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原来还能用解构思维搞定B端需求设计!

 1 year ago
source link: https://www.woshipm.com/pd/5688472.html
Go to the source link to view the article. You can view the picture content, updated content and better typesetting reading experience. If the link is broken, please click the button below to view the snapshot at that time.
neoserver,ios ssh client

什么是设计中的解构思维,解构思维怎么产生价值?本文结合B端场景进行了应用解读,通过对组件深入的解构理解以及对业务需求的解构设计,示意了解构思维如何来解决B端业务需求和组件运用的问题,反映了解构思维的运作模型与价值体现。

xdPHntbJbYIx3GCKn6iX.jpg

一、设计中的解构思维(解释解构)

1. 广义的解构思维是什么

“解构”一词富有哲学色彩,早期的出现是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不满西方几千年来的传统哲学思想,而提出的一种批判方法,是指对一切存在事物或现象的原因及本源研究,得出的稳定结构及其中心进行消解,每一次解构都表现为结构的中断、分裂或解体,但是每一次解构的结果又都是产生新的结构。

解构具有消除二元对立、打破固有传统、去中心化、多元开放、包容差异等特点,对当下世界的多元化包容性都带来不小影响。

而其思想内涵也在不同行业中生根发芽,在服装、建筑、平面、影视行业中处处可见解构。

以此为根源,20世纪80年代“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开始兴起,解构主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不见本身,反对中心化或总体统一而带来的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性(例如肤色阶级的种族歧视、早期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等)。

Jq8GaPd42hIhhgowCLbF.png

如何理解呢?

“解”有分解、拆解、理解的意思,而“构”具有结构、构造的意思,字面意思就是对事物的内容结构进行剖析。通常解构被认为是对传统认知里的结构进行质疑和破碎重组,并建立具有新意义的结构。

例如你一天放了7个不同声音的屁,通过解构,我听到的不再是屁,而是音符,经过谱曲,我成就了一首〈别致的Beat〉

好的翻译也可以视为解构,这个过程就是译者对本质含义进行理解并使用新的语言结构释义,其表达的本质没有变,却拥有了更为生动明了的译文。

SuBShtlKzwYl8pYsgHXy.png

2. 体验设计中的解构思维

一般结构形成表象,表象反应本质,但需求的构成是由其他本质推动的。这些本质既能形成A结构,就必定能造就B结构,所以解构主义不认为结构与表象能代表本质,设计中解构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跳出传统的条条框框,就好像在说时代变了,你那套不行了。

体验设计的范畴中,我将解构思维简单概括为:不停留于结构表象,敢于质疑、深入本质,再创结构,是一种打破设计相关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秩序的思维主义,是对本质的深入与多元化的理解。

而体验设计中的本质常常是以需求作为出发点,以用户和场景作为合理性的准则,以解构出具有体验或商业价值的方案。

AZhEZFh8vySj46sGnSUM.png

一把舒适的椅子如何设计,从人体工学椅子到懒人沙发,依旧是一个不错的解构案例,原来舒适的椅子可以这样。

ms8XQHX4QTaiQVPnrng1.png

3. 解构与拆解、原子理论的区别

拆解是对某个事物按照一定逻辑或结构进行分解拆除,目的是获取更全面或更深入的信息与理解,从而加深对本质的理解。

拆解并不影响事物本身的结构或中心,而解构主义则是出于对结构或中心的质疑展开的,并试图找到新的侧重点或视角来理解本质,目的就是建立具有意义的新结构,同时在建构的过程中,还会用到更替、融入、结合、间离等手法,而并非是线性的拆解组合。

在体验设计的应用中,我认为解构有益于深入研究,以及跳脱竞品或传统结构设计的思维局限。

原子理论在B端组件系统中有深入的应用,像搭积木一样,重心是找到可以复用的最小单元,然后利用这些单元组装出更复杂更庞大的结构体,并且对这些单元的资源进行重复性利用,以减少生产过程中带来的资产冗余、不一致、低效率等核心问题。

