哪一分钱是没用的、可以销毁的,所以这里主要解决的是资金的调度问题。

我有许多张银行卡,积蓄、理财和日常开销主要靠招商银行,还房贷是从建设银行扣款,还有就职过的各家公司的工资卡。资金散落各处,难以管理和统计,每月入账工资、还房贷,转账转来转去也很烦人,是不是也能有一个资金的港口来集中调度呢?

国内多数银行都有资金归集功能,而且是跨行的哦,去对应的银行App里搜一搜就能找到。它可以把两张不同银行的卡关联起来,设置规则全自动调度两张卡里的资金。

1

通过资金归集,每天招商银行会把中信银行工资卡里的资金都转过来,只留20块余额保持活跃。同时,招商银行每天会确保建设银行房贷卡里至少有 5000 余额用来还贷,不够了会打钱过去,而如果建行卡因为别人转账余额超过 20000,则会把多出的部分收过来。

如此,这张招行卡就变成了我的金融港口。资金最大限度集中到这里,然后用于理财。即使将来还有其他银行卡,有其他形式的资金往来,也能通过这边来调度。

思想世界的港口

更进一步,港口思维在思想世界有没有用武之地?

有的。在这里,它没有任何实体形式,没有文件夹,没有小纸袋,需要做的是改变你对信息的态度。

信息分为3类:

  1. 事件:一件事它发生了,你知道了,这是事件。由于对全社会的长期影响微乎其微,当下更多作为谈资,过后便没有价值了。比如 2018 年电影《敦刻尔克》获得第 90 届奥斯卡金像奖。
  2. 知识:你学到了一个原理或者历史事件,这是知识。这个原理很基本,不受人类社会左右,长期发挥作用。或者这个历史事件对全世界影响重大且久远,你弄明白了它的前因后果。比如 2011 年福岛核事故改变了世界各国对核电的态度和政策。
  3. 观点:你对一个事物有某种看法或态度,这是观点。你的观点只存在于你的内心,对这个事物,大家见仁见智各有看法。与你看法相同和相左的两批人甚至长期争吵不休。比如你觉得中国南方也应该像北方那样冬天集中供暖。

事件是客观的、短期的;知识是客观的、长期的;观点是主观的。

你日常从各种渠道接收到的信息,都在塑造和改变你的思想世界。今天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这 3 类信息都不可靠。事件往往是虚假的、以讹传讹的;知识往往是错误的、趋利而误导人的;观点往往是偏激的、逼着人选阵营的。任由这样的信息塑造,或者说入侵你的思想世界,你人就废了。

但接受信息无可避免,不能固步自封。每天海量的信息扑面而来,接受吧,可能吃下了太多垃圾;去验证吧,那么多信息哪里验证得过来。

所以,为思想世界建立一座港口,意义非凡。建立这座港口,就是要在观念上接受信息中间状态的存在。通俗说,就是要有一个「嗯,我听说过,不知道真假,还没验证」的状态。如果你看到一则新闻、一篇科普,大脑立马就想着要表态,想痛骂新闻当事人,或者想把这科普转发到家族群,说明思想的港口还没建立起来。

每天接收到的信息,不要直接当作事实放进记忆里,而是让它在这个「我听说过」的港口停留几天。在这几天里,足够重要的、与你息息相关事情,你自然会回忆起来,会去验证,了解它更多细节,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态度,最终正式纳入你的思想世界。那些不重要的,不会再在你脑海里出现了,时间帮你把它们销毁了。即使将来某天再想起,它的状态也会变成:「嗯,我听说过,不知道真假,不重要,懒得验证」。

还记得港口思维的原则二吗?并非所有事都要有始有终。遗忘,就是思想港口的约束机制。

从数字资料到物理世界,再从物理世界到思想,港口思维让人改变自身,主动贴合这个变幻流动着的世界。也许是因为贴近事物真实的运转方式,人反而感到更加轻松自然。

那这个抽象的「港口思维」到底在生活中起什么作用?怎么去想象这些虚拟的港口?

我脑海中的画面是:港口是一座座勇敢的关隘,它奋力对抗着混乱和无序,把秩序留给后方那些需要保护的土地。那些土地就是你的生活、你的时间、你的思想。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