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SteamDeck完全指南-以一名主机玩家视角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dreampiggy.com/2022/12/31/SteamDeck%E5%AE%8C%E5%85%A8%E6%8C%87%E5%8D%97-%E4%BB%A5%E4%B8%80%E5%90%8D%E4%B8%BB%E6%9C%BA%E7%8E%A9%E5%AE%B6%E8%A7%86%E8%A7%92/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其实是一个游戏爱好者,只是很少在博客写非技术文章而已。我在11月左右,因为受不了某日厂的PC独占行为而决定入手Steam Deck,这也是我自从2017年彻底放弃PC阵营之后第一次重回PC游戏领域,因此这里从一个主机玩家的视角整理一下我自己对Steam Deck,SteamOS的一些指南,希望能帮助中文领域的类似玩家快速上手和方便折腾。

断断续续写了几个小时,后续不断把我遇到的一些折腾指南都在这里更新吧,可以借助目录树来查看感兴趣的内容。

Steam Deck购买

Steam Deck官网:https://www.steamdeck.com/zh-cn/

主机的规格主要是:

  1. CPU:AMD APU,4核心Zen2架构
  2. GPU:AMD APU,RDNA2,1.6 teraflops
  3. RAM:16GB LPDDR5,不可选配
  4. 分辨率:1280x800
  5. 电池:40WH
  6. 重量:669克

主机款式目前分为以下三种:

  1. 64GB eMMC:$399,推荐自购SSD更换
  2. 256GB SSD:$529,不推荐
  3. 512GB SSD:$649,防眩光屏 + 一堆虚拟物品,不差钱用

大众的选择一般是64GB款 + 自购512G的SSD(M.2 2230)更换,更换教程也全网都有不麻烦(一把十字螺丝刀可搞定)。

64GB款国内一般直接TB代购在¥3100,自己直接走美区充值余额 + 海淘关税13% + 国内转运,成本在¥2900左右,就算再加上JD的512GB的SSD ¥500价格,最贵也就¥3600,实际算下来是很香的。

虽然这样说,实际上我当时为了尽快上手且为了图省事,一步到位购买了现货顶配版(¥5000),防炫光玻璃效果也是有的,肉疼就肉疼吧,当是早买早享受了:)

1

到手后拿起来比Switch重很多,实际体验下来并不适合长期举着玩,除了放在底座上手柄来玩大作外,推荐的掌机玩法要么架在桌子/腿上玩,要么直接侧躺靠着握把玩(主要是文字类型游戏,注意视力)

Steam Deck支持TF存储卡扩展,我这里选择512GB以后自然没必要换SSD了,但是为了后续可能用到的空间,以及安装Windows到TF卡上,所以又300¥买了一个UH3的512G 闪迪TF卡(注意尽量选读写速度快的),直接在机身下方插入即可。

默认SteamOS会推荐格式化为EX4文件系统,但是你可以选择其他Linux支持的文件系统(甚至包括NTFS)。配置好以后,可以选择默认安装游戏到TF卡上,也可以把已安装的游戏,在两个存储中移动,和Switch的逻辑有点像,也和PC的Steam客户端的内容库管理逻辑一致。

后文的“游戏转移到存储卡”章节,会详细讲解游戏转移到存储卡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我作为主机玩家,且主要目的是为了玩日厂的JRPG,因此连接电视+手柄对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Steam Deck官方提供了一个基座(扩展坞):https://www.steamdeck.com/zh-cn/dock

接口规格为:

  1. 3个USB-A 3.1接口
  2. 1个HDMI 2.0接口
  3. 1个DP 1.4接口
  4. 1个供电接口
  5. 1个RJ45网口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Switch的基座,这个基座只提供USB Type-C的扩展能力和充电能力,完全不能提升游戏性能(实测,对比直接Type-C供电,游戏帧率一致)。

显示器输出虽然说最高支持4K 120Hz,实际上游戏压根带不动。推荐的游戏输出分辨率是1080P(后文提),另外还有一个注意点,官方基座MST(多显示器输出)需要同时接入HDMI和DP两个端口而不能二次转接,不过实际性能表现带单显示器已经极限,大部分人压根用不到

官方基座售价$89,国内现货800¥起步,完全不值得购买(不差钱另说),其实如果你不追求长期接电视/显示器,选择一个便宜的100¥以内的Type-C转HDMI头都可以解决