侧重点是交互层与功能逻辑,是一种工具化、模块化的思维,主要是业务解构后进行B端交互页面搭建的工具。

gtP2XDCfUBTTRviIYohD.png

但是在传统B端业务设计的背景下,解构思维可以配合业务情况对组件传统的“组织”及以上的结构进行破坏重组,以诞生新的结构并更好契合业务。

BTaU1aTGPIiXqg0sqUFL.png

二、再说说B端组件系统(解构对象)

1. 组件系统的诞生背景

B端向来是以业务操作为主,而在繁琐的操作过程中,尽管界面或场景不同,但是有很多操作行为或操作内容具备较高的一致性。

为了减少对应资源的反复设计与开发带来的时间浪费与资源冗余,这些对应常见的交互组件被系统化了,同时在不断探索更基础或高频率通用的组件单元,以便后续的研发设计中可以随时调用,于是组件系统诞生了。

2. 组件系统的核心价值

从内部研发视角来看,已经提到的减少资源冗余与效率问题便是核心价值了,从界面设计与品牌调性来看,使得产品样貌与操作更为统一规范,便于资源管控。

而从外部视角来看,一套开源的设计系统还能赋予生态上的改变,一套基础完善的B端组件系统可以支撑内部庞大的业务的同时,也可以赋予友商或帮助其他小微企业研发中后台,对于业务生态、研发生态都有好处,收获口碑的同时,是一种文化价值传递,也是影响力的渗透。

3. 什么时候搭B端组件系统(该搭不搭决策)

从技术难度工作量以及研发周期来看,显然不能短期获取回报,往往只能在业务生态需求量大、涉猎业务复杂或是发展迅速才有较好的价值体现。

当然了,不差钱为行业生态做贡献也可以啊,尽管如此但也不是说不建议设计组件系统,具体也要看研发背景与组件系统搭建程度。

1)研发背景参考要素

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业务不是特别复杂,研发资源很有限,那就直接考虑开源组件系统好了,用现成的真的便捷太多,并且也不会涉及到到数据安全的问题。

如果要搭建组件系统,那就需要考虑自身研发资源(时间、人力、成本)硬不硬,然后就是业务复杂程度是否大多开源的不能轻易满足,这两点很重要。

2)组件搭建程度情况

第一层实现设计产出加工件:

借助Sketch、Figma等主流UI设计软件搭建界面常用的组件库,用于内部设计资源流通,快速搭建UI界面,保证界面组件统一性和效率保障,搭建起步不要考虑全面,先从最基础最常用的开始搭建。

第二层沉淀对应代码库:

设计师有了可复用的设计组件还是比较初步的,重要的是研发工程师对可复用的组件开始沉淀,并建立资源库,研发过程中可能会伴随业务需求一起完善,对于已研发的组件可以同步记载完善交互,然后规划版本逐步完善。

第三层设计代码一体化:

设计与研发的组件完成版本一致,实现组件从视觉效果到交互效果反馈完整,状态齐全,引入即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组件系统。

3)进行系统二开维护

基于业务情况与开源组件系统进行二次开发,来建立沉淀自家的组件系统,如果这么做首先考虑的还是研发背景情况,进行二开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并且可以有更多差异化定制化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目标二开系统的灵活性、扩展性等核心问题。

三、用解构思维深度理解组件(开始表演)

1. 从表象到数据背后

我们通过B端中后台的表象开始解构,映入眼帘的往往是各种功能的导航、操作入口、信息反馈,很清晰很明了,各种操作都被组件结构所包揽并示意。

ABvGJGIUa0XK3rnoByPX.png

似乎已经看到了组件的作用,但又好像看见的还不够,我们再次深入,组件的背后是便于操作,而操作的背后是什么,似乎很接近了,我们结合界面交互的构成结构换个视角看问题,如果没有这些组件,任务还能进行吗?

显然具备代码能力是可以的(毕竟有些开发天天就是对数据CRUD,不理解就问研发 [手动狗头]),那么现在看来组件的作用就清晰明了呢,“组件是提供间接的代码操作工具,便于我们通过界面交互来控制代码数据的交互,帮助减少操作的门槛与理解成本”,我把这理解为组件的底层价值。

FpFFOKuv6I5A6ceX8er8.png

2. 解构组件的功能逻辑

组件本身注重的是行为逻辑,即交互逻辑,非业务逻辑,是业务逻辑构件的工具。

从交互视角切入,基本的交互原则是组件本身必备的,要易于理解、易于操作、及时反馈,而组件运作的本质逻辑我理解为对数据的约束、反馈与数据交互,什么意思呢?

