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差生文具多,纸和笔才是笔记王道吗?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sspai.com/post/77745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编注: 本文是少数派 2022 年度征文活动的入围文章。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今年我们采用了更加依赖用户反馈数据的奖金结算机制,充电、收藏和阅读量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文章的最终排名与稿酬倍率。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或内容对你帮助,请尽量通过充电、收藏或评论等方式表达你的支持与赞赏。


1

迷茫

2020 年以来,个人笔记工具领域发展迅猛。几乎每一个季度,我们都能看到令人激动的新产品出现。Roam Research, Obsidian, LogSeq, Muse, Flomo, Heptabase, Tana…… 这一系列的名称,说明了数字技术已经在个人知识管理这个领域蓬勃发展与广泛应用。

可于此同时,另一种声音逐渐甚嚣尘上。

不要用这些花里胡哨的数字笔记工具了!差生文具多。光磨刀不砍柴有用吗?唯有使用传统的纸笔方式记录,才是正道。

2022 年末,"Antinet Zettelkasten" 一书的出版,更是让这种声音量级陡增。一时间,「纸笔即王道」口号的拥趸们底气十足,四处布道。

很多数字笔记用户,面对着自己购买或者订阅的单据茫然无措:

莫非这次又被笔记工具的开发商收了智商税?

这种怪象,不由得让我陷入了思考。我无法理解,人们为什么会在 21 世纪放弃新的技术进展,转而选择拥抱 20 世纪乃至更久之前的技术?这就如同你家燃气灶点火装置有点儿不灵敏,你于是干脆抄起斧子进山砍柴一样。

我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在了本文中,分享给你。

目标

借助「第一性原理」,我找到了一个核心问题:

记笔记的目标是什么?

你可能对这个问题非常不屑,觉得这有什么可讨论的?记笔记,难道不是为了……?

且慢,但这个问题表面上看似简单,其实人们心中的答案并不相同。有的时候,笔记用户坐而论道,常会有鸡同鸭讲的感觉。有时目标差别之大,会让笔记用户们从理性讨论迅速滑向激烈争论,乃至发展到人身攻击的地步。

我原先对这种现象不理解。按说对笔记如此感兴趣甚至痴迷的人,都应该属于「知识工作者」。都是有身份证的人,怎么会发生「对喷」甚至相互辱骂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突然发现了这个秘密 —— 看上去相似性很高的「知识工作者」群体,由于对笔记作用不同理解,至少划分出了两种截然对立且固执己见的阵营。

这两个阵营,咱们权且称作「高效输出」派和「锻炼头脑」派吧。

高效输出派的目标,就是提高知识成果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写文章、写书、完成项目报告,或者在新媒体领域做播客和视频等。他们关心的,是如何才能让成果奔涌而出,避免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却最终拖延的结果发生。这些知识产品输出后,是不是要转化成自己头脑中的长期记忆?他们其实并不关心。甚至,有的人会认为项目高效完成了,对应的内容能早点儿从头脑中清空,是一个非常完满的结局。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大脑轻装上阵,开启下一个项目。

而锻炼头脑派的目标显著不同。他们更希望的,是笔记能帮助自己的头脑记住更多重要内容,并且在脑子里形成体系化的知识结构。这一派里学生用户居多。在某些需要通过记忆力来检验学习成果的科目上,学生们对笔记工具的最大需求,是辅助自己高分轻松通过考试。分数高不仅意味着能够正确回忆起客观类问题的答案,也包括能够用自己搭建好的系统知识结构,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在这些用户群体看来,思维导图是个重要的知识梳理形式。把某些科目的笔记,制作成全面精良的思维导图,你甚至可以拿来卖钱。

差别

目标的不同,带来了什么?面对同样一套笔记流程,这两派的评判标准也是天差地别。

举例来说,《卡片笔记写作法》("How to Take Smart Notes")一书的作者 Sönke Ahrens 可以算作高效输出派。因为他在著作中直白地表示,自己对 ANKI 这样的间隔记忆方式不以为然。在书中他用大量的篇幅说明人们记忆的限制,以及可能的扭曲。他更强调通过笔记把知识外化,从而克服人脑的先天弱点。对于数字化的笔记工具,他秉持的是开放态度。

而 "Antinet Zettelkasten" 一书的作者 Scott P. Scheper 则属于「锻炼头脑派」。在他看来,用笔和纸写下来内容,更有利于笔记用户增强记忆。另外他指出把笔记写在纸上有很多额外的好处。例如字迹蕴含了记录时的情绪和心境,加以妥善组织的话,将来查找起来线索更多。他对数字化笔记工具则提出了很多的批评意见,觉得还是用纸质卡片更靠谱。

顺便说一句,"Antinet Zettelkasten" 这本书的阅读,给我带来了不少感悟。我很佩服作者的思辨水平和践行能力,但是我实在无法赞成其结论。我把自己读书过程的部分思考用视频直播形式做了分享。如果感兴趣,你可以 参考这则视频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只要不影响别人,其实也无可厚非。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就如同豆腐脑是应该加糖还是加盐,或者五仁月饼是不是好吃之类。在高声争吵「纸笔才是王道」或者「数字效率更高」之前,只怕我们也得关注不同用户的处境和目标,才能给他们提供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场景