我最终选择了一个第三方的基座,除了没有DP接口其他规格完全一致,只需要¥250,铝合金质感比官方基座的塑料明显要好(就离谱)

2

Steam账号和支付

自从2017年彻底退出PC游戏之后,我的国区Steam账号终于又活过来了。(上次登录1400天前)

Steam账号体系和PS的账号体系更类似(对比Switch和Xbox那种随时跨区切换购买游戏而言),一个账号每3个月才能更改一次地区,且余额会按照汇率等价兑换。另外注意转区完成以后还需要进行一次有效购买才可以实际切换

但是,Steam对转区判定比较严格,需要挂对应地区IP代理,否则经常性转换可能被红信(即Steam的欺诈警告,会锁定账号的游戏购买)

由于不同区的游戏价格差异很大,可以参考SteamDB这里搜索对比一下,且有些游戏会锁国区(暴力血腥or小黄油),推荐的方式是类PS的账号体系的应对方式,我们注册多个地区的不同账号,通过在一台Steam Deck上登陆多账号,然后切换游玩(还可以利用家庭共享来让账号1游玩账号2的游戏,并成就和存档挂在账号1,老PS玩家很熟悉)

注册Steam外区账号

注册Steam外区账号需要使用对应地区的IP代理,这个随便找个比如Free Proxy,或者利用一些加速器自带的商店加速能力就可以切。

推荐注册的外区是阿根廷(大部分游戏的最低价地区,但锁本地信用卡和充值卡,后文讲),或者土耳其(目前截止12月,土耳其支持国内Visa/Mastercard双币卡,非常方便)

注册完成以后,需要进行一次商店定区,无论是外区货币充值还是使用占位符兑换码兑换一次都可以,保证商店页面显示的货币为外币即可。

另外,强烈建议注册后立即下载Steam手机版,登陆外区并绑定手机两步认证(不需要外区手机号,国区即可接),为后面的Steam市场开放和余额购买做准备。

以及,Steam在我离开这段时间,除了商店外,社区,好友和很多平台可能被网络屏蔽,建议自备路由器级别的代理或者设置WiFi的代理服务器

支付和余额购买

土耳其区因为暂时支持国内双币卡,就不多说了,这年头主机玩家没个Visa/Mastercard信用卡不太可能。注意账单地址选择一个真实的土耳其地址即可。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下面提到的余额购买方式,也可以直接选择电子充值卡兑换码(一般和汇率持平)

阿根廷区因为最低价被大量玩家滥用,既锁本地信用卡,又在2021年关闭了电子充值卡的购买手段,目前我已知支付手段包括:

  1. 日韩国等地的电话亭余额充值:新号可以充,一般需要联系下当地认识的人,或者TB代充,目前我见到的汇率约为1000比索:48人民币,属于小亏级别,不推荐长期使用
  2. 当地信用卡代充:新号可以充,阿根廷区比较少见,原因是大量多账号用一个信用卡可能被Steam风控
  3. Steam市场购买余额:需要开通手机两步认证,且购买等价5$游戏不退款满7天后即可开放。利用Steam市场可以卖虚拟物品,自动转换汇率的特点,一般叫做饰品交易,俗称“挂刀”。本质上原因是Steam余额无法直接提现,因此会有人愿意在外部平台,以低价现金卖出虚拟物品,然后你以低价买到,再拿到市场高价卖出得到账户余额(Steam市场还会扣交易税15%)。这个TB也挺多的,目前我见到的汇率约为1000比索:38人民币,属于小赚水平
5

SteamOS使用

P5W4cR67PU1WTqmp.jpg

SteamOS的体验,简而言之可以说是把PC上的Steam客户端,做到了操作系统级别的体验,基本交互比PC上的大屏幕模式更舒服,且所有导航设置都适配了手柄(无论是主机手柄还是外接PS/Xbox手柄甚至是Switch手柄)

SteamOS基于Arch Linux,提供了游戏模式(大部分时间在这里)以及桌面模式。游戏模式自带了一个快捷菜单键,类似PS键,除了可以进行除了WiFi/蓝牙/飞行/亮度等调节,查看通知邀请啥的常见能力,最有意思的是可以进行性能配置,包括限制电量TDP来控制续航(只有40WH的电量,意味着功耗拉满25W,只能支撑1个半小时),锁帧率,以及开启采样技术等,后文提。