你听我说人话:

1)约束作用

看看以下图片中的举例,直观感受一下组件约束能力的价值。第一组是没有注重组件约束功能的,而第二组是采用了合适的组件约束能力后的效果。

iq76dsB6FY6Jl2aPCoxO.png

通过以上对比,不难看出输入输出的信息都得以约束和规范化,从数据、从业务、从浏览都产生了极佳的效果。

而在不同场景下这些约束会有差异,为的是更好满足业务需求,因此就诞生了具有不同约束能力的各种组件,这里再枚举一些例子。

ILtFabaQ3oTXrElLDLx5.png

2)反馈作用

反馈即通过数据加工产生更容易理解的表象,以及在操作后的提示反馈。

反馈可以告诉我们有什么是什么、帮助理解这些信息有多少类目、理解这些信息有什么特征、理解这些信息量情况、理解此处有何操作等,尽管相同作用的反馈可能有不一样的样式,但这并不影响统一性,差异化只是满足不同场景或不同容器特征而已。

例如会话窗口通知与文本tips同样是信息反馈,那么显然会话窗口更加重视信息接收程度,出现场景更加正式醒目。

j81Gd7v23dcLJuK4rJh7.png

而这整个过程的反馈基本上围绕“映射”原理进行,从代码层获取信息框架再通过界面释义,就像是一段巧妙而精准的翻译一般,业务是否吃透、组件用的是否得当、体验是否良好,都要看这“映射”的功夫下足了没有。

UoaRznU0p7HIFnp54heH.png

3)数据交互

具备数据交互能力,即可以通过组件对界面上的数据发生变化以达成任务操作的目的,说人话就是可以直接帮助我们控制界面元素和数据增删改查。

例如搜索就是利用组件输入查询的关键词,并通过按钮或键盘发起数据索引,最终获取反馈信息帮助我们完成任务。

q54qdHjvpcYOe9fPkbzi.png

B端数据交互的类型相对是比较简单的,主要包含了富文本、图片、动图、音频、视频为主,复杂的地方在于特殊格式的兼容和深入编辑的需要,因为要有指定的解码器支持文件的显示以及操作存储,这也就意味着可能需要制作新的配套组件,或是引入其他的组件进行二开。

例如代码编辑器大多B端公开系统是没有提供的,这就需要新开发或新引入。

3. B端组件的同质化现象

在第一台携带操作界面的计算机诞生时组件就有了,时过境迁,计算机界面的交互组件也配套设备输入输出的特征逐步定型。对比当下主流的开源B端组件库,不难发现基础的组件只存在细微交互动画与视觉差异,功能逻辑基本一致,这是源于多年来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沉淀下来的人机交互认知与共识。

一切看似有标准但又没有绝对的标准,约定成俗一般。

尽管B端组件还有一定个性化或差异化的空间,但大多也只是视觉表现层的一些调整,并且面对市场大众化的组件认知与趋势,很难做出别致的差异化了。

BsDir5P4dx46aAC7xRF0.png

也许在B端组件发展的道路上,只会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吧,没有新型业务需求驱动,可能现有的基本组件就定型了。

而市场上的组件系统也会被广泛的应用与习惯,当广大用户养成了认知与操作习惯后,就更没办法对组件做出差异化了,这会违背大多用户的认知与操作习惯。

所以对组件本身进行解构创新的价值不大,解构的重点是功能用途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4. 组件对设计师的价值

B端重业务、重效率、少个性,而B端组件同质化正在加剧,那么设计师也就没有必要去过分考虑组件的差异化或个性化,聚焦新型业务的交互组件或是业务需求设计才应该是众望所归,而组件系统的概念与组件的理解应用也应该成为设计师的标配能力。

“组件”一定是B端设计师的重要价值,却一定不能是核心价值,所以了也不要老是说B端的设计师们就是在搬组件了,这墙砌的不好吗?

