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把人生活成旷野,我的「焦虑盒子」笔记系统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768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把人生活成旷野,我的「焦虑盒子」笔记系统 - 少数派

1
把人生活成旷野,我的「焦虑盒子」笔记系统
01 月 09 日

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 2022 年度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今年我们采用了更加依赖用户反馈数据的奖金结算机制,充电、收藏和阅读量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文章的最终排名与稿酬倍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或内容对你帮助,请尽量通过充电、收藏或评论等方式表达你的支持与赞赏。


人生由诸多随机事件组成。

虽然随机性不可预测,但还是要尽量坚守属于自己的主线。

因为,只有主动持续向着某些方向做事,才能连点成线。

主线的寻找,需要感知自我,根据当下状态进行方向管理。

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不妨读下去,我会分享我的探究结论。

大家好,我是喜欢 「用产品思维解构生活」 的花生酱,你也可以叫我 Jeff。

作为一名 8 岁的一线产品经理,我喜欢用产品思维将做事效率优化到极致,但这一年来,极致的效率却并未带给我极致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我开始变得顾此失彼,忙于做事,失去了个人爱好和休息的时间:过去一年,我一直在研究产品领域的方法论,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价值感和边际收益递减,投入越多越疲惫,每天控制不住在休息时间也焦虑、思考,这让我感到很累。

  • 当多年坚持的方向不再给我们惊喜,是该死守这个主线?还是开新线路,多线并行?
  • 若多线并行,又该如何分配多主线之间的精力?
  • 何时该走?何时该休息?何时该放弃?

带着这些疑问,我从「效率生活」领域,进阶到了「人生管理」领域。探索的路上发现了「8+1 system」等有趣的理论,实践后一点点摸索出了适合我自己的方法。

一、效率是好答案,但不是唯一解

去年向少数派年度征文投稿了《放弃工具和方法后,我收获了效率生活》,讲的是如何高效做出精品,而非做出更多平庸的作品。这一年来,我不断精进,逐步构建了一些深度的内容和产品,我的小报童专栏《产品经理基本功手册》付费订阅数逼近 700,纵然欣喜,却仍有一朵乌云在我脑海中挥散不去。

持续做某个领域的事情,哪怕再喜欢,总会疲惫。

我们习惯让自己保持行动,这样会比较不焦虑,却陷入了忙碌直到耗尽心力,才发现不忙碌的生活有多么惬意。

《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 林克 4k高清壁纸百变桌面精选 3840x2160

塞尔达的魅力或许在于「旷野」而非忙于「轨道」般的主线任务

用事情填满生活并不难,但,要达到忙而不碌的状态,还需平衡做事和休息。似乎,追求效率生活只是精进了做事的能力,只能解决战术上的问题,却回答不了战略上的疑问。做倒是会做了,该做什么呢?

  • 我是该多投入精力工作?还是多投入精力出去玩呢?
  • 为什么我构建了一些精品,但仍感觉到疲惫且不快乐?
  • 我知道该构建精品,但我该构建哪个领域的精品,又给谁看呢?

前两年流行的简单粗暴解法是:当你没有喜欢的事情,或者不知道该去哪里,就搞钱吧。

那就……继续创作商业相关的内容和产品?

但事实上,变现并非创作者一厢情愿,还取决于市场需求和当下环境,核心是能否匹配需求达成交易。

2022 年诸多教育机构退场,广告预算也随之下降,传导到流量主和平台侧就是营收下降。所以,即使我们投入更多精力搞钱,也未必能搞到更多钱。更何况,经历了疫情的洗礼,大家也似乎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和状态,对无止境地工作、激进的生意增长都失去了兴趣,原来身体和爱好也需要投入精力呵护——一心搞钱不再是一个永远正确的答案了。

所以,还需要再往本质思考一层,即,人生要如何发展才能幸福。这不再是一个仅仅关乎做事、效率的问题,而是思考「为何而做」,这更关乎人生「向何处而行」,即,除了上班、搞钱、看短视频、购物,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维持自己的良好状态。

效率生活是个好答案,但不是人生唯一解,还应该有更多解。

二、「8+1 system」带来的启发

从高效构建精品的效率生活领域出走,我开始研究人生方向管理领域,并不断探索新的理论输入。幸好,通过大量的阅读,在《产品沉思录》中发现了「8+1 system」理论。