桌面模式是KDE,我第一次上手感觉和macOS的不太像,更像是Windows桌面的逻辑,不是很舒服,熟悉一段之后还好。文件管理器叫做Dolphin,使用起来反而更像macOS的Finder,标签页,边栏,打开终端啥的。终端模拟器叫做Konsole,比macOS的终端好用一点点。另外自带的软件商店叫做Flatpak,可以搜索各种应用如模拟器,Epic启动器等等。

桌面模式的Steam客户端可以进行一些复杂操作(实际上桌面模式上的Steam客户端和PC上操作完全一样),如添加非Steam游戏快捷方式,后文专门提及。

对于Windows游戏来说,SteamOS内置的Proton兼容层提供了转译。这个转译是API级别的(即实现了一套Win32 API,.NET API,以及DirectX转译Vulkan等),不是类似Apple M1对x86_64的指令集转译,在我测试游戏中表现挺好的,兼容性不错,帧率甚至超越Windows原生执行。

游戏外接显示器分辨率

SteamOS和桌面模式默认情况下连接显示器后,就能以显示器原生分辨率(我测试过1080P和4K分辨率)显示UI,但是这和游戏分辨率是两回事。

当启动游戏后,Steam默认配置会把游戏锁定在1280x800,很多游戏感到非常的模糊(比Switch接电视还低)。查了一下才发现需要每个游戏进行配置,选中游戏 -> 属性... -> 游戏分辨率,从”Default”改为”Native”(指的是显示器原生分辨率)

这点想吐槽的是竟然没有全局开关,也许是为了适配各种PC游戏配置要求和支持分辨率混乱的现状……不过输出1080P甚至4K之后,明显感觉Steam Deck性能吃紧,大部分近两年的3D游戏都很难30帧以上运行,只有2D游戏可以继续拉满。这里就要提到下面的性能配置,能利用超采样技术以达到分辨率和性能兼得。

性能配置和全局FSR

SteamOS的快捷菜单能进行各项性能配置,除了能有一个专门的浮层显示帧数和APU/RAM占用率等指标外,并且还能选择是全局配置还是仅当前游戏配置,非常灵活。看了下包括:

  1. 锁帧(一般默认60即可)
  2. 半速率着色(VRS):可以省电,按照其解释会稍微影响输出分辨率,但是我测试几个游戏后没看出明显差异(大作掌机模式必开)
  3. TDP限制:功耗限制,掌机模式必限制10W否则马上没电
  4. GPU锁频:可以追求极限帧率,供电模式下拉满,疑似怀疑长期可能会影响GPU寿命
  5. 缩放过滤器:低分辩率超采样到高分辨率,只推荐开FSR,其他采样效果一般
3

其中最有用的是这个全局FSR,Steam Deck的APU本身性能带一些CPU瓶颈的大作(如老头环),模拟器游戏等,明显会感到吃力,供电下只有30帧出头,基本属于不能玩水平(同期Switch/PS4:30帧流畅游玩)

不同于Windows下这种技术,需要每个游戏厂商自己单独支持,并在游戏内单独开启,这种全局FSR依赖了DirectX到Vulkan转译层直接全局干上,效果非常明显。

我用电视体验和实践下来,基本养成了习惯,对3D大作,先在Steam属性里改为输出1080P,然后游戏内设置720P的分辨率,最后菜单仅当前游戏配置FSR,这样3D模型会采样到1080P,同时帧率可以到40-60畅玩,只有2D纹理的文字会模糊点,但是体验明显会爽很多。

有一个注意的点,大部分游戏都需要在游戏内选择窗口模式而不是全屏模式,才能正常FSR生效(打开性能面板查看有一行”FSR:ON”)。虽然实际上游戏模式下,压根没有”窗口模式”全部都给你转译拉成全屏了,只有桌面模式才能窗口,这一点不知道是不是Bug?