四、解构思维让组件得心应手

1. 用好组件,先从需求解构开始

不同组件的功能用途首先要理解,至于使用什么组件取决于需求的数据交互以及约束条件和反馈需要,而这些条件均来源于需求。

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好解构思维的精髓,那么第一件事就是说“这是个伪需求”。

一定不是思考如何执行需求,而是从质疑需求开始,接着就会开始对需求拆解厘清,当需求的结构被你摸清时,你就能感知到需求是否合理,是否有更优方案。

然后就可以跟需求方说说你的观点,我早些时候也是得益于这种思维模式,能够加深对需求的理解,同时跟产品有来有往,对方也更愿意主动来探讨,当然呢,需求方是不是傻*心里也就更有数了。

要开始需求解构呢,就要先清晰需求的结构,一般来讲即构成需求的背景、场景、人群、流程、目标、模式等问题,然后拆解分析找到关键因素攻破。

当我们完成需求解构后,就需要进一步通过对需求的流程、信息、关键词进行提炼,以匹配需求实现所需要的组件。

匹配的本质是依据信息特征和功能要求,即信息的图文视频音频类型、格式兼容属性、数量单位、映射反馈、逻辑含义、约束条件等关键词,整个解构过程可以用以下这个模型来概括。

JIkeIPgaWivSyeGzbGju.png

案例一:组件区块解构

案例中,在这套传统数据表格里,我们需要添加部分微型数据图表信息,提供给部分角色查看和比较前后行的数据差异,那么是你会如何进行解决呢?

传统选手使用添加“查看图表”操作,通过点击后利用抽屉或弹窗承载图表数据,并在图表显示面板上补充了切换。

jZxsee1FtuqXUZ1MkhxS.png

解构选手把传统表格给改了,采用了可扩展表格,并将数据图表以卡片的形式嵌入了表格,通过点击展开查询图表数据,可以随时展开和收起数据的图表信息。

kSnP46aicporReWkVhXy.png

两者间有何差异:传统往往是做加法,解构则是对现有结构做改变。

这个过程中解构的是表格扩展数据的各种可能性,以及需求本身的目的是什么,而结合起来找到一种新的表格方式来实现需求。尽管后者方案表格代码需要做更多调整,但是优势显而易见的,在保障能够实现的情况下,约束了表格横向的宽度延伸、展开数据支持二次加载减少了请求并发、支持多行数据展开图表对比,尽可能减少了操作步骤。

案例二:解构树状列表需求

需求简述;要做一个树状结构的表格,用于呈现控制节点的基本信息和关系示意,主要是提供给节点管理角色使用,构成的主要信息框架如下:

5jxIHEwCnngnfXzTLGgD.png

传统设计中,提供设计的关键信息与关键词基本已取得,我们可以根据需求开始构建页面了。

第一步搭建支持展开收起的表格,用于反馈节点的层级关系,表格Title主要由节点名称、描述、Owner名称、工号、部门抬头、分布域、节点开关构成即可,开关进行操作时进行二次确认弹窗确认即可,大致原型图如下:

lzHRCdEdHgbgDwq4waot.png

解构思维怎么设计呢?

第一步质疑结构:

为什么是树状,为什么是表格,这个结构主要包含了什么,重点是什么?表象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本质?这样带来了什么问题?

第二步破碎拆解:

带着问题对结构拆解,对构成的各方面深入理解,找出新的发力点以及更全面的信息。

  • 需求结构特征:树状结构、信息显示、开关操作
  • 需求本身的问题:信息优先级、节点数量规模、默认显示节点、是否支持过滤、关联数据或功能情况
  • 需求结构化:需求对应的场景、参与和使用的角色、服务的作用影响、底层逻辑与流程、交互的信息框架

当然了,需求结构化的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可以如上将构成的因素厘清,也可以通过服务蓝图或运作模式来将不同阶段进行拆分和理解。