何为「8+1 system」?Fonter 在文章《从富兰克林到 2021,他们都在工程化自己的习惯》中有如下描述:

作者 Henrik Werdelin 是那种非常让人羡慕的,可以把工作、家庭、爱好、生活全都均衡起来的人。

他是如何做到这样的?他分享一个叫做 8+1 system 的生活模型,是根据 Naval Ravikant 的建议设计的,核心是把生活的各方面分成 8 个盒子。在这 8 个方面进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你需要强迫自己不断尝试。

1

Henrik Werdelin 的 8+1 图片来源:林不到鱼

每周抽出时间对这 8 方面做一个回顾,看看生活的 8 个方面,确保事情是平衡的,每个盒子里面都有填入。这就是 8+1 系统中的 +1。

他写道,「我读过所有关于幸福的研究,基本上都是这样说的,如果你中了彩票,或者瘫痪了,你的幸福水平在一年内就会回到你的基准线。但是如果我可以每年增加 1% 或 2% 的幸福水平,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Henrik Werdelin 的模型让人意识到,好的事情即便只能保持 1% 的增长,长久来看也能构建到自己的幸福。

实践了「8+1 system」后,我才发现生活除了好好赚钱外,目标原来可以这样丰富。追逐多个目标给我带来了一些新的正向体验——我不再纠结于某一个方向的失意,更能体会到其它之前意识不到的方向的成长。

但一个月后,还是感觉贯彻无力,发现「8+1 system」对我来说主要有两大难点:

  • 第一,我并不投资,也没有学习计划,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赚钱(按时上班)和健康(定期健身)上,Henrik 的 8 个格子对我来说有点多了,我需要找到自己真正关心的格子,可能更少、更精简。
  • 第二,面面俱到的生活并不能给我足够的幸福感,比起均匀发展,我喜欢自己更加聚焦一些,一段时间内(比如一周 / 一个月)能在某个方向有所突破,再放到一边聚焦下一个方向。Henrik 在某个方向都要求 +1 对我来说也不合适,我更希望一个周期内只聚焦于一两个格子的 +1 进展。

于是,我开始探寻适合我自己的「8 个格子」和「+1 机制」。

三、从电影《寒战》中偶然得到灵感

在获取灵感上,自身的爱好从未让我们失望。

我很喜欢看香港警匪片,偶然想起,电影《寒战2》里面,有一个关于人生目标的划分方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两大主角在分析反派人物为何变节时,使用了四象限排除法来分析原因:

1

影片中,面对此前维护法纪不徇私情的李文彬为何突然反转,刘杰辉和简奥伟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了十字交叉进行动机分析。四个象限中,分别填进了金钱、个人、权力、家庭。针对李文彬的个性,首先划掉了家庭和个人的影响可能,再依据有权便有钱的粗暴推演逻辑,最后刘简二人不约而同的在黑板上圈定了权力--作为致使李被策反的决定因子。

仔细品味了一下自己的生活追求,倒是非常符合《寒战2》中的四象限,并且,「4 个象限」比「8 个格子」要简单一倍。钱、权、我、家就是我最基础的四大能量来源,可以把「八个盒子」简化成「四个盒子」,具体地讲:

  • 我,即,自在的个体。赚钱、成家、掌权,并不能刻画自我,脱离开环境后,钱、权、家便都不在掌控之中。我,才是个性化的,独立存在于世界的意义。失掉了「我」,便不再珍惜自我、自爱,所谓君子不器,就是这个道理。
  • 钱,即,极致地搞钱。钱和权未必划等号,要极致搞钱,往往需要把手弄脏,而不能求位高权重,或爱惜自己的羽毛。钱之重要性不再赘述,虽不是万能,但没有却是万万不能,财欲无尽,够用就好。
  • 权,即,更高地权位。这里并不狭义,个人的影响力、在组织中的地位,都是一种「权」。广义地讲,「权」即敬重和尊重,若无权,再独立,也始终觉得和社会格格不入,缺乏荣辱感,不免自觉渺小,缺乏上进心。
  • 家,即,幸福的家庭。对我来说,家庭的滋养和支持,能极大提升生活质量的下限,拥有幸福的家庭,可以获得更好的休息和更阳光的心态。家庭的幸福其实无关于个人、金钱和权力,用心经营,家庭便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治愈。