例如某个自媒体从业者,日常需要进行大量的输出。对他来说,记住这些内容无关紧要,保质保量按时交付稿件才是刚需。这时候,你一个劲儿给他推荐更有利于长期记忆的纸笔笔记法,真可能会耽误他的正经工作;另一方面,某个医学院的学生考试任务非常繁重,需要记忆大量的专业知识内容。这时候你给他推荐那些帮助「清空大脑」、「轻装上阵」的方式,考试通不过你能负责吗?他更需要的,可能恰恰是「锻炼头脑」类型的笔记方法。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颇值得玩味的一个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指标衡量笔记有效性呢?近年来关于学生课堂笔记的诸多研究,似乎卷入了这样一个认知谬误,即研究者把不同形式笔记记录者群体对应的考试成绩,看作了衡量笔记方法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这样一来,他们的结论往往是「数字笔记记不牢」,「还是手写记得更好」。许多人看到这些文章已通过严格同行评议,甚至发布在了优秀期刊上,就不加取舍对其结论奉为圭臬。然而,你多想一步,这些行文严谨看似有理有据的研究,结论就一定正确吗?

我们不妨来看看实际的情况。如今的大学生,用什么方式记笔记?诚然,有的学生依然在使用本子和圆珠笔,当然也有的学生干脆不记笔记。但从我多年授课的观察来看,主流学生群体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字形式记笔记,除非是被引导和特殊要求后的结果(例如教室干脆禁止使用电子设备)。学生记笔记使用的设备,多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次之,有的学生甚至干脆用手机记笔记。怪了,对于大学生来说,记笔记的主要目标难道不应该是「锻炼头脑」吗?为什么他们不更多用手写方式进行笔记记录呢?大家都要跟科学研究的结论对着干吗?

其实不然。在日常生活中,你不难发现多种选择并存时,如果结果相似,人们往往喜欢用更加便捷的方式达成目标。我上小学的时候,同学们用磁带学英语;上中学的时候,很多人用光盘听歌;上大学的时候,有的家境较好的同学开始用 MP3 …… 到了今天,大部分人是如何消费音频内容的?手机啊。想想看,为什么你不使用磁带或者 CD 呢?因为不够方便嘛。

记笔记也是一样,大部分同学喜欢更便捷的数字化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妥。从「思维体操」和「头脑锻炼」的效果来讲,我相信用纸笔记下的内容,会给你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可问题是,记忆的最终效果难道只是个「一锤子买卖」吗?它会不会和你「多长时间复习一回」,以及「复习的质量如何」等诸多因素也有显著关系呢?

数字化的笔记便于存储和同步,使用者唾手可得。这有利于你随时复习,不断强化巩固。尤其你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达成复习巩固的目标。这些因素,在那些知名的笔记形式对比研究中,是否被充分的考虑以及公平的比较过?会不会被忽略甚至干脆「控制」掉了?我没有一一进行调查和研究。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你在引用结论之前,进行充分审视。我们读论文的目的,绝不应该是简单记住别人告诉你的结论,然后四处宣扬甚至党同伐异。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常识,依照逻辑独立思辨,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否则,岂不真成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所以你看,即便你的目标是为了通过考试而给大脑做「健身操」,纸笔就一定能胜得过数字形式的笔记工具吗?

即便退一万步讲,我们假设那些研究的结论都准确无误 —— 纸笔记录的方式,更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可生活中需要记笔记的人,真的都要参加标准化考试吗?对他们来说,能够记住很多知识点,在闭卷情况下拿到高分,真的非常重要吗?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做出令人惊叹的研究站在聚光灯下受人敬仰,是不是比「博闻强识」的名声和足够高的考试分数更要紧一些呢?

另外,使用纸笔形式记录,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知识工作者们真的现实吗?我们情报学领域的诸多学者,天天都在尝试解决「信息过载」这样的数字海啸,你居然还有闲心用纸笔慢悠悠写卡片?对你的生活节奏,别人怎一个羡慕了得。羡慕归羡慕,请你不要在别人用数字工具匆忙密集捕捉灵感创意时,问一句「何不用纸笔?」

技术

为什么更好用的新技术出现时,会有人试图说服和号召大家去用被逐步淘汰的旧技术呢?我思考的结果是由于目标不同,人们对技术和工具的偏好和侧重也有显著差别。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下面两个例子。

一个例子,是汽车驾驶。

有的人驾驶汽车,是充满激情和乐趣的。他们对于车辆的各种参数一清二楚,天天都在琢磨如何提升和精进驾驶技能。面对各种不同的路况,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地图来做出应对,车开得又稳又快。甚至,他们都会自学一些简单的修车技艺。别人夸他驾驶技术好的时候,他心中非常畅快。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是不得已才自己驾驶汽车。他们的目标,只是需要从 A 地驶往 B 地(例如为工作通勤)而已。他们根本不关心自己的驾驶技术如何,更谈不上「驾驶乐趣」了。对于汽车的性能,他们不会那么如数家珍。如果真有足够充裕的经济条件,他们甚至都不想自己开车。