总之基本所有3D游戏进去就找窗口模式+FSR就行,2D游戏发现有时候窗口模式会导致文字变模糊,所以不要动。总之PC游戏就是一个“配置灵活”(折腾)

Steam控制器映射

PC游戏,众所周知就是优先按照键鼠交互开发的,大部分游戏都没有一方对手柄进行支持(大作或者主机移植的游戏基本才有)。因此Steam Deck提供了我见到主机最多的手柄按键,以及每个游戏级别的映射布局。

进入游戏后按Steam键就能看到“控制器设置”,里面可以看到每一个控制器(比如我电视玩的时候用PS5手柄,就能看到两排)的布局。这里可以选择基本就是:

  1. 键鼠(基本就是右摇杆鼠标,L2左键 R2右键,左摇杆对应WASD,触摸板也是鼠标)
  2. 手柄(指的是游戏开发利用了SteamInput,XInput,DirectInput等原生控制器支持)
  3. 支持视角控制的手柄(区别是右触摸板可以控制精确视角,FPS游戏多,需要游戏支持)

当然,这里还可以切换到社区布局,下载其他人的布局映射文件,热门游戏都有很好的布局文件。另外这个配置会和你的Steam账户云保存起来,用PC加的配置也能用跨机器用),挺好的

另外,非Steam游戏(无论是通过Proton转译层的游戏,还是Chrome和Dolphin这种原生Linux),也可以进行映射,甚至能根据游戏名(可以改,下提)共享社区映射,这也是另一个我认为SteamOS比Windows好用的地方。

添加非Steam游戏

我们可以把桌面模式的应用添加到Steam吗?当然可以,比如SteamOS就会引导你添加Chrome到库里,这下真成了iPad之外的便携浏览器了。你可以添加各种工具,甚至VSCode,也有专门人分享的布局文件方便手柄操作这些软件😂

以及,在有时候我们不得已要用非Steam的Windows程序,如游戏启动器、汉化补丁、“学习版游戏”:),这时候我们肯定要Proton转译层,从命令行直接调用非常复杂我也懒得去看,利用把exe可执行程序添加到Steam库中,我们就能直接选择Proton转译并且享受各种便利(包括手柄映射,分辨率输出调整,截图管理,Shadercache等)

按照官方说明,添加方式需要进入到桌面模式(不理解为啥游戏模式没有入口),右键库选择“添加非Steam游戏到我的库中”,默认会显示桌面模式安装的原生Linux应用列表,我们不管,选择新增路径。

此时弹出的文件管理器中,可以选择不同硬盘的程序,比如机身里的(/home/deck/下),TF卡里的(/run/media/deck/TF卡序号/),无论是EXFAT还是ntfs文件系统的都能添加(用这个可以实现SteamOS和Windows双系统共享一个游戏,进度靠Steam云存档)。注意下方扩展名类型要选为”All”不然无法显示exe可执行程序

路径选择完成后再点一次“添加所选程序”就可以在库里看到了,默认游戏名是exe可执行程序文件名,右键属性可以改名一下,然后选择兼容层选择最新版本的Proton(还有一个Proton Experimental不过我没用过),双击测试执行效果即可。

Proton兼容层

Proton兼容层是基于Wine的改进项目,虽然开源且在任意Linux上可用,但是Steam Deck用的版本有Value内部定制,对游戏的兼容性,以及执行速度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以后就不用Wine了)😂

其中,Steam Deck有自己的一个Deck Verified标签,分为四档,其实一般来说除了不支持的档位以外都可以认为是可玩的。

另外,Deck Verified是有时效性的,有些游戏可能最新的SteamOS更新后就能正常运行,但是依然显示不支持,这种情况可以借助社区提供的:ProtonDB网页,查看其他玩家上传的实际体验(不过有些可能不是Steam Deck用户而是Linux PC+开源Proton用户,不可全信)

当然,实际上我买游戏时也不怎么看Deck Verified,实际能不能跑下载下来测一下便知(目前我库里不能跑的是2/80,极少),反正Steam不像主机厂商,游戏2小时内可以无条件退款,因此自己测试自己的库里的游戏才是最可靠的。

游戏转移到存储卡

SteamOS在游戏模式下的设置-存储,可以看到当前的存储设备(机身存储+存储卡),以及其对应的游戏列表。默认插入存储卡SteamOS会推荐你格式化为ext4文件系统(但并不意味着SteamOS只识别ext4,btrfs,ntfs都支持)。

有一个坑是,在游戏模式下我们不能添加存储卡,我们只能进入桌面模式,右键Steam选择设置->下载->内容库,此时会打开一个和游戏模式页面一模一样的UI,除了多了一个加号(离谱)。

点击加号会让你选择需要的路径来当作新的Steam库路径,一般我们直接选择存储卡的路径(/run/media/deck/存储卡ID)就行。之后选择游戏选择移动就行。