「我」给我自尊,「钱」给我生活,「权」给我上进,「家」给我动力。这和马斯洛需求理论也不谋而合:「我」即自我实现,「钱」即安全生理,「权」即尊重,「家」即归属。

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突然发现,一个人的幸福或许并不需要面面俱到有八个因素那么多,不同层次的需求也并无高下之分,无需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可以同时追求。

钱、权、我、家这四个盒子,对于大部分人或许已经足够。

四、我的「焦虑盒子」笔记系统实践

优先级意味着拥有、追逐、放任、牺牲

确定了我人生的「四个盒子」后,我开始寻找这四者之间的平衡。

回望自己过往的经历,无一不是在这四者之间切换,只是当时还不懂如何主动平衡,只是被自身需求所迫被动切换,非常痛苦:

  • 2020 年,我在产品事业发展上遇到的瓶颈,于是选择换公司和赛道,追求更多的个体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即「我」),但代价是,我必须要离开深圳的家,重新开始「北漂」,此时我的选择是:我>钱>权>家。
  • 2021 年,「北漂」一年后,因为家庭的需要,我不得不选择回到深圳,代价就是离开了积累了一年成绩的业务,升职加薪的进程只能往后推了。此时我的选择是:家>钱>权>我。
  • 2022 年,又因为一直忙碌照顾家庭和恶补事业,导致「我」被放得太低,所以引发了对「个人发展」的思考,结果就是产生了这篇文章。此时我的选择是:我>家>钱>权。

梳理之后,有两大感触:

第一个感触是,四个盒子往往不可兼得

你永远不可能面面俱到,你只会不断在自己最急迫的需求之间切换,直到最急迫的需求被满足,此时新的需求浮出水面,再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和优先级切换。想要同时获得的太多,就会痛苦。

第二个感触是,不但不可兼得,还需要主动放弃

从我的经验来看,四者不可能同时都获得增长,被放低优先级的部分甚至会退步。这四者之间,你需要:拥有一个,追逐一个,放任一个,牺牲一个。这意味着,顺序注定之后,第一位的你大概能拥有,而第二位的你会一直追求却未必得到,第三位的会随缘发展或好或坏,而第四位的往往会被牺牲掉。

回头再看,2020 年的我收获了「我」和「钱」,但「家」出现了问题;2021 年解决了「家」的问题,「我」又被冷落了。

我终于明白,人生幸福的真谛不是拥有更多,而是确信地追逐自己当下的需求,并接受其它方面的让步。

用「焦虑笔记」看清内心并放进盒子

既然当下能抓住的不多,那么最重要的是不让欲望膨胀——一个阶段只选择一两个方向,不让其它方向的欲望膨胀,并在恰当的时候切换。

什么是恰当的时候?答案不在书里,也不在别人的理论中,需要敏锐地读懂自己的感觉。

实践我的「四个盒子」之前,有两个月我都在迫切寻找前人的经验、成熟的理论,试图找到「正确」的做法。但自己的人生,就是真真实实的即时战略人生,并不存在拿来即用、完全匹配的「正确」做法,他人的故事只能提供灵感和参考,自己不迈出步子,参考也是无用。

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再自我怀疑,多问自己,并相信自己的回答和感觉。

越不幸福的时候,越需要向内求。先问问自己想要什么,答案不言自明。

真正的痛苦和选择,都来自于自身,没有外人能给出答案。

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我尝试了晨间日记、周日日记等方式,试图定期捕捉自己内心变化的信号,但坚持了一段发现,定期的记录反而加重了焦虑,于是我将定期笔记简化成了焦虑笔记。

顾名思义,焦虑笔记就是在焦虑时写的笔记,触发点是焦虑,行动是把焦虑的问题发散细化成笔记。一旦我对一个事情产生疑问、焦虑,我就会写下来对这件事进行思考和深挖,目标是把它释放掉,否则会一直萦绕心头占用内存。这样只在需要记录的时候才记录,就不会觉得有压力了。