——拆解结构深入理解:对结构构成的多方面进行思考,找到关键因素或核心价值,并重新审视结构,来帮助构思新的需求方案。

以上需求通过对需求服务对象和需求方进一步沟通,了解到节点管理者更关注树状结构的关系、节点的名称、描述、分布域信息,然后才是负责人跟开关操作,并且节点分为三大类型,有时候会先注意是什么类型,然后办公时会根据名称路径去找想要指定操作的节点,其实节点数量一般在10-30个之间,并且一般都是从第二级开始操作,后续数量上也不会怎么变化,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互通则由开关直接影响…

第三步重塑结构:

经过解构我们将构成聚焦放在节点管理员身上,并获取了更为全面和有价值的信息。接着我们进入建构阶段,思考如何更好的满足节点的层级与流通性,当前现有的数据支撑和遗漏可用数据有哪些,数据的显示并不是难点,我们开始思考哪些组件区块具备层级关系与流通状态示意能力。

在呈现时,如何更好服务节点管理者的使用场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重新对需求进行设计,以及匹配合适的组件搭建原型。

第四步匹配资源:

放弃了树状表格,但是延续了树状结构特征,对于节点的类型重新补充了进来,而信息也重新调整了优先级,使得整个需求结构更加完善合理,原型阶段。

我们通过拓扑结构来取代了表格,支持子集展开收起,并且以卡片来承载节点信息与操作,节点之间的卡片也用不同颜色的线条示意流通性,在有限节点中,也更好的突出了个体,默认也直接显示完所有二级节点,大致原型图如下:

HNh4W1CeHb2abbOJ79rK.png

案例小结:

对于解构思维应当施加一定的灵活性,要识别是否具有深入和颠覆的解构价值,没必要过度的解构,解构以后的建构也很具有挑战性,你要思考优化结构赋予价值。

另外有时候经过解构思考后,结论与原本的需求结构差异不大,甚至你也认同原本的方案,这并不冲突,这说明原本的设计者也是严谨或靠谱的,并且深入理解的过程是宝贵的,在体验设计的范畴,解构思维应该是为我们提供别样的视角,帮助我们深入本质解决问题,并不是为了生成新的结构而解构。

五、解构思维对B端的价值

1. 突破对传统结构的思维局限

产品设计中,常常开玩笑说就是互相抄来抄去,要是竞品毙光了,都不知道接下去怎么设计了。

很多时候我们看问题常常凭借经验或直觉看表象,未能深入或大胆的批判人家的不好,对权威提出质疑,而解构思维正好反其道行之,以使得我们对竞品分析或用户研究后不会拿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却没有深入的结论做业务抓手。

解构思维可以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帮助我们深入并注意到构成个体的价值,以为业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2. 业务优化或改版的得力助手

看起来没什么问题,或是对方案没有底气,那就试着解构一下,先把页面里的业务拆出来,在把业务之间的关系和逻辑才拆出来,当你解的足够清晰明了时,面对不同场景或角色特征,需求优化的方向就开始清晰了,解构思维能让你变得游刃有余,是业务分析和理解的一把好手。

3. 深度理解组件原理与应用

以前总是问这个组件怎么用,其实应用解构思维后,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太懒了,没有进一步的对组件进行思考和理解,其实运用解构思维想想人家组件为什么这么做、还能怎么做、什么场景下用,马上就通透了,并且对于组件的模块化改造也是有着相当的作用。

早些时候,我以为的解构,就是对某个结构进行拆解加深理解,而之后又意识到还要用一些颠倒、反转、重组、叠加等一些列手段进行建构,目的是形成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结构。再后来才发现解构也没那么简单,解构主义更注重的是对传统观念中的结构发起的质疑,从而引发新的深思。将本质不再停留在结构与表象本身,并试图找到新的或其他合理的点进行重新建构,最终带来不一样的结构或价值体现。

这种例子也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处处可见,稍加灵活的应用,解构也会是不错的工具。

当然了解构已经在各行各业开出了不一样的花,怎么理解怎么运用会有所不同,这里主要也是分享了在体验设计领域中我对解构思维的理解与运用,算是抛砖引玉吧,你有看见什么好例子吗?

评论里告诉我,我们一起解构解构😜

本文由 @泡泡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About Joyk


Aggregate valuable and interesting links.
Joyk means Joy of geeK