Screenshot_20230103_190602.png

接下来,为了设置启动时存储卡自动挂载,进入到桌面模式右键右下角状态栏,选择“Configure Removable Devices”,开启“mount at login“和”mount when attached“,就能开机自动挂载存储卡而不需要手动进入桌面模式选择了。

说明一个坑(Bug?):我的TF存储卡在后续制作Win To Go双系统时,格式化了为ntfs文件系统,虽然SteamOS有着Linux Kernel级别的ntfs支持了,但是偶现启动后会不以read-write挂载ntfs分区,而是以read-only挂载,会导致这里存储消失,与此同时你也不能在文件管理器里给TF卡写入任何内容。更新:经过大佬提示,发现需要在Windows 11中关闭快速启动(参考:How to Disable Fast Startup on Windows 10?),否则会导致无法read-write挂载NTFS存储卡。

出现这种状况后,你需要手动进入到桌面模式,右键状态栏的存储管理,重新Unmount再Mount一次,才可恢复正常,复现概率随机。只能说希望Valve尽快修复这类问题🙏

定期清理Shadercache/Compatdata

这两个是SteamOS的存储容量“其他”的罪魁祸首。

Steam游戏默认配置会开启Shadercache,因为Steam Deck硬件配置的唯一性,基本你安装所有的游戏,都会提前下载好离线编译好的Shader,不再需要运行时编译,大大减少游戏第一次加载和场景卡顿。甚至非Steam游戏也会把运行时转译编译的Shader缓存起来,这项功能是全局生效的(不同于Windows下,需要游戏厂商支持)

Shadercache路径在/home/deck/.local/share/Steam/steamapps/shadercache下(这是Steam客户端根路径)

而Compatdata,是Proton游戏兼容层产生的文件夹,又称pfx,其本质是一个沙盒文件夹。Proton因为是模拟Windows的运行环境,其背后会做一个精简的Windows目录树(纯净大小约为180MB),分配给这个游戏,这个游戏对Windows系统的所有修改都只在这个沙盒中生效,包括注册表,存档文件,甚至可能是恶意破坏删除文件(非常Nice),也不会影响其他游戏。

Screenshot_20230103_190815.png

在卸载游戏后,Shardarcache会被自动清理,没什么问题(注意自己添加的非Steam游戏不会清理,需要手动清理!)。但是有一个神奇的Bug是,这个Compatdata在卸载游戏后,竟然不会自动删除(无论是Steam游戏还是非Steam游戏),继续占用磁盘(180MB每个),挺膈应的。

对这两个文件,我找到了一个作者写的好用的工具Steam Deck: Shader Cache Killer来解决这个问题

使用也很简单,按照说明下载好以后会自动添加两个快捷方式到库里,打开zShaderCacheKiller.sh就能看到所有的Shadercache/compatdata目录和对应游戏的名称,AppID信息,可筛选Non-steam和Uninstalled游戏。然后选择delete就行。

它还有另一个工具zShaderCacheMover.sh,能把这两个文件夹移动到存储卡上而不是机身存储,对64GB小机身存储用户很重要(不会真有64G的不换硬盘吧)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个工具对非Steam游戏的名称识别并不好,必须你最近启动过这个游戏一次,才可以在列表显示(看代码是通过读了$STEAM/logs/content_log.txt日志解析的,但是这个日志会定时清理……)。原因是非Steam游戏的AppID是根据“游戏名”+“路径名”的哈希得到,所以不能反推出原游戏名和路径名。

为了防止错误删除了正在玩的沙盒(包括游戏存档),简单傻瓜做法就是定期清理,记录已安装的这些非Steam游戏的AppID(或者无脑就是每次执行清理前先手动启动一次后再清理);或者你也可以全部运行一次当前库里所有非Steam游戏,不能识别的AppID自然是已经被卸载的。

修改游戏启动路径以及自定义启动参数

Steam商店的游戏都有一个专门的元信息,其可以在SteamDB的Information和Configuration下看到,包括

  1. 显示的游戏名
  2. 发行商信息
  3. 启动入口(如启动的exe可执行程序路径,默认参数是什么)

其中我最近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是这个游戏有一个自己的启动器(可能是C#写的),但是Steam游戏模式下,启动器无法弹出而卡住,只有桌面模式能弹出。我想跳过直接执行另一个实际游戏的exe可执行程序(与启动器搏斗和折腾……)

找了一圈,改名符号链接在Proton下也有兼容问题,最终还是简单粗暴,利用这个Steam Metadata Editor,可以直接修改库里面游戏的启动入口,包括启动的路径,默认参数等。