焦虑笔记,其实就是将焦虑细化的手段,细化后,已知的事情落成待办,未知的事情落成问题待探索,写法是:

  1. 写清楚自己焦虑的是什么,为什么?
  2. 如果要解决这个焦虑,自己需要做到哪些事情?
  3. 这些事情里面,哪些可以做,哪些无从下手?
  4. 可以做的事情排入日程,无从下手的记下问题。
  5. 随时更新进展和信息,补充到卡片中。
1

我的焦虑笔记举例

每次写完一张焦虑笔记卡片,我都会标注上这个命题属于钱、权、我、家哪个标签,不定期看一次,如果某个标签/盒子的问题过多,我就会整体 review 一下这个方向,调整一下人生的优先级。比如最近,我就因为经常纠结收入的问题,而记录了很多金钱相关的问题,这引导我提升对「钱」的优先级,进而花时间阅读了《纳瓦尔宝典》关于财富的部分,又听了「也谈钱」老师的播客,看清了自己很多对于金钱不切实际的幻想。

1

在「钱」盒子内的一则焦虑笔记

这些焦虑笔记帮助我将焦虑具象化,并细化成了诸多个问题,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焦虑越来越少,明确可解的问题越来越多——焦虑笔记在帮助我不断解决问题,远离原地徘徊、浅度思考带来的内耗。

四个盒子/标签内的焦虑笔记,也构成了我人生中四大目标的全部问题和所得。

焦虑笔记,让焦虑变成问题。

盒子标签,让问题连点成线。

不断检视每个盒子,让我不断在各个方向上都有所积累,有所沉淀。

五、Tips:一些可行性建议

全文讲了我构建「焦虑盒子」笔记系统的来龙去脉,核心是分享我在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前,所有的尝试和踩坑。如果你不关心过程,想拿来即用,可以直接参考下面这些具体的建议:

1. 基本认知:人生旷野的法则

  1. 警惕极致的原因是:精进,必然要取舍,极致,必然要牺牲
  2. 某一个方向极致发展的快感,并不能弥补其它方向缺失的遗憾
  3. 「优秀」并不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或许「自在」才是,因为后者不属于任一标准

2. 方法论:焦虑盒子笔记四步法

1

我的焦虑盒子笔记系统业务流程图

  1. step1:对于人生管理来说,先确定全部自己关注的东西,去伪存真,找到属于自己的「N 个盒子」;
  2. step2:通过「焦虑笔记」的方式,写下自己当下的焦虑/需要,并把笔记、问题等产物归类进盒子(标签);
  3. step3:以盒子为单位,逐个检查最近该盒子内的进展和问题,进而得出当下的优先级,暂时追逐 1~2 个盒子,暂时放弃剩下的盒子;
  4. step4:按优先级投入精力给盒子里面的事情或问题,完成并积累到盒子内,连点成线,保持 step2 和 step4,直到追逐盒子的进展满足,重复 step3。

3. 工具:推荐搭配 flomo 使用

推荐使用 flomo 记录焦虑盒子笔记。

flomo 本身就基于卡片笔记的思想打造,「焦虑盒子」本质也是卡片笔记的一种,所以 flomo 记录便捷性和回顾视图可以完美契合这套方法:用 flomo 卡片写焦虑笔记十分轻松,同时标签帮助将笔记整理进盒,最后按标签筛选即可按时间轴连点成线。

最后,如果你记得我在落地「8+1 system」时的问题,你会发现,和文中的思想一样,本文的「焦虑盒子」对于诸君来说,也只是我这个「他者」的方法论和观点而已。

那么,如果完全可以拿来即用固然好,重要的是进一步举一反三,正如我对「8+1 system」的态度一样,仅取其思想,再通过对自身的内观,以自己需求为媒介,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和系统。

所以,我真正想说的是:学会读懂自我,要重于了解外物。

方法、写作、笔记、工具,皆是手段。

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和仅属于自己的「目的地们」。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我们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外部标准,这些标准并不能定义我们。

不必过分追求金钱、世俗的认可,或是对自我价值过分怀疑。

最重要的是:人应该有权利、有能力去敏感地读懂自己,跟随自己的感觉穿梭于多种生活中,或许这才是活生生的人。

以上,共勉。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