现在设想真出现了成熟实用的自动驾驶技术,你觉得这两种不同的司机,会对该技术抱有同样的态度吗?我觉得不想自己开车的司机,可能会欢呼雀跃;而注重驾驶乐趣的司机,心情恐怕未必有那么愉悦。

这在笔记工具中,也有体现。例如近来 数字笔记工具中提供 AI 助手功能,帮助人写作内容、润色文字甚至直接问答,有的用户看到后兴奋到无法自已,而另一些人则先是漠视嘲弄,继而恨不得彻底封禁而后快。因为他实在无法容忍自己苦练多年才掌握的应用文写法,被同事用一个工具秒杀。

但是技术的进步,你挡得住吗?我下面举的另一个例子,更为显明。你没猜错,就是 AI 绘画。

我们从小学到的励志故事之一,就是达芬奇不厌其烦画鸡蛋。故事内容我就不赘述了,总之告诉你对绘画技艺来说,扎实基本功具备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在讲故事的人看来,绘画的基本功你都不掌握,是不可能绘制出优秀作品的。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似乎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在 2022 年你见识到了 DALLE2,Stable Diffusion 和 midjourney 后,真的还会抱有这么坚定的信念吗?如果你对这些技术还不够熟悉,可以看看和菜头的公众号《槽边往事》最近一周的题图,你会看见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兔子形象。你想想自己绘制,需要多久?能否画到这个水平?而别人利用 AI 绘图,每张图都是若干秒就能完成。感兴趣的话,你也可以看看 我为你做的这则 Stable Diffusion 介绍视频

当你要绘制出一副漂亮的画,甚至是能够获奖的作品,你真的需要苦练绘画的线条、色彩、光影这些基本功吗?靠着 AI 绘画技术的加持,你唯一需要提供的是对内容精准描述的 prompt ,以及最好指明相关画家的风格等。

1

(图片来源:t.ly/4FNK)

看了上面这两个与生活更贴近的例子,我想你会对数字笔记的发展趋势产生共情。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原先耦合在一起的目标被逐渐「解耦合」了,我们的观念也得与时俱进。同样的道理放在笔记记录上面,也是适合的 —— 为了「高效输出」,你不一定需要「锻炼头脑」。充分利用数字笔记的第二大脑,而不是在头脑中记忆和组织知识模块,未必不可行。

当你使用 Roam Research, Obsidian 和 Tana 构建第二大脑,帮助自己创作出了非常满意的作品时;当你用 Craft 和 Notion 的 AI 助手帮自己把凌乱的语音稿转化成了逻辑清晰、文从字顺的博客文章时,你享受开心和喜悦就好嘛,根本不应该有一种「作贼一般」的歉疚和焦虑。

仔细想想,那无端的歉疚和焦虑来自哪里?来自于别人「谆谆教导」你,说「只有用纸笔记下来的内容,才属于你自己」,「只有靠着自己一个个码出来的字词,才算是真本事」。

别搭理他。想想小马过河的故事吧。别人即便出于善意和诚恳,也只是描述了对他自己而言的真实,这种「真实」对你并不一定适用。别人的目标,可能是高分通过考试;而你的目标可能是「高效输出」,而根本就与「锻炼头脑」无关。

即便你真的只是想「锻炼头脑」,为了考试等场景而做准备,那我也推荐你 尝试一下「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等方法,而不是拿着纸质卡片,只用意志力「死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愉快一些,不好吗?

小结

小结一下,纸和笔是记笔记的方法之一,它们存在很久了,不会立即消亡。但它绝不是什么唯一正确的笔记「王道」。数字笔记可以让你捕捉更多的灵感,在更短时间里建立更为复杂的知识结构,帮助你更高效便捷地输出内容。你会发现几乎每一个数字笔记工具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不完全符合你的心意。你可以自己动手加以改造,可以「重器轻用」联合多种工具构成系统,也可以多给它们一些发展的时间。不要因为别人鼓动性的话语,就弃之如敝屣,当场下单买卡片和抽屉,然后开始手动抄写之路。

因为你放弃了数字化记录,也就把新技术可能带来的更多便利和可能性,毫不留情地关在了门外。慎之。

关于记笔记,你有什么心得体会?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方法和工具推荐?欢迎留言,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请充电

如果本文可能对你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科研利器」,以便及时收到后续的更新内容。

1
经验卷轴:入门学术论文写作
用二十余年的科研经验带你入门学术写作
¥41.30 ¥59.00 仅限01.06-01.15

延伸阅读

> 下载 少数派 2.0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解锁全新阅读体验 📰

> 实用、好用的 正版软件,少数派为你呈现 🚀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