此外,它还可以添加多个启动入口,比如有些游戏包括类似游戏本体,启动器,创意工坊Mod编辑器,DLC章节啥的,可以添加不同的入口,方便管理,也不用自己手动对每个exe改成非Steam游戏添加入库。

注意这个工具建议在桌面模式用,不要在Steam客户端启动时修改保存(提前右键退出),才可以生效。

安装Windows

前面说了那么多都是SteamOS的用法,但是毕竟Steam Deck本质是一台Portable PC,那么它当然可以安装Windows(官方声明支持Windows 10/11)

虽然Windows系统我从大学就没再用过了(基本只有Mac+主机),但是按照网上的教程摸索差不多实现了从TF卡启动Windows,可以用来逼不得已的情况下跑一些只能在Windows上的软件(Proton兼容失效或者性能有异常的情况)

Win To Go制作

Win To Go制作工具,Windows自带的工具限制必须是“硬盘而非可移动存储设备”才行,比较麻烦还得用DiskGenius改分区,我参考教程用了这个WTG辅助工具,下载好Windows 11的镜像,一键写入到TF卡中

从TF卡启动并安装Windows

在写好Win To Go到TF卡之后,插入TF卡关机,然后同时长按音量减键和电源键,听到响声后放手,就会进入到启动选项页面。

在Boot Manager中选择”EFI SD/MMD Card”,然后就会进入Windows安装的引导流程了,后面就按照网上常见Windows安装流程走。注意家庭版是需要微软账号和联网的,默认Windows 11有网卡驱动,Windows 10没有,所以建议用专业版😂

安装完成后,会发现默认不再进入SteamOS了,继续进入启动选项页面,这里会出现一个”Windows Boot Manager”在首位,实际上我们Win To Go选择TF卡依旧也能启动,和他没啥关系,可以删除(参考后文“如何默认启动SteamOS而非Windows”)。

4

Windows驱动

Steam官方提供了Windows的驱动,可以直接下载好并拷贝到Windows中安装,参考:Steam Deck - Windows Resources

Windows 11上,对inf格式驱动,需要右键并选择“显示更多选项”以查看“安装”选项。

如何默认启动SteamOS而非Windows

安装Windows之后默认不再会进入SteamOS了,而SteamOS也没提供默认启动选项的能力(这个EFI引导做得比较垃圾),并且一个神奇的Bug,导致无论怎么改默认值,只要启动过一次Windows系统,”Windows Boot Manager”就会默认跑到第一位导致下一次永远默认Windows

我选择的方式是,直接通过禁用”Windows Boot Manager”这个EFI启动项,让SteamOS默认启动,如有需要,长按进入并选择”EFI SD/MMD Card”以启动Windows

具体修改方式可以在SteamOS也可以在Windows下操作,本质都是修改EFI的配置信息,以SteamOS举例子:

  1. 打开Konsole
  2. 输入efibootmgr,会列举查看到对应每个启动选项的数字编号,如Boot0004 *Windows Boot Manager
  3. 输入sudo efibootmgr -b 0004 -A,注意如果没有设置Root密码需要提前用passwd设置一次
  4. 再次输入efibootmgr,此时会不再显示代表激活状态的*,如Boot0004 Windows Boot Manager

重启可以验证一下,启动列表不再显示这个即可证明成功,默认进SteamOS或者选择EFI SD/MMD Card进入Windows

其实感觉对于主机玩家来说,Steam Deck的一大缺点,同时也是一大优点就是“可折腾”(Hackable),你总有一种方式,能在掌上玩到PC上的游戏。而对于主机本身配置就很少。Steam Deck它在我看来和Switch压根不是一个竞争对手,而更像是互补。

我能拿着Steam Deck去把打折时买的Roguelike游戏和文字游戏打通,插在电视上跑着40帧带有创意工坊Mod的AAA大作(比如FF7 RE笑),但是绝对不会在Switch上高价买这些PC键鼠设计且没有社区和创意工坊的游戏。

它更像是一个夹在PS5这种沉浸式沙发体验,和Switch掌机轻度娱乐和聚会游戏之间的设备,并且对纯Mac党(没有任何其他Windows设备)是一个非常好的替代品。

就这么多吧,这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介绍自己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教程,希望能对有心入Steam Deck或者遇到类似场景的人提供一些帮助吧:)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